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夺了宁王8万兵马,答应与其平分天下,最后履行承诺了吗?

杨寿强


1399年7月,垂涎帝位的朱棣打着“清军侧,靖国难”的旗号,发起了靖难之役。

虽说朱棣身边有神机妙算的姚广孝,但以他的实力和建文帝朱允汶的几十万大军相比,那实在是兵微将寡,很难有胜算。

所以建文帝开始只派了大将耿炳文率13万大军北伐,企图将朱棣扼杀在北平境内,不曾想耿炳文出师不利,大败而归。

建文帝认识到叔叔朱棣的厉害后,又派李景隆率50万大军攻打朱棣。朱棣得知消息后,却把城中兵力全部抽走,只命世子朱高炽率少量兵力坚守城内,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棣剧照)

原来,朱棣深知兵力悬殊没有胜算,带着兵马直奔大宁了。

朱棣率兵驻扎在大宁城外,然后单枪匹马地进城去会17弟朱权去了。

都火烧眉毛了,朱棣为何还有闲心走亲访友呢?

原来,朱权虽说年轻,但很有谋略,当年和朱棣多次奉朱元璋之命攻打蒙古,他兄弟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数次立功,因此时人评价“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也正是因朱棣和朱权表现出色,朱元璋在给众皇子分封藩地时,将朱棣放在北平,把朱权放在地处喜峰口外的大宁。

由于朱权的藩地尤为重要,所以朱元璋还让他统八万甲兵,战车六千,其中朵颜三卫骑兵更是骁勇善战,是朱权统领下的一只精锐骑兵。

朱棣风风火火带兵赶往大宁,想的就是要把朱权的重兵搞到手,增加自己的实力。

朱棣进城见了朱权,兄弟二人抱头痛哭。朱权哭的是由于他不肯听从建文帝调遣,才被削了三护卫;朱棣说他哭的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造反。

(朱权剧照)

这一番哭把二人的感情拉近了许多,朱棣一再恳请朱权代他向建文帝求情,希望建文帝能宽恕他的罪行,同时又向朱权痛诉了建文帝对他的不公。

朱权信以为真,毕竟他才遭受了建文帝不公的待遇。所以,朱权很快就替朱棣写了一份谢罪表,让手下快马加鞭送到南京都城去。

事情办妥后,朱权尽地主之谊,又留朱棣在城中多住了几日,每天带他吃香喝辣,游山逛水,兄弟二人别提多亲热了。

住了好几日后,朱棣提出辞行。朱权眼见挽留不住,于是在郊外设宴饯行。不曾想就在二人惜惜相别时,朱棣的伏兵却把朱权团团围住了,紧接着的一幕让朱权大吃一惊,原来朵颜三卫奇兵和甲兵将士都站到了朱棣一边。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朱棣住在宁王府的这几天里,朱棣的手下带着重金暗中收买了众将士。

朱权就这样被朱棣绑架回了北平。朱棣不光绑架了朱权,为了要挟他,还把他的王妃世子都打包带回了北平。

兵权被夺的朱权被朱棣软禁在北平,也是相当无语。朱棣为了安慰他,便拍着他的肩膀许诺:“事成之后,你我平分天下。”

经过四年苦战,朱棣凭着朱权的八万甲兵和勇猛的朵颜三卫骑兵夺得了皇位。

(靖难之役)

然而,朱棣却闭口不提当年对朱权许下的承诺。

朱权深知平分天下是痴人说梦,所以他退而求其次,希望能改封南方的封地,比如富庶的苏州或者商贾云集的钱塘,但都被朱棣找理由拒绝了。

朱权傻眼了。最后,他才被封到南昌,并命他以布政司为他的王邸。朱权还能说什么呢,打起包袱带着家眷便往南昌去吧。

朱权心想,若不是他八万大军,朱棣怎么可能成功,现在既然功成名就,虽说不给半壁江山,也不给江南富庶之地,那至少会有不少赏赐吧。

然而,在他离开南京时,朱棣却压根没有赏赐给他,只是写了一首诗作为送别之情。

不仅如此,朱权到了南昌后,朱棣还派了不少人监视他。

朱权知道朱棣多疑,于是少与官员往来,成天吟诗作赋,终成一代大儒。

(参考史料:《明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78年生于南京,比四哥朱棣小18岁,比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还要小1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权被朱元璋封为宁王,15岁即前往封地大宁(现内蒙古宁城)就藩。大宁辽朝的中京大定府,地处喜峰口外,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将朱权建藩在这里,本是一个好棋。大宁地处国防前线,宁王朱权手握重兵,史称: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朱权本人曾经多次领兵作战,富有谋略。

