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美國名校博士第四年,該不該放棄博士去找工作呢?

沒有什麼不同


讀博並拿到博士學位,首先一定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當然也不是困難到無法戰勝。我相信人一生比讀博士更難的事情一定有很多。選擇是否戰勝困難,拿到博士學位,取決於你的目標和決心。

博士階段的訓練主要是獨立探索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是必備的,而對於其他行業則不太需要。科研以外的絕大部分工作無需經過科研的訓練就能幹。

如果未來的職業目標不是做科研工作,可以考慮放棄博士去找工作。

培養博士的成本非常高,讀博士的成本也很高,如果未來目標不是從事科研工作,建議可以放棄繼續攻讀,轉去找工作。

具體來分析下攻讀博士學位的利和弊吧。如果你的定位是要做科研工作。

1、拿到博士學位,終身享用博士的頭銜榮譽。

2、從事科研工作幾乎必備的學歷和經歷

1、付出的是3-5年時光,3-5年的機會成本,及科研圈以外學習成長的成本。

大部分博士同學的視野是相對比較狹窄的,這與工作性質、氛圍和環境有關。每個博士生都是要解決具體的科研難題,獲得研究成果,發表論文。因此,一定要非常的專注,並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注入。

據我瞭解很多博士生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科研,幾乎沒有生活可言。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做了這件事情,就不能做另一件事情。魚和熊掌兼得永遠都是偽命題。

2、 讀博士期間將付出極大的努力,並承受巨大的壓力,並忍受科研的孤獨。

如果你的定位是去企業工作,則不讀博士其實影響並不大。

1、沒有博士學位並不對去企業工作有何劣勢。

我們知道,有大量的CEO、董事長、成功創業者、公司高管都來自本科及以下學歷,相反博士學歷較少。並不是說博士的能力不如非博士,我相信讀博士的同學基本是本科的時候學習成績最拔尖的那群同學。而是讀博士期間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窗口。博士期間自己埋頭苦幹,在實驗室鑽研。可你要知道,若在企業,你會另一整套系統豐富多樣的訓練和學習,企業的學習是直接的商業,學習的是最真實的市場,會更接地氣。

2、改革開放40年,中國市場的急劇膨脹爆發,這其中伴隨帶來無窮的機會。而這些機會,當你在科研實驗室是很難看到、接觸到的。

因此,一個人能力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選擇賽道。能去美國名校攻讀博士學位,我想本身都是很優秀的,能力毋庸置疑!


羅思揚


美國高校博士第四年,還不成得很。看看四年博士能畢業有多少人就知道前面還有多少路要走,還有多少坎要過了。

所以,讀不下去是可以放棄的。只不過要想清楚,接下來就要以碩士身份找工作(如果有證書)。在國內工作也好,在美國工作也好,碩士生一出校門,基本上就是一打工仔。要走到事業的巔峰需要多年的磨練。在美國工作,工資待遇高些,在國內工作工資待遇還不一定。

如果能繼續讀下去,再熬幾年,能順利畢業拿到學位,工作性質就不一樣。待遇也不同了。所以,儘量堅持做下去是上策。

曾經見過兩個案例。

一個與題目主人公相似,出國留學在美國密歇根大學讀到博士,也是沒有畢業(具體原因不清楚)就工作了,去了克萊斯勒,但是工作不到一年就回國了。原因是企業沒有簽訂正式用工合同(因為有試用期),自己簽證又到期了。無奈只能回國。還好,那時國內的情況是,國產博士都很少,所以他也進了高校工作。但是因只有碩士學歷,在美國也沒有完整的工作履歷,所以工作安排,申請項目等等沒有任何優待,最終還是拿不到項目,甚至也沒有安排課程。這種情況下,高校也待不下去了,最後不辭而別。現在也不知道去了何處。可見,沒有拿到學歷學位有多難。所以,半途而廢,還不如沒有讀過博士。

第二個案例,是兩個要好的大學同班同學,大學畢業前相約一起赴美國讀研究生。結果倆人都考上了(不是同一個學校),最後都去了美國。其中一個碩士畢業去打工,另一個碩士畢業考了博士,並且畢業還算順利。這博士在一家大學工作(美國普通高校),碩士在企業打工。博士幾年後因研究課題撰寫一本專著而晉升終身教授,而碩士還在打工。倆人的工資待遇差別就很大了。

這個案例說明,既然當年下定決心要讀博士,那就要走到底。半途而廢不可取。否則,後果可能不如碩士。這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明白。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與其爬到高處又摔下來,還不如當初不要爬這麼高。

所以,要堅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學業,不要輕言放棄。熬過最艱難的日子,就會苦盡甘來。


GCZ72624137


讀博士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你的同道很少,每天只能和文獻、實驗室為伍,不斷地承受投稿、被拒、修改、再投的心理壓力。可是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往無前地走下去吧!美國名校不容易上,而且已經讀了四年了,半途而廢更不值得。風光在險峰,堅持吧!

