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抗战苏联援华航空队奇袭驻台日军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苏联空军紧急抽调大批骨干人员,组建“援华志愿航空队”赴华参战。抗日战场上,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屡建奇功,其中轰炸台湾松山机场之战就是一个经典战例。负责指挥这次轰炸的前苏联军官费得罗?彼得洛维奇?巴雷宁在其回忆录详细描述了这场荡气回肠的突袭战役。

抗战苏联援华航空队奇袭驻台日军

日将新购战机藏在台湾

1938年初,为了弥补在中国战场上的损失,日本政府向德国和意大利采购了一批新型军机。但由于种种原因,运载这批军机及其零部件的运输船无法直接在上海港卸货。因此,这些军机大多先被运至台湾,日军打算在那里的松山机场组装军机,然后再让军机直接飞赴上海的军用机场参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日军还在松山机场储存了大量航空燃料。通过中国情报人员获知上述信息后,驻扎汉口的苏联援华航空队决定轰炸松山机场。

但是,对松山机场实施轰炸并不容易——松山机场路途遥远,而苏联航空队所驾驶的轰炸机不足以支持其进行不问断的往返飞行。此外,一旦燃油耗尽,这些轰炸机不可能在台湾海峡上空迫降,因为它们不是水上飞机,在海面迫降极易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此外,还没有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因此,此次行动必须达成突然性,让日军防空力量毫无准备。为此,苏联飞行员们准备先直飞台湾岛的北部,对日军防空部队形成误导(让日军猜不透轰炸机的真实目标),然后再右转90度,进而南下突袭松山机场。

抗战苏联援华航空队奇袭驻台日军

日军战机来不及应战

行动时间最终被定在了1938年的2月23日,这天同时也是苏联的“红军节”。然而在行动当天,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紧急情况。

轰炸机编队首先遇到了天气问题。当天本来预计是个晴天,结果汉口上空布满乌云。就在乌云好不容易散去、轰炸机编队准备起飞之时,机场突然响起了警报声——地平线上出现了几个黑点;那是日本人的飞机,他们正向机场直扑过来“日本人是冲着我们来的吗?是不是有人把我们的计划泄露给日本人了?我很少失去镇定,但坦率地说,在那个当口,我的身体在发抖。”巴雷宁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如果日本人现在实施轰炸的话,整座机场都会被炸上天,因为机场上停满了加满燃油且挂满炸弹的轰炸机。”

抗战苏联援华航空队奇袭驻台日军

然而,就在巴雷宁已经能用肉眼辨认出日本军机之际,日机却突然来了个大大的左转弯,然后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日本人为什么没有轰炸这座停满飞机的机场?这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不过在当时,巴雷宁没空想那么多,一场虚惊之后,他下令28架满载炸弹的苏制中型轰炸机依次升空。这些轰炸机很快爬升至5500米高度,然后向台湾飞去。在高空中,苏联飞行员们普遍出现了头晕、心跳过快、昏昏欲睡等缺氧症状,但也正因为实施了高空飞行,苏联轰炸机编队成功避开了日军的巡逻机,达成了战术上的突然性。机群先是按原定计划抵达台湾北部,然后急转弯,朝着南面的松山机场飞去,同时,机群逐渐下降至投弹高度。

当时日军将松山机场视作“安全的大后方”,因此没有做任何的防备(这次突袭的确是台湾自被日本侵占后,第一次遭到外来空袭),直到苏联飞行员开始投弹之后,地上的日本人才反应过来,并匆忙用为数不多的高射炮进行反击。但日军的零星反击根本构不成威胁。在很短时间内,苏联飞行员就将携带的所有炸弹(一共280枚)全部倾泻到了目标之上,松山机场顿时燃起了熊熊大火。由于此次袭击极为突然,当苏联飞行员开始返航时,日军战斗机甚至还没来得及起飞。

抗战苏联援华航空队奇袭驻台日军

宋美龄亲赴庆功宴

顺利投弹后,苏联轰炸机编队凭借最后一点油料飞过了台湾海峡,随后按计划降落在福建山区内一座机场补充燃油。

当轰炸机加油时,巴雷宁得知机群中有一架轰炸机的左引擎发生故障,但该机飞行员凭借高超的技术,仅靠一台发动机就让飞机勉强飞过台湾海峡。机场工作人员随即对这架轰炸机的左引擎进行抢修,不久后故障得以消除。在这个小插曲之后,机群重新升空。最后,28架出击的苏联轰炸机一架没少地回到了汉口。

巴雷宁称:“回到汉口时,天已经黑了。一位中国空军的代表走近了我。我猜测他很感谢我们能突袭远在台湾的日军基地,因为这样能重创日军士气。”

就这样,1938年2月23日,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完成了轰炸台湾的壮举。据情报人员事后报告,这次突袭摧毁了40架日本军机(不包括那些未拆箱、未组装起来的军机)、松山机场所有机库以及大量航空储备燃油。在后来的庆功宴上,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亲自到场,并告知苏联飞行员,由于这次袭击,日军负责松山机场的指挥官和地方长官都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这次袭击引发的另一个插曲是,由于某些原因,当时中、苏、日三方都对空袭实施者的真实身份进行了保密。因此,当时不明就里的西方报纸将这次空袭归功于“一位美国飞行员的巧妙指挥”。而此次轰炸的真正指挥官,也就是巴雷宁本人,则在当年年底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

结束援华任务后,巴雷宁返回苏联参加了卫国战争,历任苏联第13航空集团军军长、第6航空集团军军长、苏联空军后勤部门领导人等职务,后于1981年逝世于莫斯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