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站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竹朗村村头往下看,只见一幢幢崭新靓丽的平顶水泥房掩映在绿树之中,偶有冒出几栋两层小洋楼,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富足……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守着水稻过日子、住着茅草房的贫困村。自从近几年整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以来,竹朗村的变化让人刮目相看。

地处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琼中,是一个“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让贫困山区的广大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查找“贫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牵紧产业扶贫“牛鼻子”,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这是琼中给出的“致富”答案。2017年,该县脱贫2346户9530人,贫困发生率从10.79%降至4.15%,7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一组组脱贫数据,是琼中“致富账”的最好证明。

多年来,琼中以“绣花”之功逐步攻破产业扶贫难关,引导农户激发内生动力,走短平快、中长期相结合的多元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逐渐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01

产业多元 “套餐”带村民致富快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上托村的五角猪。 朱德权摄

清晨,琼中县红毛镇金屏村脱贫户王兴代骑着摩托车划过朝阳,开往自家桑田。“先割桑叶喂完蚕宝宝,再去照顾合作社里的五脚猪和竹狸,抽空还得去山油茶基地除除草……”自从在政府的帮扶引导下发展起多种产业,王兴代如今每天的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

王兴代一家人多年来仅靠几亩水田维生,虽说也曾想过多发展一些产业,但苦于没技术、没本钱,一直不敢轻易冒险尝试。2016年,他通过政府引导、帮扶干部指导,开始发展桑蚕、竹狸、山油茶等产业,如今早已顺利摘掉贫困帽。

记者环绕王兴代所居住的金屏村,只见家家户户和王兴代家一样纷纷盖起了新房子,满是喜庆的画面。而筑起新房的一砖一瓦正是多元化的“套餐”产业开拓的致富路。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在红毛镇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与支持下,金屏村的贫困户除了发展种桑养蚕、山油茶产业等,还加入养蜂、养竹狸和养五脚猪等专业合作社,将多元产业“套餐”收入囊中,正形成以产业增收扩产业的良性循环。

“今年村民已经卖了第二批桑蚕,年底还会领到养蜂合作社的分红。”县新闻信息中心驻金屏村第一书记王大君说,如今村民不再依靠传统产业来生活,政府扶持的多种产业规模越做越大,收入越来越稳定,相信今年村里的贫困户一定能全部脱贫。

近年来,琼中结合市场需要、农民意愿和特色产业等因素,重点围绕发展桑蚕、养山鸡、养鹅、稻鱼共生、养蜂等5类短期见效快的特色产业,辅助扶持发展养羊、养牛、益智、油茶产业等4类中长期产业,因地制宜、因村因户为贫困户制定产业“套餐”,不断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良性循环,使得一位位贫困户奔向致富路,一个个村庄摘掉“穷帽子”。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02

抱团发展 “组合”产业致富稳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琼中特色产业桑蚕。林学健 摄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养蜂是技术活,养的不好蜜蜂就全都飞走了,去年听说可以加入养蜂合作社抱团发展,就立马报了名,加入合作社能学技术,还能保障收入,好着呢!”琼中县红毛镇番响村委会道响村脱贫户王家军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他去年年底就领到2000元的分红,早早尝到了“甜头”。

2017年初,琼中红毛镇政府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将草南村、番响村、金屏村、毛西村等村委会的1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按照每户扶持资金4000元标准作为入股资金,鼓励贫困户和低保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并定期组织贫困户和低保户参加蜜蜂养殖技术培训。

如何让贫困户达到稳定脱贫成效?经过前期实践,琼中发现光靠发放种苗给贫困户是行不通,散养的农户常常面临着规模小、技术缺乏、销售难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击破“散弱小”困局,琼中摸索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等4种产业扶贫模式,“组合”产业模式打消了贫困户的顾忌,让他们有了“依靠”,致富道路更加稳固。

“自己养鸡的时候,没技术,死了好多,既搭了劳力又浪费了饲料,真是心疼。”湾岭镇南久村贫困户王妚玉说,自从加入南久养鸡合作社后,自己不仅成了“股东”,还担任起了合作社的管理员,既能领到分红又能领到工资,还学到了专业的养殖技术,别提有多开心。

“有了稳定的收入,脱贫不是难事。”王妚玉直言,这都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帮扶干部的用心讲解。

此外,琼中还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三变”改革,引导贫困户按人均3000元标准,将扶贫资金或种苗折算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实现了产业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让贫困户能退得出、稳得住。

2017年以来,琼中整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8895.5万元,实施农业特色产业项目86个,累计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基地238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49家,县级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技术服务队5个,乡镇级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技术服务队10个,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100名,带动5643户贫困户实现抱团发展。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03

绿色扶贫 “生态”产业致富久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琼中特色产业竹狸。陈欢欢摄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政府要“绿”,百姓要“金”,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长久以来,既是政府面临的难题,也是百姓的所期所盼。

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琼中,想要致富,不能砍树、填塘、挖山,不能大开大建,在发展中始终肩负着保护的责任,想让百姓达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目的,势必要寻找一条最合适的发展道路。

那便是遵循“生态就是琼中发展最大的本钱”的原则,实行生态扶贫政策,引导百姓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吃上“生态饭”。

“我家的林地,大部分被划分进了生态林。”红毛镇黎凑村脱贫户王国旗说,但前两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在家里的生态林地下种起了10亩的益智,他才真正领会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

近年来,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琼中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种植益智,不仅保护生态,也为村民寻得脱贫致富的新渠道,已逐渐成为琼中农民增收的主打产业。

如今,琼中依托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高山、净土、生态”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行林下经济,鼓励百姓在生态林、橡胶林和槟榔林等地,套种益智,养殖蜜蜂、山鸡等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环境优化、贫困户脱贫致富增收两赢。

此外,为激发贫困对象发展内生动力,琼中今年还创新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设置发展生产奖补、发展主导产业奖补、外出务工奖补、主动脱贫奖补、技能提升奖补和脱贫之星奖补等六项奖补措施。

在海南中部山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念起了“山”字经,走上了特色产业发展道路,讲述着一个个实现脱贫致富梦的心路历程。

琼中订制产业扶贫“套餐” 村民念“山字经”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