朱棣深感凭借自己的力量,难以推翻建文帝。所以,打起了宁王朱权的主意,并成功将朱权连哄带骗绑上了战车。有传言朱棣答应在事成之后,与宁王裂土分治。急病乱投医,病急也肯花大钱,所以当时朱棣说这话不是不可能。

后来,朱棣成功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做了皇帝。朱权没别的要求,更不敢说要和朱棣裂土分治,朱权跟朱棣说很想改到杭州就藩。朱棣说,父皇原本想将五弟封到杭州,后来改变了主意,因为杭州是国家赋税重地,不宜封藩建国;朱允炆这个混小子也想将自己的弟弟封到杭州,结果也是无福消受。朱棣建议朱权去南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朱权只好去了南昌就藩。

朱权到南昌就藩后,为避免朱棣猜忌,从此寄情于道教和琴棋书画,不问世事。朱棣在位期间共处理了6位藩王弟弟,朱权不在这6人名单中。朱权于1448年去世,享年70岁。这时朱棣已去世24年,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

宁王家在江西生活的不如意,朱权去世后, 由长子朱盘烒的儿子朱奠培袭封宁王。朱奠培和宁王府族人的关系没搞好,和江西地方官的关系更差,结果江西地方官员向朝廷举报宁王的不法行为。后来,朱奠培被明英宗朱祁镇狠狠地恐吓了一番,才变得老实了一点。

到朱奠培的孙子朱宸濠这一代,宁王家遭遇了灭顶之灾。1517年,朱宸濠杀掉江西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起兵造反。结果被南赣巡抚王阳明率军平定,前后仅一个多月,朱宸濠被明武宗下令处死,挫骨扬灰,宁藩被永远废除。其他没有参与叛乱朱权子孙,继续在南昌过日子。朱棣和朱权兄弟俩的恩怨算是到此彻底结束。

从此,宁王的其他后人虽然在南昌继续生活,但已不可能再有往日的威风,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就是宁王朱权的后代。现在南昌市还有不少宁王的后代,其中有一支在给宁王朱权守墓。


坐看东南了


自古以来,无论是父与子,还是手足兄弟,大部分都会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很难有人能逃得过这个定律,结局也都很惨,要不就是失败的人被杀,要不就是被打压得再无反抗之力。那么借给朱棣八万人马的宁王真的可以和朱棣一起平分天下吗?

据《明史》记载,宁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手下有八万精兵,而且个个都骁勇善战,经常出塞作战,多次击退敌人,很受朱元璋的重用。

但自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就开始了削藩的动作,想要减少这些藩王对他皇位的威胁,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叔叔朱棣早就有了反叛之心,他首次派的兵去镇压叛乱,竟然被朱棣打败了,与此同时他又担心朱权会投靠朱棣,帮助朱棣一起反抗他,所以就下令让朱权回到京城中,但朱权还没有回到京城,就已经被他下令削减了兵力,他对朱权才比较放心些。

而且朱允炆又第二次派更多的兵去对付朱棣,而这一次朱棣的兵力快要抵挡不住了,便跑去他的十七弟朱权那里,向他的弟弟哭诉自己造反的原因,让朱权同情他,而且又是一个人进入大宁城,也不干什么,就只是和朱权叙旧,这让朱权放下了警惕。


等到送朱棣出去的时候,朱权才发现自己中了计,自己的兵被收买了,全家也被胁迫了,朱棣又对他说事成之后与他平分天下,他也只能跟着朱棣回北平一起谋反,把兵力都借给了朱棣。

可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履行他之前的诺言,而朱权也知道自己的哥哥的本质,也不强求,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想要换一个繁华的封地住,但多疑的朱棣都不允许,只让他在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四个地方选择一个,可最后不放心的朱棣又改变了主意,让朱权到南昌这个经济等各方面比较落后的地方去,什么东西都没有封赏给他,只送了他一首诗,不允许他建造王府,只能用当地的官府作为自己的房子,还派人去暗中监视他,只要有风吹草动就要立马告知朱棣。


有一次有个人暗地里告发朱权学习巫术去害人,而且还毁坏别人的名声,朱棣知道后就暗中派人去调查这件事情,想要收集证据以便打朱权一个措手不及,可以处死他,但却没有找到实证,就只好收手了。

