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老城区的改造总会牵扯我们的神经。毕竟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一条条街巷的名字,也包括一棵老树一块旧砖,包括熟悉的油烟炉火气,包括曾经的邻里原住民。

我们对于老'物件'总有特殊的情怀,每次听说什么地方要拆了,总会感伤,面对新的建筑也总不自觉的会去想他原来的模样。

第一站我们一起去到“姥姥家”

棉纺织南宿舍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虽然现在老厂区已经拆完了,现在每当想起来还是会伤感,后悔没有拍下他最后的样子。因为那里代表了我们的童年,满园的樱花树,浅浅的池塘,冬天的职工浴室和过年最爱的食堂馒头。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大部分的济宁80后应该都有这样的回忆,家里亲戚总有一个人,是棉纺织,毛纺织的。这些曾经辉煌的可以养活一家老小的厂子在90年代瞬间瓦解。经过几年的改制。棉纺织也从樱花慢慢的变成了如意。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棉纺织」这个上了年纪的老厂区是不少东郊人工作了一辈子的家园,(南宿舍)做为最老的职工宿舍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仅是家,更是他们的青春,是他们奋斗过的战场。

前生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曾经的樱花集团其前身是国营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济宁分厂,始建于1966年4月。

听父辈说,小时候的棉纺织厂附近有很多卖海鲜的,济宁人很少吃,主要是因为棉纺织建厂时候来了很多青岛人,为了满足青岛人吃海鲜的需要,不知道现在棉纺织后面的水产路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的。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从小在南宿舍里长大,小时候总觉得厂子里面什么都有:

头疼脑热第一想到的不是医院,而是医务室。

对于学校的最初记忆也许就是小时候姥爷三轮车带着我去接姐姐放学。

每年樱花开了,阿姨总会拿着相机给我们三个孩子拍照留念。

为了抢一个水龙头不惜一切的浴室里有太多我的哭声。

樱花食堂里,有我觉得世界上最好吃的馒头... ...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80年代初期厂子的效益还挺好,院里大部分家里都是双职工,甚至一家十几口都是棉纺织的,那时候大家以为这样的日子是铁饭碗,不会有结束的一天。

可到了90年代,棉纺织迎来了寂寞的年代。

从父辈的口里,我经常听到的几个词是

滑坡,停产,资产重组,破产

等等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如今随着工厂的衰败,棉纺织已经被拆干净了,机器隆隆的声响再也不会出现。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老老实实干了一辈子的工人,国企改革后他们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工厂,买断,内退,成为了新的名词。虽然生活给了他们一场浩劫,但是他们对厂子的情感依然无法磨灭,走出去依然会说自己是“棉纺厂的”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我们长大了

一排排的苏式建筑也等待着被拆迁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随着商品房经济,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搬走了,毕竟厂子也已经不在了,现在现在南宿舍住的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他们习惯了吃完饭就下楼乘凉,打牌,带孙子。东家长李家短的拉拉呱。

虽然他们天天都问,这里什么时候能拆了,抱怨下水,抱怨漏雨,但是眼里还会露出一丝的不舍得。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老旧的院子里还保留着明沟的下水道,小时候和哥哥打架,一脚踩下去的人不是我。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前排的楼栋里依然没有灯,捉迷藏永远也找不到小伙伴在哪。

姥姥门前的大树已经被砍伐了很久了,前几年栽的小树也都已经大腿那么粗了。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看着他变迁,渐渐退出舞台,她终将和打水的铁牌,勾勾叉叉的本子和工厂的大铁门一样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再见,济宁棉纺织厂,这里是永远的“姥姥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