03.05 為什麼蜀國擁有關羽、諸葛亮等人才卻無法統一天下呢?

趙昱斌


因為魏國、吳國的人才比蜀國還要更興盛。


魏國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陳群、鍾繇、程昱等,武有曹仁、曹洪、夏侯淵、張遼、徐晃、樂進、張頜、于禁、田豫等。


吳國文有魯肅、張昭、朱治、虞翻、諸葛瑾等,武有周瑜、呂蒙、陸遜、甘寧、周泰、朱桓、徐盛、淩統、朱然等。


最關鍵的是,魏國和吳國的人力資源要比蜀國多得多。麥城和夷陵兩戰後,蜀漢好不容易積攢的人力資源大半都消耗一空,後續補充就遠遠跟不上了。


所以說,諸葛亮雖然才能還可以,但即使蜀國積攢了人數足夠多的軍隊,也沒有更多的農民來生產和運輸軍糧了。(陶慕劍)



博物館的狐狸


要想馬兒跑,先給馬吃飽,想要統一天下,就要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而蜀國就屬於看似陣容豪華,卻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通過《三國演義》,我們大多認為,劉備擁有三國第一智囊-諸葛亮,有三國最猛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有仁德之心,有漢室正統,劉備沒能統一天下,讓很多人都十分遺憾。

但如果我們看一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諸葛亮雖聰明,但其實他內政之才強於軍謀,且係數三國,才能不亞於諸葛亮的人並不少,司馬懿、郭嘉、魯肅、周瑜等等,就拿大家津津樂道的《隆中對》來說,早於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局勢的,就有魏國的毛玠,東吳的魯肅。

而五虎上將,只不過是被羅貫中誇大了而已,三國二十四名將(一呂(呂布)二趙(趙雲)三典韋,四關(關羽)五馬(馬超)六張飛, 黃(黃忠)許(許褚)孫(孫策)太(太史慈)兩夏侯(夏侯惇,夏侯淵),二張(張遼,張郃)徐(徐晃)龐(龐德)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中,僅有這五位屬於蜀國(與五虎將同一時期,姜維不算),而且在當時,真正能夠說武將一對一單挑的機會並不多,真正這些武將誰強於誰,究竟強多少,並沒有科學依據。

所以看似豪華的陣營,其實並不佔優勢。

戰爭打的是國家實力,而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決定的

戰爭打的就是實力,曹操為什麼可以面對孫劉聯盟,而安然無恙,就是因為實力強啊。劉備攻打漢中,曹操僅派夏侯淵統領的關中防禦軍,就拖了劉備將近兩年之久,且耗得劉備面臨“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困苦局面,孫權發動合肥戰,前四次,孫權親征,曹操也僅僅是依靠當時合肥的守軍,就擊退了孫權,且孫權第二、四次攻擊合肥,都是在配合劉備在西面的動作,第二次的時候,劉備與曹操決戰於漢中,第四次的時候,正是配合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而進行的聯合軍事行動。

即便這樣,雙方都沒能對魏國有寸土之功。

由此可見,魏國實力之強,不是劉備、孫權可比的。

關羽武藝再高強,臨陣對戰,在面對敵方成千上萬的士兵,也有脫力的時候;諸葛亮軍謀再高,運籌帷幄,揮斥方遒,也會因無兵可用,無糧可調而功虧於潰。

更何況就像剛開始說的,這二人並不是神,魏國、東吳也有能與其抗衡的人才。

魏國之所以強橫,關鍵在於兵種相剋

魏國有騎兵,蜀國、東吳沒有,這是劉備永遠無法克服的硬傷。在蜀地、東吳,還看不出騎兵的優勢,因為蜀地多山,東吳有長江天險,皆不利於騎兵發揮優勢。但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可就是騎兵的天下了。即便劉備有一爭中原之力,可進入關內,沒有騎兵,也會被魏國的騎兵以更靈活、更迅速的戰鬥策略所擊敗。諸葛亮接連5次北伐,其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能佔領涼州,因為涼州是重要的戰馬產區。


所以,劉備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說到底,就是因為國力不行,再加上關羽、劉備接連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導致蜀國徹底淪為魏國的陪襯。