而朱权也知道只有隐藏自己的才能,不结党营私、不发展自己的势力,才能让朱棣对他没有防备之心,才会放过他,让他安度余生。所以他早就将他的雄心壮志寄予在诗歌书画当中,与文人墨客交往,不谈政事,只谈诗情画意,还学习道法,拜道教张宇初为师,潜心研究道教经典,也沉迷于戏曲,不仅收藏了许多曲谱,还自己编撰了戏曲,如《卓文君私奔相如》,朱权只有这样才能躲过了杀身之祸。


夏目历史君


没有!当明成祖朱棣身处绝境,确实需要宁王8万兵马(尤其是朵颜三卫)的时候,朱棣可能真的是想要和宁王朱权平分天下,并许诺“事成中分天下”,因为这是形势所逼,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

但是当朱棣真正夺得天下以后,他是不可能履行诺言的,因为这不是财富,也不是什么物件,而是天下和皇权啊!怎么可能和别人平分?

自古以来,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父子兄弟相残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这个太具有诱惑力了。

建文帝时期,朱允炆刚登基不久就想要削藩,他怕叔叔和兄弟们造反,怕自己的帝位受到威胁。

朱棣也是如此,他是通过靖难(其实也是造反)夺得了皇位,当然也怕其他藩王也仿效自己,所以朱棣也是极力主张和施行削藩。

这时候别说朱棣履行承诺和宁王平分天下,不削掉宁王的藩,不杀他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有了天下,有了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时候的兄弟和承诺又算的了什么?

朱棣靖难成功夺得天下后,他早就把当初对宁王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并开始好好“安置”宁王。宁王也不傻,他是断然不敢在朱棣面前提当初的承诺,因为他还想多活几年。

于是宁王向朱棣请求交出兵权,也不去北方了,只想到苏州安享晚年。朱棣可没那么好说话,你想去苏州就去苏州吗?不行!

宁王又说,那我去钱塘吧,朱棣也不答应,直接把宁王安排到了南昌,还亲自写诗给他送行。

宁王在南昌很快就被告发,说他用巫术害人,还诽谤他人,朱棣派人秘密严查此事,但由于没有真凭实据,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宁王从此更加小心谨慎,并全心投入到文学、戏剧和道教中,并在这些领域有不俗的造诣,最终宁王在忧郁和担惊受怕中死去。

说起来宁王也算是朱元璋几个儿子中比较厉害的一个角色,以谋略见长,而且也很有野心,但是被强行发配到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当然很不高兴。为了活命,性格强硬的宁王也只能忍气吞声。但是他心中抵抗的情绪一直在膨胀,并将它延续给了子孙后代。


醉爱侃足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孙朱允炆,称建文帝,他即位不久,即开始对他的叔叔们进行削藩行动,朱权宁王位置被削。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棣曾与诸将商议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同时,建文帝害怕朱权投向朱棣,派人召朱权回京,朱权未到,被削三护卫。当年九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燕王前往营救。吴高退兵,朱棣于是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是因为穷蹙前来求救。


朱权邀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朱棣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诉说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居住数日,朱权都诚恳相待,全无防备之心。北平精税部队则埋伏城外,官兵也渐渐入城,暗中勾结三卫部长及诸守军。朱棣这才告辞离去,朱权到郊外为其饯行,伏兵趁机而起,将朱权拥往前行。三卫弓广骑及诸守军,一呼云集。守将朱鉴抵挡不住,力战而死。王府妃妾世子均随入松亭关,回到北平,大宁成了一座空城。朱权进入燕军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成功夺了皇位后,把被朱允炆砍掉官职的藩王恢复名誉,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旧日的封号。可对于在靖难之初曾经许诺,答应与他“平分天下”的宁王朱权,朱棣却耍起了“准流氓”的成分,要赖账,因为就他的性格,肯定是一山不容二虎,而朱权天真地认为,他靖难之役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和自己的八万铁骑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以功臣的样子准备和朱棣平起平坐,至少整个副皇上,九千岁什么干干的时候,朱棣眼神中有了杀气。最后分配了个江西南昌给他,并且做了件一劳永逸的事:全部夺了朱权的兵权。这件事虽然做得很龌龊,可从冠冕堂皇的角度上讲,朱棣还是有话说的。宁王靖难功劳太大,费心太多,早应该退下来享享清福,何必操心那么多杂事。不但剥夺他的权利,还要堵住你的嘴。罢了你的兵权,还让你说不出什么来。让你享受荣华富贵,有什么错?可朱权心里能不窝囊吗?

