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凉州陈姓述略(第一章)

第一节 总 述

中华陈姓,舜帝苗裔。胡公妫满,得姓始祖。

源自宛丘,兴于颖川。旺在江州,声震环宇。

陈氏,自立姓开族以来,一直都是中华著姓,在当今最新百家姓氏排行榜上,陈姓排名第5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600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4.53%左右,全球陈氏人口在9000万左右,陈氏宗亲可谓遍布世界各地!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陈氏一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依然熠熠生辉,陈氏族人以至孝、至德、至善、至仁、至义、至忠名冠天下。陈氏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千古圣君虞舜大帝,陈氏得姓始祖陈胡公,农民起义第一人陈胜,六出奇计汉丞相陈平,东汉名士文范先生陈寔,唐朝高僧玄奘陈袆,位登九五的陈霸先,战神陈庆之,大书法家陈遵、大唐文宗陈子昂,民族英雄陈文龙、陈瓒、陈化成,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等;以及共和国开国元勋陈云、开国元帅陈毅等62位陈姓开国将帅,难以枚举......他们或为帝王将相,或为民族脊骨,或为国之栋梁,或为一方父母,或为文学巨匠。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在各行各业都有陈氏佼佼者的身影。坚强、勇敢、勤劳、智慧、善良、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陈氏先人创造了极其灿烂的家族文化,丰富了中华历史的厚度和中华文明的内涵,为华夏文明增光添彩。

在此,谨以公元2018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介的陈姓六大家族,略加解读,权当开篇。

1、德安义门陈: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世传“击鼓传餐”、“百犬同槽”、“陈魁服法”等典故即出于此。

2、修水义宁陈:培育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五位杰出人物。后世誉之“陈氏五杰”。陈宝箴,晚清维新派名臣,曾被两江总督曾国藩尊为上宾,1865年被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后升任湖南巡抚。陈三立,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陈衡恪 ,中国民国初年天才横溢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梁启超称他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恪、不朽价值的第一人”。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

3、山西晋城陈: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4、浙江象山陈:一生自始至终勤奋自学和刻苦研读;一生致力经史子集“四部”的研究;一生弘扬国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一生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他就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人——陈汉章。陈汉章(1864-1938),字云从,别号倬云,晚号伯弢,为国立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的历史系主任,经史学家,教育家,一代鸿儒,国学大师。其治家格言“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不仅被历代陈氏子孙所尊崇,而且亦成为其他姓氏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5、闽中莆田陈:莆田自古就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格言。这是宋人陈俊卿的一句诗联,曾引得高宗皇帝赞评:“公度不如卿!”(详见“艺文志”)陈俊卿(1113-1186 ),字应求,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南宋名相、诗人。陈俊卿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初授泉州观察推官,累官殿中侍御史、权兵部侍郎。他敬重名儒朱熹,曾多次上书推荐朱熹。陈俊卿逝世后,朱熹不远千里前来哭吊,并为其撰写《行状》。

6、莆田“玉湖陈”:陈文龙:做一个“朝阳之鸣凤”。陈文龙(1232—1277),南宋兴化军莆田县玉湖村人(今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阔口村),初名子龙,字刚中,咸淳四年(1268)状元,龙飞射策第一,宋度宗赐名文龙。南宋贤相陈俊卿的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端宗谥忠肃。明永乐六年(1409)皇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又以能保佑航运、渔民,加封“水部尚书、镇海王”,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亦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称其与文天祥“隆名并峙”。

考其凉州陈氏,肇自十六国时期,若《凉州记》载:吕光时,州人陈冲得玉玺,博三寸,长四寸,光泽无文,向日视之,字在腹中,有三十四字,言光当王。

又据《艺文类聚》引《陈武别传》云:陈武,字国本,凉州休屠胡人。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数十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太山《梁父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篇。

迨至唐宋,荜路蓝缕,历经600余年的繁衍生息,凉州陈姓,蔚成大族。特别是经过明朝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前后两次大移民,凉州陈姓始进入《百家姓》前十姓之列。若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御史张美如撰《勅授儒林郎晋封武翼都尉陳君貢禹墓表》云:“君諱琨,字貢禹,武威人。陳氏爲凉大族......”

