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弘曆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覺得雍正錯了嗎?

少俠一號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當年的情況吧,雍正登基後,對於當年參與“九子奪嫡”的阿哥們進行殘酷的迫害,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受到了最為嚴厲的處罰,不僅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就連原來的名字也被剝奪,八阿哥胤禩被改名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為“菩薩寶”,九阿哥胤禟被改名為“塞思黑”。這個案件可所謂是轟動一時。而弘曆又為何在事情過去53年之後替他們翻案呢?要知道這個案子可是其父雍正皇帝親自下的旨,他是覺得雍正錯了嗎?我們來看一看吧!



我們應該得知:乾隆翻案的可不僅僅是他八叔九叔的案子,更大的還是對曾經接受殘酷對待的多爾袞、多鐸和豪格等人進行翻案,恢復名譽、恢復身份、恢復封號,安排其後人繼承爵位,同時將爵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確頒行。這可是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的大舉措,而乾隆皇帝究竟為何要這樣做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穩定民心,鞏固政治

清朝的很多制度都是在乾隆年間最終完善形成定製的。對歷史事件重新定性,對於最終確定與這些人相關的一些制度是有現實意義的。如果清高宗想確定某種形式的制度,但是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卻與之向左,自然是不太好的。與其如此,倒不如重新定性,一切以弘曆自己的標準為標準。說到底,弘曆在乾隆四十三年的一些列舉動還是政治需要,是為了穩固自身地位,穩定民心和鞏固清王朝的政權。


原因二:維護宗族穩定,維繫父親名聲

在為胤禩和胤禟翻案時,乾隆還提到了雍正皇帝:“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意頗悔之。”按照乾隆的說法,雍正晚年對於殘忍迫害兄弟一事是非常後悔的,至於真假,不好辨別,而雍正當年的一些做法在民間和皇室中還是廣為詬病的,乾隆這樣做既是為了緩解與宗室之間的關係,讓宗室更加支持自己,說到底還是為了鞏固皇位。

原因三:受康熙帝影響,主張仁治

乾隆在少年時期,曾與康熙爺爺共同生活了近六個月時間,得到康熙皇帝的親自培育,多少受到康熙皇帝的薰陶。他也一直是以康熙皇帝為榜樣,非常注重宗室和睦團結,同時康熙皇帝又是出了名的仁君,當時乾隆對他的崇拜可是不得了的地步!所以康熙帝對他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難得出:弘曆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不光只為了這個案子,更多的為了整個國家的政局穩定,和宗族關係,從根本上說,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鞏固統治,而不得不說乾隆的這個做法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啊!


小鎮月明


我們來看一下,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旨為胤禩平反的內容是怎麼寫的。

聖旨說:康熙帝的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互相勾結,肆意妄為,都是咎由自取的。不過,我的父親(雍正帝)僅僅是削去了他們的宗籍,改了他們的名字(一個改為阿其那,一個改為塞其黑),讓他們能夠改過自新。

但是呢,兩個人覬覦帝位,這個是在所難免的,而等我的父親(雍正帝)繼位之後,心裡羨慕嫉妒恨,所以背地裡說壞話,那也可以理解,其實並沒有悖逆的痕跡,也就說並沒有造反的行為與舉動。

我的父親(雍正帝)到老的時候,經常跟我聊到他們兩個人,每次都很悲傷不開心,看得出他還是蠻後悔的(那樣對待他的親兄弟)。

我如今繼位四十三年了,這個事情是個大事,如果我也不說的話,我想我的後代子孫們應該都不說提及此事。

允禩和允禟恢復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家人也一併重入族譜。這個確實是我的父親一直想而做而沒有做,如今我就幫他做了吧。

九子奪嫡,我們都清楚,幾個皇子都爭得太兇了,畢竟位置就只有一個,每個人都想要,這其中的艱辛,只有雍正和十三爺幾個人知道,另外再加上雍正的性格,難免會那樣對待他的兄弟。

而雍正繼位幾年之後,尤其快要死的那幾年,內心裡其實還是有點愧疚之心的,不應該對自己的兄弟那麼狠呀。

不過,雍正這樣對兄弟,也不能說錯,只是做得有點過,這個也就是為什麼雍正也被人詬病的地方,所以他的生母也不希望由雍正繼位。

不過,這個事情過了五十年左右,由乾隆來做這個事情也比較合適,畢竟,他們幾個人對乾隆皇帝也啥威脅了,而且還能體現出乾隆皇帝的寬容大度。


歷史簡單說


乾隆之所以能夠給其八叔胤襈平反,主要出自三個方的原因:

