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時故宮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方便是如何解決的?

寒蟾


北京故宮修建於明朝朱棣年間,在修建現如今的故宮之前,明朝原本在南京還修建了一個皇宮,那個皇宮是朱元璋修建的,總面積高達101萬平方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比後來朱棣修建的北京故宮還要多上了30來萬平方米。



明朝的皇宮後來之所以會遷移到北京,主要是因為朱棣篡奪了皇位,他害怕在南方保不住自己的權勢,所以就把國都、皇宮都遷移到了北京。

當時朱棣為了在北京修建皇宮,他特意調遣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們雲集北京,讓他們在北京仿照南京的皇宮形制修建了一個縮小一部分面積的新皇宮,這也就是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的總面積高達72萬平方米,是現如今世界上的五大宮殿群之一。

裡面除了保存完好的明式宮殿建築之外,還珍藏了各種當年遺留或者後來收集的文物、珍寶,可供觀賞之處,多到讓人目不暇接,是去北京旅遊的一大好去處。







古代故宮沒有廁所的原因

而在說到北京故宮的時候,很多人一直都有一個疑惑,那就是古代的故宮裡明明居住了皇帝、妃嬪、太監、宮女等那麼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就沒有修建任何一個廁所。

如果要說到偌大的故宮為什麼沒有任何一個廁所,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以故宮的神聖、尊貴性,不允許廁所這麼汙穢的東西存在。

在這麼神聖、尊貴的地方,如果設置了廁所的話,那麼誰也不能保證那些糞便、尿液散發出來的臭味會不會影響到皇帝、妃嬪們的雅緻。


這點是最重要的原因,畢竟上廁所事小,要是讓皇帝感到了不滿,事情可就大了,設計皇宮的工匠們都承擔不起被殺頭的風險,因此,他們乾脆就沒有在修建皇宮的時候添加廁所。

另外,那個時期的廁所排水系統也沒有現在那麼發達,如果修建廁所的話,樣式可能就跟我們平常在農村所見到的旱廁差不多。

一般見過農村旱廁的都不會想在裡面上第二次廁所,因為那種感受實在太過於令人反感,和比較現代化的廁所相比,在潔淨、感官承受程度上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像皇帝這樣的九五至尊人物,讓他們在這樣的廁所裡方便,同樣有點說不過去。

古代故宮裡的方便方法

不過沒有廁所,並不意味著故宮裡面的人無法方便。

在明清兩朝的時候,皇帝和妃嬪們想要上廁所,都會有人拿著流動的桶給他們使用,在使用完之後,太監、宮女們就會嚴嚴實實地蓋上桶蓋,遮蓋住裡面的氣味,然後在合適的時間讓人集中拉出皇宮處理。



太監、宮女們方便的時候也差不多,他們會在自己的房間或者專門的房間中找一些便器使用,然後在相應的時間裡,把那些便器中的殘餘物和皇帝、妃嬪們的一起拉出皇宮處理。

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知道,古代故宮雖然沒有廁所,但是流動性的“廁所”卻是存在的。


孤客生


紫禁城是一個幾百年的帝都,整座城的設計的非常好,是幾百年積累的精華體現。如果您有時間,一定要去故宮走一走,感受一下帝王所在的恢弘。

紫禁城沒廁所

我第一次來到故宮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上萬間房屋的紫禁城,居然沒有廁所,當時的我是有點蒙圈的,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紫禁城確實沒有廁所,問及原因的時候,工作人員告訴我,如果有廁所,這紫禁城就會臭氣熏天了,畢竟人數太多,而且沒有抽水馬桶,那種蹲便很不衛生,無法及時清理,這些都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

