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刘柯:美国加息考验中国央行智慧

不出意料,美联储今年第二次加息尘埃落定,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提高25个基点,达到1.75%-2.0%区间。在美联储的声明中,明确提出今年将加息两次,也就是说最终联邦基金利率会达到2.25-2.5%之间。

美联储加息,是基于美国一系列良好的经济数据。按最新的预测数据,美国2018年的GDP将达到2.8%左右,通胀率则为2%,经济增长、就业增长、通胀略增,在这些背景下,美联储继续维持加息节奏。

现在问题来了,美联储持续加息,中国央行怎么办?是跟随加息?还是继续实质性宽松?前几次美联储的加息实际上并没有在全球引发多大的动静,除了加拿大等少数国家跟随,其它都按兵不动,特别是欧洲,继续维持量化宽松。但这次似乎略有不同,欧洲央行已经在酝酿结束目前的量化宽松,也就是说全球都可能进入一个货币紧缩的周期,中国怎么办?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看看各国的实际情况。美国自不用说,在一大批世界顶尖公司业绩持续向好支撑下,整体经济复苏坚实有力;欧洲面临两难,虽然部分国家经济状况不错,但一些小国依旧风雨飘摇,贸然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能把控得住?中国情况更为特殊,因为中国考量经济的指标依旧是GDP的增长,而保持稳定的GDP增速必须依靠流动性推动。我们看看最新的央行数据,5月份广义货币 (M2)余额174.31万亿元,同比增长8.3%,这个增速虽然与上月末持平,但由于基数扩大的原因,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405亿元。而且这个8.3%的增速,依旧比GDP的增速高很多,靠货币投放拉动GDP的方式其实并没有多大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会不会跟随美国加息还真不好说。但不加息行不行?不加息的问题就是,中美利率剪刀差拉大,国内资本外流冲动强烈,直接冲击汇率稳定性。而且从通胀率指标CPI看,国内也有加息需求。目前CPI接近2%,而法定的存款基准利率才1.5%,即便放开上浮标准,大多数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也只有2%左右。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数量如此庞大的原因,通过正规渠道存款,你或许连通胀率都跑不赢。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需要保持中高速发展,适当的流动性需要继续维持。因此,最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中国央行会采取一种综合对冲的方式来应对美联储加息,比如名义上加息,但又扩大MLF等中短期货币手段,或者再祭定向降准。这样一来,名义上中美利差继续存在,但市场的流动性得到了保障,GDP的增速才会保持。

本文源自金融投资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