一個是政治的需要。乾隆皇帝給其八叔胤禩平反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此時距胤禩去世已過去五十多年,當初雍正朝跟隨胤禩鬧事的幾個兄弟和一干大臣,己是死的死老的老,八爺黨勢力早已是灰飛煙滅,已構不成對當今朝政的任何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給八叔胤禩平反,既能顯示出自已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氣度來,又能讓朝野上下看出來自已是一個多麼富有仁心的皇帝來。仁政最利於凝聚人心,成就大業,江山社稷長久穩固最需要的就是舉國上下號令統一,萬眾一心!

第二是親情的撫慰。不管當初八叔胤禩與自已老爸雍正皇帝怎麼鬥,怎麼爭,畢競都是愛新覺羅一家,皇室血脈一系,且已都是上一輩子的恩怨不是?乾隆這樣做,既能告慰先祖,又能示恩後人,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為何不做呢?!相信換了一般人大都會這樣做的。就是雍正在執政晚期的時候,也對當初的做有點後悔,覺得對皇兄皇弟們用力過猛,出手過狠,殺伐過甚。

三是本性的使然。有人對康熙,雍正,乾隆爺孫三位皇帝的人物性格和執政風格評價道:康熙是學習型皇帝,雍正是改革型皇帝,乾隆是文化型皇帝,這個還是比較客觀公正的。文化型皇帝執政必然會使整個乾隆朝的主流行政風格呈現出濃濃的文化和仁政風情。史書記載,乾隆一朝僅皇帝本人主張和主導編箸的就有《四庫全書》、《滿文大藏經》、《滿文老檔》、《八旗通志》等不下十來套(系列)文獻巨箸,是中華文明史上很重要的篇章。同時,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於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慶元年五次普免全國一年銀糧,僅此就足見乾隆恩澤施於百姓之仁政。

乾隆為胤禩平反,是不是覺得他老爸雍正做錯了?這個並不重要,關鍵是要記住“勝者為王敗者寇”,勝利者說什麼就是什麼,好吧!

以上即乾隆皇帝為何要給其已去世五十多年的八叔胤禩平反的主要原因。不足之處誠請批評、指正、補充。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八阿哥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允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復了原名和宗籍。此舉離這兩位王爺被圈禁致死已經過去了53年。乾隆皇帝這一決定並非是覺得雍正皇帝做錯了,而是大有深意。

先說說當年這兩位王爺被政敵雍正皇帝殘酷迫害的事。在康熙皇帝晚年,因為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引發四阿哥胤禛一派和八阿哥胤禩一派為了儲君位置爭鬥不止。最終,雍正皇帝笑到最後。但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以八阿哥為首的反對派勢力依然強勁,為安撫他們,雍正皇帝作出了不少讓步,等待自己的勢力進一步鞏固。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下令把八阿哥和九阿哥削宗奪爵,圈禁致死,連他們的名字都被改了,八阿哥胤禩被改名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被改名為“塞思黑”。這一殘酷對待皇族的做法引起了很大爭議,不利於皇室團結,也進一步坐實了雍正皇帝刻薄寡恩、殘酷無情的負面形象。

雍正皇帝去世後,乾隆皇帝上臺,一改其父嚴苛殘酷的作風,極力彌補皇室內部的裂痕,也有心為早已被定案的打為反面典型的皇室成員包括八阿哥等人平反,但深諳孝道的乾隆皇帝覺得雍正皇帝剛剛去世,就推翻原來的做法有損雍正皇帝的威嚴,因此把事情壓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已經年近70歲的乾隆皇帝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對一大批皇室成員平反恢復榮譽,為滿清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卻被殘酷對待的多爾袞、多鐸和豪格等人進行翻案,恢復名譽、恢復身份、恢復封號,安排其後人繼承爵位,併為八阿哥和九阿哥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再不恢復上述皇室成員身份名譽,後世皇帝沒有膽識和勇氣去做這件事。乾隆皇帝說:“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意思是說自己已經親政四十三年,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說,後世的人就更不敢說了,因此他為胤禩與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復了他們的名譽,還一併收入宗籍。

