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当毕业生遭遇行业波动,这所学校这样做 丨 灼见

“如果想让人才培养精准到点,一定需要有一个团队负责调研、分析,从大数据建模分析的结果中了解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和特色。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当毕业生遭遇行业波动

伴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近些年地产、建筑等行业经历着时冷时热的动荡,进而对与之紧密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产生影响。较为直观的一个例子是,2017年麦可思通过分析中国2012~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发现(见图),从事建筑行业类的就业比例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从2012届的7.4%到2013届达到最高值10.6%,到2016届回落至8.6%。2017届的最新数据为8.4%。

当毕业生遭遇行业波动,这所学校这样做 丨 灼见

北京建筑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行业发展的波动对其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何立新坦陈:“从我们学校的调查数据来看,2015年的时候建筑行业的从业比例是34%,到2017年的时候就变成了27%,这个幅度还是很大的。”但数据也显示,北京地区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的萎缩,并没有让该校的毕业生失去就业市场。

何立新认为这得益于学校偏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它培养的是施工一线人才。只要是国家处于发展时期,实际对一线人员数量需求还是会非常大”。与此同时,学校也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寻找新的增长点。比如现在建筑行业里也提倡“互联网+”“大数据”,于是学校正逐步提升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比重。

招就联动如何反馈人才培养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与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学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这是2017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随着各高校就业反馈机制的逐步建立,如何从就业数据中“挖掘”人才培养问题,服务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调整,成为每所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2013年,北京建筑大学制订并出台了《关于建立招生就业培养联动机制的办法》,就业方面主要体现在每年都自行编写就业质量报告和请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毕业后短期、中长期就业跟踪评价。其中针对应届毕业生评价,学校主要关注人才培养的短期效益,学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月收入、就业稳定性、毕业流向、就业满意度、国内外读研比例以及选择哪些院校深造,这些都是学校十分关注的信息。

而中长期评价实际考察的是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发展情况,因此学校主要关心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职业发展态势、职位晋升情况,以及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的综合素质。若将短期和中长期数据分析结合,就能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否和社会需求脱节,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形成一个反馈机制。

何立新举例说,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反映出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学校曾连续几年增加建筑学专业的招生计划,同时把原有的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合并,变成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再比如,现在社会对大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北京建筑大学就正在改组计算机专业。

可如何与其他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竞争?学校想到的是体现特色,与建筑挂钩。“既然现在提倡要建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那么建筑的使用寿命一定是越长越好。比如一栋百年建筑现在的危险率是多少?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固、改造?这些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到了时间年限就该拆了。”何立新提到,这部分人才培养的时候,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要学,建筑相关专业知识也要学。为了做好专业知识的融合,跨专业、跨学院学习就是学校下一步要推动的工作。

招到学生就要为他们的四年后考虑

当问到招生就业培养联动机制的核心和难点是什么,何立新给出的答案都是“人才培养的改进”。因为这势必会涉及专业的调整、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变化,以及师资与课程体系的匹配等一系列问题。此外,他还提到,教育有一定的规律性,专业和课程体系调整之后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要有一个磨合适应的周期。而学校努力做的就是让这个周期尽量越短越好。

“作为招就部门一定要关心把学生招进来之后,四年以后他们做什么。也就是说要考虑,四年以后国家和北京的发展是什么样,对建筑行业有什么新要求,从而要求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比如在我们走访用人单位时,企业一直在提BIM技术、装配式,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做的工作。

北京要建立国际化大都市,它对人才的要求就会很高。所以现在我们要对现有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据何立新介绍,现在北京建筑大学成立了发展规划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国家和北京市的发展战略,确定学校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北京建筑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到,课程体系要做到“三减、三增、三优化”。

其中“减”,即减总学时,减课程总门数,减核心课程门数,强调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即增通识教育,增综合训练,增实践能力,更多地进行探讨式授课,推广小班研讨式教学;“优化”,即优化计划体系,优化课程模块,优化课程内容,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总之,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北京地区行业发展特色需求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不同学科人才培养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在这个过程中,真的需要专门的人来研究。所以我认为,如果想让人才培养精准到点,一定需要有一个团队负责调研、分析,从大数据建模分析的结果中了解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和特色。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何立新补充说道。

