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涼州陳姓述略(第一章)

第一節 總 述

中華陳姓,舜帝苗裔。胡公媯滿,得姓始祖。

源自宛丘,興於穎川。旺在江州,聲震環宇。

陳氏,自立姓開族以來,一直都是中華著姓,在當今最新百家姓氏排行榜上,陳姓排名第5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600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4.53%左右,全球陳氏人口在9000萬左右,陳氏宗親可謂遍佈世界各地!

翻開歷史的長卷,我們可以看到,陳氏一族歷經數千年的滄桑,依然熠熠生輝,陳氏族人以至孝、至德、至善、至仁、至義、至忠名冠天下。陳氏人才濟濟,名人輩出,千古聖君虞舜大帝,陳氏得姓始祖陳胡公,農民起義第一人陳勝,六出奇計漢丞相陳平,東漢名士文範先生陳寔,唐朝高僧玄奘陳褘,位登九五的陳霸先,戰神陳慶之,大書法家陳遵、大唐文宗陳子昂,民族英雄陳文龍、陳瓚、陳化成,康熙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等;以及共和國開國元勳陳雲、開國元帥陳毅等62位陳姓開國將帥,難以枚舉......他們或為帝王將相,或為民族脊骨,或為國之棟樑,或為一方父母,或為文學巨匠。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領域、在各行各業都有陳氏佼佼者的身影。堅強、勇敢、勤勞、智慧、善良、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陳氏先人創造了極其燦爛的家族文化,豐富了中華歷史的厚度和中華文明的內涵,為華夏文明增光添彩。

在此,謹以公元2018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推介的陳姓六大家族,略加解讀,權當開篇。

1、德安義門陳:宋真宗趙恆賜聯“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無雙”,並於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於旌表門外,築高臺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世傳“擊鼓傳餐”、“百犬同槽”、“陳魁服法”等典故即出於此。

2、修水義寧陳:培育出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五位傑出人物。後世譽之“陳氏五傑”。陳寶箴,晚清維新派名臣,曾被兩江總督曾國藩尊為上賓,1865年被保薦覲見皇帝,授予候補知府。後升任湖南巡撫。陳三立,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陳衡恪 ,中國民國初年天才橫溢的畫家,美術教育家。梁啟超稱他為“現代美術界具有藝術天才、高人恪、不朽價值的第一人”。陳寅恪,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陳封懷,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

3、山西晉城陳:歷史上有過九位進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誕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清康熙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有大小官員和詩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門第、宰相家風,成為中國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4、浙江象山陳:一生自始至終勤奮自學和刻苦研讀;一生致力經史子集“四部”的研究;一生弘揚國學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一生充滿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他就是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東陳鄉東陳村人——陳漢章。陳漢章(1864-1938),字雲從,別號倬雲,晚號伯弢,為國立北京大學、中央大學的歷史系主任,經史學家,教育家,一代鴻儒,國學大師。其治家格言“有書不讀子孫愚,有田不耕倉廩虛,”不僅被歷代陳氏子孫所尊崇,而且亦成為其他姓氏教育後代的至理名言。

5、閩中莆田陳:莆田自古就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格言。這是宋人陳俊卿的一句詩聯,曾引得高宗皇帝贊評:“公度不如卿!”(詳見“藝文志”)陳俊卿(1113-1186 ),字應求,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南宋名相、詩人。陳俊卿為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初授泉州觀察推官,累官殿中侍御史、權兵部侍郎。他敬重名儒朱熹,曾多次上書推薦朱熹。陳俊卿逝世後,朱熹不遠千里前來哭吊,併為其撰寫《行狀》。

6、莆田“玉湖陳”:陳文龍:做一個“朝陽之鳴鳳”。陳文龍(1232—1277),南宋興化軍莆田縣玉湖村人(今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闊口村),初名子龍,字剛中,鹹淳四年(1268)狀元,龍飛射策第一,宋度宗賜名文龍。南宋賢相陳俊卿的五世從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宋端宗諡忠肅。明永樂六年(1409)皇帝詔封文龍為福州府城隍,又以能保佑航運、漁民,加封“水部尚書、鎮海王”,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亦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稱其與文天祥“隆名並峙”。

考其涼州陳氏,肇自十六國時期,若《涼州記》載:呂光時,州人陳沖得玉璽,博三寸,長四寸,光澤無文,向日視之,字在腹中,有三十四字,言光當王。

又據《藝文類聚》引《陳武別傳》雲:陳武,字國本,涼州休屠胡人。常騎驢牧羊,諸家牧豎數十人,或有知歌謠者,武遂學太山《梁父吟》、《幽州馬客吟》及《行路難》之篇。

迨至唐宋,蓽路藍縷,歷經600餘年的繁衍生息,涼州陳姓,蔚成大族。特別是經過明朝洪武三年(1370)至永樂十五年(1417)前後兩次大移民,涼州陳姓始進入《百家姓》前十姓之列。若清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官御史張美如撰《勅授儒林郎晉封武翼都尉陳君貢禹墓表》雲:“君諱琨,字貢禹,武威人。陳氏為涼大族......”