也难怪人家朱棣会这么做,朱权出生于1378年,当时26岁。而朱棣已经是44岁的人了。对于这个年轻有为、智勇双全的亲王,朱棣不防行吗。

朱权虽然感到很无奈,可他也知道,从他朱棣的眼中露出的杀气他就看出,这是四哥保留了他的性命,索性卖个顺水人情,老老实实地活着吧。从此朱权开始潜心研究道教。 他的府中,成了学术研讨会集聚地。而且,与他来往的,多是文人雅士,他开始在戏曲、游娱、著述、释道、茶艺等方面发展。 而且这个宁王颇有个性,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建了坟墓。


落日斜阳下的朱权墓,一如既往的沉默,就象任何朝代的起起落落一样,而这里有所变化的是一条擦身而过的高速公路正紧锣密鼓地修建当中,施工队的驻扎、土方车和搅拌机的轰鸣打破了这里的寂静,甚至通往朱权墓的土路也因为施工车辆要经过而草草铺上了一层稍微坚固一些的混凝土渣。想平分天下,当皇上,却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旷野上永远落幕,这就是宁王朱权。


Miss精彩视频


在古代,为了能够得到皇位,很多人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兄弟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等,在皇位面前,全都靠边站。有些帝王是冷血的,他们眼里只有权势,血缘关系的纽带已不能让他们心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了登上宝座,念手足之情了吗?没有。他将那几个兄弟都杀了。为了君临天下,他逼迫自己的亲生父亲让位于他。对于利欲熏心的人来说,皇位高于一切。如果有人说,我愿与你平分天下,那基本是骗人的。

㈠朱棣老谋深算,宁王被迫上贼船

大家也知道朱棣这个人,颇有心机。他想要掌控明朝江山,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他的侄子是个政治白痴,还有点天真无邪。宁王也算是一方霸主了,他手下有着8万军马。如此强的军事力量,一直让朱棣颇为心动。他为了能够借助这股军事力量帮他去打败他侄子,他不惜夸下海口说,“他日我君临天下时,必与你平分天下”。这诱惑太大,宁王其实颇为心动。虽说朱棣有可能翻脸不认人,但是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万一他信守承诺了呢。所以,朱棣成功骗取宁王的信任,平白得了一股精兵强将。这下,他可就是如虎添翼了。

㈡帝王之塌岂容他人酣睡

皇帝只有一个,皇帝的宝座也只有一个。平分天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朱棣成功打败侄子君临天下时,他最后履行承诺了吗?当然没有,毕竟帝王之榻岂容他人酣睡。他要开始为他的帝王之路扫清障碍了,任何威胁他地位者,都必须要斩草除根。以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宁王好歹是一方霸主,多多少少还是能够感受到朱棣的敌意。为了保命,他必须要收起锋芒。他原本想的是得一个经济繁华的封地,就在那里过安生日子。可是没想到朱棣不允许,怕他势力壮大后威胁到他的地位。

㈢斩断宁王的羽翼,断其称帝道路

宁王的存在,当然会让朱棣心生不安。毕竟朱棣自己的皇位也是从侄子那里抢来的,他也怕以后宁王羽翼丰满之时,将他踹下皇帝宝座。为此朱棣采取了种种手段削弱了宁王的力量,以此来杜绝他称帝的道路。那么朱棣做了什么呢?首先找了一个经济落后的地方,那地方就是南昌,让他去那里呆着。南昌这个地方,各个方面都不是很好,宁王到了那里是很难有翻身之日的。其次,暗中派了人前去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有句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明初朱元璋分封十五子辽王朱植和十七子宁王朱权于辽东地区,并赋予二人重兵,就是为了防备辽东地区的蒙古人和女真人。

尤其对宁王朱权寄以厚望,让其“带甲兵八万,革车六千,拥有战斗力最强的蒙古朵颜、泰宁、福余三护卫”,宁王朱权成为实力最强的塞王。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亲往大宁卫,用诡计劫持了宁王,夺取了宁王的兵马,实力大增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登上皇位,当初对宁王许下的二人平分天下的承诺当然不可能兑现了。

为了防范各地亲王效仿自己造反,朱棣削除了亲王的军权护卫,将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迁徙安置到内地,宁王朱权被安置到江西南昌。

