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德州城解放路上消失匿迹的——水馆驿


德州城解放路上消失匿迹的——水馆驿


德州城解放路上消失匿迹的——水馆驿


德州水馆驿是座学校;德州水馆驿是关帝庙改的一座学校;其遗址在天衢路和迎宾路十字路口以北二十米处。

德州水馆驿的全称“安德水馆驿”。它坐东面西,几乎与米市清真寺对门,只不过它们中间隔着个广场,广场的西头有几户人家而已。它东临顺城街,北毗邻米市街。它的南邻是号称德州先生的田雯和清朝著名的清官翰林萧惟豫的故居竹竿巷。

德州水馆驿大门的原址,在现天衢路与迎宾路的十字路口以北,大约三十余米处迎宾路中心。它的西半部及门前的广场都在现在的迎宾路上,少部分还留在路西。它残留的东半部留在了是迎宾路的路东,仍是迎宾路小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学校还在正常的上课。后来,为了城市建设的需要就全部被扒了,改建成了现在是商店、饭店和民居。可以说,德州城水馆驿的踪迹,现已无处可寻觅了,只好靠记忆去回忆了。

  • 水馆驿的建立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置安德水馆驿於西关。①”所谓“安德水馆驿”中的“安德”,是安陵至德州的意思。

按照明朝驿传制度的规定:每隔六十或八十华里就应设一座驿站。从河北安陵②至德州城的运河长约60华里,即按照该规定,朝廷在德州城运河边设置的该水驿站。

驿站是古代传递公文、供来往官员和使臣途中歇息、换乘车马舟船的场所。它的职责:一是接力传递军政公文;二是为过往官员、使臣提供换乘的马匹和船只;三是为来往官员使臣提供食宿。

明朝初期,朝廷就按照驿传制度规定,建立了十二条水、路驿道,全国约有水陆驿站一千九百三十余处。为了保证公文的安全、畅通无阻,特别是战争时期,能保证战报、指令等公文及时、安全的传递,他们还设立了较完整的管理制度。

明清时期,德州城是京城及各地官府要员、外交使团等进出京城的要道。自金朝天会七年(1129),朝廷就在德州城西北的运河岸边,设立了漕运仓储之地,名曰将陵仓。由于大批皇粮的装卸、储藏、转运,使这里形成一个码头与村镇,即现在的北厂街(老虎仓)。

元朝也设都北京,特别是元朝再次将京杭大运河的全程贯通后,漕运和仓储的规模更大了,故元朝把“将陵仓”改名为“陵州仓”。

明·永乐九年(1411),朝廷又将“陵州仓”改名为“广积仓”,后又称“德州水次仓”,后又改为“常丰仓”。直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前后),这里仍储存着大批的皇粮。

明清两朝均在北厂设立了“盘粮厅”,负责征收、储存皇粮。故明、清时期,德州城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辉煌的时期,成为全国三十三个工商业重镇。获得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称。

所以,德州城的“安德水馆驿”修建的十分高雅讲究。它古朴典雅、威严壮观、大度端庄。一个明朝风格的古建筑群,屹立在运河岸边,为这一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又增添了靓丽的一景。

安德水馆驿它坐东面西一字排开三个院落。中间系主院,它座东面西,三楹的大门楼外的七步台阶两旁,竖立雕刻精美的一对石狮子,为大门楼增添了威严。大门楼顶部的四个翘檐上,各有五个砖雕的神兽。大门洞宽五尺、两侧均有木制的朱漆栏杆护卫,门额为“驻节”二字,外墙两侧各有圆形雕花木格窗一个,显得那么精致。

德州水馆驿大门外的广场上,有一座三楹砖木结构的两层戏楼,古色古香且挺拔秀丽。戏楼坐西面东与馆驿的大门相对,戏楼距大门约五丈左右,看来,这里经常给过往的官员和贵客们演戏。进入馆驿的主院大门,迎面是一雕梁画栋的长廊,它直通建在高约1米多的高台上,四根朱红的大柱子的前后出厦、貌似庙宇大殿的正房。这里是接待高级官员和贵客的会客厅。连廊及正房的周围都是高贵的花草、树木、奇石。

进入宽敞明亮大厅里方砖铺地。迎面是别致典雅的木雕屏风,该屏风多为镂雕的四季花卉,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室内的南北头各放置着高雅端庄的,硬木桌椅条几等家具,上放置高档的瓶、罐等摆设,墙上挂有全国各地的名人字画。迎门红木制的屏风后面,是通往后院的房门。

