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那些在《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求职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三姐136312321


我2012年参加过《职来职往》,大家可以搜索“职来职往 + 冯志刚”内容不少的,还有视频。当时我老婆特喜欢这两个节目,我就去报名参加了,尤其当时参加职来职往的小马奔腾影视公司还蒸蒸日上,我是奔着这个公司去的。

可是这个节目其实蛮有内幕的,几位嘉宾老板后来爆出都是演员,杨石头马小虎还一个吉米范儿的化妆师后来都着实火了一阵子。

不过这个节目当时和很多贴吧的朋友交流过,都说其实没有真正入职的,都是来真人秀一下子的,而我那次强烈要求主办方把我安排在有小马奔腾的场次,结果没能实现,所以我对结果也就无所谓了。

提前交流的时候,很多吧里朋友劝我月薪要低于5000才能求职成功,否则表现再好也无济于事,我明白他们的意思,就是说场上的BOSS都是演员,其实做不了主的。结果我要了年薪15万的折中报价。

那场据反映我表现不错,哈哈,下来了节目组直接还给了小几千块的费用,说不是所有人都有,也不知道真假。

不过求职没有成功,最后只有一个美女老板让我去青岛做总经理助理,工资还真是5000元,不过她说这个工资

是对外说的实际上钱不是问题,我能理解她的意思,可惜不喜欢这个职位,我给拒了。

说说后来怎么样吧:

首先插一句,我想去的小马奔腾,因为老板英年早逝,闪崩了,听说老板娘很惨,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查。

然后留灯这位女老板后来也没了消息,是做化妆品的,似乎后来品牌也没有大红大紫。

我呢,之后2013年去腾讯做了一段时间,可惜孩子刚出生没法异地工作,后来回到天津继续做自己的工作室。

其实想去小马奔腾是想做中国科幻电影,我认为中国电影的明天很大程度在于商业化的科幻电影,而不是小情调的艺术电影,也不是网感十足的烂片。遗憾是小马那期没去,也遗憾是这个企业后来意外失败了,科幻圈的老朋友电子骑士在这家公司做到了创意总监,要是公司没倒,也许现在已经做出一部像样的国产科幻电影了,哎无限遗憾。

再之后,2016年,我的科幻电影剧本获得了科幻国家奖水滴奖的剧本类唯一金奖,算是我理想的一次小小里程碑,也为此我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个加V的头衔,其实不是个什么官,秘书长副秘书长都是实际干活的人哈。

总结一下呢,参加这些真人秀首先蛮嗨皮的,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是别把结果当真,真人秀,归根结底还是“秀”!


科幻直通车冯志刚


这个问题我尝试回答一下。

自己做了7、8年的职业规划咨询师,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来访者。在这段职业生涯中,我遇到了三位曾经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参与过招聘的朋友,当时主持人都是张绍刚。

第一位是一位女孩,从新加坡学习护士专业回来,因为不会英语口语表达,记得在舞台上被boss们追问的哑口无言,现场勉强获得了一份职业,但没多久她就离开了,竟然找到了我。

小姑娘其实非常勇敢,也非常心疼妈妈,能够走上舞台,是她引以为傲的事情,尽管在节目中,被boss们,一通猛批,但她是一个非常乐观积极的人。

通过职业规划咨询中的一些心理测试工具,职业兴趣和职业倾向测试工具,我们又进行了非常系统化的,细致性的两个多小时的沟通,最后确定了她的职业代码,是社会型、事业型和艺术型。之后我们做地域、行业、职位的选择。

经过评估和决策,这女生去了一家猎头公司,这家猎头公司也刚好在那几年发展的特别的快,她获得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自己一个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很快就独立拜访客户,签单,做得非常出色。

另外一个来找到我咨询的也是因为在节目中受到了boss们的打压,并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

这位来访者是一个男孩,初中毕业的学历,在那个舞台上也算是学历比较低的,但他的销售能力非常强,有很高的情商。这源于他在舞台上没有太多时间表述他的成长经历,为了生存十几岁的年纪,他在图书馆曾经有过几年打扫卫生的工作,而他也因此爱上了读书,每天泡在书海里,让他能够与全世界各种各样的高人去沟通。或许因为太想证明自己,在舞台上有两三次“抢话”的表达让主持人“不爽”了,于是后面就开始少了一些表达的机会。

