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掉的真正策划人是谁?

居源月颖


真正的推手是邬思道!而且,邬思道是瞒着老四胤禛办的这件事。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直接原因就是十四爷密折上奏给康熙的一封信。这封信,是太子写给任伯安的。在这之前,任伯安搞的《百官行述》,胁迫百官,让康熙很生气。这封信,让康熙知道太子才是任伯安的幕后主使,也是因此太子才会二次被废。

而这封信,能到康熙手里,完全是因为邬思道!下面,我详细讲述下此事。

原礼部主事任伯安写了一套《百官行述》,将三百多位官员的隐私记录在案。任伯安利用自己吏部主事便利,广设耳目,专门收集文武百官的隐私过失,然后记录汇编成《百官行述》,里面附有百官过失的各种证据,满满四大箱。任伯安想以此来要挟百官。

胤禛知道此事以后,就和十三爷密议,让年羹尧到江夏镇“夺取”《百官行述》。这才有了年羹尧血洗江夏真的事。但是,《百官行述》被任伯安寄存在京城的万永当铺,只能任伯安自己去取。年羹尧只拿到了一张当票和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

邬思道出主意,让狗儿冒充破败公子哥,将四爷府上的东西当到万永当铺。然后,十三爷带兵去“抓贼”。查封了当铺,“拿”回了《百官行述》,并当着众位皇子和太子的面,烧了《百官行述》。

此事,到此看着是没有问题。老四为公,烧了《百官行述》。谁也别想用此威胁百官。但是,老四胤禛留了一个后手,一封信。

这之前,太子让一位黄大人拿着自己亲笔信,让任伯安将《百官行述》送给他!任伯安看了信以后,打算亲自回京送给太子。结果,当晚,江夏镇被年羹尧血洗!信和当票都被年羹尧送给了老四胤禛。

这封信,就是太子的把柄!太子竟然想用《百官行述》胁迫百官,为自己的太子之位“保驾护航”,真是用心险恶!老四胤禛留着这封信,就是怕太子当了皇帝以后,找他算账,追究他烧毁《百官行述》的责任。

这封信在老四手里是没事的,但是,邬思道却让高福给了老八。

高福因为狗儿和翠儿好了,去喝闷酒,遇到了老八府上的胡管家!醉酒中的高福,把《百官行述》一事,说给了胡管家。胡管家明白高福知道此事内幕,于是,对高福威逼利诱,想让高福给老八当内应。

此事被邬思道知道了,邬思道将计就计,转身威胁高福,让高福将那封信给了胡管家。因此,这封信到了八爷手里。八爷马上就让老十四给康熙上折子,并把那封信也带上。

康熙收到老十四折子以后,就动了废太子的心思。他让军机处,将这封胤礽给任伯安的信转寄给了太子,逼太子谋反。太子在亲信的鼓动下,果然动了谋反心思,想学李世民搞“玄武门兵变”。

太子让耿索图在密云劫持康熙皇帝;让托合齐取代隆科多九门提督职位,控制京城,然后,逼迫皇帝退位;同时,让凌普率领热河兵马进驻京城,协助其登基。

可惜,康熙老谋深算,早就安排好老十四,隆科多和老四等人。如果,太子敢有不臣之举,立马分头缉拿太子党羽。太子也因此二次被废。

因此,幕后真正推手是邬思道。邬思道策划了此次废太子的事。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邬思道此次密谋的核心人物----坎儿,也就是高福,也被杀了。胤禛知道这封信流出以后,查出来是高福“出卖”了他,将信送给了老八。因此,下令毒杀高福。

大家肯定在疑惑,老四是不是真正主谋?老四是否默许了邬思道这么做?这件事,二月河没有给出解释。我觉得是邬思道自己做主做的,邬思道肯定没有跟胤禛商量过这件事。因为,如果邬思道跟老四胤禛提到过这件事,老四等于是无情无义之人!这偏离了老四的人设,老四就被“黑化”了。