又若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东河陈氏一世祖湖公四世孙陈重仕所撰谱序称:凉州陈姓“至明宦游於凉,遂入籍武威,卜居府城东北大柳树。祖若父相传,有居于凉城者,有居于大河堡者,不详其名字......”。恕不一一。

(按):据考,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甘肃即有兰州、甘谷、天水、张掖、武威、古浪、靖远、平凉、庄浪等十多个地区。移民姓氏多大881个,陈姓即为其中之一。昔年,笔者参观洪洞大槐树大祠堂发现:陈姓牌位列第十四位。后据凉州个别乡镇的陈姓村民说,我们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不外云云。

附:陈姓图腾释义

陈字在古代与阵字相通,故古代陈字意义之一为阵列,即旌旗之下,战车、士兵列阵于国土待战出征。史载:是黄帝发明了古代高轮车,高轮车成为黄帝部落的象征,故黄帝又称轩辕氏。而陈氏是黄帝后裔,自然与车有关;加之陈姓形成那个时代,即陈国建国初期,陈胡公是周武王乘龙快婿,陈国与周王朝关系甚密,陈国军队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战入侵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内反叛的诸候国,干戈扰攘,征战不息。旌旗飘扬、鼙鼓声震、战车辚辚、战马萧萧、兵士整装持戟、车马列队待发之场面,成了陈国象征性的壮景。陈姓在这个时期形成,陈姓图腾也就此产生。

第二节 陈姓源流及迁徙分布

据清道光戊戌年间,武威著名姓氏学家张澍著《姓氏寻源·卷十》记载:“陈氏《广韵》云:舜后胡公妫满之后,公子完奔齐为陈氏,今宛丘地,出颖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六望。澍按:汉中平陈度碑云:武王克商,封先代之后,以元女大姃配胡公而封诸陈,至厉公而生公子完,奔齐(下缺6字),并于正卿以本国(缺1字)为氏。陈球后碑云:周存六代,妫满继虞,建国于陈,逮完徂齐,实为陈氏。又按:陈氏即田氏,详见《田字韵》。零散蛮有陈氏,陈从、陈汤是也。见《南蛮传》。魏陈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徐宣每非之。见《魏氏春秋》。《晋书》陈元达字长宏,本姓乔,后部人以生日妨父,故改姓陈氏。又侯莫陈氏改为陈氏,见《官氏志》。杨行密将李简本姓陈,既贵,欲复其氏,行密谓之曰:天下皆知有李简,何处有陈简也。以是不易。见《九国志》。安南国王姓陈,陈日煚、日煊是也。见《元史》。安南国王陈日煚本长乐谢升卿。见《齐东野语》。陈友谅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冒陈姓。见《元史》。本朝海宁陈邦彦本高姓。见《海宁志》。有陈姓改为王氏者。又有白氏、高氏冒为陈氏者。见《宋濂集》”。