“那如何上廁所啊?”我不禁跟著問了一句,工作人員還挺熱心,給我詳細講解了一下紫禁城的人平日裡如何方便。

紫禁城“方便”不方便

紫禁城裡人數眾多,但是等級卻很森嚴。各個等級的人待遇都不相同,從月例到分配的木炭,從質量到數量都有很多不同。

紫禁城中的掌權人,待遇是最高的,咱們以慈禧為例,那上個廁所比咱們參加婚禮都費勁,首先要沐浴更衣,換完衣服,身上洗的香香了,然後讓人請出她專用的恭桶,她的恭桶就很先進了,類似今天的馬桶了,帶座位,而且是綿軟的材質,坐上去很舒服,但是比咱們今天的馬桶,還是不如。

在座位的下方有一個小桶,桶內鋪放了水,水上鋪滿了玫瑰花瓣,還有香料,香料的作用是防止出現異味,玫瑰花的作用除了釋放香味外,還有防止濺水的功能。當時的紙張比較粗糙,慈禧有時候用絲綢,但是不好用。有時候選擇用紙張,用之前需要宮女給紙張噴水,溼軟之後再使用,這也不傷身體,很舒服。

慈禧的一番折騰下來,我粗略算了一下,這一套程序招呼下來,最快也得一個小時吧,萬一“事情”緊急,豈不是要壞事嗎?工作人員大笑,“你怎麼不知道變通呢,緊急的時候還講究什麼,直接就去方便了。”我聽了之後,不禁莞爾。

他饒有興致的繼續講解,在紫禁城中,除了慈禧這個皇帝級別的人外,各宮的宮主、皇子、公主等人也都有自己專用的恭桶,畢竟手底下有宮女太監,需要的時候,只要喊一聲,這些奴才們自然就乖乖的伺候了。

不過,那些太監和宮女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他們也是使用恭桶,但是不是自己獨用,而是大家共用,這樣一來,舒適度下降極大。恭桶集中放在“淨房”,別看名字好聽,其實一點都不乾淨,和早些年的公共衛生間差不多,只是蹲位變成了恭桶了。

聽到這裡,突然覺得以前的宮女和太監真的很可憐,遠遠沒有電視劇裡的日子那麼美好,不僅沒地位,沒人權,甚至連日常的生活所需都不完備,令人惋惜。

我轉而一想,既然有淨房這種設置,一定遠離了皇宮中心,那宮女太監們的事情來得緊急,豈不是要誤事嗎?而且只因一個小便就去那麼遠,這一天的工作怎麼辦呢?

工作人員看了我一眼,可能是覺得我問得有點多吧,不過還是和我解釋了一下,他指了指路邊的排水溝,講解了一下紫禁城的排水系統,從排水溝的水可以一直流淌到護城河,這也是宮女和太監們緊急時或者小便時的一個“小隱私”,他們通常在沒人的時候順手方便,解決燃眉之急,但是可不要被人看到,否則這罪責可大可小,一個不小心,被趕出宮去,恐怕得不償失,畢竟在古代的時候,宮裡還有飯吃,在外面可能就餓死了。


當我離開故宮的時候,發現這座宏偉的紫禁城,曾經有多少人生活在這裡,但是卻並不如意,單單這方便一項就如此的繁冗麻煩,其他的生活細節有多艱難可想而知,幸逢盛世,我轉身離去,只留下紫禁城在身後逐漸遠去!



野史日記


古人怎麼樣這個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去野外的時候,屎來了,沒紙,我會用粗糙一點的樹葉,最好表面有細毛。


擦完菊花火辣辣的,賊酸爽。



對了,就是這種葉子。


分享一下最近跑野外的經歷:


上個月,開車去別的地方。半路肚子疼,於是跑樹林裡脫下褲子加油屙。

屙到一半,背後響起了”嘶~嘶”的聲音,嚇得我褲子都沒穿,趕緊跑.....