始終先生


豹眼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帶頭大哥劉備格局不夠。

劉備能夠白手起家,經過多年打拼,最終佔據益州、割據部分荊州,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在擁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頂級人才的情況下,最終不能一統天下,還是劉備的問題。畢竟劉備是當家人,其他所有人都是打工的。打工者的能力發揮到啥程度,做出啥成就,這就得看當家人的格局。

劉備的格局有多大呢?就是一個能把益州牧整成蜀漢皇帝的人。

如果劉備不自立為王、不自立為帝,就不會有劉禪這個蜀漢二世的存在。隨著劉備的去世,劉備集團就結束了。因為有了蜀漢這個帝國,傳統的君臣理念就延續了蜀漢的壽命。之後的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姜維以臣侍君,就維繫了蜀漢的存在。

反觀陶謙、袁紹、劉表、劉璋的結局,不能說與不具備這個君臣體制沒有關係,這是劉備比這幾位高明之處。

但與曹操、孫權相比,劉備的格局就不夠了。

天下十三州,曹操佔據九州半,孫權佔據二州半,劉備就只有一個益州。

曹操的勢力,無論人口、兵力,都超過孫權、劉備的總和,但曹操依然不稱帝;孫權的勢力也是劉備的兩倍以上,但孫權在劉備稱帝八年後才最後稱帝。

在稱帝這一件事上,就看出劉備格局太小,只有帝王之心,而心中並沒有天下。

豹眼曾經說過,如果沒有赤壁之戰,劉備逃亡到了交州,他一樣會稱王、會稱帝。

劉備看似屢敗屢戰,其實本質上並不敢亮劍。

在荊州的問題上,保持與孫權的妥協是正確的,但過於偏軟。沒有堅定地與曹操、孫權亮劍。劉備應該經營好荊州,暫緩圖川,因為蜀川早晚是劉備的,但荊州就不同了。

劉備本來就兵力不足,人才匱乏,能夠守住荊州也很困難,再分兵入川,基本就是把荊州放棄了。

關羽坐鎮荊州,利用戰略機遇期才得以維持了幾年,丟掉荊州是早晚的事。

就算諸葛亮再看不上劉表,但劉表單騎赴任,統治荊州近二十年,固然有曹操經營北方無暇顧及的因素存在,但孫權在荊州問題上並沒有佔劉表多大的便宜。

但劉備在荊州就鬥不過孫權,這與劉備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有關。

這說明劉備格局不夠,就是一個土皇帝的思想,在荊州失去主導地位,也就決定了劉備集團不可能走得太遠。

格局已經形成,就算諸葛亮主政,已經沒有了回天之力。

如果劉備堅定佔據荊州的戰略,然後攻佔交州,逐步蠶食孫權在荊州的勢力,把孫權擠到揚州去。

如此一來,孫權為了生存,就會更加依賴劉備。

諸葛亮聯合孫吳對抗曹操的策略是正確的,但過於偏軟,鬥爭不夠。以至於孫權得寸進尺,得隴望蜀。

劉備本身力量不足,就應該集中兵力佔據荊州這個核心地帶,不該過急於再分兵去搶益州地盤。

這是豹眼的看法,敬請諸位指正,歡迎與大家交流。


豹眼看歷史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意圖很明顯,而諸葛亮與關公被羅貫中同學著力描繪成了神 人。題主才提出此問題。

一.先說諸葛亮 。

1.諸葛亮品格高潔,折服眾人。在造訪茅廬時:

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雲: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物沒有出場,作者就告訴我們,諸葛亮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的人,為了自己的志向嚴於律己,又心境安寧清靜,時刻惦記著遠大的目標。此聯不僅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也精煉概括出諸葛亮了所追求的境界。我們與劉備一起未見其人,而先觀其行,這樣不慕虛榮,樸素嚴謹,胸懷大志,嚴於律己的人誰不尊敬呢?綜 諸葛亮的一生 ,他身體力行了自己的“明志”與“致遠”。他的人格魅力在沒有出場前已經感染了讀者,讓人對諸葛亮有極大的好感。



2.諸葛亮知識豐富,能言善變,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為聯吳抗曹,諸葛亮赴吳會群儒 與孫權麾下張昭、顧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多人進行了唇槍舌劍的交鋒。他以其出眾的智慧,旁徵博引,恰到好處地征服了東吳的元老重臣。其文人風範,武人膽略令人汗顏,叫人五體投地。

