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袁崇煥的最後一戰,大明王朝的最後榮光!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有一場著名的戰役,明朝軍隊死守一座關外都城,在沒有任何援兵和補給的情況下,硬是擋住了努爾哈赤的六萬八旗騎兵,並且還重傷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也因為這場戰爭在不久後告別人世,這也是明軍首次擊敗當時的後金軍,有力的阻擋了外族的入侵,這座城市就是寧遠,這場著名的戰役就是寧遠戰役。

袁崇煥的最後一戰,大明王朝的最後榮光!

為什麼這場戰役能夠取得勝利呢,這場戰爭史上的奇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這場戰爭的勝利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是寧遠城的地理環境。寧遠城位於山海關之外,今遼寧興城市,與覺華島互為犄角,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寧遠本來並無城池,明朝宣德三年大約公元1428年才開始修建,但城池修建伊始,由於並不具備重要的軍事戰略,雖然已經修建城池,但實際規模並不算大。明清戰爭爆發後,努爾哈赤經過薩爾滸大戰,一舉擊潰二十萬明軍,並迅速攻佔瀋陽、遼陽,將戰線推進到遼西走廊。

這時,寧遠的戰略作用才顯現出來,明朝的戰略家孫承宗包括袁崇煥等人,開始認識到寧遠的戰略價值。後由孫承宗及袁崇煥等率領無數軍民,于山海關外,開始加固寧遠城池堡壘,造紅衣大炮,整頓軍械,並設立營寨,訓練精兵,並且就地拓地開屯,歷經艱辛,共計歷時四年時間修復完成,依山面海,且在海中覺華島設立水師,易守難攻,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成為拱衛山海關的一道重要屏障。

袁崇煥的最後一戰,大明王朝的最後榮光!

據記載,袁崇煥督造的寧遠城,城牆高12米,垛子牆高2米,城牆地基寬10米,上部平臺寬9米,下寬上窄,易守難攻,標準的軍事堡壘,讓清軍叫苦不迭。所以說這場戰爭時候的寧遠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防守優勢,易守難攻,清軍要想攻入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地利有了,人和也必不可少,這場戰爭能夠最終取得勝利,當時鎮守的將領袁崇煥功不可沒。雖然史書上對袁崇煥的評價有好有壞,褒貶不一,但他的軍事才能不可忽視,在“寧遠大捷”中也大放異彩。

袁崇煥的最後一戰,大明王朝的最後榮光!

據史書記載,寧遠大戰前,明清之間發生的戰鬥均以明軍慘敗而告終,其時明軍多有畏戰情緒,袁崇煥危機關頭,獨自單騎出關巡閱,回來後抨擊畏敵言行,並言“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正是其無畏的精神鼓舞寧遠上下,齊心協力抗擊清軍。而事實也是如此,在寧遠之戰的危急關頭,其親自擔土搬石,堵塞缺口,血染戰袍,仍鎮定自若。可以說沒有袁崇煥悍不畏死的精神,就沒有“寧遠大捷”的出現。

另外,在寧遠之戰中,袁崇煥將從西洋引進的紅衣大炮置於城頭,對清軍狂轟濫炸,造成清軍傷亡慘重。據傳言,清軍統帥努爾哈赤也被大炮擊傷,生死不知,導致清軍士氣低落,只得無奈撤兵。

袁崇煥的最後一戰,大明王朝的最後榮光!

這場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是明朝軍隊主帥和士兵共同奮戰的結果,而主帥的謀略也是打勝這場戰役的決定性因素。這場戰役的勝利也為大明王朝續了最後一口氣,雖然不久,曾經顯赫一時,繁榮昌盛的明朝也走向滅亡,成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