被剥夺了军队的朱权自然也难有什么非份之想,只能安心做一个闲散王爷,朱权才华横溢,是有杰出成就的文学家、戏曲家、音乐家。

宁王爵位传承到第四代朱宸濠时己经是明武宗正德年间,朱宸濠野心勃勃起兵造反,朱宸濠的智囊军师李士实、刘养正是江湖骗子的水准,纠集的十万人马是乌合之众,很快被王守仁、武文定等人平定。朱宸濠被俘虏到北京处死,朱宸濠的兄弟儿子全部被处死,朝廷废除了宁王爵位,朱宸濠之后再无宁王。

但是宁王府繁衍派生出临川、宜春、新昌、信丰等八个郡王府,这八个郡王府并未参加朱宸濠叛乱,所以并未被朝廷消除,而是照样享受朝廷的俸禄直到明末,这就是宁藩八大支系。

其中的戈阳郡王府传承到明朝末年,出了一个中国书画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八大山人朱耷。


西贼闻之心胆摇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兴为您解答。

平分天下,这也许是历史上最大的谎言吧!当宁王被朱棣要挟着一起靖难之役之时,宁王就知道这是一个谎言。

当李景隆的大军围困北平城时,朱棣想起了宁王的朵颜三卫(蒙古族雇佣兵,战斗力强悍),朱棣令儿子驻守北平,他亲自帅军去收买朵颜三卫。朱棣收买朵颜三卫成功以后,顺路要挟宁王与他一起靖难。朱棣答应宁王,成功以后平分天下,当时的宁王已经被朱棣控制,朱棣的承诺只不过是画了一张饼,不会兑现的。

再者说,宁王在靖难之役中根本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连“造反”都是朱棣逼迫的,换成你是朱棣,会和宁王平分天下吗?

所以对于朱棣的承诺,宁王也只是一听,朱棣也就是这么随口一说。成功了,朱棣不会兑现承诺,失败了,他可以拉着宁王一起走,仅此而已。最后宁王被发配边疆养老去了,结果也不算最坏。





史海魅影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从古至今,纵观历朝历代,政权跌宕起伏,其中有很多篡权夺位或者意图反叛的人,一部分都是自己图谋不轨,一部分是功高震主被逼起义,这些人大多都没能善终,并且被后世人所不耻,但是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则不同于其他人,他是被逼篡权,但是大明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格局焕然一新,民生富庶,被称为“永乐盛世”。

那么,明成祖朱棣是如何夺权成功的呢?

小哥详细介绍。



明成祖朱棣简介。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兄弟几个的出生不同于大部分人家,因为朱元璋忙于军务,因此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因战事紧急,都没有陪伴在老婆身边。朱元璋后来夺得天下的时候,朱棣已经七岁了,朱元璋稳定了各方面局势,才给朱棣起了名字。

朱棣在十岁的时候,被分封为燕王。在他十七岁的时候,朱元璋分封藩王,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去各封地为大明镇守四方,因朱元璋出生穷苦人家,因此在这之前,朱元璋先命令朱棣兄弟回凤阳老家历练一番。

朱棣二十一岁的时候,赴任北平,任燕王,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 乃儿不花,并曾生擒 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建文帝朱允炆削蕃。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为人忠厚,对弟弟们非常友爱,在诸王中威信最高。工作能力也非常强,朱元璋非常喜欢,并且遵循传统,立为世子(朱元璋为吴王的时候)。朱标行事勤勤勉勉,颇有朱元璋风采,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视察陕西回来之后,不幸染了风寒,因病去世。

朱元璋非常痛心,最后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朱元璋次子:朱樉)、晋(朱元璋三子:朱棢)、燕(朱元璋四子:朱棣)、宁(朱元璋十七子:朱权)诸王势力最强。

朱元璋有二十五个儿子,全部封王。

朱元璋见孙子朱允炆年幼,怕自己过世后朝廷元老谋乱,因此在晚年将开国功臣明将全部诛杀,教给朱允炆一个没有外部威胁的政权。但是诸封王势大,朱允炆心里有点害怕,因此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削蕃。

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在依次剥夺了诸王的爵位后,剩下令朱允炆最为忌惮的燕王朱棣,为了拿下朱棣,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 都督宋忠、徐凯、 耿瓛屯兵 开平、临清、 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但是张信为朱棣旧部,曾经跟随朱棣多年,在对抗蒙古的大小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交情,所以他通风报信,把这件事直接密报给了朱棣,朱棣知道侄子朱允炆是要置自己于死地,因此不再犹豫,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对抗朱允炆。