不慫歷史


事實上,當時的宮女太監以及侍衛這樣的下人,會有一些小耳房設立為淨房,他們可以在這些淨房中方便,但是要注意的是,可不能讓味道出來

而當時宮裡的主子們,都是怎麼上廁所的呢?事實上,他們要上廁所的時候,會傳官房,所謂的官房就是便盆,一般來講,他們會在便盆裡放上木灰以及香料,這樣一來就不會有異味

主子們方便完之後,這些便盆都會被立刻送出去,然後從專門的通道走進行處理,不要小看了僅僅是方便一下,這便盆也不是那麼簡單的,有些便盆外面甚至會用金子或者玉石來點綴,不知道的人,可能會以為它是一個精美的裝飾品

在宮裡任何物件都不簡單,例如溥儀當初去故宮參觀的時候,看到導遊向遊客們講解的花園桌子上的一個花瓶,說這是末代皇帝最喜歡的花瓶,而溥儀只想笑,因為這只不過是他當初隨手放在這的尿壺而已


麥田守望仕


在延禧攻略裡面,一次皇帝突然內急,肚子疼得要命,立刻大呼“官房”、“官房”……

下面的太監們趕緊把一整套“官房”用具給擺在皇帝身邊,然後皇帝就坐著,把內急這檔子事給解決了。

其實官房就是皇宮裡的皇帝、妃嬪們使用的便器的雅稱,由一整套用具組成,包括便盆、恭桶、凳子等等,這些器具的製作和使用也很講究。

正常情況下,這些器具都是由負責的太監進行保管,隨時準備呈上使用。

只要皇帝召喚,身邊的太監就會“傳官房”,然後一小隊太監迅速將一套官房器具,用黃雲龍套包裹住,頂在頭上,魚貫而入,送到皇帝身邊。

為了使得皇帝在如廁過程中沒有任何異味,太監們需要在在恭桶、便盆下面鋪上細沙,上面再鋪上一層用炭火熱過的名貴沉香木屑,最上面撒上厚厚的幾層花瓣,這樣全程,不僅沒有異味,還很芳香。

皇帝和妃嬪的官方普遍奢華,清末的慈禧太后用的官房堪比國寶級文物,她的官房是用極品檀香木打造,外面的形狀像壁虎,嘴巴微微張開,眼部鑲嵌了紅寶石,做工極其精美。

即使便盆和恭桶使用完了,接下來還有一套處理流程,最終就是把洗乾淨的恭桶等填充香木粉和香灰,以吸附那些不雅的氣味,確保下一次可以第一時間使用。

當然,除了這些貴人們,宮裡其他的太監和宮女們,那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幾千個宮女太監,他們往往就近在一個空房間裡擺上便盆,一個人用完了,清洗之後再保證下一個人能方便使用,儘量沒有異味,畢竟這偌大的紫禁城,如果讓那些養尊處優的貴人們聞到些令人不悅的味道,這些太監宮女們就倒黴了。

當然,不管是皇帝,還是妃嬪的、太監宮女們的排洩物,基本上都會有專職的太監團隊負責收集,把這些統一運送出宮,轉賣給京城周圍的農民。

故宮,有9000多間房間,佔地幾十萬平方米,竟然沒有一間廁所。

這倒也不能怪以前的老祖宗,明朝在大興土木營建北京城的皇宮時,沒有規劃一個下水道系統,那時也沒有抽水馬桶等現代化設施,而作為皇家重地,見不得那些汙穢的東西和氣味,就索性不弄廁所,方便都統統使用各種“便器”,再統一運送出宮。

畢竟,皇宮裡,有幾千人,如果建了廁所,排汙能力又很差,那不要幾天,紫禁城就成了臭城了。

當然,當時不建廁所,也有為貴人們安全考慮的問題,畢竟那時候的廁所建築條件並不好,不小心就要跌進去,春秋時期的晉景公就是死在廁所的有史記載第一人。

總體來說,紫禁城的乾淨大氣,是靠無數卑微的太監宮女的辛苦努力來實現的,不得不佩服古代的皇帝們,連上個廁所都那麼尊貴典雅、芬香撲鼻,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雲中史記