二是此舉可以進一步加強皇室內部團結,鞏固和穩定政局。到了乾隆四十三年,當時經歷過九子奪嫡和罷黜兩位叔叔的人大都已經不在人世,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緩和,再加上兩位叔叔不過是因政見不同奪位緣故見罪,並沒有犯下什麼大逆不道的罪名,此時乾隆皇帝的皇權穩固的時候翻案,不僅能夠體現乾隆的仁政與胸懷,同時也不會招致太多反對,可以為自己落下一個仁德寬厚的好名聲。

當然,乾隆皇帝此舉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雍正皇帝的意思,有損孝道。為了讓這件事師出有名,乾隆皇帝搬出了雍正皇帝的說法,那就是雍正皇帝晚年自己也對對兩位弟弟處罰過重有所悔意,認為兩位叔叔“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意頗悔之”,這也總算為自己找了一個臺階下。


滄海拾遺錄


是的,乾隆就是覺得雍正錯了。這一點他在給胤禩翻案時,說的很清楚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發佈詔令,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不僅下令為他修復墳塋,而且還恢復其封號,補入玉牒。

同一天,乾隆也為多鐸平反,不僅恢復了多鐸親王封號,並且還將其配享太廟。(後來還入祀盛京賢王祠)

如此一來,順治時期定下的鐵案,就被乾隆這麼再度給翻了過來。

乾隆敢翻老祖宗定下的鐵案,文武兩班大臣肯定有意見了。面對大臣們的質疑,乾隆說了一句心裡話:“朕若不言,後世子孫,亦無敢言者”。

這話一說,其實就表明了乾隆的意思:我就是覺得太爺爺做錯了,要是連我這個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都不敢給他們翻案,怕是後世子孫更不敢了。(當時乾隆剛剛平定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亂,人氣值很高)

兩天後,乾隆再度翻案。這一次被他平反的對象是他的八叔,已革廉親王胤禩。



估計是怕別人非議,說他連老爹定下的鐵案都敢翻,所以乾隆給胤禩翻案時,直接就表示了自己的觀點:“胤禩無悖逆之實”(悖逆是雍正給胤禩安的罪名。乾隆說胤禩無悖逆之實,就等於說雍正斥責胤禩悖逆是毫無道理的)。

乾隆是雍正兒子,是當朝皇帝,既然他覺得老爹錯了,要給鐵案翻案,大臣們自然也不好說什麼了。於是,胤禩的鐵案被翻,其子嗣後裔恢復宗室身份,並錄入玉牒。

綜上所述,乾隆給胤禩翻案,其實就是多爾袞翻案事件的添頭。乾隆當時認為,反正自己已經翻案了,他翻一個是翻,翻兩個也是翻。不在乎多翻一個。

至於他翻案的初衷,也很簡單——他就是覺得順治和雍正做的不對。他是個自視甚高又自信滿滿的人,在對多爾袞和胤禩的問題上有自己的看法。

既然他有不同的看法,同時又是個極為自信的人,他當然是即便推翻父祖輩的定讞,也要貫徹自己的意志了。



當然了,乾隆不是一個無聊的人。他選擇給多爾袞、多鐸、胤禩翻案,也是有其政治目的性的。

首先,這麼幹可以名留青史。

歷史上的後世皇帝給前朝鐵案翻案,一般都會得到讚譽。比如明英宗殺于謙,他兒子憲宗就為于謙平反,為了把話說的好聽點,憲宗就說這是英宗遺詔要他平反的。後來清朝史官對英宗和憲宗的評價都還湊合。

乾隆仿效明憲宗之舉,給胤禩平反,一方面可以給雍正留個好名聲,另一方面也可以給自己留給好名聲。(乾隆也說雍正晚年經常懊惱對不起胤禩,讓他給八叔平反)

其次,這麼幹可以收買人心。

在某種意義上,多爾袞、胤禩其實也沒犯過什麼對不起大清的事,而且他們是皇族,他們的死後殊榮必然是後世之人討論的熱點話題。乾隆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給前朝的功臣和冤屈的人平反,這不僅順從了民意,而且彰顯他的能力。