又若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東河陳氏一世祖湖公四世孫陳重仕所撰譜序稱:涼州陳姓“至明宦遊於涼,遂入籍武威,卜居府城東北大柳樹。祖若父相傳,有居於涼城者,有居於大河堡者,不詳其名字......”。恕不一一。

(按):據考,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佈共18個省(市)、500個縣(市)。其中:向陝、甘、寧地區移民51個縣(市);甘肅即有蘭州、甘谷、天水、張掖、武威、古浪、靖遠、平涼、莊浪等十多個地區。移民姓氏多大881個,陳姓即為其中之一。昔年,筆者參觀洪洞大槐樹大祠堂發現:陳姓牌位列第十四位。後據涼州個別鄉鎮的陳姓村民說,我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不外云云。

附:陳姓圖騰釋義

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故古代陳字意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於國土待戰出征。史載:是黃帝發明了古代高輪車,高輪車成為黃帝部落的象徵,故黃帝又稱軒轅氏。而陳氏是黃帝后裔,自然與車有關;加之陳姓形成那個時代,即陳國建國初期,陳胡公是周武王乘龍快婿,陳國與周王朝關係甚密,陳國軍隊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戰入侵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內反叛的諸候國,干戈擾攘,征戰不息。旌旗飄揚、鼙鼓聲震、戰車轔轔、戰馬蕭蕭、兵士整裝持戟、車馬列隊待發之場面,成了陳國象徵性的壯景。陳姓在這個時期形成,陳姓圖騰也就此產生。

第二節 陳姓源流及遷徙分佈

據清道光戊戌年間,武威著名姓氏學家張澍著《姓氏尋源·卷十》記載:“陳氏《廣韻》雲:舜後胡公媯滿之後,公子完奔齊為陳氏,今宛丘地,出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六望。澍按:漢中平陳度碑雲:武王克商,封先代之後,以元女大姃配胡公而封諸陳,至厲公而生公子完,奔齊(下缺6字),並於正卿以本國(缺1字)為氏。陳球后碑雲:周存六代,媯滿繼虞,建國於陳,逮完徂齊,實為陳氏。又按:陳氏即田氏,詳見《田字韻》。零散蠻有陳氏,陳從、陳湯是也。見《南蠻傳》。魏陳矯本劉氏子,出嗣舅氏,徐宣每非之。見《魏氏春秋》。《晉書》陳元達字長宏,本姓喬,後部人以生日妨父,故改姓陳氏。又侯莫陳氏改為陳氏,見《官氏志》。楊行密將李簡本姓陳,既貴,欲復其氏,行密謂之曰:天下皆知有李簡,何處有陳簡也。以是不易。見《九國志》。安南國王姓陳,陳日煚、日煊是也。見《元史》。安南國王陳日煚本長樂謝升卿。見《齊東野語》。陳友諒本姓謝,祖千一,贅於陳,因冒陳姓。見《元史》。本朝海寧陳邦彥本高姓。見《海寧志》。有陳姓改為王氏者。又有白氏、高氏冒為陳氏者。見《宋濂集》”。