生源好 培养好 就业好

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与反馈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推动着学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与此同时,作为培养单位的各院系、专业,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招就工作提出了期许。

何立新2016年底正式接任招就处处长工作时恰逢高考改革刚刚开始。由于此前一直在二级学院做党务工作,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这让他当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所以那时候,我带着我们招就处的工作人员,和每个学院的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开会座谈,没有任何客套,就是想听大家的意见。”

在与学院领导的交流中,他发现学校各个专业确实发展极不平衡。非传统优势专业、新建专业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师资力量方面都明显偏弱,这种情况想招到好学生很难。于是如何帮助每个学院都招到优质生源就成为招就办的首要工作。

怎么才能招到好生源?首先,学院(专业)的实力得强。那实力不那么强的专业怎么办?就得加大宣传。“同样是土木工程专业,为什么要选择北建筑的土木工程?你得把你的特色说出来。而且这特色别用一大堆专业术语来说,学生和家长都不明白,用最接地气的一句话概括就OK了。”何立新说。

于是北京建筑大学在2017年开展招生咨询活动时,不仅要求每个专业都要凝练本专业的专业特色,而且要派出两位专业教师直接回答学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其中一位必须是专业负责人。另外,在招生宣传中,学校也一改以前“发传单”式的宣传方式,把专业介绍制作成更便于转发传播的手机版宣传资料,且言简意赅,保证两分钟之内可以看完,更多用照片、表格、数字说话。学校还拍摄了一部全部由学生出演的招生宣传片,用他们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专业。工作理念和方法上的改变,也让当年的招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何立新表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就业质量,而毕业生的口碑又对招生有着质的影响。所以学校招生工作做得好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招到好生源,而是服务于构建学校人才培养的闭环式管理。

对话

《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实践性见长的大学,为什么还会特别关注毕业生考研情况?

何立新:在传统的认识上,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工作后可能都是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下工地,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不够高大上。学校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能在理念上改变这种形象。也就是说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既要能够下得去(工地),也能上得来,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

刚才你也谈到了,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应该是联动的。招就部门应从招生和就业角度考虑,为什么学生家长会报你的学校?他们一定是看从你的学校毕业后能有怎样的发展。我们的定位不是说每届1800多名学生都到施工一线做工程师,一定也有相当一批毕业生能够进行高层次的研究,否则学校不具有竞争力。

《麦》:与对口企业联系紧密是行业特色院校就业工作开展中的一大优势,通过走访企业可以收获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为什么学校还要开展用人单位跟踪评价?

何立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面对面坐下来与企业座谈,能让我们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对做好科学的决策特别关键。所以即便我们人员很紧张,也还是积极地与企业沟通。第二就是通过走访接纳毕业生比较多的企业可以拉近感情,这样他们也会关注我们毕业生的表现,并直接、诚恳地反馈问题。每次走访我们都会让企业列出几条人才培养改进方面的建议,之后回来把共性问题提交相关负责部门,请他们思考围绕这些问题如何改进。

而采用问卷的形式开展用人单位跟踪评价,优势在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科学性更强一些。在给领导写报告、提交改革方案时一定会涉及这些数据。为什么说建筑行业就业市场萎缩了?

2015年的时候就业比例是34%,到2017年变成27%,这是通过调研计算出来的,它是有说服力的。所以我们处每年在做招生就业工作总结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文字,全拿数字和图表说话,简单直观。各二级学院的领导都会拿出手机拍照,会议结束后还会要PPT。这就特别好,因为分享信息的目的达到了。

《麦》:您前面说过,根据就业市场的反馈进行人才培养改革,遗憾的一点是灵敏度不是那么高,那么人才培养中所需的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和技能要怎么获得呢?

何立新:这要靠教师自己。学校现在一直谈教师必须要参与科研活动,其实最终目的不是要求教师单纯地发论文,而是要服务教学。科研和教学不能是两张皮,人没有那么多精力。所以我们现在要求教师搞科研,第一是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第二就是通过搞科研及时发现你所研究的领域或者行业发展最前沿的东西,并把这个东西及时地反馈到教学中来。现在学校提出的“三减、三增、三优化”,优化在哪儿?其实就是优化已经淘汰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