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騰訊雲的難題與機會同在,還能挑戰阿里雲嗎?

梅宜明


在國內,阿里雲有規模優勢,但市場競爭千變萬化,騰訊和百度雲規模也接近百億元,差距會越來越少。在去年,筆者曾談及BAT激戰雲端,騰訊雲在這一場爭奪戰中面臨諸多考驗,隨著騰訊年報披露,顯然轉型產業互聯網取得成效,2018年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

此外,依據Synergy Research數據顯示,在亞太市場中,騰訊雲在Top10廠商中增速第一,並在亞太區域一舉超越Google雲,成為亞太第四大雲服務廠商。

騰訊雲之所以增長迅速,歸結於騰訊在技術、產品、生態等方面的沉澱和快速發展,並將繼續加大在雲服務和AI技術的投資。通過不斷地投入,將會讓騰訊雲整體產品範圍得到了極大擴增。

騰訊也在積極共建5G應用生態,馬化騰指出:5G與AI會相輔相成,5G助推AI應用落地,以及推動AR、VR技術走向成熟,並能夠為4K高清視頻、雲遊戲等產業帶來發展空間,為各行各業帶來影響,也帶來一個全新的產業互聯網機遇。

騰訊雲則是產業互聯網戰略技術輸出口,在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中,木星雲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數據高效的連接、計算和管理,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樞紐,為億緯鋰能提供流程優化,並利用深度學習技術篩選出電池質量關鍵參數。

在製造業應用落地中,為晶泰科技數字化研發提供支撐,為華星光電質量檢測提供高效自動化服務,利用騰訊優圖AI圖像檢測技術,系統可以7*24小時不間斷進行質檢工作。

在金融領域,騰訊雲是中行、建行及招行等銀行首選夥伴。在泛互聯網行業助力了一大批獨角獸的成功。騰訊雲在產業互聯網發展趨勢下,作為數字化助手助力行業發展,產業互聯網春天到來。

所以在我看來,2019年將是BAT決戰雲端關鍵年份,按照現有增速,騰訊雲有望突破200億,而百度雲也將會超過百億。騰訊和百度將會逐漸蠶食阿里雲市場。

2019年三個巨頭競爭格局,我們拭目以待!


楊劍勇


難度很大,幾乎沒有可能。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國際影響力。阿里雲去年就已經躋身為全球3A市場前三甲,而且增速更是位列第一,今年還接連獲得各大國際權威機構與組織的讚譽。

前不久在美國權威調研機構Forrester的評選中,阿里雲被評為“國際數字化轉型專家”,成為有史以來中國唯一獲選的服務廠商。近期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在2018年全球數據庫魔力象限評選活動中,也將阿里雲納入遠見者(Visionaries)象限,同樣也是首個入選的中國廠商。

其次是合作對象級別高。阿里雲合作的可都是各行業的大佬,比如今年7月,與工業大佬西門子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還有全球知名企業管理軟件公司SAP也牽手了阿里雲,全球領先的洲際酒店集團也與阿里雲牽手已久。

然後是全球化進程領先。不久前阿里雲正式在英國開服,成為首個雲計算基礎設施覆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中國全球五個最大雲計算市場的中國企業。

最後是技術實力過硬。阿里雲的ET大腦系列成功落地城市、醫療、農業、工業等多個領域,推動了AI產業化,實力可見一斑。

因此,在我看來騰訊雲離挑戰阿里雲的那一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雲計算視界


我覺得不能,下面從騰訊雲和阿里雲兩家的市場地位和技術實力來說說吧。

首先,在市場地位方面,阿里雲穩居市場份額全球前三,並且增長速度很快,而騰訊雲與整個先頭部隊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在Gartner最新發布的《2018年數據庫魔力象限》中,阿里雲還以國內數據庫市場份額第一的身份成功入選了遠見者象限,成為中國首次入選,也是唯一入選的廠商。而騰訊雲在全球市場上幾乎沒有什麼亮眼的成績。

在國內,阿里雲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年初的時候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阿里巴巴佔據了約60%的中國市場份額。從下面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中也可以看出,阿里雲也甩了騰訊雲一大截。

再來說說技術實力,阿里雲自主研發出了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將數百萬臺服務器“合”在一起,打破了歐美長達40多年的技術壟斷。

而在雲計算領域中,騰訊的起步比較晚,所以騰訊雲只能依靠OpenStack 搭建,雖然很快投入了市場,但是OpenStack缺少總體規劃設計,版本分支繁多且相互不兼容,跨廠商無法遷移升級等問題,給用戶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總之,騰訊雲的確是難題與機會同在,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沒有挑戰阿里雲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