所以,邬思道才是真正的主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策划,而是多方合力形成的结果。

太子之位,是一个烫手山芋,谁坐上去了就如同坐在火山口。理论上,所有的皇子都有可能成为皇帝,而太子又是法定的继位人。

皇子与太子既是兄弟关系,也是竞争关系。为了登上皇位,皇子之间可不会顾及兄弟之情,李世民在玄武门的做法就是千古案例!胤礽很无能,其他人早就想取而代之。尤其是康熙第一次废掉胤礽后,给了其他皇子机会,大伙都很积极,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

即便后来胤礽复位,其他皇子也不会甘心,心里会想废了一次就有可能废第二次,然后机会又出来了。所以,大家都像饿狼一样盯着胤礽,等着他犯错,然后痛打落水狗。

果然没多久,胤礽就开始走错路了。

当初举荐太子的时候,大多官员都是推举八爷。如今太子回来了,对和自己不一条心的官员,胤礽怀恨在心。堂堂大清太子,负责监国,一点胸怀、格局也没有,这也能看出胤礽不是当皇帝的料。

就在胤礽苦恼无人可用的时候,任伯安出现了。任伯安手里有一本《百官行述》,愿意献给太子,但是有两个条件(官复原职、放出刘八女)。

太子一听《百官行述》的作用就有点心动,于是开始行动。他亲笔给任伯安写了一封信,这可要了他的命。

那封信,经年羹尧的传达,到了胤禛手里。此时的胤禛,已经不再是当初胤礽的小跟班了。他也有夺嫡的心思,他私藏了胤礽的信,一是为了保护自己,同时也是想在关键时刻扳倒太子,给自己开路。

高福的背叛,给了雍正一次绝佳的借刀杀人的机会。高福是胤禛府上的奴才,狗儿、翠儿走后感觉很孤单,一个人跑到外面喝闷酒,结果上了八爷的贼船。这事被胤禛察觉了,于是将计就计。先让邬思道拉拢高福,然后给高福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让高福把太子的信递交给八爷。

胤禛深知八爷与太子是死对头,胤禩看到胤礽的把柄在自己手里,肯定不会就此放过。八爷拿到信,高兴得不得了,以为自己机会来了,但八爷也明白,自己不能亲自出面,因为那样就暴露自己的夺嫡之心。

八爷安排胤禵出马,胤禵犹豫一下,但还是接了。胤禵主管兵部,他上奏折,名正言顺。另外,胤禵也想把太子给整下去。

最终,太子的信到了康熙的手里。康熙又将信返还给胤礽,胤礽一看懵了,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胤礽的手下比主子还急,因为胤礽一旦被废,他们可能就会被流放宁古塔。这伙人一起商议搞个“大清的玄武门事件”,可惜胤礽有李世民之心,没有李世民之力,康熙也不是李渊。

康熙早有安排,胤礽的图谋很快失败,也导致自己第二次被废。

太子的败笔就来自那封信,康熙通过胤禵收到,只会将目光看向胤礽和胤禩。因为信是胤礽写的,而胤禵在康熙心中还是八爷一伙的。信的整个流转过程,都在胤禛的掌控之中,胤禩和胤禵只不过是胤禛的邮差。

太子被废,表面上八爷党又看到希望,其实早就已经被康熙排除在外,当了别人的刀还在自嗨;胤禛藏得最深,既为自己扫清一个障碍,还成功地将责任推给了八爷,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秋媚读史


根据《雍正王朝》的情节,康熙两废胤礽都属逼不得已。

第一次废胤礽有点恼羞成怒的意思。废了胤礽之后,重新复盘了一遍当晚情形。张廷玉担忧和明确指出“太子手谕”可能有假。提醒了康熙废储之后的若干麻烦。


(这封信最早落在了老十三手里)