陳留氏 《英賢傳》雲:陳留,姬姓國,因以為氏。

陳豐氏 《姓譜》雲:堯母慶都母家也。澍按:僑極取陳豐氏生帝俈,一說陳豐氏,名裒,俈復取陳豐氏,生帝堯。陳豐一作陳鋒,豐又作酆。《路史》作塦豐。

陳方氏 《宋濂集》有鳳陽定遠陳方亮為宣武將軍,羽林衛親軍指揮使,升鎮國將軍,本姓陳,育於方翁太祖賜姓曰陳方,所以繼二家之宗。

又據張澍著《姓源》載:《論語》:孔子弟子陳亢。桉:陳亢,說文作伉,字子禽,少孔子四十歲。《孟子》有陳良、陳相。《左定八年傳》:宋樂祁犁之家臣陳寅勸祁立子溷,而後如晉。《戰國策》:陳軫,夏人,陳莁。桉:陳與田通,陳氏即田氏。故田單,賈子作陳單也。《新序》:齊崔柕弒莊公,有陳不佔者,聞難將赴之,比去餐則失匕,上車失軾,遂往,聞戰鬥之聲恐駭而死。《呂氏春秋》:威覽論陳年猶欲劍之利也。注:陳年,齊人,勇捷有力者也。《禮記注》:陳質娶妻而長,乃拜之。《史記》:秦蜀相陳莊。桉:新序作陳叔相蜀侯輝同反。莊又作壯。《日者傳》:陳君夫,婦人也,以相馬立名天下。《漢書》:光武雲臺二十八將有陳俊,為疆弩將軍。《廬江七賢傳》:陳臨闢州從事,揚州部有賊擊之,多死眾。請以威信取之,因單車白馬往,賊束身歸降,遂生為立祠,號曰:白馬從事。《史通》:漢有陳宗,字平仲,睢陽令,與班固同撰。桉:宗,平陵人。論衡雲:楊子云錄宣帝,以至哀、平,陳平仲紀光武。《漢書·郭躬傳》:陳伯敬,汝南人,還觸歸忌則寄宿鄉亭。後坐女婿亡,吏太守邵夔怒而殺之。《南蠻傳》:武陵蠻陳從,零陵陳湯。《漢書》:明帝時西域都護陳睦為焉耆、龜茲攻沒其眾。和帝時大司農陳寵為司空。成帝時謁者陳農為使,求遺書於天下。安帝時未尉廬江陳褒為司空,褒字伯仁,舒縣人。順帝時使匈奴中郎將陳龜迫殺南單於。桓帝世桂陽賊李研等寇郡界,武陵蠻復叛,太守陳奉以戰,大破降之。桂陽賊胡蘭、朱蓋等攻沒郡縣,零陵太守陳球拒之,球由衛尉為司空。球弟子珪沛國相生登。靈帝時,丹陽山越賊圍太守陳夤,夤擊破之。又靈帝時太常陳耽為太尉,耽字漢公,東海人。陳懿為金城太守,為邊章韓遂攻殺。太傅尚書令陳蕃為宦人讃殺。《陳留氏》:見。《陳豐氏》:見。《陳方氏》:此姓諸書無,今補。

又據《新唐書卷七一下·宰相世系表》載: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滿,封之於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生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恆,恆生願,願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三子:實、崱、邃。實字仲弓,後漢大將軍掾屬,文範先生。六子:紀、夔、洽、諶、休、光。諶字季方,獻文先生。生青州刺史忠。二子:佐、和。佐二子:準、徽。準字道基,晉太尉、廣陵元公。生伯眕,建興中度江居曲阿新豐湖。生匡,二子:赤松、世達。世達,長城令,徙居長城下若裡,生丞相掾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贊。文贊三子:談先、霸先、休先。陳氏宰相三人。叔達、希烈、夷行。

另考:中國曆代宰相2810人中,陳姓佔63人。其中較著名的如:漢朝的陳平、陳群、陳泰;唐朝的陳叔達、陳希烈、陳夷行;宋朝的陳恕、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史稱“三堯”)、陳俊卿、陳文龍、陳彭年;清朝的陳名夏、陳元龍、陳廷敬、陳宏謀等等。

又據《中華陳氏大典現代人物卷》全書錄入現代名人2052人,全書1200多頁,入編人物均配有圖片。

主要源流有五

源流一

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史稱陳胡公,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愍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68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為陳姓的由來。

舜裔33世嫡長孫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複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複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愍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於陳愍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在唐初期、中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陳元光,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公元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史稱陳元光為“漳州聖王”;福建開基祖。

還是在唐代,環公(臨海令)帶著陳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莆田仙遊,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那時因江南西道南康縣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後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境內,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源流三

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裔,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鮮卑族陳氏: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 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 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釐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其它源流五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世稱“侯莫陳”,也出自河南。據史料記載,北魏孝文時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2、遷徙分佈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中國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佈與閩海民系的分佈範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而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佈。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位。全國陳姓人口約600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4.53%;全球約達9000多萬之眾。

陳氏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臺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佔當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准奏,決定採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語云:“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遊(今天莆田市仙遊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琉球群島於我國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國,歸附於明朝,成為一個藩屬國。明太祖為了便於琉球的朝貢和彼此的貿易往來,便賜給這個小國許多艘大海船,並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這些姓氏即:梁、鄭、金、蔡、毛、陳等。暹羅(泰國)、滿刺甲(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陳氏有:陳康、陳泰、陳等20多人。他們在琉球國定居多年,並世代擔任琉球國的大使、通事、大夫、長史、火長等要職。所以《久米村系家譜·陳氏家譜》載:“陳氏之稱閩人也,蓋永樂年間遷中山國三十六姓唐榮,以備出使之先。”(陳有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