后院迎门处是供重要客人住宿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朱红木格门窗,上下两层均是朱漆明柱的走廊。楼上、楼下均是高档的住房。据说,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在这里住过,普通官员是不允许住的。后院的南北院墙均为连廊,两面的连廊,均与主楼下的前出厦和客房的后厦相连,故整个院落的四周由连廊环绕。院中花草树木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奇石点缀、景色怡人,苍翠碧绿林荫蔽日、真是一处幽静的私人花园。

北跨院有可进轿车、马匹的大门。它分前后两院,中间用宽敞明亮的客厅断开,客厅是供来往官员接待客人用的。据说室内桌椅古朴、屏风高雅,字画、条幅、各种摆设均很讲究。院内的左右偏房及后院的房间均系客房,这是一般官员居住的地方。其中还有较高级的客房,是供高级官员居住的。整个院子里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院落的绿化也十分讲究。

南跨院除了些普通的客房外,就是膳房(伙房)、餐厅和驿丞、差役和服务人员的住所。后院系马棚、库房。

此院落虽系信使和服务人员的居住之所,但房屋建筑风格与其他院落匹配,也系砖木建筑、木格门窗、装饰也很考究。所以说,当时的德州的水管驿,虽然身居旅游圣地和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它一点也不逊色于周围的环境。

  • 水管驿的兴衰

德州水馆驿向北、向南均距运河不足百步,它貌似夹在两道运河的中间③。古老的九省御路就在它身后的顺城街经过,它南有董子读书台、柳湖书院,北是九达天衢、震河阁、回龙坝等著名景点。

由于它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这里每天都有过往的官员下船在此休息,京城到各地视察的官员在此改换马匹或轿子,京城高官来德州城办公、督查,本地官员前来迎送、探望,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热闹非凡。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中期,安德水馆驿设有站夫424名,凤阳夫16名,库子18名,馆夫3名。年日常开支为700两。

明·成祖永乐、清·康熙、乾隆等皇帝都与德州城有着不解之缘,而德州水馆驿也因数次迎送这些贵人而显得光彩照人。正是:“万里风帆朔晚秋,凌云更上广川楼。天空落木千里远,水尽寒潭一镜浮。双梧亭下一尊酒,素月流光入赏眸” ④。

德州城系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衰的城市。清朝后期,朝廷腐败无能、国力逐渐衰败。清·咸丰五年(1855),因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运河口淤塞无人清理,致使河运逐渐衰落,最终运河漕运停止⑤;至此,因运河而兴盛的安德水管驿,也就随之而悄然停止了它的繁华,进入了闲置期。

  • 功能几经变更

咸丰年间,德州官衙将废弃的水管驿交于佛教管理。佛教界将此改建成了水馆驿关帝庙。由于原水管驿的名声大,建成庙宇后,又传出了此庙的关公特别灵验的传说故事。后又在南跨院办起了水馆驿粥厂,救济周围贫困百姓。故德州水管驿关帝庙烧香拜武财神的香火异常旺盛。

辛亥革命以后,军阀混战,德州水馆驿关帝庙一度沦为兵营。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开展的 “新生活运动”号召“革除陋习”。民国十八年(1929)前后,德县国民政府,将德州水管驿关帝庙改建成了水馆驿小学。但由于形势动荡不安,学生寥寥无几。

1946年德州解放后,将水馆驿小学改为三联街小学。并选配了优秀师资,增添了教具和体育用品,学校开始走向正轨,1955年前后,学校达到了鼎盛时期。1966年,三联街小学更名为工农街小学。1973年,改为迎宾路小学。

1990年前后,在城市建设中,将迎宾路小学全部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居民楼和商店。至此,安德水管驿的遗址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迎宾路小学也在德州的版图上消失

注:1、西关:该记载有误,安德水馆驿的所在地应该是大西门外米市街、顺城街和竹竿巷一带。当时的西关街应是现在的桥口街。

2、安陵:即安陵镇地处河北吴桥县城北,当时是运河上的重镇之一。

3、古运河在没改道前,由现胜利桥处拐弯流向东北,直冲德州大西门,在离大西门百余米的地方,又拐向西北,后又拐向东北,在回龙坝处又拐向西北,弯弯曲曲的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W”型,水馆驿就建在“W”的中间部位,貌似在两条运河之间一样。

4、明朝都御使陈凤梧的《晚登广川楼遂宴于驿亭》诗。

5、漕运停止:清·咸丰年间,海运业悄然兴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运河的漕运全线停止;后津浦路通车运河里的客运也停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