然而太子的所作所为,却又都是麻绳提豆腐。这让康熙产生了复立太子的念头。

结果朝堂出了联名保奏八王胤禩的事情。令康熙怒火中烧,并将牵头的佟国维清算了。

然而麻烦却还在。胤礽被废过一次,这就使得其他皇子蠢蠢欲动,看到希望了。所以“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且还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刑部冤狱的查核是倒灶的开始。

而彻底撬动胤礽只需要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那封太子给任伯安的信。


(就是这封胤礽跟任伯安要《百官行述》的信)

照道理,这封信表面按照四爷胤禛的意思早该销毁了。但是有一个多心的人将他留下来了。这人自以为聪明。于是让那个犯了错误的坎儿把信交给了八爷胤禩的管家。这就是一把刀啊!一把可以彻底断送胤礽的刀。


(就喜欢看老八抖机灵)

然而八爷胤禩吃了太多次亏,他终于聪明了一把,把这封信交给了老十四胤禵,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你来做白手套。得罪人的事你来,受益的事我来。


(又一个聪明人登场了)

可是八爷胤禩可能是《雍正王朝》里最傻的一个角色了吧?一个图里琛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他的前途给整没了,他却还在耍小聪明,抖机灵。用康熙的话,老十四也开始学会动脑子了,老十四把那封信寄过去不置一词。意思也很明确,有些事情我知道了,那不能瞒您皇父大人,然而此事我不宜说长道短,毕竟事关太子,皇父你自己圣心裁断吧。我也不像以前那样傻了吧唧替八哥出头了。

而那个“递刀”的人叫邬思道。他会是真正粉幕后推手么?

要知道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只不过是一个负责解说“帝王心术”的角色。所以看似他有为,然而他所有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掌握在另一个人手中,他想当这个白手套,其实也是没资格的。


(信其实就是老四故意留下来的,目的很明确)

其实留下那封信,四爷胤禛会不知道?邬思道让坎儿把信转交给八爷的人,胤禛会不知道?当然知道,不但知道,他还让官家把坎儿灭了口。不但留了这一手,另外还有一手叫郑春华。

所以看似幕后推手是邬思道的一个刻意行为,然而实际统盘全局的真正推手是胤禛也。


炒米视角


胤礽第二次被废的原因,是秘密策划逼康熙提前退位。

这次被废,不像第一次一夜回到解放前,从康熙四十九年到五十一年,一个策划了两年,一个盯梢了两年。

最终,胳膊没能拧过大腿,胤礽的太子党满盘皆输一败涂地。



有人说,这次被废是老四策划的。

这明显不合理,老四在朝廷一直以孤臣自居,这才屡屡被康熙重用和信赖,他不会为了别人去趟浑水。

有人说,这次被废是老八策划的。

那就更说不通了,太子造反并非没有成功的机会,作为太子的死对头,老八凭什么参与策划,又凭什么保证自己的安全呢?

有人说,这次被废是康熙策划的。

这也是无稽之谈,为了废个太子,康熙安排人盯了两年的梢,这也太费劲了吧,而且,这也不是一个父亲应该做的事情。



真正的策划人,是已经被康熙处死的索额图,而推动者和执行人正是索额图的儿子们。

其胤礽党羽、凡系畏威附合者,皆从宽不究外,将索额图之子格尔芬、阿尔吉善暨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俱立行正法。杜默臣、阿进泰、苏赫陈、倪雅汉、著充发盛京。此事关系天下万民、甚属紧要。乘朕身体康健,定此大事。著将胤礽即行拘执。

上面引用了废太子诏书中的一段话,说明太子党的骨干力量,就是索额图遗党,所以康熙对这一批人都是立行正法。而其他畏威附合的,就发配盛京。



康熙二废太子虽然情非得已,但是他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清算了之前四大辅政大臣中最后一个家族。昔日首辅索尼泉下有知,该做何感想呢?