總的來說,乾隆給胤禩平反時,他已經快七十歲了。他是一個很在乎名聲的人,他同時又是一個很有自己主見的人。既然給胤禩平反可以給他的人生評價留下“光輝”一筆,同時又可以貫徹他的主見,把憋了很久的心理想法吐露出來,他這麼幹,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Mer86


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弘曆正式下旨,查實胤禩無悖逆之實,因此予以徹底的平反,而此時距離胤禩病逝已經過去了42年,為何在時隔半個多世紀以後,下召平反自己父皇曾經的敵人,有關這個猜測,其實也有很多的爭議。
追溯起來,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事情,鬧的滿城風雨,作為有清代200多年的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九子奪嫡波及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在歷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毫無疑問,雍正繼位其實很不容易,幾個兄弟都有野心,而且能力也很出眾,想要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殺出來,難度可想而知,而更關鍵的就是,雍正最痛恨因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因此在一上臺就對這位兄弟展開了策略。
但雍正一上臺,並未著急對胤禩動手,在雍正改元之前,對胤禩仍然還要算是客氣,命令他與胤祥、馬齊、隆科多共四人總理事務,這四個人中,隆科多和胤祥是雍正的嫡系,而馬齊和胤禩是另外一脈,可見當時朝廷上的局勢。
到了第二年,雍正開始動手剪除胤禩的羽翼,但也並未急躁冒進,要知道當時青海戰事仍然如火如荼,內部穩定才最為重要,直到雍正四年以後,才徹底的將胤禩打倒。
算起來對於這樣一個人,乾隆為何要給他平反,其實我們從乾隆四十三年所處的一個時間節點上,就能看出些端倪。
也就是在這一年之前,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亂,長期的戰事使得清王朝勞心勞力,這一時刻終於得到了解決,乾隆內心的志得意滿無以復加,而更為關鍵的就是,在隨後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大清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
從乾隆三十年到六十年,清王朝的國庫存銀一直都保持在6000萬兩以上,這和他父親在位時期的謹小慎微完全不同。
而清王朝的人口數量,也從他繼位初的4000萬,快逼近3億,達到了頂峰,同時農業、手工業的 發展也相對十分平穩,百姓生活富足。
自然乾隆的心情驕傲程度無以復加,由此採取赦免這個舉動,來宣揚自己乾隆盛世的功績。
這時候,曾經因罪被削奪爵位的胤禩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一個標榜功績的對象,算起來胤禩也屬於皇族中人,長期揹負罵名,本著皇家寬仁的典範,將他們罪行寬宥,並重新恢復名字收入宗室玉牒。也是在情理之中。

漫步史書


乾隆皇帝為老八平反翻案,不過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而已。我就是心胸開闊,我就是海納百川,我就是十全老人,我就是千古一帝,怎麼了,我這樣做不行嗎?你來咬我啊!

咬你就咬你,今天就來咬咬你!

你也不想想,你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是你的父親雍正皇帝傳給你的,雍正怎麼得來的皇位,那是在整個歷史上都很殘酷有名的“九子爭嫡”中,經歷過殘酷的鬥爭,才歷經艱難困苦得到的。雍正皇帝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老八及八爺黨,而且當時一開始還處於劣勢。如果八王當上皇帝,那雍正的下場可想而知。



你乾隆就忘了這些歷史?難道雍正一開始繼位就開始嚴厲處置八爺黨,這有錯嗎?你不知道八王被稱為賢王?不知道八王善於拉攏人心,善於結黨營私嗎?不處理八爺,雍正的江山能坐穩當嗎?要是不穩當,還有你弘曆繼承大統的好事!

你現在政權穩定了,就為他們平反,是不顧歷史真相、不顧雍正名聲、不顧自己顏面嗎?

你就為了自己的名聲就不顧及雍正父皇了?

你想超過父親、爺爺成為千古一帝,也沒有錯,可你不該踩著他們的肩膀甚至踩著他們的頭頂吧?

你自己做什麼都是最好的,收集書畫也不要緊,還要蓋上你的印章,看一次蓋一次,蓋章把畫面都蓋滿了!

還喜歡到處題詞,走到哪裡題詞到哪裡!耗費民力七下江南,顯示你的文治武功、天下太平,你不知道你的父皇十三年來基本就在皇宮處理公務,才有你的大好江山!