不說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了,上面兩個場景就襯托出了他高大上的形象,讓人們覺得他是神,無懈可擊,對他抱有很高的希望。


3.諸葛亮在三國後期一心專注於北定中原,攘除奸兇,恢復漢室。常年發動戰事,致使益州疲弊,國庫空虛,尤其是他忽視了後備幹部的培養與教育。儘管自己協助劉備開疆拓土 ,建立了蜀漢帝國,但在魏軍後起之秀鄧艾和鍾會攻擊下,自己精心建立的興復漢室的蜀漢帝國即刻落花流水。

如此品格高尚、智能卓越的政治家,為蜀漢培養的接班人中,除魏國過來的姜維能獨當一面,其它人都乏善可陳,由於事必躬親,後輩都失去了培養和鍛鍊的機會,造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結局,令人哀傷。

諸葛亮有迂腐的一面,從來沒有自立之心,“兩朝開濟老臣心”是留下了,美名是留下了。但,自己安漢興劉的終身理想並沒有實現。在阿斗“扶不起”時,他自己不能當機立斷自立為王再伐中原,他的遺憾是自己造成。

二.再說關羽。

1.其政治水平低!不能執行諸葛亮之“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決策。令人惋惜,甚至憤恨!

2.作為武將,他的綜合能力比魏延低!希望題主翻翻三國志,不要被演義欺騙了,他無經天緯地之才,更談不上為統一天下作貢獻了!

3.關公性格孤高自傲,目空一切,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根本不能寄希望他有很大的作為。

而曹操與孫權都是強勁的對手,這在隆中對已經可以看到的出來。

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 不可圖也。

蜀國擁有關羽、諸葛亮等人才卻無法統一天下就能理解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關羽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諸葛亮和關羽,一個是最強後衛,一個是最強前鋒,關羽不論是武略還是武藝在三國武將中都是無可替代,而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方面也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擁有一定的指揮能力。

▲諸葛亮

但是,蜀國“貧富差距”太大,就拿大將來說,關羽張飛的實力高於魏國吳國的任何武將,而其他的武將要不就是隻能達到魏國中下流、吳國中等水平的武將,要不就是達到魏國中等水平的魏延,而魏延可以說是除關羽張飛之外的蜀國最強武將。

▲文臣

文官更不用說了,諸葛亮治國理政天下無雙,居然在武略上還能和曹真抗衡,但這種水平的文官在蜀國也只有三人而已,完全比不過魏國吳國的眾多謀士。


▲古代武將

而且在古代士兵是關鍵,並不是像小說中說的那樣,士兵在將軍面前就是窩囊廢,在現實世界中,兵力兵力兵就是國家的力,一力降十會,力大了才有資本,武將文丑才有勇武之地。


南政昔風


蜀國擁有諸葛亮、關羽為啥卻沒能一統天下?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首先說說諸葛亮

一直以來都覺得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了三國時期最牛逼的謀士,縱觀三國,水平和他相當的人也大有人才,曹魏的郭嘉,江東的魯肅,我覺得都不比他差。諸葛亮是挺厲害,知識淵博,總能想到劉備所想不到的地方,更能為劉備謀得第一桶金,也能替劉備去說服孫權,與之聯盟對抗曹操,包括後來南中平亂,七擒孟獲,這一系列下來,將諸葛亮襯托的非常之厲害,但這些都只能說明諸葛亮是一個厲害的謀士,高級謀士。看似沒有缺點的諸葛亮,其實最後之所以失敗,就是敗在了自己隱藏的弱點上:就是太鞠躬盡醉,也太在乎君臣禮節,劉備在世時,因為劉備有一定的能力,諸葛亮的這個弱點沒有顯現,等劉備一死,劉嬋當政,諸葛亮明明有很多次可以當機立斷,儘快做決策,卻總要兜到劉嬋那,走那麼一個圈子。而且劉嬋又是一個付不起的阿斗,搞到最後,直接將自己和蜀國搞死了。而且,諸葛亮出謀略可以,但做老大帶領國家,還是欠缺點。