有文化气息的历史号,有军事气质的文化号,欢迎关注头条号军缘鑫播客。

军缘鑫播客


在太子第二次被废这件事上,八阿哥胤禩、邬先生、四阿哥胤禛三个人都有份。

导致太子被废的最直接原因,是太子的那份向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的密信落到了康熙手中。太子死性不改,竟然想用这些黑材料挟制百官,这样的小人举动,哪里有半点大国储君的样子。

康熙这回是彻底放弃了太子。


围绕着太子密信,来看整个太子被废的过程。私藏密信的是四阿哥胤禛,策划“偷”出密信送到八阿哥胤禩手中的是邬先生,最后谋划将密信递到康熙跟前的是八阿哥胤禩。

三个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这场把太子拉下马的大戏。

这封密信,是年羹尧带兵剿灭江夏镇,顺带着从庄上抄出来的。

胤禛从万永当铺取得《百官行述》后,以请客为名召集诸位皇子阿哥,以及上书房大臣马齐,当众烧毁了这几大箱子的黑材料。

但是,对于从未显露人前的这份太子密信,胤禛却偷偷得私下藏了起来。他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夺嫡之争白热化的时候,可以拿密信一事精准得狙击掉太子。


机会来得也很快。

四爷府里的奴才高福,一不小心被八爷府上的胡管家下套上了贼船。但两人来来往往、勾勾搭搭的情况,很快被胤禛和邬先生得知。

本来胤禛极为痛恨府里的奴才有任何背叛行为,但这回听到高福的事,居然没有任何反应和举动。

如果大家就此认为四爷宽宏大量饶过了高福,那就大错特错了。四爷是在下一步大棋,而这步棋要的就是四爷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因为他这边没动作,邬先生那头自然会抓住机会忙开,四爷只要默认就行了。


果不其然,邬先生的心里已经谋划出了一个借八爷之手搞掉太子的诡计。

邬先生让高福把四爷收藏太子密信的情况透露给八爷府。八爷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搞掉太子重要的物证法宝,于是授意高福“偷”出密信。接下去,这份太子的黑材料,就被交到了康熙的眼前。

胤禛和邬先生此举,妙就妙在既达成了太子第二次被废的目的,又把拉太子下马的副作用推到了八阿哥胤禩身上。

什么是拉太子下马的副作用呢?

原来,康熙晚年十分害怕诸位皇子阿哥为了争夺皇位,彼此之间明争暗斗、骨肉相残,甚至连自己都会受到来自儿子们的伤害。由此,当太子第一次被废,大阿哥提出要杀掉废太子的意见时,康熙当即勃然大怒,将大阿哥永远圈禁到了宗人府。

此事释放出一个信号:只要谁不顾兄弟亲情,做出骨肉相残的举动,都会被康熙拉入皇位人选“黑名单”,搞不好还要受到严厉的打击。

然而八阿哥胤禩却未能看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得拔除皇位竞争对手。刑部冤狱一案他给太子下了眼药,这回太子密信也看似板上钉钉得搞垮了太子。殊不知,康熙对他的态度也极为痛恨,早已将其排除出了皇位的人选。


剧透历史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看似是他自己作死,实际上是邬先生在背后操纵了一切。

在推举新太子的风波后,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他看清了大部分官员都心向八爷,自己的太子之位坐得并不安稳,因此想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正好这个时候被八爷九爷抛弃的任伯安找上门来,两人一拍即合。

原来,任伯安在吏部任主事时,曾经专名挖掘各位官员的隐私,编成一部《百官行述》。有了这部书在手,就握住了百官的把柄,可以要挟他们。

太子想得到这部《百官行述》,于是便写了一封密信给任伯安,愿意以放出任伯安妻弟刘八女为条件,换取这部书。太子还是太幼稚了,这么秘密的事怎么能留下文字证据呢?正是这封信,成为他日后被废的导火索。