你還喜歡作詩,成為作詩最多的皇帝,一萬多首,比唐宋著名詩人都要多,數量多有啥用?有一首能廣為傳頌嗎?

你還喜歡阿諛奉承,一個和珅就伺候的你整天飄飄然,歷朝歷代就沒有比你強的皇帝。還給人家封諡號,和你有關係嗎?都不是一個朝代的。

所以,他給老八平反,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至於客觀上能夠有利於加強皇族團結和維護統治,都是順帶而已!

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乾隆,就是一個不一樣的乾隆!

我是敏學訥言,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敏學訥言


雍正上臺後,對曾經與他敵對的八阿哥進行了審判,將其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還削去了他的宗籍,不再承認其皇族身份,而八阿哥本人則圈禁直到死去。

乾隆繼位後,也對這個八叔進行了譴責。但到了他在位43年以後,卻突然為八阿哥平了反,不僅恢復了其宗籍,還改回了原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

雍正一朝,為政過於嚴苛,這一點他晚年也有所覺悟。於是,乾隆繼位後,廢止了原來一些嚴刑峻法。為了博得一個美名,他還主動給八叔平了反,以展現自己的寬宏大量。

2、為了完成雍正遺願

為八阿哥平反,可能本來就是雍正的意思。在《末代皇弟溥傑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溥儀小時候跟溥傑在養心殿玩耍時,偶爾在東廂房佛龕裡,發現了一道乾隆皇帝的遺詔。



在這份遺詔上,記錄著當年雍正如何毒殺八阿哥的事實,而且乾隆還說自己的父親雍正對這件事非常懊悔,因為康熙不希望雍正繼位後做出手足相殘的事情。

只不過,雍正當時面臨的形勢不穩定,把這個心願留給了兒子。而乾隆也是在等了40多年後,才在自己的江山十分穩固之後,將他父親的遺願付諸實施。


深夜聊齋


胤禩等人的罪名,乃是雍正親定下的,作為兒子的乾隆,偏偏要推翻這樁案子,那豈不是在打自己老子的臉?我想,乾隆不會愚蠢到這個地步。不過,弘曆之所以這麼做,還是另有企圖的。

這是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瞭解一下平反的意思是什麼:平反即是對過去的冤假錯案以及不準確的認識、評價所做出的正確修改。

乾隆的確在四十三年,曾為他的一些先祖平過反,包括多爾袞、阿濟格等人,至於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則只是順勢沾了光,乾隆皇帝對他們予以開恩,而並非為其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當時國史館編修史書到了一個階段,需要對宗室進行定位;乾隆皇帝在這一年閱讀《清實錄》這一祖訓的時候,萌生出了為他的祖上多爾袞等人平反的想法。

而這一時期, 隨之獲恩的人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

表面上看,乾隆為多爾袞平反和對胤禩等人開恩這兩個事件是一樣的,實則不然。乾隆的確為多爾袞平反了,但並未給與胤禩等人平反。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有原因的:

一是,乾隆皇帝認為胤禩等人的罪名屬實。

乾隆在四十三年的上諭中指出:

“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險詐,結黨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僅令削除譜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兩人心術而論,其潛蓄覬覦窺竊之謀,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伊等怨尤誹謗,亦屬情事所有。蓋伊兩人未嘗無隱然悖逆之心,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是以皇考雖明暴其罪狀,猶為曲示矜全。”——《清高宗實錄》

這句話直接點明瞭允祀、允禟二人是罪有應得的,而且直接指出了他們的罪過便是結黨謀逆。臣子謀逆之事,對於所有的皇帝而言,皆是大逆不道的,但凡這一罪名成立,那麼乾隆便不會為其平反。

謀權篡位的行為,直接危及皇位的穩固。若是明知他們謀逆,還對其加以恩赦,那便是鼓勵自己的皇位為他人所篡奪,就這一點而言,乾隆是不可能為他們平反的。

二是,乾隆開恩是為了昭示乾隆父子的友愛之心。

乾隆在說明胤禩等人謀權篡位的同時,也指出了胤禩等人並非完全表露出篡位的跡象:所謂“未嘗無隱然悖逆之心,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就是說他們雖然有心謀逆,但被雍正杜絕在了未發之際,所以沒有惹出大禍來。

