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汕頭潮陽的古塔古橋古井

潮陽古塔古橋古井

一、塔

文光塔 位於棉城中心。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後崩塌。鹹淳二年(1266),道人趙汝篪主持重建,置千佛於塔內,稱千佛塔,後廢。明崇禎八年(1635),知縣漆嘉祉主持復建,邑人吳仕訓改塔名為文光塔,並立禮部尚書何吾騶撰寫的《潮陽邑侯漆公鼎建文光塔記》碑。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樓閣式,石磚築造。塔高42.42米,空心,八面七層。塔內各層有螺旋形石級相連;第二層至第七層都有4門通塔廊。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震塔圮,後知縣支森重建兩層中止。嘉慶二十年(1815),知縣唐文藻主持全面修繕。匾額“文光塔”,左刻“嘉慶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門兩邊有唐文藻題聯:“千秋文筆振金石,百丈光芒貫鬥牛。”1956年和1981年兩度維修,保持原結構和狀貌。1978年11月20日,潮陽縣革委會重新審定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29日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汕頭潮陽的古塔古橋古井

祥符塔 位於峽山龜山峰頂。始建於宋代,明嘉靖二年(1523),邑人柯良晉增修,後毀。萬曆二十五年(1597),邑人周光鎬重修。相傳掘基時獲銅缽、瓷瓶各1件,瓷瓶中有“祥符通寶”古錢1枚,塔因此名“祥符”。塔高21.06米,塔基周長21.12米,坐西北偏西,八面七層,實心,磚石結構,塔基用石條平鋪,塔座八面均有花崗岩石刻圖案,塔身堅實。周光鎬書匾“祥符塔”嵌於第二層東面塔門。除塔尖遭雷擊略有損壞外,餘均完好。塔處於山巔海拔83.8米,周圍平川,益顯巍峨。由於光的折射,塔影曾輝映於附近江河及水井、水盆中,有正立或倒立等影像,殊為奇觀。1985年11月22日,潮陽縣人民政府公佈祥符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涵元塔 位於灶浦龜山頂。始建於明天啟七年(1627),崇禎十二年(1639)落成(據《涵元塔記》),坐東南向西北。塔分塔座、塔身和塔尖葫蘆3部分。塔座正八稜形,周長約60米,塔高43.4米,八面七層,空心。塔門匾額“涵元寶塔”,對聯為“印光西度浴南離,佔璧曜奎躔,瑞應當年舟楫;魁壘東搴儀北斗,看烽銷攙息,醇還滿地桑麻。”進塔門沿螺旋石級可達頂層,每層均有一圓廳,第二層起,每廳開4門通塔廊。塔尖葫蘆銅質,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遭雷擊而殘破;塔身上三層受損嚴重,下四層多處破裂。塔旁有碑刻5通,保存完好。1992年4月7日,潮陽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晴波塔 位於海門天后宮左側,練江出海口。始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八稜、五層、實心,高約16米、塔基直徑4.3米,貝灰三合土乾打壘構築於海中。其四周今已積聚成陸地,是海門景點之一,稱“大嶼塔影”。楹聯為“晴看漁舟安水面,波環寶塔得源頭。”1998年4月24日,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佈為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橋

梅峰巖石橋 位於西臚梅峰巖(烏巖寺)前,南北走向,3孔2墩,花崗石構築。全長約20米,高約19.3米。橋面有15塊石板,每塊長5.53米、寬0.56米、厚0.3~0.38米。明隆慶《潮陽縣誌》載“唐大顛曾居梅峰巖,築石樑架兩山之間,高數丈”,即此橋。俗稱無水橋。

古和平橋 位於和平居委北面。南宋建炎元年(1127)大峰祖師首建16孔,紹興二十三年(1153)鄉人蔡諄續建接岸2孔,共19孔(含引橋1孔)。全長108.8米、寬3米,屬石木結構橋樑。橋最高墩頭為15米、最低13米。墩基用規格松木條作筏基,每根長2米、直徑0.15米,橫直疊成高1米左右的墩基,然後在松木墩基上再用長1.5~2米的石板以菱形壘疊。橋面鋪平板石,每孔5塊,兩旁以三合土築牆欄杆。橋的南北用石條砌臺階。民國18年(1929)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1982年新和平大橋建成通車,古橋不再作公路橋使用。1985年11月22日,潮陽縣人民政府公佈該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恩波橋 位於峽山居委,跨峽山大溪,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時周光鎬告老回鄉,峽山舊橋將圮,乃伐石重建,橋成皇帝賜庫銀至,取“洪恩浩蕩,波及老臣”之義,稱“恩波橋”。橋東西走向,長25米、寬4米,六墩,橋面鋪架石板5條。1952年改為水泥路面,兩旁豎欄杆。1965年改建為四墩,橋面擴寬至8米。1998年改建為二墩三洲,橋面擴寬為16米,兩旁欄杆石肚,鐫刻周光鎬所書“長江砥柱”及明代“峽山八景”圖案、詩文。

延壽橋 位於沙隴仙家,原名雙溪嘴橋,建於民國12年(1923),為鄭邦任將同鄉紳士鄭寶(號韞山)為其籌辦祝壽的資金捐出興建,鄉人因感其恩德,譽該橋為“延壽橋”。鄭邦任,新編《潮陽縣誌》有傳。

此外,見於新編《潮陽縣誌》的古橋還有貴嶼橋。

三、井

福田寺古井 在井都平湖西荔頭山福田古寺,瀕臨練江而井水不鹹,且隨潮汐漲落,甚為奇觀。

仙泉井 位於仙城仙門城安樂宮,創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據傳,明洪武年間,元末起義軍之軍師何野雲(人稱蝨母仙),軍事失敗後,流轉潮陽縣,曾為仙門城建寨,並掘地取泉。井口約1平方米,水深只有數尺,遇下雨,井水不盈,遇天旱,井水不涸。可供全寨上千人飲用。後人為紀念何野雲之功德,取名“仙泉井”。 2000年4月18日,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佈為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寶祐井 位於峽山蛇山東坡,建於明代,井深7米,內徑1.2米,井面外圈呈八角形,是整石雕刻而成,井水系山泉,清淨甘美,至今仍供食用。

塔館古井 位於市區文光塔後東北側,“九龍吐水”(九眼井)井之一,始建於明代。井外直徑0.98米,深12米,佔地面積4平方米。外觀呈八面柱狀,邊長0.40米,內為圓柱狀,井欄系花崗石砌築。相傳文光塔建後稍向西南傾斜,為平衡塔的重心,故挖此井。該井水源充沛,1983年前,棉城未有自來水時,是文光塔周圍數千居民飲用水之源,今保存完好。

奇泉井 位於海門蓮花峰獅肚海灘,南宋祥興元年(1278)十月文天祥登臨海崖時,正值乾旱,兵馬飲水困難,文天祥親自率人沿沙灘勘得此泉,甘甜無比,遂建為井。奇怪的是每當大海潮漲,泉孔為海水所沒,潮退時,泉水仍復原,人謂之“奇泉”,亦稱“文泉”。

此外,見於新編《潮陽縣誌》古井還有西巖問潮泉(井)、九龍吐水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