如果說碩士學歷現在比較普遍的話,讀博期間 你確實得面臨如下問題:

首先,讀博四年後基本年齡在29歲左右。周圍的本科同學,成家立業的也有了,人生開始安定下來,事業儲備也達到一定階段。研究生同學差不多完成人生定位,創造新的輝煌。而你依然是寒窗苦讀的書生。家人可能對你期望很高,但是親友未必理解你,認為你成為書呆子也未必。這就是在往金字塔前行的悲哀,這種難以言道的孤獨非親歷者難以理解。

在海外讀博,生活壓力也比較大,即使有獎學金,但在承受讀書的各種支出(國外書籍十分貴,動輒數十美金一本)外,基本只能溫飽。我的發小2009年國家公派赴美攻讀醫學博士,月薪一千美金,只能過得如履薄冰。經常深夜給我打電話訴說人生的迷茫:畢不了業怎麼辦?國家資助停止,必須要找一份短工,否則被遣送回國?女朋友不理解,聚少離多,且對方已經工作了,共同話語越來越少。國內房價不知是否還在上漲?總之,與祖國隔絕,感覺自己在異國他鄉是個邊緣人,融入不進去。

同學曾在國外延期七年沒有畢業,生活壓力太大,以至於腿骨折受傷都不敢去醫院,否則就得破產啊!還得瘸著腿去做講座,掙一份收入。她和我聯繫,才有一種回到組織的安全感。在國外打拼的壓力真的是太大太大了。男生且如此,女生更不用說了。

同門在哈佛攻讀比較文學博士逾八年了。苦多樂少,不知道他堅持下來沒有?是否也放棄了?很多事 衝一衝,咬咬牙,也許就別有洞天了。

在我的博士科研群裡,總有不少新晉博士感覺迷惘,眼見著本科同學經過十來年的打拼,已經在北上廣深買了房,有的還不止一套。而他卻一無所有,讀書越多,離科研越近,社會生存能力卻越低。這種內心的不平自然是有的。我在高校不少年過三十的的單身博士假期都不願意回家,那種隔膜不是閏土式的,而是家鄉人覺得你迂腐,百無一用是書生。沒有娶親,沒有買房買車,遠遠不是成功人士。那種世態炎涼他們講述時,心裡的悲哀久久不散。

但是既然選擇了科研這條路,它真的遠離富貴,只能在求真的路上體會個人精神的愉悅,真正的成功者(院士、各種學者稱號)很少。


又是烏鴉的炸醬麵


女兒也是國內本科,美國名校全獎博士,也是第四年。科碩也拿到了,美國名企業馬上可以工作,通訊工程。看到同學都工作了,也發牢騷,想工作,不過仍然選擇完成博士。這個階段是艱難的,美國博士不好拿,也許還要3-4年才可以博士畢業。就像登山一樣,現在是登珠峰的前進基地,退回來,你也是優秀的。衝擊珠峰有很多困難,結果也不確定。但是衝上去,你就是最好的。一生也就只有這一次機會。孩子衝吧,珍惜這一次機會。


行走天涯28131978


沒辦法給你建議。美國名校太多了,是top 100還是top 50,還有專業問題。四年走人,意味著放棄Ph.D 要是CS EE工作還好找,隨便當個碼農,系統維護都很容易。OPT一年,碩士怎麼著也找到工作了。你要是pure math還是個top 50的學校基本沒戲…社區大學當老師都得Ph. D的。 除非你自學了或者有其他專業第二學位,比如金融,計算機等,另當別論。


WeisseZorn


要看具體情況。假如導師非常變態,而你又找不到別的導師接手,那就恐怕只好拿個碩士出來找工作了,但後期的機會成本肯定很高,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美國名校讀博士,本來就是荊棘之路。我孩子當年是在top10讀的,五年裡幾乎就沒在十二點之前睡覺的,那真是玩命地讀書呢!但拿到學位以後,兩年就搞定綠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