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2歲的兒子能正確對接《三字經》,熟記多首兒歌的故事。之後,上百個網友的留言讓我明白,“神童”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更加大眾化,普遍化。

網友指出,自己的孩子一歲半就可以背多首古詩,三字經也可以背一半左右,兒歌更是張口就來,大家在評論區紛紛開啟了“秀娃”模式。真正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那麼,世人眼中的“神童”真的只是天生自帶的優質基因嗎?其實是家人明白了潛能遞減法則,儘早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

那麼,什麼是潛能遞減法則呢?

“潛能遞減法則”主要是說,孩子從出生後,天生具有很多方面的潛在能力,但是如果不及時開發、訓練、培養,這種潛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呈現“遞減”趨勢,直至消失。

而日本兒童早期教育專家木村久一對這種潛能的遞減規律也做了更形象地闡述:比如說生來具備100度潛能力的孩子,如果從他生下來就給他進行合理的早期教育,那麼在他成年之後,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成人;

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拖延到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60度的能力的成人。

也就是說,對幼兒的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的潛在能力實現得越少。

所以說,世人眼中的“神童”也只是家人明白了這一法則,抓住了幼兒潛能開發的關鍵期。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很多人認為,孩子能力的發展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強的。所以,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並不是很重視,只是到孩子上學時,才重視孩子能力的培養和潛力的開發。

但事實上,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人腦在剛開始發育時是感應能力最強的時期,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大腦的感應度逐步減退。

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讓已經超過七歲的孩子準確的記住一個單詞,需要重複好幾遍,但四歲的孩子卻只需要說一遍就能記住。幼兒特有的這一敏感時期,是十分重要的。”

“兩三歲的幼兒腦細胞結構和大人完全不同,他們具有獨特的精神力量,並具有吸收知識的特有的精神能力。但這些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能量,幾十年來卻一直被置之一旁,父母不但不注意蘊藏在孩子精神世界中的財富,甚至從一開始就不斷壓制、破壞這種能力……”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利用好孩子的早期潛能呢?

首先,家長需要明白不要進入這兩個誤區:

一、父母一廂情願式地“拔苗助長”

一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請家教,上補習班,開啟學霸模式。孩子小小的肩膀就要扛起沉重的書包,承受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痛苦和壓力。

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潛能開發,而是父母一廂情願地“拔苗助長”。

二、早期潛能開發變成單方面的知識教育

知乎上有一位家長提問,3歲孩子被要求重複練習筆畫,拼音,強行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結果孩子情緒激動,扔掉筆和本,特別排斥學習,該怎麼辦?

其實,父母把孩子的潛能開發變成了單方面的知識教育,這樣只會讓孩子厭學,無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在避免了上述兩個誤區後,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開發孩子的先天潛能呢?

一、0-3歲,家長要把自己當“伯樂”,把孩子當“千里馬”,精準地發掘孩子的潛能。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選手王恆屹,今年5歲半,可是小小的腦袋裡卻裝下了500多首詩詞,熟知3000多個漢字,在舞臺上對答如流,可謂豔驚四座,就是世人眼中的“神童”。

小恆屹從小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2歲時,奶奶帶著孩子一起朗誦古詩,據奶奶介紹,當時也沒有刻意做計劃,只是帶著孩子玩。後來發現孩子很痴迷古詩,父母給孩子報畫畫班,孩子不感興趣,只喜歡古詩詞,奶奶就不斷地強化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最終一鳴驚人。

在這個家庭裡,奶奶就是“伯樂”,她能及時並精準地挖掘和培養孩子的潛能,讓王恆屹成為一匹馳騁疆場的“千里馬”。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的家長不遵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孩子,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喜歡畫畫,父母偏要孩子學彈琴,孩子喜歡跳舞,父母卻讓孩子學跆拳道。到最後,孩子本身的潛能沒有得到發揮,在父母要求學習的領域也沒有出色的表現,以孩子碌碌無為收場。

精準地發掘孩子的潛能,就像千里馬遇伯樂,孩子被理解,被尊重才會給父母更好的回饋。

二、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和強化

“都這麼大了,這點事都做不好!”

“這點耐心都沒有,以後怎麼能讀好書?”

這是生活中我們經常對孩子說的話,這種語言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消極負面的心理暗示。媽媽總是不認可我,我是不是真的什麼事都做不好?真的不會成為好學生?

消極的否定的心理暗示對孩子過早地做了“不行”的人設,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終生的。相反,積極的心理暗示,對孩子來說,則可能扭轉乾坤。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親戚家的女兒從生下來就是個聾啞人,雖然身體殘疾,但她卻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女孩。這都源自於她的媽媽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在懷你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他說你將來必定會成為一個領導者”,媽媽經常用手語這樣告訴女兒。

女孩通過不斷地努力,最終成為一個聾啞學校的校長。其實,根本沒有什麼算命先生,只是媽媽編造的一個謊言,她只是希望女兒不要因為身體殘疾就放棄自己。

但是,就是通過這種心理暗示,讓女孩的人生也發生了鉅變。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

而對於嬰幼兒某一潛能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對孩子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我們可以通過兒歌,故事,榜樣的形式進行,讓孩子通過這種暗示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矯正自己的行為。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但是學習一段時間後,發現太苦太累了,這時候家長就應該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你喜歡畫畫,是因為它能讓你內心感到快樂,就算過程艱辛,當你完成作品的那一刻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也可以給孩子分享一些畫家的名人事蹟,讓孩子明白堅持的精神。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三、“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允許孩子非常規地玩法

好奇心是孩子認知世界的第一步,也是開發孩子潛能的一把鑰匙,它促使孩子伸出求知之手,探索一切他不瞭解的事情。

當孩子對某一事物表現出好奇心時,家長要儘可能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媽媽正在廚房做飯,在用到擀麵機時,孩子對擀麵機的運作表現出強烈地好奇心,也要嘗試用擀麵機,這時候,媽媽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出於安全考慮,媽媽立即拒絕孩子的要求,並且痛罵孩子:“這是你能動的嗎?夾著手怎麼辦?”孩子的要求被拒絕,自然會感到失落,可能用哭鬧來表示抗議。之後每次媽媽用擀麵機,都會引起孩子強烈地好奇心。

第二種:媽媽會給孩子留出一個麵糰,並教孩子怎麼使用,讓孩子自己動手研究,一直陪著他,直到滿足他好奇心為止。也許,一個機械製造師就此誕生了。

相信很多家長也會選擇第二種,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孩子非常規的玩法。

所謂的“神童”,正是家人有效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做對了3件事

最常見的就是陪孩子搭積木的時候,好不容易拼好了,孩子卻一把推倒,這其實就是孩子非常規地滿足好奇心的一種情形,孩子只是想要了解,倒塌的積木會發出怎樣的聲音,會朝哪個方向倒下,倒下後還能再拼起來嗎?

家長要允許孩子以這種非常規的方式滿足好奇心,不可責罵孩子,扼殺孩子的求知慾。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才能發現孩子更多的潛能。

“神童”並不是世人眼中不可多得的奇才,只是家人抓住了孩子早期潛能開發的關鍵時期,規避了潛能遞減法則的不可逆轉性。做到了精準發掘孩子的某一才能,積極的心理暗示和強化,以及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化發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