故宮內有廁所,古代就有

古人對於如廁之地都十分避諱,認為廁所這種地方是汙穢之地,所以在古代的住房中,廁所都是在一個很偏僻的位置。而對大戶人家和王公貴族,如廁一般都使用馬桶。(古羅馬時代的公共廁所,下面有水將糞便沖走)

中國古代的馬桶基本都是木質的,雖然木頭的防腐性能並不是很好,容易被排洩物所侵蝕,但古代是沒有抽水馬桶的,所有的馬桶都需要提到屋外手動清理,因此馬桶的質量不能太大。如果用瓷質馬桶,那麼刷一次馬桶就要累個夠嗆。

馬桶的稱呼有很多,除了叫“馬桶”外還可以叫“恭桶”。“恭桶”的叫法是來自於古代科場。在古代學子考試時是不能隨意離席的,如果要出去方便,必須向監考官領取一枚“出恭入敬”銘牌。久而久之,學子們就管上廁所叫做“出恭”,而出恭用的木桶就叫“恭桶”了。

與老百姓一樣,故宮同樣沒有汙水處理系統,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都是用馬桶解決問題。不過在故宮裡面,皇帝、皇后和嬪妃用的如廁器皿既不叫馬桶,也不叫恭桶,而是叫“官房”。

(官房複製品)

明清皇帝所用的“官房”其實就是一種豪華版的馬桶,同樣也是木頭製造的,形狀類似於一個小沙發,裝排洩物的木頭放在裡面,可以單獨取出來,方便打理。在大多數的寢殿旁邊都會有一個“套殿”,皇帝就在這裡如廁。

為了解決如廁時的氣味問題,官房底部都鋪有厚厚的香木碎屑,這樣既可以掩蓋氣味,防止排洩物飛濺,也方便清理,減少排洩物對桶壁的腐蝕。

至於廣大的宮女和太監,就只能使用一般的木質馬桶方便了,而且必須在指定的房間內方便,這種房間叫“淨房”,類似於今天的廁所。並且不論是皇帝的用的“官房”還是下人用的“馬桶”,所有的馬桶都要定期清理。紫禁城中的糞便清運人員被稱為“淨軍”,每月四日、十四日、二十四日,這些人會將這些排洩物集中清運出宮。而宮內的排洩物將被運到城外,充當肥料使用。

至於皇帝怎麼擦屁股?其實和我們一樣,也是用紙,明代皇帝用的是上好的草紙,而據稱慈禧用的是棉白紙。

順便在此說一句,今天日本內閣中也設有一個職務,就叫“官房長官”,其職能類似於首相的秘書長,負責幫助首相協調內閣運行,以及在首相出行時代替首相打理政務,是日本內閣中除首相以外的最高長官。

(日本現任官房長官菅義偉)


千佛山車神


故宮古稱紫禁城,公元1406年開始興建,直到十四年後才最終建成,故宮雖說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但是面積也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城池,裡面最高峰時期曾經有上萬人居住,如此多的人在裡面居住生活,但裡面竟然沒有一個廁所,不禁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他們是怎麼解決“三急”的?


古代不像現在這樣有抽水馬桶,能夠很好的解決人的排洩物,故宮那麼大,得要興建多少茅廁啊,那麼多的人方便還不臭死人了,皇帝后妃們這些所謂的金枝玉葉怎麼受得了,因此故宮裡面不見廁所是有道理的,首先是為了避免環境汙染,尤其是夏天,會弄得各大宮殿臭氣熏天,影響皇家的威嚴和形象;其次是為了便於排洩物的運送。
皇宮裡大部分人都用馬桶、恭桶之類的來解決,等級不同所使用的器皿也不同。

