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是病!智力早發展和兒童早發育一樣,贏在當下輸在未來!

​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越來越好的同時,父母們也很注重對孩子智力開發,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很是重注胎教,然而大多數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點——身體健康。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常,體質較弱,試問“神童”可以維持多久。

眾所周知健康是革命的本錢。本錢是要投入的,健康必須付諸行動。幼兒時期正是造就良好體能關鍵時期,從幼兒生長髮育自然規律來看,幼兒早期教育放在首位是科學恰當的。假若一味地強調智力開發、閱讀識字,就會導致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生態平衡”的錯位。沒有強壯的體能,如何承擔日後的學業和事業。

“神童”是病!智力早發展和兒童早發育一樣,贏在當下輸在未來!


從生理發育上看,孩子1~7歲時期是身體和大腦發育最快時期,需要充足的營養、氧氣和適當的活動量。因此讓孩子多些自由活動也是好的,這樣他們的免疫力就會得到提升。偶爾搞得“渾身是汗”、“一身烏黑”也無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冬天適當凍一凍,夏天適當出出汗,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會積累一筆巨大財富。

早期教育要重視良好性格、好的生活習慣、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在家庭生活的瑣事中,點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教育。如孩子跌倒了,讓他自己堅強地爬起來;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針;儘量自己吃飯等。不要小看這些平凡的隨機教育,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會鑄就勇敢堅強、不怕困難的性格以及較強的獨立活動能力。因此,早期教育首要的不僅僅是智力開發,同時應重視體質的鍛鍊,身體的健康,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培養。

“神童”是病!智力早發展和兒童早發育一樣,贏在當下輸在未來!


開發原則

早期智力開發就是在孩子具備某種能力之前的適當時期(比兒童智力發展規律的年齡略為提前)內,給他們提供恰如其分的感官刺激,促進大腦的發育,以加速兒童的先天潛能變為現實的能力,也就是早期給感官以合理的刺激使它們增加反應的敏感性,啟發嬰幼兒的潛在智力,包括髮展小兒感知覺能力、動作及語言能力,培養小兒記憶、注意、思維想象力及良好情緒和意志等。

早期教育應遵循以下原則:

(1)應根據小兒大腦發育每個階段的特點進行相關訓練,遵循大腦發育的規律性,抓住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機,提供環境條件以發展孩子的智力及潛力,既要注意刺激、誘發兒童智力的發展,又要重視培養,發展兒童的良好行為和習慣養成。

“神童”是病!智力早發展和兒童早發育一樣,贏在當下輸在未來!


(2)循序漸進: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孩子的智力發育也有一定的規律性,所以對兒童進行教育時應遵循生長髮育規律和知識本身的順序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不能超過他們的實際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反會妨礙兒童智力的發展。

(3)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由於遺傳素質、生活環境、接受教育及個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水平上存在著差異,其興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是雙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實施不同的教育,這裡家長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在孩子身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平常的生活習慣中更應逐步有意識地去開發他們的智力,例如:讓他們用筷子吃飯,因為用筷子很是鍛鍊大腦,平時多和他們溝通交流,講完故事可以讓他們重複一下,這樣也可以鍛鍊他們的語言能力,平時拿兩套衣服讓他們自己選擇,把主動權交給他們,有利於他們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父母在鍛鍊他們大腦的發育同時更應注重習慣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