而我知道,这是一个神奇的男孩,以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在与他沟通中,感受到非常的通畅。虽然他学历很不高,虽然他没有很好的原生家庭背景,但他能够和我同频地沟通对职场,对人生,对自己的思考,并且能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有着比较明晰的自我认知。这在职业咨询中经常遇到的模糊症结并没有在他身上出现。我看到了读书、历世、反思的力量,看到 了体验给一个人带来的巨大成长。这个男孩儿最后梳理自己的优劣,听从我的建议,继续在销售领域,但瞄准了更有渴望的金融领域,以盘活自己因销售而积累下来的丰富人际资产。清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他就准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管理能力,来完善自己了。

还有一个男孩,也是大学毕业不久到舞台上去求求职。因为对社会上职业的探索不够,面对多个岗位也很迷茫,虽然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选择了招商部的工作,但一段时间之后也是不太适合,就辞职了。那是因为他的职业性格与这个岗位的匹配度低,只是自己太想挣钱而选择了薪酬可能高的岗位。但薪酬回报高的岗位是在那里,却不是每个人到那个岗位上都可以获得高工资啊!很快,业绩不足以及性格的短处让他寝食难安,辞职了事。

在这舞台上求职的人可能分为两类:迷茫而不知道要什么的;目标非常清晰和明确的。

我想我遇到的三位都是在舞台上求职不太成功的,这可能是因为在舞台上时间比较短,主持人要照顾各个方面的因素,也与当事人认知自己、认知职场不足有关,所以在职业的匹配和选择上显得仓促。在没有清晰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只是又多了一次迷茫的尝试而已,尽管这个舞台不小;

而那些对自己认知比较清楚,对职业探索也比较充分的人,说句简单的话,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在求职的舞台上能够直接与boss们直接对话,寻找自己匹配的机会,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避开了企业正规招聘中多个轮次的面试流程。

所以后者是锁定目标,争取机会,所以就会有充足的准备,很聚焦地展示自己的实力,成功率高且择业顺利。

因此啊,清晰自己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是谁(有啥,想要啥,能干啥;)更重要啊!成功的求职一定建立在对自己的认知清晰,对职业的探索充分,对企业和行业有了解的情况下完成的。


遇见彩虹


我是毕业那年参加的非你莫属。当时也没想去找工作,就是想看看自己大学五年(休息不好,专科升本科)怎么样。还好,没丢人,让张绍刚损半天留下了两盏灯,选了非你莫属“钉子户”,后来也没去。毕业五年了,现在还被学弟学妹说自己当年的视频被老师拿来放。不知道有多少学弟学妹看过了,不管主动被动,大家多担待。

很佩服那个当年义无反顾的自己,将来拿着视频跟孩子炫耀,你爹上过电视。哈哈


BJ小沈


说说我身边一位同事的经历吧,我同事之前刚毕业,机缘巧合参加职来职往,刚下学的年轻人,只准备了简历和校内兼职的经历就去了,在电视录制时,心理压力很大,而且毕竟没有什么独一无二的资历,所以整场下来,被问的很是尴尬,最后虽然面成功了一个工作,但在电视上尴尬的表现一直是心理阴影,再加上后来去了面试成的企业,整体环境与电视上说的也不一样,后来同事直接离开了北京,他自己说好长一段时间才走出阴影,用他自己话说,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不要上电视接受面试,而且好多企业宣传目的大于真正招聘,真正有能力的,线下找工作机会也很多。


晴晴宝贝乐园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企业上这些节目,招人的成分占30%,宣传的成分占70%。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看就行,不用太在意。

关于非你莫属,我有一直在关注,因为我特别想去里面的优胜教育。

后来,通过线下面试去了优胜,才知道很多事根本不是老板陈昊在节目中讲的那样。

至于我的工作经历怎样就不赘述了,只是说一下我在优胜认识的一位通过非你莫属进公司的人。

至于名字我就不提了。天大毕业,硕士。在非你莫属上进了优胜做管理培训生。

听说他先是在学科集群做的,后来去做了总助,等我进优胜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素养集群的A级经理。