胤礽拉拢十三爷胤祥去放刘八女,于是胤祥与四爷胤禛、邬先生定下了先放后抓的策略,派年羹尧剿灭了刘八女和任伯安的老巢——江夏镇。此举不仅让胤禛得到了《百官行述》,也让他意外地得到了太子密信。

胤禛当众一把火烧掉了《百官行述》,却偷偷藏下了太子密信。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准备时机成熟再把信揭露出来,好扳倒太子,自己上位。

不料,四爷府的高福却在酒醉之后,向八爷府管家泄露了这封信的存在。于是太子密信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假如太子知道胤禛私藏了这封信,就会明白胤禛对自己有异心,胤禛将腹背受敌,他装出的无心皇位的假象也会被立刻揭穿。

于是邬先生在没同胤禛商量的情况下,将太子密信交给了高福,高福交给了八爷,并由十四爷寄给了康熙。

康熙一见此信,便知道太子在拉帮结派,图谋不轨,扰乱朝纲,这是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允许的事情。于是康熙将信寄给胤礽,逼他谋反,在名正言顺地二废太子。

到最后一刻,胤礽还以为自己是被八爷胤禩阴了,认为胤禛是老实人。实际上,导演二废太子这出戏的,正是胤禛和他的谋士邬先生。



梦露居士


电视剧里面,真正策划人是邬思道。雍正其实也有搞倒太子的想法,但是一直都下不了这个决心。邬思道替他代劳了……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导演就已经暗示了邬思道会帮雍正搞倒太子。



当时满朝文武都在拥戴老八当储君,康熙为了搅混水,把老十三给放了。回到家的老十三很正经问雍正,你就不能出来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吗?雍正听了这话,当时懵逼了。再看邬思道的表情,眼睛珠子都亮了。

邬思道潜台词仿佛是在说,我等的就是十三爷的这句话……


在赞同老十三的话后,邬思道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是现在还不要去争皇位,应该先多干点实事,让康熙看到雍正的才干。走一步看一步,不能急。

也就说,现在争太子,还不是时候。

按照邬思道的猜测,康熙显然是气急败坏的情况下废掉太子的,对废太子的后果完全没有预想。所以康熙多半还是会复立太子,这个时候不争太子的虚位,让雍正和老十三各自上折子保太子,可以争取到康熙对他们的信任。

后来果如邬思道的预想,康熙对老四和老十三很满意,而老八则失去了争储的机会。

但是,保太子只是为了争皇位。太子一旦复立了,就要想办法再把太子搞下去。而且这一次搞倒太子不能心软,要把他彻底搞死。



后来百官行述的事情,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落到了雍正的手上。老十三让雍正烧掉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雍正以保护老十三为借口拒绝了。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实际上隐藏的理由是,雍正深知这封信是扳倒太子的重器,这是自己重要的机会,一旦烧掉了,就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只不过雍正没有下定决心,还在犹豫中。

邬思道人精一个,他能看不懂雍正到底在想什么?恰巧又听说高福跟老八的门人在私下里有联系,便将计就计,把信偷偷的给了老八。

老八拿到信,自然会急于送给康熙。

说到这里,电视剧里又有一个细节。

老八拿到信之后并没有自己呈送康熙,而是让老十四交给康熙。这说明,老八变精明了。上一次争皇位,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让老十四出头,如果康熙追究太子,他是最大的受益人。如何康熙不追究太子,受责罚的也是老十四,与他无关……



再看雍正这边,当得知太子的信被偷后,雍正的心态很是值得玩味。

雍正对潜邸的大和尚说:『自己近日来,一闭上眼睛,就看到大山大河扑面而来,无穷烦恼。』

所谓的大山、大河,代指大清的江山。雍正说闭上眼,大山大河就扑面而来,即寓意心中早已有扳倒太子,争储的念头。只不过他一直把这种念头隐藏在心里,不敢拿出来示人。

PS:这并非本人的过度解读。因为《雍正王朝》这部剧的情节非常紧凑,导演不可能莫名其妙的在高福偷信之后,拍这么一段与前后剧情没有联系的“心理治疗”的戏份。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雍正也想争储。只不过就他在犹豫,或许他认为时机还未到吧。而邬思道则没有犹豫,下手非常狠,也没有事先告诉雍正。结果害死了高福。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细节。高福死亡的时间很值得玩味……