2、再說說關羽

五虎上將榜上有名的人物,一夫當關,但關雲長整體來看,優點少,缺點多,優點就是個人戰鬥力比較強,說白了就是能打,是個厲害的武將,可正是因為太能打,導致缺點特別明顯:比較自傲,目中無人,倘若他與劉封的關係能夠處的好點,也不至於最後慘死在荊州,說白了就是不會做人,一個將領,平時不會做人,他帶的隊伍終究不會咋樣。


3、咱再來說說蜀國的關鍵人物劉備

說諸葛,說關羽,對蜀國為啥不能一統天下,都不是關鍵,畢竟蜀國的皇帝是劉備,對於看中君臣禮節和聽大哥話的人,最好還是得看劉備,所i有,劉備得高度決定了蜀國能走多遠。


很可惜,劉備這個人我真沒看出有什麼長處,說他有仁德,對手下好,重情義,可這一路走來,有多少次都是因為他這所謂的仁德、重情義差點葬送了自己,攻打劉表時,諸葛亮就建議過,實在不行可以取而代之,代替劉表的兒子,劉備一聽,立馬“好人”情節出來了,一脈的兄弟,不能這麼幹啊,人家是有兒子的,結果就是自己的隊伍難帶;孫權都欺負到自己頭上了,卻還在乎著當初的盟約,導致最後荊州被人奪走了,二弟也慘死了。所以說,這劉備當老大,真不一定是好事兒。他哪怕有曹操一半的果斷,這地盤也不至於就在益州和荊州間來回奔跑。


有人說劉備的格局不行,這句話也確實是對的,雖說劉備是漢氏後裔,打著這個名號起的家,但還是沒有皇帝該有的格局。

其次就是沒選好接班人,其實這也不怪他,兒子本來就不多,沒有可選的餘地,但我覺得正因為沒得選,所以,從一開始就應該好好栽培劉嬋,而且,明知道自己的產業掙來的不容易,那接班人就必須有點血氣啊,怎麼就培養出個阿斗呢?我到現在還記得阿斗剛出生時,取小名叫阿斗時,還很高興,說這名字好。。。我實在沒看出哪兒好。你說劉嬋武不行,文行也可以啊,文也不行,整天就知道和後宮嬪妃們玩,諸葛亮在前線苦苦作戰,他在宮裡玩著,就這君主,國家遲早要滅亡。心裡沒半點譜,凡事都要問諸葛亮怎麼處理,幸好這諸葛亮不是曹操,要不然早取而代之了。


4、最後一點,就是這統一天下靠的不是一個兩個人,帶兵打仗,謀略很重要,武將的能力也很重要,但這些都不是關鍵點,畢竟打起仗來,是團隊作戰,就像打籃球一樣,不是一對一單挑,所以,有關羽、諸葛亮、張飛,決定不了最後的走勢。縱觀三國,蜀國整體實力就不強,看看劉備打漢中時,曹操派的是誰?夏侯淵統領的關中防禦軍,就拖了劉備兩年之久,雖然最後勝了,但這贏的很難看,有點像一個國家的軍隊跟一個地方政府軍打仗,你說你國家的軍隊最後贏了。。。講出去都丟臉,而且你還是君主親自出戰,唉,明顯實力弱的不是一個兩個等級了。


所以說,蜀國想一統天下,那真的是很難啊,好比上青天,隆中對,只能留在想象中。


寒舍閱獨


在三國演義當中曾經十分直接的指出了,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這樣的寓言,但是對於劉備來說,他不僅得到了被稱為臥龍先生的諸葛亮更是得到了鳳雛先生龐統,但最後他所代表的蜀國集團並沒有在亂世當中承擔起結束亂世統一天下的大任,反而是成為了最先滅亡的一個國家,那麼擁有劉關張的蜀國為什麼依舊不能夠統一天下的?

