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難怪會失敗,看百日維新,光緒帝和康有為都用了哪些昏招?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末夏初,北京充滿了蛻變的氣氛。因為大家都知道,年輕的光緒皇帝熱烈地支持變法。

不過守舊的勢力則集中向康有為攻擊,不但攻擊康有為,還攻擊與光緒最親近的翁同龢,使得翁同龢和康有為都不能留住北京城。

康有為曾想離開北京,可是又怕翁同龢也被迫出京,那麼大臣中就沒有人可以主持變法了,於是破釜沉舟,寫了“請定國是而明賞罰”的奏摺請求變法,請御史楊深秀代為呈遞,又另外寫了一個奏摺請翰林侍讀學士徐致靖上奏。

光緒看到了這兩個奏摺,愈益增加了變法的信心。

光緒明瞭反對的空氣很濃厚,因此便請人轉告慈禧說:“兒不能做亡國之君,如不付兒全權,寧願讓位。”慈禧聽了很生氣,就叫人告訴光緒說:“皇帝要辦的事,太后決不阻擋。”於是光緒召集全部軍機大臣開御前會議,四月二十三日下了“明定國是”的詔書,這是清王朝末期一篇最重要的詔書,也標註著戊戌維新運動的正式開場。

難怪會失敗,看百日維新,光緒帝和康有為都用了哪些昏招?

光緒帝

01

然而從光緒帝和康有為等維新黨人,在不做軍事、人士方面足夠安排的情況下,倉促要求慈禧歸政,就已經為維新革命的失敗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康有為的新政派最大的失策,是誤以為新政可以憑光緒皇帝的一道一道詔書就能達成。

守舊派則緊緊地抓往西太后,完全不理會新政的詔書,而各省督撫們更是些老奸巨滑的官吏,他們儘管接到了新政詔書,卻並不行動,同時靜觀慈禧和光緒這場政爭,到最後是誰勝誰負。

因為當光緒在四月二十三日下“明定國是”詔書後,照理等於宣佈變法開始了,可是卻又在四月二十七日下了三道完全相反的詔書,

第一道詔書,罷了光緒老師翁同龢的官;

第二道詔書,要求二品以上大臣覲見慈禧,謝封賞之恩;

第三道詔書,讓慈禧最重視的榮祿上任直隸總督。

由於翁同龢是光緒的師傅,又贊成變法,罷了翁同龢的官職,相當於卸去了光緒帝變法的一條臂膀。

而且慈禧既已歸政,不必再接見大臣,現在忽然要二品以上大臣謝恩連外官都要具折,即表示慈禧還是把持著人事權的。

再說,這時奕龢已死,榮祿應該取代奕龢地位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現在反而叫他去做直隸總督,這很明顯是要榮祿在天津直接統率當時北洋的三支主力部隊(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

這上面三道上諭,可以看出完全是慈禧的主意,也就顯示光緒在重大問題和人事上仍必須聽命慈禧。從這三道詔書也可以看起,與慈禧相比,新政一黨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手腕不足。

難怪會失敗,看百日維新,光緒帝和康有為都用了哪些昏招?

康有為

02

頒行新政以後,光緒這位年輕皇帝真是朝乾夕惕,宵旰勤勞,另一方面還要對付守舊派的反對,實在是非常艱苦的。

恰在此時,又傳出榮祿到天津出任北洋大臣後,就積極安排在九月間舉行一次盛大閱兵典禮,而慈禧要借這次閱兵,宣佈廢黜光緒皇帝,所以七月初光緒皇帝在聽到外間傳聞時,很激動地對慶親王奕劻說:“朕誓死不往天津”。

內憂外困之下,光緒帝急忙向康有為等幾位核心人物求救,希望他們拿出一些應對的策略

然而康有為和他的新政幹部都是一群書生,應付非常局勢,既缺乏經驗,又沒有深遠的考慮,一時間都有點手足無措。光緒向他們求救,他們也沒有真正的良策,幾經交換意見後,想出了四條對策:

第一:仿照日本設立參謀本部,使皇帝能直接統御軍隊,成為事實上的海陸軍大元帥。

第二:索性革新得徹底,宣佈改元為“維新元年”。

第三:遷都上海,以脫出太后和舊黨的迫害。

第四:召見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請皇帝在召見袁的時候,予以溫慰,要他為皇帝效力,保護皇帝。

然而這四策顯然都不切實際,第一策完全是空的,因為在北京附近的軍事指揮完全在北洋大臣榮祿手中,皇帝做了海陸軍大元帥毫無用處,根本掌握不到軍隊。

至於第二策改元維新對當前局勢毫無用處。

第三策遷都上海更是千難萬難。

光緒在這四策中選了第四策,就是召見袁世凱。

然而維新黨人這次錯誤的應對和光緒帝錯誤的選擇,直接導致了維新運動的失敗。

難怪會失敗,看百日維新,光緒帝和康有為都用了哪些昏招?

袁世凱

03

康有為等看中了袁世凱是因為袁曾參加過強學會,被新黨黨人認為是一位同路人,而袁這時正在練新軍,手中握有兵權,如果能爭取袁加入,自可有一番作為。

由於袁半新半舊的政治態度,維新派的人認為可以拉袁來擔任勤王的任務。

然而到了此時維新派才選擇拉攏袁世凱顯然不夠高明,而且對袁世凱的認識不夠深刻。

袁世凱當時是一種什麼心境,實在很難說,但他是個聰明機警,同時政治觸角很敏銳的人。

要知道當時他在新派中還是個守舊的。他如果擁戴光緒成功,大功只在康、梁、譚等之下,何況與維新人物共事,學識和政見上都要屈居康、梁、譚之下;可是如果他出賣光緒和維新派,則他就是第一大功,在守舊派諸人中,除了李鴻章外,他便是第一等人物。

在新舊之間的選擇,投奔守舊派對他是有利的。

袁世凱在八月初五日第三度蒙光緒召見後,立即搭火車返天津,下車後就去見了直隸總督榮祿,把新黨的計劃和盤托出。當晚密談到午夜,第二天早上二度密談,第二天晚上三度密談,並晚餐。

這時慈禧垂簾訓政的電報已到達。因為在初五晚上袁第一次向榮祿報告後,榮祿親自入京向慈禧報告一切,初六日早上慈禧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採取行動了。

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就這樣,僅僅持續了百日就匆匆落下了帷幕。

END


上篇回顧:

下篇預告: 戊戌變法,有光緒帝的全力支持,為什麼還是隻維持了百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