按常理来说,高福偷信,雍正应该是第一时间知道的。家里出了叛徒,以免后患,应该是直接处理的。但是雍正没有这么干,而是选择先等一下,稳住老八和邬思道。让他们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等到太子被逼谋反后,雍正受康熙的皇命去监视和捉拿太子之前。确认了高福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了,在除掉高福。

试想一下,太子谋反,而康熙不在京城。平叛的重担全压在雍正和老十四身上,在形势如此危及的情况下,雍正竟然还能抽出时间去除掉高福。何等心机啊……

所以,要说是谁策划了太子第二次被废,邬思道肯定排第一,雍正能排第二。老八只不过是被邬思道当枪使了,而老十四又是老八的挡箭牌。当然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太子。他要是不给雍正留把柄,也就不存在被废的前提了。


Mer86


从《雍正王朝》剧情看;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绝对不是偶然的,自从再次复立以来连他的重要支持者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都对他不冷不热的。

趁着康熙帝南巡之机老十三阿哥胤祥出调兵符派年羹尧把“江夏镇”给剿了,说是抓朝廷要犯任伯安及刘八女,可回来又在雍亲王府当众烧毁了剿来的四大箱太子朝思暮想的“百官行述”,他们哪里知道,太子爷曾经与那任伯安有书信往来,谈的就是百官行述一事,十有八九这封信就在老十三阿哥手里,这可是要他命的信件。



太子与任伯安的信

一个堂堂的大清国储君与一个微末小吏为什么有书信往来,又是害怕什么,又在与他交易什么?

这任伯安在吏部任主事的时候记载了几百个朝廷官员的行踪劣迹,以此要挟这些官员为他办事,所以叫“百官行述”,太子想得到它。

任伯安原本是九阿哥胤塘的门人,八阿哥胤禩的财神爷,自打买卖人命大案被八阿哥胤禩给耍了一把以后,想改换门庭,所以与太子胤礽有了“书信往来”。

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信的确在四阿哥雍亲王胤禛手里,老十三胤祥几次说把这封信销毁了,可四哥说留着有用,什么用,当时胤祥不明白,现在胤祥懂了;这封信就是能把太子胤礽打入十八层地狱的炸弹!

十三阿哥胤祥第一次受太子胤礽牵连被康熙帝看管了一些日子,在放出来在雍亲王府喝酒的时候,邬思道先生也在场,十三阿哥胤祥就对四哥说过;四哥,你怎么就不能争做太子呢?

四哥胤禛听了左右而言它,邬思道也只是笑而不答,胤祥哪里知道,此时的四哥雍亲王胤禛已经暗流涌动,为这个自己争太子继承人在铺路,在运筹着!

从邬思道那里得知高福死了,原因是高福“盗走了那封太子胤礽勾搭任伯安”的私信,送给了八阿哥胤禩,这下麻烦了,把柄落在了八爷党手里。

我的个人分析:

雍亲王胤禛四哥是故意把太子胤礽的私信放给了高福转给八爷党,通过八爷党把太子胤礽逼向绝路,然后由康熙帝再次彻底废掉太子,此乃“借刀杀人”之计,雍亲王胤禛这一着恐怕连邬思道都被蒙蔽了,所以;高福的突然死亡不是偶然的。


八阿哥胤禩真的按照雍亲王胤禛的步骤下棋,由十四阿哥胤禵把太子胤礽这封与任伯安勾搭的信件转到了南巡的康熙帝手里!