2015年入职,2017年就成为了A级经理,想来这也是很牛逼的。

从管理培训生到A级经理,是要经历很多层级的,在优胜首先要做销售,满足业绩之后,是主管,然后是校长,是区域校长,B级经理,A级经理,H级。

两年升到A级,在优胜是很少见的。

我不评论优胜的制度合理性,也不评论优胜的好坏,但是我真心很佩服这个非你莫属上下来的人。


八卦小蜗牛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我们公司合作的一家企业就是在《非你莫属》上进行招聘。

在《非你莫属》上招来的员工我接触过两三个,他们是以管培生的身份进入到那家公司,当时是和他们市场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来我们这边谈合作,第一个来我们公司的是一个小伙子,26岁,一名看起来很活泼的小后生,很爱聊,当时他告诉我说,因为是管培生的身份入职,所以需要在各个岗位上先进行轮岗。每个岗位的轮岗期是3个月,如果都能完成相关部门的考核,则会直接进入管理层的培养当中,他的第一个岗位便是市场部从市场专员做起。后来隔了三个多月,他们公司再来我们公司谈合作的时候,身边已经不是那个小伙子了,问他现在是不是换部门了,他们负责人说,这个小伙子没有通过市场部的考核,于是打算继续让他在市场部门学习,小伙子选择了辞职。再后来的一个员工同样也只见过一两次面就再也没见过了。

当然,我举这个小伙子的例子,不是想证明,这种电视节目的招聘不靠谱,而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知道这个求职者到底适不适合招聘公司的岗位还是不太可能的,一般企业都会选择3-6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通过之后则会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现在的招聘渠道确实多种多样,求职者通过电视节目求职,也是一个不错的求职体验,不过也要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微薇职场日记


1、小编曾经的办公地点就在传媒大学西校区,距离《非你莫属》演播大厅一路之隔,公司的当家人和股东都是非你莫属的明星boss。有幸结识过张绍刚老师、涂磊老师、百合网慕总、58段冬段总、优胜陈昊陈总、神仙姐姐、盈科梅总等一众明星boss,实话说,这些明星boss绝大部分都是比较接地气,真性情。

2、至于《非你莫属》中的求职者,前东家公司近一半的员工来自《非你莫属》现场招聘。实话说,无论小白还是职场老鸟,能力还是综合素养绝大部分还OK。去到公司后岗位可能有些变化(毕竟非你莫属现场短短数十分钟的面试无法做一个全面综合评估,一般来说还是相对准确),进入企业之后会有一个适当灵活的调整。但发展一般都比较符合实际,还是不错的。

几家欢喜几家愁,每个人的发展实际与平台有关(非你莫属现场企业也不乏优秀的),关键还是在于求职者对自我和个人职业路径有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认知,而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平台,将自己的能力真实发挥出来,同时不断学习和成长。

3、无论《非你莫属》还是《职来职往》,其本质上属于一档节目,需要其综艺电视节目的元素、效果和属性,一切都是为收视服务,但不至于完全的脚本和编剧呈现。

4、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准确的说《非你莫属》只是一个平台,一个承载企业传播、电视媒体、求职者等多维需求,有人找仪式感、有人找成就感、有人找荣誉感、有人找归属感。

现场的boss团、主持人、应聘者也并非完人,不能因为某一个或者某一些行为现象将其固化。所以没有绝对,没有好坏,关键是站在何种角度做客观评价。


十三腰


那些人咋样了我不知道,当时好多到台上的老板们倒是时不时的看到日子不好过了,有些企业都不复存在了,一直觉得求职类节目和情感调解类节目很类似,共同点就是很难让我相信那个是真的一方在求职,单位在抢人,受我们各种综艺事先安排的影响,求职我都感觉去参加节目的单位只是为了增加曝光率,并把企业打上更强的个人ip,就像一个更合适的打广告的方式。真的那些精英,私底下猎头不早瞄上了,所以,当娱乐节目看就好了,不必较真。印象比较深的是,为了发言,有的企业在比较有话题性的应聘人出现时候还胡乱编一些岗位,找工作呀,养家糊口啊,跟闹着玩似的。