皇帝老子最大,他上廁所的名字跟別人也不一樣,叫上“官房”,官房就是類似於現在的流動廁所,皇帝走到哪兒,太監們就將官房抬到哪兒。

皇帝小便用的叫“虎子”,就是古代的尿壺,為什麼把古代皇帝的尿壺叫“虎子”呢?那是因為當年李廣曾經射死過一隻老虎,射死老虎後就製作了一個像老虎頭一樣的尿壺來使用,皇帝使用的“官房”“虎子”都由專門的太監保管,平時不放在寢宮裡,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傳叫,使用完後太監馬上拿出去倒掉,再清洗擦拭乾淨以備下次使用。


后妃們使用的“官房”分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通常由木頭或陶瓷製作而成。

相傳慈禧太后的“官房”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外表設計成壁虎形狀,其四爪著地掐死“官房“的四個腳,肚子鼓成大葫蘆狀是裝排洩物的容器,尾巴捲成8字型成為”官房“的把手,壁虎的頭部嘴巴略微張開,是放手紙的地方,使用前、後裝入松香木細末,既乾燥又蓬鬆,十分的講究。

因為它不是抽水馬桶,那它是怎麼解決衛生問題的呢?原來在裡面裝些香木屑,方便完以後排洩物就會被木屑所吸收,這些都要拿出去燒掉,而不是傾倒到什麼地方。


慈禧每次要方便,宮女們就分頭去安排,有的去叫管”官房“的太監搬來”官房“,有的宮女去準備手紙,宮女把油布鋪在淨房的地上,再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請慈禧來方便,慈禧方便完後,由宮女將”官房“捧出去交給太監,太監仍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理完髒物後再清洗乾淨,然後重新放入新的松香木屑,待下一次使用。

至於其他妃嬪也有類似的“恭桶”便盆,當然等級越高的女人,使用“恭桶”“官房”就有所不同。


故宮裡人數最多的還是太監、宮女之類的下人,為了保證宮內的貴人不會被臭氣燻著,一般會選在大殿中的一角或者宮殿配房後的某個小屋內設置“淨房”,他們沒有恭桶,只能使用品級更低的便盆,木馬桶,他們只能在這裡面湊合湊合,方便後要把穢物清理好,把便盆清洗擦拭乾淨,以供後來的人使用。

然後這些皇帝、后妃、奴才們的排洩物就會由專門的太監運出去,最後這些糞便會送到鄉下,作為土壤的肥料廢物利用。


清朝結束後,在清理皇宮的時候,人們把宮內供人方便時所使用的那些器具都一一清理掉了,只剩下空屋子,而這些空屋子和其他的空屋子沒什麼大的區別,所以人們就不知道它們的其他用處了。





遺產君


故宮佔地面積極大,房間大大小小的擁有上萬間。可是裡面卻沒有一間茅廁,但畢竟人有三急,遇到鬧肚子這種情況總不能憋著吧。那住在這裡面的人是如何解決排洩問題的呢?

早在明朝開始修建紫禁城的時候,就壓根沒考慮過建廁所這個問題,那個時候中國的古人沒有城市地下下水道系統的概念,也沒有方便快捷的抽水馬桶。而且他們覺得建了廁所還需要挖地下溝渠排汙。再加上眾多的人口,恐怕沒個三五天,這些溝渠中排洩物的味道就會瀰漫整個紫禁城。既然作為皇家重地,裡面自然少不了達官顯貴,他們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平時出個門都得好好收拾一番,如果進到皇家宮苑聞到一股臭味他們會怎麼想。因此廁所就這樣被斃掉了。

雖然故宮沒有廁所,可是卻有專門的“鏟屎官”,他們負責收集眾人產生的糞便並將它們運送出城,避免紫禁城成為一座臭城。

迴歸一下題目,那到底包括皇帝在內的眾人是怎樣上廁所的呢?

