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网络中国节•清明】80多年!沧州英烈“回家”!

【网络中国节•清明】80多年!沧州英烈“回家”!

【网络中国节•清明】80多年!沧州英烈“回家”!
【网络中国节•清明】80多年!沧州英烈“回家”!

80多年前,河间市束城镇束城村的田铁龙参军,投身革命,24岁的他为保家卫国献出生命。田铁龙如何牺牲?牺牲在哪里?多年来,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他族人的心头。80多年后,田氏族人多方寻找,在邯郸市邱县烈士陵园找到了田铁龙的墓穴,并于3月27日将英烈接“回家”。

【网络中国节•清明】80多年!沧州英烈“回家”!

1、 烈士牺牲,村民作歌纪念

3月27日早6时,河间市束城镇束城村田墨松、田墨增、田志勇等一行9人,从家里出发,前往200多公里外的邯郸市邱县。这一天,对他们田氏族人来说,意义非凡,他们要去接参军离家80多年的亲人、英烈田铁龙“回家”。

一路上,几个人激动万分。对于田铁龙,他们熟悉又陌生。从小,就知道家里有一位长辈参军投身革命,但对他的事迹却一无所知,这个秘密萦绕在每个家人心头。如今,这个秘密终将揭开面纱。

在邯郸市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他们来到田铁龙烈士的牺牲地留固村,村里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当年的“留固战斗”。

1940年6月22日凌晨,农历五月十七,留固村来了两个营的八路军战士在此驻扎,田铁龙就在其中。下午3时左右,日伪军三四千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把村庄包围了,仗打得非常激烈,敌人3次进攻都被八路军打退。黄昏时分,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日伪军正好顶风,战士们借此突围。当时田铁龙正匍匐前进,敌人的机枪瞄准他的脑门,田铁龙当场壮烈牺牲。整场战斗,日伪军死了200多人,八路军牺牲了30人。

待敌人走后,村里人把牺牲的烈士,掩埋在村外一处名叫庙圪塔的地方,按顺序一行5人,共6行。

那一天,也像钉钉子一样刻在村人的心中。当时,村民还为这场战斗写了一首歌曲,每年的那一天人们便传唱,以此怀念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埋在村里的这30个坟头,后来移至邱县烈士陵园的无名烈士墓里。

2、艰难寻找,辗转三省多地

田墨松是田铁龙的侄子。他介绍,家人所知道的是,田铁龙是1937年参军,参军后参加了多次战斗,为国捐躯时24岁,其他的一无所知。田墨松只模糊地记得,田铁龙牺牲后,与他一起当兵回来的战友告知,田铁龙牺牲的村庄好像叫留固。战斗那天,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平地积水足有半尺深。但因为当时年纪尚幼,不能确认。

多少年来,田铁龙牺牲在什么具体地方,牺牲的经过又是如何,始终像谜一样困惑着田家人。田墨松说:“把二大伯的遗骸找到,把他接回家,这是全家人的心愿。”

2018年初冬,田墨松兄弟3人踏上了寻找烈士的道路。

为了准确找到田铁龙牺牲的地点和葬身之处,他们冒着初冬的大雾,连续开车上千公里,辗转河南、山东、河北3省的多个县市多个村庄。在各地的民政局里查、在烈士陵园里找,向相关地方党史有权威的人士打听,询问年长的老人……然而,因时间久远,地点变换,口音差异等因素,找起来非常困难。他们不放弃,对照手头仅有的从河间冀中烈士陵园和《河间县志》仅一行几个字的初始资料,一个线索一个线索地寻找,一个材料一个材料地辨别。

一行人辗转奔波,到处搜寻,经多次核对,再加上田墨松的点滴记忆,最后确定了田铁龙的牺牲地——邯郸市邱县留固村。当年战争的惨烈以及田铁龙牺牲的经过,也一点点清晰起来。

3、英烈“回家”,百余人相迎

迎接烈士“回家”当天,田墨松等人前往了田铁松的牺牲地邯郸市邱县留固村。村里88岁的事件亲历者王卜老人,及热心红色文化的潘永生等讲述了“留固战斗”的经过。说到动情处,他们情不自禁唱起了以那场战斗为素材创作的歌曲——《炮火下的留固》:“五月十七日,留固遭难时,眼见大祸来到眼前里,设法来防敌。英勇冀中军,战术真灵敏,机枪炸弹与鬼子拼,多杀小日本……”歌声悲愤而激昂,当年的战斗场面仿佛呈现于眼前,几个人眼含热泪。

在邱县烈士陵园,迎风摆动的红色条幅格外显眼——“邱县恭送冀中英烈田铁龙忠魂回家仪式”,前来送行的人员整齐站好,默哀。田墨松激动万分,跪倒在地:“二大伯,我们来接您‘回家’了。”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一年多的寻找,田铁龙烈士终可魂归故里。当天下午,河间市、束城镇相关部门人员及田氏族人近100人早早来到束城村,迎接烈士“回家”。当车辆缓缓驶进村庄,他们出村相迎,送至田氏墓地。3时,烈士安葬仪式准时举行,大家默哀、献花,向烈士致敬。

在安葬仪式现场,河间市退休干部李元超现场作诗并深情朗诵:

日寇侵华肆逞凶,烧杀奸淫罪恶中。

血性男儿不堪辱,站出勇士田铁龙。

投军抗日不惧死,战场机智杀敌兵。

留固战倭血流尽,烈士英名永传承。

盛世忠骨归故里,卫国英雄耀祖茔。

向英烈致敬!

来源

沧州日报、河间周报

【网络中国节•清明】80多年!沧州英烈“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