来玩个球


第一次被邀请,受宠若惊。

这两个节目重开播到现在一直都在看,而且也分析过,当时还有冲动想报名试试。

基本上我也算是脑残粉。。


刚开始看非你莫属是因为老师课间放的最牛清华哥那一期,觉得好牛叉,就回宿舍恶补了一段时间!但是非你莫属那个舞台设置让人觉得异常别扭,每个boss都像皇帝一样高高在上,坐在龙椅上!另外非你的公司偏向于电商类的就像当当,京东,360,乐蜂网,聚美优品等,是理工男找工作的极佳之地!所以作为文科女的我不太喜欢看吧~后来发生张绍刚和晕倒男事件之后我就再也不想看了!后来的后来听说换了主持人了,反正没再看过了。 职来职往我基本从响哥开始主持就在看了,因为前段时间三周年纪念日,我算了一下我看了这个节目三年半!顿时让我十分怀疑自己的记忆力! 很喜欢职来职往的达人,杨石头,马丁,刘同,陈默,夏骄阳,申晨等等~也买了响哥的响聊聊,刘同的职场急诊室,谁的青春不迷茫,石头的摸着石头过河,签名版的,曾经还为了去见一次杨石头露宿杭州街头,一个人满大街的找旅店,快凌晨才找到住的地方(那天是星期天加杭州烟花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加一个节日各种酒店宾馆都爆满)。 跑题了说说我为什么喜欢职来职往吧,首先十八个达人都是站着的,和求职者都是平等的!就算杨石头他的腰不好,他也是站着把节目录完(好吧,虽然一直觉得这样对石头挺残酷),其次是就算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他们也会在台上收获很多,达人们都能给他们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然后职来职往一段还有时间会有一个板块,就是采访一下通过职来职往找到工作的求职者,报道一下他们现在的工作!应该不会有像非诚勿扰男女嘉宾台上牵手,台下分手的场景!中国梦想秀就是很需要这样一个板块!还有就是达人基本上是传媒文化公司,这是我喜欢的也是我需要的!我也很喜欢响哥,我大传媒毕业的学长,刚开始主持的时候拿捏不是很好,后来就放的开了,也很为求职者着想,不会让你尴尬,也不会让你难堪,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对待残疾人和求职者昏倒的事就可以看出来了!虽然可能响哥稍稍有点假,张绍刚才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但是响哥做的让人很舒服,很温暖,张就是让观众都有点替那个场景尴尬了!


还有最最重要的一项,职来职往的达人都很帅啊有木有,很有幽默感啊有木有!很年轻啊有木有!刘同,李响,陈默三剑客都才三十出头都能混的这么好!刘同一个学中文的去做传媒,陈默学政法的去做公关,英语说的杠杠的!马丁,唐宁,王玺,吴威,申晨,夏骄阳~看了几年职来职往见证了了他们从单身到结婚到成为父母~职来职往让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说实话真人秀节目重在真,职来职往改版后中间的视屏求职展示的环节总让人觉得很假,我也就是不喜欢改版后的模块设置不想看的,还有就是达人一个个都不在了! 写的最长的一次了,求赞!



离仨岁


感觉这种求职类节目,就如“选秀”——整个节目,就是一场秀。

每个求职者都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每个高高在上的大佬也在“扮演”自己——台上台下,七分真情三分假意。

整个节目就是一场秀,好看就行了。

至于求职者和用人方,在节目过后如何签合同,那就另说了。

有的求职者,通过节目与用人单位结缘,签下满意合同,拿到大佬应允的报酬;有的求职者,虽在节目中找到“雇主”,但却在签合同中发生分歧,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不过,大多的求职者,还是在节目中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此类求职节目,还是一个比较广阔的平台,只要你有能力和实力,敢于在舞台上去展现自己,参加此类电视求职节目,还是对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有很大帮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