他們都有一套專門用來上廁所的器具,這些器具包括便盆、恭桶、凳子。雖然君主和下人使用的東西差不多,可是材質、製作過程、使用方式、叫法卻又不一樣。

下人蹲著用的可能叫馬桶,皇帝的得叫官房。下人小便的叫夜壺,皇帝的就得叫“虎子”。就比如“延禧攻略”中,皇帝要上廁所的時候他就會讓旁邊的太監大聲傳“官房”。然後外邊的一群太監就會用黃布把準備多時的官房器具包裹著立刻呈送上來。

皇帝和嬪妃的官房為了突顯身份,往往用料比較奢華,就比如慈禧的官房,堪稱國寶級的文物。桶身為極品檀香木打造,外面還飾有壁虎形狀的雕塑,嘴巴微張,並且眼部以紅寶石做裝飾,整個造型栩栩如生。畢竟他們位高權重,需要這些東西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為了使整個排洩過程不產生異味,還得事先在恭桶和便盆中鋪滿細沙,之後再在上面鋪一層用炭火燒過的名貴沉香木屑,最後再在上面撒上厚厚的花瓣,這樣皇上在如廁過程中,不僅全程沒有異味還很芳香。除了大便,就連皇帝小便也得需要專人伺候,小便時需要一個下人專門用手把便盆端在手裡,裡面同樣也鋪上了各種香料。一方面提高了皇帝的逼格,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太監在後期處理時的痛苦。

清洗完成後還得在恭桶中填充一些香木粉和香木灰,避免下一次使用時有異味殘留。當然這種清洗只限於皇帝和妃子等皇親貴胄使用的恭桶和便盆,一般的下人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他們往往在空房間中擺上一個便盆,一個人用完後簡單清洗一下就行,只要給下一個使用時沒有太大的異味即可。

因為故宮總人口眾多,怕這些排洩物累積太多,因此每天都會有專人過來將這些排洩物拉到城外裡,或者將這些排洩物賣給需要肥料的農民。

也正是因為古人的各司其職、嚴密的等級制度和良好的服務意識,才避免了在皇宮內修廁所的麻煩。


歷來現實


都別搶,我來答。

民間老百姓傳聞“紫禁城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玉皇大帝才能住一萬間宮殿”,但其實紫禁城的房間沒有上萬,一共只有8707間。

但是即便是八千多間,居住著上萬人的故宮卻沒有一間廁所,這確實是一間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過設計者當初設計故宮的時候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了。

紫禁城不建廁所的原因就是防臭,古代的建築技術雖然也很發達,但是怎麼讓廁所除臭還真的是一項難題。

大家如果在農村呆過就知道那些廁所是非常臭的,尤其到了夏天還會滋生蒼蠅和蛆蟲。如果把紫禁城也搞的這麼臭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人家都說故宮有兩大怪:

一是故宮沒有廁所;二是故宮沒有取暖的爐子。

沒有廁所怎麼解決個人問題呢?沒有爐子大冬天的怎麼取暖呢?

根據1992年7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一部圖書《宮女談往錄》記載,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宮裡頭有兩大奇怪的事:一是數千間的房子都沒煙囪。宮裡怕失火,不燒煤更不許燒劈柴,全部燒炭。宮殿建築都是懸空的,像現在的樓房有地下室一樣。冬天用鐵製的轆轆車,燒好了的炭,推進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裡像在暖炕上一樣。另一個是整個宮裡沒廁所,把炭灰積存起來,解大溲用便盆盛炭灰,完了必須用灰蓋好;解小溲用便盆,傾倒在恭桶裡。每天由小太監刷洗乾淨,所以無論冬夏,宮裡絕沒有臭氣味。

這個《宮女談往錄》是根據曾經侍候慈禧長達8年的宮女何榮兒回憶口述編撰而成的,可信度非常高。

所以說古代人的建築水平還是很發達的,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不建廁所的問題,而且還把皇帝居住的寢宮下面挖空,就在下面直接燒炭把地板燻熱。

而燒化的炭灰又能拿來掩蓋大便,然後運出宮外。那麼沒有廁所,這些人又怎麼解決個人問題呢?

