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如何才能培養出“三歲識得百家字,四歲熟背千家詩”的神童?

在央視歡樂中國人的一期節目中,神童王恆屹雖然只有四歲,卻在現場熟背千家詩,識字3000多,這樣的神童,令所有人都震驚了,家長們都羨慕,都十分好奇這樣的“神童”究竟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當今社會孩子的培養,越來越注重孩子文化教育,希望在寶寶還是嬰幼兒階段就能為將來學習文化打下基礎,甚至培養出聰明的“神童”,黃老師作為一名愛親母嬰店的資深育兒師,在日常服務消費者時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們很期待通過一些方法可以培養“神童”。在這裡,黃老師根據多年在愛親母嬰店服務和學習的經驗,總結出一套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如何才能培養出“三歲識得百家字,四歲熟背千家詩”的神童?

其實有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那就是父母用正確的方法來閱讀才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識字量,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借鑑:

一、續編法

我們只說故事的開頭,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猜猜後面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讓孩子來說故事。能力強的孩子能比較完整的說出故事的經脈、過程和結果。能力弱的孩子有時需要我們從中幫忙理順,可是由於孩子們的經歷不同,想象的故事也不同,就算說得結結巴巴,也是孩子之間自己的語言,還是能吸引其他的孩子去聽講的內容。

二、表情演示法

孩子慢慢長大,認識的漢字越來越多了。有時一句話的文字,我讓孩子自己去讀,只用表情告訴他,你讀得準不準確。孩子看到家長不同的表情,會更認真的去看清楚每一個漢字,不認識的還會主動向家長詢問,家長此時應及時告知,並讓孩子反覆讀出來。

如何才能培養出“三歲識得百家字,四歲熟背千家詩”的神童?

三、自制圖書法

孩子大概5歲思維的邏輯性已經形成,能把感性的認識在自己的頭腦中整理、加工成完整、通順的事件。自制圖書法是孩子在閱讀了讀本,有編故事的慾望,或者孩子今天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有表達出來的慾望時,提供給孩子需要的紙筆,讓孩子把在腦中形成一幅幅相關畫面繪畫出來,讓同伴分享的圖書製作。也許有時孩子畫得不是很像,也許有時配上文字的工作還需要大人的幫忙(孩子口述大人記錄)但是圖書的製作讓孩子特別有成就感,其他孩子也喜歡看閱讀自制讀本,看時常常小聲討論著,特別起勁,從而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

蘇霍母林斯基說:“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讓我們從小抓起,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興趣與習慣,相信一定能夠成為開啟兒童智力大門的金鑰匙。讓每一位小朋友都能成為父母心目中的神童!

黃老師表示雖然她不是教師,但也是兩個女兒的母親,在愛親母嬰店更是接觸了無數寶寶,以上只是總結下個人經驗,家長們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