我國作用一週之地和荊州的一大部分,在建國之初依舊是擁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的,這起碼在漢中之戰中就得到了很大的體現,當時的曹操率大軍抵禦前來爭取漢中的劉備,但是當時正處於軍事力量巔峰的劉備,在這場漢中之戰當中不僅打敗曹軍,更是斬殺了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淵,這一站讓天下對於劉備的印象煥然一新,而亂世梟雄曹操自此之後再也沒能親率大軍和昔日裡的老對手劉備進行一戰。

而這場漢中之戰當中,劉備的兵威正勝,糧餉充足並且士兵的好戰氣氛都非常的濃厚,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擊敗曹操也是理所當然,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他的陣營當中正呈現出逐步走下坡路的一個趨勢。

劉備的兄弟關羽曾經以斬顏良,諸文丑,溫酒斬華雄而名揚天下成為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他的確是擁有著一定的統帥實力,不過為人過於高傲,這也成為了他個人最為致命的一個缺點。早在諸葛亮跟隨劉備進入川蜀之地時,他就非常不放心將荊州之地交由關羽本人來管轄,因為荊州之地可謂是直接面臨著江東孫權,而孫權自赤壁之戰之後就一直對荊州之地垂涎三尺。因為周瑜的原因,在江東陣營內部,有很多人妄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收復荊州,所以說關羽面臨的一個局勢還是非常複雜的。

而關羽北上進行北伐,大敗曹仁,並且水淹七軍活捉龐德這一系列的行為可謂是名震天下,的確是為蜀國帶來了一定的幫助,但同時也讓他在自己的內心當中不斷的滋生了驕傲自大的一種情緒,完全忽視了來自江東的威脅。也正是這樣的一種輕視,給了呂蒙以可乘之機,呂蒙白衣渡江,在幾日內便成功的佔領了關羽賴以為生存的荊州之地。而關於本人也深感自己有愧於兄長的信賴和囑託,最終敗走麥城。而這樣的一場事件過後,讓原本國立就不是很雄厚的蜀國,喪失了荊州。這塊地方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當中扮演著贍養數10萬兵士的重要角色,如今蜀國失去了這樣一塊兒,雄厚富饒之地,自然對國力來說是極大的損傷,如果說荊州的損失尚且不能夠決定蜀國日後難統一天下,那麼劉備起大軍討伐東吳的失敗則是從根本上宣告了劉備集團不可能統一天下。

從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的一系列戰略來說,對於孫權他是懷有一種合作的態度的,而歷史上卻真實的發生了劉備起兵討伐孫權這樣的戰爭,不能不說有一部分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自己的兄弟關羽和張飛身首異處這樣的刺激。荊州是劉備非常重要的一個兵源之地,是即便是荊州喪失了之後,在穿梭之地,劉備依然是擁有著規模宏大的軍事力量,而此次討伐東吳在夷陵之戰當中,劉備集團可以說是傾盡了自己所有的精銳,但是結果卻換來的是大敗而歸。不僅如此,更是散兵失地,最終劉備也在遺憾當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他卻留給謀士諸葛亮一個爛攤子,在夷陵之戰失敗以後,便重新和吳國接好,加強合作,共同應付魏國。而此刻喪失了精銳和荊州之地的蜀漢,已經是元氣大傷了,儘管他依舊有漢中和益州作為自己的依靠和生存之地,但是如果想要恢復到漢中之戰那時刻的巔峰狀態已然是不可能了。

在巨大的土地、人口、資源這些差距面前,僅僅去依靠幾個像諸葛亮,趙雲,關羽,張飛這樣的文臣武將是很難去改變他們之間的巨大差距的。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在劉備的陣營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最終並沒有實現劉備心中所憧憬那個光復漢室的巨大願望。諸葛亮忠心耿耿,在劉備去世之後進行了多次的北伐,但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其繼任者姜維更是完全秉承諸葛亮的意願11次北伐,但是除了消耗蜀國的國力,並沒有說是真正的完成了北伐大業的目標。


大史小吏


1.綜合國力。

統一天下除了個人能力也要看國家的綜合實力。通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可以知道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眾,而一些英雄人物的出現,只不過是必然的偶然。蜀國只有益州一州,曹魏佔據中原地區地盤大很多。另外,東漢以來中原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再加上當時人口中原地區最多,政治經濟文化都是中原地區最為發達先進。拼綜合國力,蜀國肯定是拼不過曹魏的。

2.軍事力量。

消耗綜合國力比不過曹魏,諸葛亮也沒那麼多時間,所以他能把蜀國弄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速戰有沒有可能?在夷陵之戰,蜀國損失幾乎所有精銳部隊以及老將。接著諸葛亮不斷北伐失敗證明,速戰用軍事力量速勝也是不靠譜的,曹魏畢竟是擁有整個北方60萬強軍的強國。