那就是便盆。

皇帝太后們需要上廁所時,就會說“傳官房”,這個官房就是便盆的另一種說法,畢竟直接說便盆不太好聽,不符合他們的身份。

她說:“我可不是自誇,我們臭旗人就一愛一窮講究。譬如說,我的外祖母來了(我們叫姥姥),晚上住下,臨睡覺前,一奶一(母親)叫我給姥姥預備便盆,就可直接說把便盆拿進來,因為是我一奶一的親人,沒忌諱,不屬外;如果便盆痰盒是出了閣的姑姑,回一娘一家來住,臨睡前讓我拿便盆,就要說把官房給姑爸預備好,因為她跟我一奶一是姑嫂關係,又是出了閣的,說話就比較客氣了,要講究點禮貌分寸。宮裡說傳官房是又莊重又雅緻的一種禮貌話。”

宮女太監們聽見以後,就會麻溜的去把便盆拿出來,

所以,儘管紫禁城裡沒有廁所,但憑藉便盆這個東西還是能夠解決幾千人上萬人的生理問題。

另一個是整個宮裡沒廁所,把炭灰積存起來,解大溲用便盆盛炭灰,完了必須用灰蓋好;解小溲用便盆,傾倒在恭桶裡。每天由小太監刷洗乾淨,所以無論冬夏,宮裡絕沒有臭氣味——節選自《宮女談往錄·慈禧起居二》

所以大家知道紫禁城為什麼沒有廁所了吧?主要原因就是防臭,而居住在紫禁城裡的皇族們解決生理問題都是用便盆,裡面鋪著有碳灰,而且還會有人專門清洗,所以自然不會臭。


圍爐談史


俗話說人有三急,這個每個人都有的,就算是天大的事情,廁所還是必須上的,放誰誰也憋不住。但是在偌大的故宮之中,卻沒有廁所,那這上萬的人廁所問題究竟是怎麼解決的呢?故宮是在明朝修建的,而當初在修建的時候也沒有考慮過廁所問題,當然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而是在考慮之後還是選擇不建立,古代不像是現在有著發達的下水道系統,生活汙水,排洩物等等都可以不知不覺的排出到外面去。



在古代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的技術,起初也是想建廁所的,如果建廁所就需要挖地下的溝渠去排汙,而當時的建造者就害怕這個地下的溝渠根本承受不住故宮中上萬人的排洩物,而一旦地下的溝渠癱瘓,帶來的問題就是一股臭氣一直瀰漫於故宮之中,而這是首都最華麗的宮殿,如此的臭氣熏天成何體統呢?所以為了避免不出問題,建造者還是選擇了不建廁所,省的畫蛇添足,最後出了問題還不落個好。



那麼這多人的排洩問題怎麼解決呢?不可能每個人都憋著不上廁所,等著出皇宮的時候在上吧,這肯定是不現實的,於是乎就在皇宮之就出現了這樣一批人,專門去處理那些排洩物,也可以叫他們鏟屎太監,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定點去收集人們的糞便然後將他們運送出城,避免堆積如山,搞得故宮之中臭氣熏天。



其實這樣也就變向的搞了一個廁所,只是說這個廁所不像是我們現在的廁所一樣,我們現在的廁所直接會將排洩物直接運送到外面,而故宮中的廁所只是起到收集糞便的作用,之後再由人工的方式將糞便運送到外面去。既然是收集自然而然是有東西裝著的,所以在故宮中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器具的,最常見的比如夜壺,是用來小解的,當然還有便盆、恭桶、凳子等等,出恭這個詞語應該不陌生,古時候指的就是上廁所。



說到這些器具,其實也沒有什麼要講述的,唯一可能就是在打造上面的材料不一樣,就是太監和宮女們用的和那些王公貴胄們用的不一樣,自然而然,低等的人用的肯定要差,而那些王公貴胄們自然用的要好,而皇帝妃子上廁所都是有人伺候的,在馬桶也是放了很多去除異味的比如木炭,還有沉香木木屑等等的東西,就是為了上廁所的時候不被自己燻到,而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自然而然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