雍亲王胤禛的这一步棋实在高明,即躲开了自己的小人之名,又“一石三鸟”的让康熙老皇帝、太子胤礽、八爷党三者互相厮杀,雍亲王坐在家里隔岸观火,坐收渔利。

这 就是太子胤礽的这封信让康熙帝对太子胤礽采取了行动,逼迫太子胤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要挟持康熙,他的造反被康熙拿下,彻底的废黜了太子并永远禁锢。


由雍亲王胤禛导演的这场大戏,康熙帝回京后在朝堂上是感激八阿哥胤禩呢,还是更加感觉到八爷党的可怕?

我想:以康熙帝的睿智不会糊涂到底吧? 归根结底,无论如何判断,仔细分析,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黜,幕后的最大推手就是雍亲王胤禛!可见通过这部剧彰显了雍亲王的暗藏不露,关键时刻做事果敢、借力打力的帝王权数无人能及。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本文属于作者邸晓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否则后果自负!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互动、评论、留言!


日尧居


太子胤礽被废掉是邬思道策划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保住老四胤禛,具体详情请听我慢慢解释:

在《雍正王朝》中决定太子胤礽被废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邬思道派坎儿给老八胤禩送信,老八胤禩把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书信上交康熙帝,从而导致了太子胤礽的最终被废。

那么坎儿给老八胤禩送信之事老四胤禛到底知道不知道?邬思道为什么要瞒着老四胤禛做这件事呢?

本期话题:邬思道瞒着四爷派坎儿送信这招看似高明,其实是迫不得已的下下策!

一、

大难临头的老四胤禛: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不止一次面临巨大的危机,其中夺嫡的关键一战就是太子第二次被废,其实不仅仅太子面临重大危机,连老四胤禛自身也危机重重。

那么为什么老四胤禛也面临重大危机呢?

这件事还得往前捋一捋,太子胤礽复位以后,康熙帝开始了他的第六次南巡,留下了太子胤礽监国。就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几件大事:

先是太子胤礽大肆报复打击之前对自己不友善的人,弄得人群激愤,也就是从这一时刻起,老四胤禛跟太子胤礽的关系开始出现严重的裂纹,而且已经不可愈合。

太子胤礽为了控制百官,跟任伯安达成协议,以释放其弟任季安和刘八女的条件交换任伯安手中的百官行述。

太子胤礽为了拉老十三胤祥下水,让他去杀了郑春华。

老十三胤祥跟老四胤禛商量后,设计把郑春华保护起来,同时把刘八女释放,紧接着又派年羹尧到江夏镇来了个大屠杀。

此次血洗江夏镇,老四胤禛一伙战果累累,不仅得知了百官行述的下落,也意外收获到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书信。

后来老四胤禛又设计弄来百官行述,并一把火烧掉,老十三要把太子的书信也烧掉,但是老四胤禛不让。

从这时起,老四胤禛陷入了一场危机之中……

二、

这场危机的造成者就是坎儿:

其实整部剧中比较惨的人也是坎儿,他心不坏,只是心眼不够多,如果他能跟李卫一样聪明的话,或许能多活几集,而不是夭折在第十六集中。

前面也讲到了,因为年羹尧血洗江夏镇,此事不仅让朝廷上下吃惊,连老四胤禛也大吃一惊。不过事已至此,对于年羹尧他保也得保,不保也得保,毕竟是自己的人。

但是保归保,对年羹尧还是不太放心的,于是又搞出一出李卫跟翠儿鬼混的事,然后顺理成章的让李卫离开雍亲王府,随年羹尧去了西部。

但是他们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坎儿!

他是李卫和翠儿最好的朋友,甚至洗澡都是两个人一起洗,翠儿给烧水。因为李卫和翠儿的离去,让坎儿悲痛不止,孤独寂寞感导致他一个人喝闷酒。

要知道李卫和坎儿曾假冒任伯安的人到老八胤禩门人的当铺去过,结果,不凑巧被老八胤禩的人盯上,并且顺理成章的获得了一些信息。

导致坎儿的死因貌似是因为他泄密了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书信,其实并不完全是。

他的真正死因是因为他泄露了老四胤禛派年羹尧去江夏镇一事。

三、

为什么坎儿泄密一事是老四胤禛的大危机?