而且要知道戰爭是必須要依靠綜合國力的!就像漢武帝北征匈奴一樣,那是有文景之治的底子!即便是這樣,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依舊被罵窮兵黷武,可見戰爭消耗的就是綜合國力。諸葛亮不斷北伐,但是蜀國的國力根本撐不起來,而且在不斷透支蜀國的國力。

綜合國力比不上,不是一個關羽個人勇武的或諸葛亮個人的才華可以改變的,歷史的潮流也永遠不是一個個人可以改變的。





喵喵助眠社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民間影響深遠,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物在人們印象中都是當世不二之英雄或者能人,但是為什麼劉備麾下天下英雄齊聚會可就是不能奪取天下,甚至不能和曹魏或者東吳其中之一較量呢?

其實在原著中已經交代的很明白了,魏蜀吳三足鼎立,分別佔了天時,人和,地利,下面咱們來說說天時,地利,人和的具體含義。

先說天時,就是指朝廷的整體的制度體制,完善成熟的組織結構,分工細密,並行不悖。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能編入隊伍,得到能發揮他的長處得位置,而組織還能有效地避免他的惡略的本性對組織的破壞。這就是曹操的高明,手下無論君子還是小人都能各司其職,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當然這根他繼承了東漢朝廷的舊班底有很大的關係,文臣武將都是東漢體制內的儲備人才。

再說地利,說白了就是有錢,江浙一帶是東漢的財政府庫,魚米之鄉物阜民豐,經濟開發得非常好,大規模的民間財團很多,就相當於現在的世界五百強集團都駐紮在這裡,你想得有多牛?東吳實際上就是靠大財團們立國的,尊重維護他們的利益是東吳的根本國策,開始時孫策無視他們的利益結果被暗殺了,讓孫權看清了形式。

最後是人和,人和就是人才,人氣,人心,才能,本事等等,劉備網羅的都是江湖英雄,民間志士,這些都是當世絕頂能人,這些人的特點是個人能力超強,善於鬧事,若舉旗起義,攻堅克難這支隊伍銳不可當,但守城治世卻鮮有成功的。用現代話說就是戰術高超而戰略很失敗,開始時的隆中對就有很大的錯誤,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向一個方向進攻。這些能人都是孫悟空,試想在一個團隊裡有很多個孫悟空,結果不會是戰鬥力增強,而是容易在內部鬧事,因為多個孫悟空互相不服氣。當外部壓力大時還好一致向外,稍微一安頓下來內部矛盾就突出了。諸葛亮在治理經濟方面很有才能,但卻不能建立朝廷體制,因為他的權威不夠,有很多政敵,另外也有個人偏見。西蜀朝廷派系很多,有荊州派,宜州派,有文官穩妥派,還有武將投機派等等。

因為西蜀沒有準確的戰略目標,缺乏成熟的組織體系,有沒有富甲天下的經濟規模(當時四川的開發程度還很低,只是沃野千里,並不是魚米之鄉,人口又少),所以空有天下英才其薈萃,卻不能殺曹賊復漢室,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彬彬說三農


蜀漢與曹魏相比,整體實力相差較大。此外,蜀漢內部也政局不穩定。主要表現在下面四個方面:

第一,從國家實力來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國家。諸葛亮數次北伐的鎩羽而歸已經很說明問題。

第二,蜀漢失去荊州不僅在於領土和國力上的損失,對其爭霸天下,更造成摧毀性打擊。

蜀地本就不是一個進取之地,一旦入蜀,就徹底封殺了蜀漢統一中國的歷史可能性。

第三,劉備急於稱帝,喪失了漢室正統。

劉備曾經因為自己的身份光環與“仁義”獲得過所謂的人心,但此種政治資本在他決定登基之時可能已經丟失了大半。

四,四川本地精英也不認同蜀漢

對四川本地勢力而言,蜀漢本就是一個外來政權,劉備一系在四川不僅缺乏人望,更缺乏根基。本地勢力對蜀漢政權一直以冷戰的形式展開。四川本土知識分子儘管沒有控制住政權,但基本掌握了蜀漢的輿論,長期散發著各種“悲觀論”與“投降論”。

綜上所述,蜀漢儘管有諸葛亮、關羽等人才,終究是無法統一天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