這句話一是為了說明,他們的罪名還有可以挽回的餘地,另一方面更是為了說明雍正的睿智,能夠將事情控制住。當然事實是否如此,另當別論。

而乾隆之所以對他們開恩,主要為了說明雍正也是念及兄弟之情的。他在上諭中直接指出雍正在處理胤禩等人之後,十分悔恨,而乾隆為了了卻乃父的遺願,所以一直想著減輕他們的罪名。按照孔子的說法,三年無改之言,所以乾隆初期沒有為他的叔叔們開恩,如今已過去了很多年,已經是時機了。

他不僅說明了雍正的慈愛之心,也進而說明了自己的仁慈:“朕若不言,後世子孫,亦無敢言者。”直接昭示了他對於扭轉這件事的重要性。既成全了自己父親的遺願,也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番仁慈之心,可謂一箭雙鵰了。

三是,從乾隆對胤禩等人的處理可見未給其平反。

最初,雍正對胤禩、胤禟二人的處理是削除宗籍,更改姓名。而乾隆所謂的對胤禩等人開恩,實際上只是將他們的名字予以恢復,並收入宗室玉牒之中,但並未有恢復其爵位。單就這一點,直接說明了乾隆並未給胤禩等人平反。

乾隆如此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昭示自己,甚至是雍正注重親情,這當然不排除他自身因為年老而變得仁慈。除此之外,一方面有為給自己的皇子們做兄友弟恭的榜樣之可能。

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當時的乾隆對於自己執政的業績已經十分滿意了,而對胤禩等人的開恩,免除其被削宗籍的處罰,更展示了自己的仁愛,為他在位期間贏得好名聲而錦上添花。他處處仿效康熙,這一行為,自然不排除慰藉康熙在天之靈的可能。



史海爛柯人


要想了解清朝乾隆皇帝為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就要從清朝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那段經典的歷史故事說起。

當時參加“九龍奪嫡”的皇子有,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但因為大阿哥過於著急,被康熙終身監禁起來。

二阿哥也因目的過於明顯,很早就被廢除掉了。

最後只剩下四阿哥與十三阿哥形成的“四爺黨”和老九、老十、十四與八阿哥形成的“八爺黨”兩股勢力進行較量。

八阿哥人緣好,特別善於籠絡人心。據史料記載,在太子二阿哥第一次被廢后,需要重新舉薦太子人選時。

滿朝文武一致推薦八阿哥,甚至連上書房幾位重臣也聯名保舉八阿哥,這讓康熙龍顏大怒,也因此讓康熙皇帝對他從喜歡到討厭。

從重用到打壓,最後導致父子關係僵化。最終四阿哥成功登上皇位,但如果不對八爺党進行處置,仍然是最大的威脅。

因此,當雍正皇帝即位後,為了穩定皇位,不得不處置八王爺,因為他的勢力最大,構成的威脅也最大。但又不敢貿然打壓,所以只能採用巧妙的策略。

先給其晉封爵位,並將大兒子弘時過繼給他;同時背地裡開始對八爺党進行打擊,找各種理由削其王爵,革去他的黃帶子(黃帶子即清宗室別稱)。

並從宗人府除名,被迫改名為“阿其那”,最後,被監禁獄中折磨致死。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卻為胤禩恢復了原名和宗室身份,並錄入玉牒,可以說是替八叔胤禩翻了案,平了反。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覺得父親雍正做錯了嗎?

通過對歷史的查閱與研究,有書君認為應從三個角度分析乾隆皇帝為其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

第一是從國家角度,收服人心,穩定江山社稷。

乾隆的儲位是在12歲時,康熙時期就被秘密定下來的事情,而且因為當時“九龍奪嫡”鬧得非常厲害。

而他的父親雍正爺又是個行事縝密、低調謹慎之人,因此把他保護得非常好,基本上沒有與前朝的大臣們有過接觸,沒有過早的暴露在公眾視野內。

也正是因為乾隆上位相對來講比較容易些,所以,他在朝廷上,事先根本就沒培養人脈,沒比較可靠的心腹。

而輔佐乾隆皇帝的是父親雍正給他留下的密詔中提到的叔伯,以及生前為他指點的用人方法,即重用張廷玉等一些漢人。

並且排在滿清貴族之前,這樣就逐漸把佔居比例較高的漢人收攏來了。

因此,乾隆登基之初,局勢仍不穩定,就在他登基幾個月後就曾有八王爺的勢力鬧事。

觸及到了他的敏感區域,為了鎮壓住那股勢力蔓延,乾隆曾發佈了一道驚天動地的聖旨:

“胤禩等孽由自作,得罪已死,但其子孫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棄宗牒之外,與庶民無異。”

因為在當時乾隆不能跟著對立面盲目地否定自己的父親,那樣不僅不能讓人信服,而且還有可能背上逆子的壞名聲。

這樣賠本買賣,天資聰穎的乾隆皇帝是不會去做的。

因此,最初局勢未穩時,他對外還是非常維護自己父親的。而私下裡,卻又與滿漢文武大臣們商議修改父親雍正皇帝曾經制定的政策。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當一切都如同過往雲煙,胤禩的案件實質早已無關緊要。

於是認為有必要給其叔叔平反,他不僅為八叔胤禩翻案,還為多爾袞、多鐸、胤禟等人翻了案,並聲稱當時的罪名查無實據。

因為這既節省平反成本,又能收服人心。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據說,乾隆此舉確實深得臣子和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在他執政時期,曾一度使清朝盛世達到頂峰。

第二是從自己角度,聚攏人脈,夯實皇位根基。

凡是坐在皇位之人,心情都是一樣的,總是擔心自己的皇位會被人奪走。

尤其他還是雍正的兒子,雍正在位時,曾經處置了許多王爺和大臣,而那些還健在同黨,勢必會對乾隆虎視眈眈,不免有想報仇之臣子。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雍正和政敵都已相繼離世了,雍正、乾隆一系的皇位正統和合法性已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

而此時的主要矛盾在於雍正改革造成中央政府與士紳階層的矛盾。

因此,選擇在這時翻案,一是為了感化那些曾耿耿於懷的大臣,消除他們心中的芥蒂,加強自己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為了樹立自己“寬仁之君”的形象,從而鞏固自己的威信與地位。

第三是從家族角度,替父補過,恢復宗室團結。

乾隆在少年時期,曾與康熙爺爺共同生活了近六個月時間,得到康熙皇帝的親自培育,多少受到康熙皇帝的薰陶。

他也一直是以康熙皇帝為榜樣,非常注重宗室和睦團結,

因此當看到叔伯們們為了爭奪皇位而手足相殘,宗室分裂。

特別是到了自己父親雍正繼承皇位後,又採用特別殘忍的手段對付幾位兄弟政敵們,更是讓宗族四分五裂。

讓小乾隆無法接受,他早已按下決心,自己當皇帝后,一定要改變宗室分裂的現狀。

其實當初雍正皇帝打擊政敵兄弟,處置胤禩實屬無奈之舉。據說,雍正在痛斥八王爺的不法行為時聲淚俱下。

從內心來說,也不願意這樣做。因為那畢竟是雍正的親兄弟,這也使得雍正生前身後受到了諸多非議。

到了乾隆當上皇帝后,父親當年的政敵兄弟們都已離世,已經沒有了政治利益的糾葛。

俗話說,血濃於水。乾隆也希望用這種形式代替父親做些補償,正好趁機改變了皇室宗族分裂的局面,融合感情,讓家族又恢復了往日的團結和睦。

綜上分析,乾隆皇帝為八叔胤禩翻案主要原因,不是認為自己父親雍正皇帝做錯了,也不是有意要與雍正皇帝對著幹。

而只是抓住有利時機,維護當下自己掌管國家的安定團結、自己皇位穩定、自家宗族團結,最終讓自己成為臣子和百姓心目中勤政愛民,治國有方的好皇帝。

乾隆的這一舉措,的確出手不凡。使他立刻贏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評和擁護,迅速樹立和鞏固了自己的威信。

捍衛了自己的地位與穩定了江山基業,為其後六十年的統治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礎。

儘管乾隆在後期,也因文字獄製造了不少冤案,犯了一些過錯,但他對國家治理、愛護百姓所做出的業績。

特別是對皇室宗族融合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可以說是為世世代代的後人作出了榜樣與表率,確實是值得讚賞和稱頌的。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