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以装疯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 齐泰、 黄子澄,为国“ 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朱棣此刻手里根本就没什么兵马,因为自己的军队已经被朱允炆派谢贵、宋忠、徐凯、 耿瓛等人给分化了,分化的名义就是为防止蒙古入侵,在边境增加了几个防守据点,但是兵不足,得分燕王的兵出来。同时,连燕王府邸的护卫队都给调走了,可见朱允炆要把朱棣彻底拿下的决心。

当时朱棣的封地在北方边境,拥兵十万,主要抵御强大的蒙古入侵,明朝“天子守国门”,这个守的位置就是北平,因为出北平过山海关,外面就是蒙古铁骑了,朱允炆将朱棣的兵马全部调走,而朱棣也表示服从,可见他本身也是不愿意造反的。

朱棣一路南下,因为很多守将都是自己曾经的下属,同时朱棣作为现存皇族辈分地位最高的人,威信自然很大,因此有好多城池的守将直接就开城门投降了。

朱棣军先后下 通州、 蓟州、 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先锋抵 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 真定(今河北 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50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 北平。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 大宁,执 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 兵部尚书齐泰、 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 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

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 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 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 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 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宁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当时因为封地较小,并且没有兵权,同时为人低调,性格温和,因此朱允炆在削蕃的时候,都没怎么在意这位皇叔。

燕王朱棣起兵的时候,毕竟兵力有限,况且朱允炆是正统,也有很多人对朱允炆忠心耿耿,因此前期朱棣作战的时候,除了自己以前的下属外,面对那些和自己没什么交集的将领,战况都比较惨烈,所以他的兵马非常紧张。

后来,他看十七弟朱权手里的雇佣军不错,因为这些雇佣军都是蒙古人,给钱就不要命的主,因此他怂恿朱权和自己联手,并且许诺“将来得了天下,咱俩一人一半”。

结果朱棣最后得天下后,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绝口不提当初允诺朱权平分天下的事,他也非常清楚很多人不服自己,因此他大开杀戒,把那些对自己不敬,不服从自己的人全部杀掉,曾经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创造一个安全的政权环境,诛杀大臣的时候“诛九族”,但是朱棣更狠,谁反对他,他“诛十族”,最终朱权也没敢再提这件事。

最后朱棣对朱权怎么封赏的呢?

宁王还是宁王,但是封地从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换到了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当时朱权二十五岁。

宁王朱权前期的封地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朱元璋封的内蒙古赤峰市地区,一部分是随朱棣起兵过程中,朱棣划分给他的河北地区,但是朱棣稳定政权后,全部收回。宁王朱权到江西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因此寄情于山水,潜心修道,拜道教第43代天师张旭初为师,研习道法,大修道观,主导编撰的道教名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被收藏入《续道藏》系列,朱权一生有百余种著作,其中道教著作占了三分之一,成为为道教非常著名的人物。

朱棣虽然没有履行承诺,并且后来更是大幅度削减了朱权的实力,一说是朱权居功自大,惹恼了朱棣,一种说法是朱棣食言?所以后来到朱棣后代朱厚照(明武宗)时期,朱权的后代朱宸濠(宁王)造反,可谓是一饮一啄。


古梁镛


宁王朱权原本被封在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麾下有甲兵8万,所属朵颜三卫骑兵也都骁勇善战,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后,惦记上了朱权的武装,便借机用兄弟之情麻痹朱权然后绑架了他,进而掌握了大宁的军事力量,朱棣对朱权软硬兼施,于是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

朱棣当然没有履行和朱权平分天下的承诺,对老四来说,天下又不是披萨饼,这辈子都不可能分给别人的。

事实上,不但没有履行这个承诺,当朱权提出要求改封到比较富饶的苏州、杭州(钱塘)时,朱棣直接就以苏州属于畿内杭州之前的藩王都没有持续为理由拒绝了,摆明了就是不打算让朱权获得财赋丰足的核心政治区域,朱棣给了朱权建昌、荆州、重庆、东昌4个地方选择,朱权哪个也不愿意去,最后不情不愿地被封在了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朱权是个聪明人,因此他不可能是因为真的相信朱棣会和他平分天下才为靖难军出谋划策草拟檄文的,只能说,虽然朱权一开始是被朱棣绑架,但在利益上感情上他和朱棣更接近而与建文帝更疏远。

而从朱棣的角度,之所以会做平分天下的承诺,也不是为了忽悠朱权,而是断了他反悔投向建文帝一方的后路,毕竟,都已经到商量如何具体分赃的阶段了,没人会相信朱权最初是不得已才参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