此时的老四胤禛名义上仍然是太子胤礽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整部电视剧演到这里时,老四胤禛仍然没有成为独立的势力参与竞争太子一位。

假如没有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书信来往,那么老四胤禛开脱年羹尧血洗江夏镇罪名的理由就成立,可以说他们是谋反。可是如果有了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书信,那么老四胤禛派年羹尧(表面上是老十三胤祥派的)到江夏镇就动机不纯了。

说的再简单点,老八胤禩他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私下交易,最后派老四他们血洗江夏镇。

如果老八胤禩他们拿不到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书信,那么他们自然会咬着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一事不放。

本来年羹尧血洗江夏镇,还有老四胤禛火烧百官行述一事让太子胤礽大为恼火。假如老八胤禩再追老四胤禛的责任,我想此时的太子胤礽自然会丢车保帅,把一切责任推到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身上。

毕竟这两件事并不是太子胤礽安排的,自然也就有办法脱离干系。

所以,此时的老四胤禛异常危险,如果他不抛出太子胤礽的书信给老八胤禩,那么他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局面,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而如果把这封书信通过坎儿透露给老八胤禩,那么老八胤禩和太子胤礽首先开战,使得老四胤禛避免落入两面夹击的局面。最坏的结局也就是三方混战,这总比二打一要强得多!

四、

其实这个计策并不是上策,而是被迫出的下下策:

有很多人分析这是邬思道出的的高招,这种理解脱离了一个最基础的东西,那就是老四胤禛是太子胤礽的人。正因为有着这层关系,老四胤禛并不忍心害太子胤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拿到了书信迟迟没有下一步动作的原因。而且对年羹尧面见康熙帝一事一再嘱咐不要牵扯出太子来,要识大体。

也就是说,老四胤禛如果真的打算把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密信给老八胤禩,根本就没必要牺牲坎儿,他有的是办法。

之所以最终是坎儿完成这个工作,完全是因为坎儿被策反是意外状况,这个意外状况把老四胤禛推进了火坑,如果他不动作,那么死的就是他。

既然这样,为什么邬思道还要瞒着他呢?

这里面就涉及到老十三胤祥了,刚才也提到了,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都是太子胤礽的人。这一招出了以后,是有后遗症的,应对这个后遗症,老四胤禛可以把年羹尧所做的一切都推到老十三身上,但是老十三没得推,因为他被太子胤礽因为郑春华一事绑在了一起。

邬思道这么聪明当然看得出来,如果跟老四胤禛商量,那么老四胤禛有可能对老十三胤祥下不了手。

此举之后,老十三被圈禁了整整十年,坎儿被杀,而老四胤禛也陷入了长达十年时间的消沉期。要知道,这次太子胤礽被废,真正实力扩充的是老八胤禩,一些原本太子的人,投奔了老八胤禩门下,比如凌普、耿索图、托合齐等有名有姓的京郊守卫将领。还有一些空出来的位置,也是被老八胤禩的人占据了。

此招一出,对于老四胤禛来说仅仅是保住了自己,手下可用之将除了原先那几位,一位也没有增加,反而折了老十三,死了坎儿。

有人说老十三又没死,后来出来后还送邬思道离开京城呢,为什么邬思道最对不起他?

这只能感谢康熙帝不杀之恩,这种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因为从邬思道派出坎儿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打算牺牲坎儿和老十三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用正史的角度:太子复废,储位虚悬,空缺,诸皇子争储位的斗争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胤礽对这种困境并不甘心,其中有三位大学士将第二次废出的胤礽再立为储的奏折上奏给康熙,康熙置之不理,认为其结成朋党,同时也认为他们越来越猖獗,于是,对其严厉惩罚,这个胤礽复位已无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