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網絡中國節•清明】80多年!滄州英烈“回家”!

【網絡中國節•清明】80多年!滄州英烈“回家”!

【網絡中國節•清明】80多年!滄州英烈“回家”!
【網絡中國節•清明】80多年!滄州英烈“回家”!

80多年前,河間市束城鎮束城村的田鐵龍參軍,投身革命,24歲的他為保家衛國獻出生命。田鐵龍如何犧牲?犧牲在哪裡?多年來,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他族人的心頭。80多年後,田氏族人多方尋找,在邯鄲市邱縣烈士陵園找到了田鐵龍的墓穴,並於3月27日將英烈接“回家”。

【网络中国节•清明】80多年!沧州英烈“回家”!

1、 烈士犧牲,村民作歌紀念

3月27日早6時,河間市束城鎮束城村田墨松、田墨增、田志勇等一行9人,從家裡出發,前往200多公里外的邯鄲市邱縣。這一天,對他們田氏族人來說,意義非凡,他們要去接參軍離家80多年的親人、英烈田鐵龍“回家”。

一路上,幾個人激動萬分。對於田鐵龍,他們熟悉又陌生。從小,就知道家裡有一位長輩參軍投身革命,但對他的事蹟卻一無所知,這個秘密縈繞在每個家人心頭。如今,這個秘密終將揭開面紗。

在邯鄲市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他們來到田鐵龍烈士的犧牲地留固村,村裡已過耄耋之年的老人,還依稀記得當年的“留固戰鬥”。

1940年6月22日凌晨,農曆五月十七,留固村來了兩個營的八路軍戰士在此駐紮,田鐵龍就在其中。下午3時左右,日偽軍三四千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把村莊包圍了,仗打得非常激烈,敵人3次進攻都被八路軍打退。黃昏時分,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日偽軍正好頂風,戰士們藉此突圍。當時田鐵龍正匍匐前進,敵人的機槍瞄準他的腦門,田鐵龍當場壯烈犧牲。整場戰鬥,日偽軍死了200多人,八路軍犧牲了30人。

待敵人走後,村裡人把犧牲的烈士,掩埋在村外一處名叫廟圪塔的地方,按順序一行5人,共6行。

那一天,也像釘釘子一樣刻在村人的心中。當時,村民還為這場戰鬥寫了一首歌曲,每年的那一天人們便傳唱,以此懷念這些為國捐軀的英烈們。埋在村裡的這30個墳頭,後來移至邱縣烈士陵園的無名烈士墓裡。

2、艱難尋找,輾轉三省多地

田墨松是田鐵龍的侄子。他介紹,家人所知道的是,田鐵龍是1937年參軍,參軍後參加了多次戰鬥,為國捐軀時24歲,其他的一無所知。田墨松只模糊地記得,田鐵龍犧牲後,與他一起當兵回來的戰友告知,田鐵龍犧牲的村莊好像叫留固。戰鬥那天,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雨,平地積水足有半尺深。但因為當時年紀尚幼,不能確認。

多少年來,田鐵龍犧牲在什麼具體地方,犧牲的經過又是如何,始終像謎一樣困惑著田家人。田墨松說:“把二大伯的遺骸找到,把他接回家,這是全家人的心願。”

2018年初冬,田墨松兄弟3人踏上了尋找烈士的道路。

為了準確找到田鐵龍犧牲的地點和葬身之處,他們冒著初冬的大霧,連續開車上千公里,輾轉河南、山東、河北3省的多個縣市多個村莊。在各地的民政局裡查、在烈士陵園裡找,向相關地方黨史有權威的人士打聽,詢問年長的老人……然而,因時間久遠,地點變換,口音差異等因素,找起來非常困難。他們不放棄,對照手頭僅有的從河間冀中烈士陵園和《河間縣誌》僅一行幾個字的初始資料,一個線索一個線索地尋找,一個材料一個材料地辨別。

一行人輾轉奔波,到處搜尋,經多次核對,再加上田墨松的點滴記憶,最後確定了田鐵龍的犧牲地——邯鄲市邱縣留固村。當年戰爭的慘烈以及田鐵龍犧牲的經過,也一點點清晰起來。

3、英烈“回家”,百餘人相迎

迎接烈士“回家”當天,田墨松等人前往了田鐵松的犧牲地邯鄲市邱縣留固村。村裡88歲的事件親歷者王卜老人,及熱心紅色文化的潘永生等講述了“留固戰鬥”的經過。說到動情處,他們情不自禁唱起了以那場戰鬥為素材創作的歌曲——《炮火下的留固》:“五月十七日,留固遭難時,眼見大禍來到眼前裡,設法來防敵。英勇冀中軍,戰術真靈敏,機槍炸彈與鬼子拼,多殺小日本……”歌聲悲憤而激昂,當年的戰鬥場面彷彿呈現於眼前,幾個人眼含熱淚。

在邱縣烈士陵園,迎風擺動的紅色條幅格外顯眼——“邱縣恭送冀中英烈田鐵龍忠魂回家儀式”,前來送行的人員整齊站好,默哀。田墨松激動萬分,跪倒在地:“二大伯,我們來接您‘回家’了。”在場之人無不動容。

一年多的尋找,田鐵龍烈士終可魂歸故里。當天下午,河間市、束城鎮相關部門人員及田氏族人近100人早早來到束城村,迎接烈士“回家”。當車輛緩緩駛進村莊,他們出村相迎,送至田氏墓地。3時,烈士安葬儀式準時舉行,大家默哀、獻花,向烈士致敬。

在安葬儀式現場,河間市退休幹部李元超現場作詩並深情朗誦:

日寇侵華肆逞兇,燒殺姦淫罪惡中。

血性男兒不堪辱,站出勇士田鐵龍。

投軍抗日不懼死,戰場機智殺敵兵。

留固戰倭血流盡,烈士英名永傳承。

盛世忠骨歸故里,衛國英雄耀祖塋。

向英烈致敬!

來源

滄州日報、河間週報

【网络中国节•清明】80多年!沧州英烈“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