陈留氏 《英贤传》云:陈留,姬姓国,因以为氏。

陈丰氏 《姓谱》云:尧母庆都母家也。澍按:侨极取陈丰氏生帝俈,一说陈丰氏,名裒,俈复取陈丰氏,生帝尧。陈丰一作陈锋,丰又作酆。《路史》作塦丰。

陈方氏 《宋濂集》有凤阳定远陈方亮为宣武将军,羽林卫亲军指挥使,升镇国将军,本姓陈,育于方翁太祖赐姓曰陈方,所以继二家之宗。

又据张澍著《姓源》载:《论语》:孔子弟子陈亢。桉:陈亢,说文作伉,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孟子》有陈良、陈相。《左定八年传》:宋乐祁犁之家臣陈寅劝祁立子溷,而后如晋。《战国策》:陈轸,夏人,陈莁。桉:陈与田通,陈氏即田氏。故田單,贾子作陈單也。《新序》:齐崔柕弑莊公,有陈不占者,闻难将赴之,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遂往,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吕氏春秋》:威览论陈年犹欲剑之利也。注:陈年,齐人,勇捷有力者也。《礼记注》:陈質娶妻而长,乃拜之。《史记》:秦蜀相陈莊。桉:新序作陈叔相蜀侯辉同反。莊又作壮。《日者传》:陈君夫,妇人也,以相马立名天下。《汉书》:光武云台二十八将有陈俊,为疆弩将军。《庐江七贤传》:陈臨辟州從事,扬州部有贼击之,多死衆。请以威信取之,因單车白马往,贼束身归降,遂生为立祠,号曰:白马從事。《史通》:汉有陈宗,字平仲,睢阳令,与班固同撰。桉:宗,平陵人。论衡云:杨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陈平仲纪光武。《汉书·郭躬传》:陈伯敬,汝南人,还觸归忌则寄宿乡亭。后坐女婿亡,吏太守邵夔怒而杀之。《南蛮传》:武陵蛮陈從,零陵陈汤。《汉书》:明帝时西域都护陈睦为焉耆、龟兹攻没其衆。和帝时大司农陈宠为司空。成帝时谒者陈农为使,求遗书于天下。安帝时未尉庐江陈褒为司空,褒字伯仁,舒县人。顺帝时使匈奴中郎将陈龟迫杀南單于。桓帝世桂阳贼李研等寇郡界,武陵蛮復叛,太守陈奉以战,大破降之。桂阳贼胡兰、朱蓋等攻没郡县,零陵太守陈球拒之,球由卫尉为司空。球弟子珪沛国相生登。靈帝时,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又靈帝时太常陈耽为太尉,耽字汉公,东海人。陈懿为金城太守,为边章韩遂攻杀。太傅尚书令陈蕃为宦人讃杀。《陈留氏》:见。《陈丰氏》:见。《陈方氏》:此姓诸书无,今补。

又据《新唐书卷七一下·宰相世系表》载: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九世孙厉公他生敬仲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为田氏。十五世孙齐王建为秦所灭。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楚相,封颍川侯,因徙颍川,称陈氏。生婴,秦东阳令史。婴生成安君余,余生轨,轨生审,审生安,安生恒,恒生愿,愿四子:清、察、齐、尚。齐生源,源三子:实、崱、邃。实字仲弓,后汉大将军掾属,文范先生。六子:纪、夔、洽、谌、休、光。谌字季方,献文先生。生青州刺史忠。二子:佐、和。佐二子:准、徽。准字道基,晋太尉、广陵元公。生伯眕,建兴中度江居曲阿新丰湖。生匡,二子:赤松、世达。世达,长城令,徙居长城下若里,生丞相掾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赞。文赞三子:谈先、霸先、休先。陈氏宰相三人。叔达、希烈、夷行。

另考:中国历代宰相2810人中,陈姓占63人。其中较著名的如:汉朝的陈平、陈群、陈泰;唐朝的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朝的陈恕、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史称“三尧”)、陈俊卿、陈文龙、陈彭年;清朝的陈名夏、陈元龙、陈廷敬、陈宏谋等等。

又据《中华陈氏大典现代人物卷》全书录入现代名人2052人,全书1200多页,入编人物均配有图片。

主要源流有五

源流一

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愍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陈氏(田氏)代齐。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为陈姓的由来。

舜裔33世嫡长孙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后改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愍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在唐初期、中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东人陈政、陈元光,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公元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史称陈元光为“漳州圣王”;福建开基祖。

还是在唐代,环公(临海令)带着陈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莆田仙游,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那时因江南西道南康县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后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境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源流三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裔,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鲜卑族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族陈氏: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 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 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其它源流五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世称“侯莫陈”,也出自河南。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时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2、迁徙分布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而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全国陈姓人口约600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4.53%;全球约达90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语云:“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长葛)。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明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等。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陈等20多人。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系家谱·陈氏家谱》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陈有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