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一节基本的语文课要注意把握好三条课堂建构线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简单乃是宇宙造化万物、生生不息的精髓所在。大道至简,追求完美的东西无不简单,语文学习也不例外。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亦是如此。教什么,教师教,学生学。看,就这么简单。

自己上了十多年学,学习了十多年语文。老师在台上不慌不忙,按部就班,滔滔不绝,生字生词,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我们坐在下面耳听笔录,死记硬背。

这样的语文课是过去若干年语文课的常规套路。

后来的语文课有了些许改进。教师依据所教内容设计了若干问题,学生读课文,找答案,下结论。语文课就是问题与答案的拼装组合。

再后来,课改了,大家似乎都掌握了不少教学的新理念。于是语文课的面孔也就更为新鲜起来了。老师们语文课的板块变成了“整体感知→精段品读→拓展延伸”,或者是“自主品读→合作互动→问题探究”,或者是“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走进××”,或者“导→思→议→展→评”,或者“和作者对话→和课文对话→和生命对话”……

这些语文课看起来理念新颖,流程明晰,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

多媒体普及之后,课件的运用似乎又成了语文课的一个格外能够博人眼球的亮点。键盘一敲,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有动画,教师宠爱,学生喜欢,语文课上得是

一节基本的语文课要注意把握好三条课堂建构线

皆大欢喜。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课文,教师教,学生学,就是这么简单。然而最为简单的却往往又是最为复杂的。

且举一个说明文教学的课例,比如《晋祠》一文的教学。

我们常见的课堂流程是“介绍作者→介绍晋祠→概括说明对象(晋祠)的特征→分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顺序→总结写作特点”。

喜欢新理念的,课堂流程大抵就是“走进梁衡→走进晋祠→品读揣摩→拓展阅读”。

钟情于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晋祠”的图片,播放几个动画视频,或者来一个某某人的视频诵读。

我们来看看于漪老师执教《晋祠》的主要教学活动流程:①学生口头介绍一处名胜古迹(要求:要说清楚,要有速度);②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慢读词条,并强调或板书容易写错的字词。学生听写词条并朗读校对;③学生将词条标好序号,快速浏览课文,把词条里的有关内容和课文的相关段落对应起来(要求提醒:对得准对得快,找不到的句子要仔细找);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阅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一词明确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说明文阅读的几大要素。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般的语文课实质上只是僵化、空洞、机械、静态的所谓的知识的简单罗列、拼凑和堆砌。于漪老师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是一种智慧的、艺术的、动态的、生长的教学活动。

一节基本的语文课,就是由看似简单的教什么、教师教、学生学三条主线建构起来的。然而最为简单的却往往又是最有学问,最有智慧,最有艺术性,乃至有哲学性的。

一节基本的语文课要注意把握好三条课堂建构线

第一条主线,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一篇篇课文,是我们展开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凭借。叶圣陶1978年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老的话,首先明确肯定了教材“例子”的地位及其价值,同时也明确了语文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王荣生教授认为我们对现行语文教材选文的处置相当怪异,概括地讲是例文的框子,定篇的姿态,样本的企图,而在教学中则最后被误植为用件。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作用。其实知识是无须传授的,也是无法传授的。我们传授的顶多只能算作信息。

因此,建构语文课堂的第一条主线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明确:

第一,语文课是用课文教而不仅仅是教课文。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课文文本为平台,以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主要目的。

第二,课文这个“例子”的价值在于“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语文课堂应该以读写为基本形式和学习目标,应该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写作,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简单地传授所谓的知识了事,而应该引发学生感受,激活学生体验,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发现,激励学生生成,指导学生运用。

一节基本的语文课要注意把握好三条课堂建构线

第二条主线,教师教的问题

教师应该怎么教,前面已经列举出好多语文课的教学流程,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有的语文教师成了别人的传声筒。手头一本现成的教案教辅,不加取舍,囫囵吞枣,照抄照搬。

第二,看似语文课,实质上只是僵化、空洞、机械、静态的所谓的知识的简单罗列、拼凑和堆砌。

第三,这些所谓的知识和教学流程看似相互关联,实则貌合神离,支离破碎,不成系统。

研究于漪老师的教,我们会有如下发现:

首先,于漪老师的教自始至终是语文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以语言文字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自始至终在语言文字中游走。

其次,于漪老师的教不是简单的拼凑罗列堆砌。而是遵循文本阅读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环环相扣,环环相生,构成一个科学有机艺术的整体。

再次,于漪老师的教不是教师自身才艺的精彩展示,而是带着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一句话,教师的教就是教学生学习的活动。

于漪老师的教,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语文教师自己要先“生”,研读文本,读懂文本,有自己的学习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创造。要依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否则的话,就会失去教和学的根本,回到照本宣科、复制教案的老路子上去。

语文教师还要会教“活”教,带领帮助学生开展好具体的学习活动。人文性与工具性,形式与内容,预设与生成,文本的尊重与超越,内容的加减取舍,环节的起承转合,课堂的放与收,悱启愤发,铺路搭桥,这一切的一切,都考验着教师对语文学习规律、学生认知规律、课堂基本规律的把握与拿捏。教师的教,是科学,是艺术,是智慧,是境界。

一节基本的语文课要注意把握好三条课堂建构线

第三条主线,学生学的问题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站到学生学的角度理解,语文课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活动。过去教师主导主讲,学生耳听笔录,死记硬背。后来课改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和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提倡。

学习了于漪、余映潮等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笔者深深地认识到:

第一,学生的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学习活动。舍此以外的语文学习不能算作纯粹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第二,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恰当帮助下的一种自主、体验、感受、发现、创造、合作、共享、共生的学习活动。

总之,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三条主线处理好了,语文课堂才会神采飞扬、灵动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