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我凭什么要对你这么好

一。

一段关系的开始,最初想法都是「我会对你好」,

在此之后,才是「我凭什么要对你这么好」。

这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而“凭什么”这三个字,则可以作为大多数故事的结束语。

这些故事包括但不限于:

为什么追了很久的女生,突然就不想追了?

为什么对另一半越来越没耐心,不想再让着她?

入职三年多从未加薪,应不应该辞职换工作?

是否应该和一直麻烦自己的朋友绝交?

如果你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其中的某一种,你就会知道,这些问题其实在问出来的那一瞬间,你心里就已经有了答案。

而你之所以还会犹豫,无非是因为不想承认:

既不想承认对方不值得,更不想承认是自己不值得。

而一旦你经历的次数多了,你就会总结出规律:无论身处哪种关系,一旦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那么离开也必然会顺理成章。

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来都不认为默默的付出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在我的微信列表里有一个朋友的小号。从去年三月份得知他结婚的消息之后,我经常在半夜三更刷到他的动态。

他会在深夜的朋友圈里写一小段隐晦的文字,然后又会在一个小时后准时删除。

我凭什么要对你这么好

尽管第一次看见的时候很好奇,但我还是忍住没有去评论,因为我知道,他发这条朋友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评论。

在隔了半个月之后,他又发了一条:

我凭什么要对你这么好

我大概猜到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但仍然没有去评论。

直到今年的七月份,我最后一次在深夜看到他的朋友圈。

我凭什么要对你这么好

也是在看到这条朋友圈之后,我在评论区留了一句“喝点?”

摆上酒桌上的剧情和我之前猜想的差不多,可以简单的用几个数字来概括:追了三年的对象、婚后两年的生活、暧昧不清的第三者,以及心里始终过不去的那一道坎。

在讲述这些的时候,他的表情冷静得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我问他:“既然无法原谅的话,为什么还会拖到现在。”

他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其实当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原谅她。”

“那后来呢?”

“后来我才明白,原谅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我可以原谅她那件事,但我无法原谅她事后的态度,我可以像以前那样对她好,但她怎么能还像以前那样对我……”

说完这些话之后,他深深的吐了一口气,把视线投向远方的夜景。

不得不说,人有时候真的挺奇怪的,不仅会沉迷于虚荣和被宠溺的感受,也会对委屈和痛苦上瘾。

他告诉我,其实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他已经知道这段关系再也无法维持,但他反而在她身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我想用自己的无私去确认她的自私,这样我才能逼自己下决心离开她。”

三。

虽然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其实我挺能理解他的做法。

因为一段失败的关系走到最后,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双方抢占“道德制高点”的游戏。

没有人愿意演坏人,也没有人想在日后辗转反侧不甘心,人们为了让自己心里能好受一点,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来的。

只有在这场荒唐的游戏散场很久之后,身在局中的人才会突然想通:

原来所有违背心意的努力和付出,都只能给自己心里徒增怨气罢了。

对于他人的内心世界,我们能看到的,永远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下积累的怨气,才是所有关系最大的终结者。

它的产生,不一定来源于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甚至也不一定和眼前的这个人有关,所以它的爆发,才会那么的不可预料和无可挽回。

我知道这段话写出来,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但我也衷心地希望,能理解这段话的人越少越好。

我凭什么要对你这么好

最后。

最近在书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账户里能够用来支配的东西只有三样:时间、精力和金钱。

而所谓的付出,就是把这三样东西合理的分配给合适的对象,换句话来说,我们在用当下的付出,去交换那个想要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不理性的选择,和不值得的对象,都有可能让我们破产。

生活的本质是一场24小时不停歇的交易,维持自己与外界之间的收支平衡是唯一的目的。

只有在此之后,人们才会觉得快乐。

这个理论说起来有点复杂,做起来其实还算简单,只需要记住下面这一条:

付出前多想一些“为什么”,

失去后少说几句“凭什么”。

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