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從“新零售”看幼少教育行業的消費升級

從“新零售”看幼少教育行業的消費升級

我曾問過一個投資人,為什麼教育培訓行業的創新是如此的少而慢。

他的回答是兩個原因:一是教育內容的本質沒有發生太多變化,現在高考的內容和二十年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二是教育培訓行業薪資相對互聯網等行業較低,人才相對匱乏。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其他行業已經從線下走到線上,如今又走回到線下的時候,在線教育行業才剛剛開始成為“獨角獸”。而線上的流量已經相當貴,一個App的獲客成本200元左右。如果用戶不屬於高頻使用,體驗不佳的話,留存率還非常低。

2017年最火的一個詞就是“新零售”,盒馬鮮生、超級物種、喜茶這些新零售的代表,切切實實的讓消費者感受到了全新的體驗。教育培訓行業,尤其是對於低幼年齡段,其實就是體驗式的服務行業。那新零售能給教育行業從業者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和思考?

從教育的客戶來看,教育行業客戶與用戶是分離的,客戶是家長(決策者),用戶是孩子。那麼,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家長?這些家長髮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顯然,我們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是85後、90後,這個人群是對傳統、對體制有著一種發自心底的反抗情緒的。他們對奧數、對死記硬背、對機械式的訓練極其反感。

我曾經被我的一個鄰居拉進過一個微信群,群名叫作“滅培群”。從這個群的名字就可以窺見,他們對校內不教校外補課現象已經到了無法忍耐的程度,每天討論的事情就是誰發現了什麼輔導班,誰舉報了哪個老師出來辦班。我一直認為,2017年成都上海等地引發的教培行業整頓事件是這種變化的一個反映,是中國教培行業的一個轉折點,是今年四部委聯合發文整頓培訓行業的一個觸發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新生代的父母正在倒逼教育行業的變革。

85後、90後越來越懶,這一點很多人都已經提到。他們厭惡每週末犧牲睡懶覺的時間,送孩子去商場裡的培訓機構,再等待兩個小時,上一次課需要花費半天的時間。他們希望教育最好也能像外賣一樣,通過互聯網送貨上門。單純的知識傳輸是可以通過互聯網達成的,但是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輸,而是需要場景、氛圍和儀式感的,尤其是低幼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很難完全通過線上來解決。

基於這種情況,一些機構選擇從社區切入這個行業。因為社區是離家庭最近的單位,便於家長(或者是家裡老人)接送。他們在社區創造的學習空間,不僅僅是學習,也是家長育兒分享、孩子共同成長的空間。校長、老師和家長除了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還會聊最近會帶孩子去哪旅行,會聊自身的職業發展。

此外,當代家長更需要分享。日本作家三浦展在他的《第四消費時代》提到,如果你只是單向的購買或者佔有某件物品,並不能很好地獲得成就感,只有當這件物品被共享或者分享出來的時候,才會產生愉悅和快感。價值的認同是需要分享的,分享就需要社群和場景。這個場景的核心意義就是通過某個標的,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鏈接,誰能夠製造這樣的場景,誰就將會在未來獲勝。將來人們很容易在各種渠道獲得任何自己想要的物品,但是卻缺乏去分享和展示這些物品的環境。因此,我認為新零售的本質是去製造可以提供共享和展示分享的空間和環境。回到教育行業,家長尤其需要孩子學習過程和成果的展示,最好是熟人或者是認識的人之間的展示。我們需要想方設法的創造展示的機會、把展示的視覺、聽覺效果做到極致,並且在展示方式上便於家長去傳播。

第四,客戶更需要參與。消費升級的意義不僅在於對品質、性價比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滿足消費者對參與運營的需求。互聯網行業“參與”的概念對於關注互聯網的小夥伴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概念,從博客到微博,從微博到微信,所有社會化媒體無不強調參與、互動,強調朋友關係,強調用心交流。在線下實體行業,體驗式服務提的也非常多,但這種體驗更多是在營銷層面,與客戶仍然是對手盤。因此,社區學習空間的籌建環節就讓有教育需求的消費者參與進來,從裝修、選址、到未來的課程和老師,機構與消費者一起討論謀劃,這樣,這些人自然就會成為你的種子客戶。

第五,職業發展的多樣性。這幾年,網絡小說家(或是編劇)、淘寶網紅店主、職業遊戲玩家、遊戲主播、抖音博主,這些職業的創富能力是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不可想象的。我們仍然不能說,學歷是否高、是否名牌大學畢業,是否有海外背景已經不重要,但職業發展的多樣性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新生代的家長們。他們越來越認識到,與其讓孩子去學習奧數的解題套路,不如去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從孩子發展的角度,更認可孩子的唯一,而不是讓孩子去爭第一。

最後,回到消費升級這個話題,知乎上有一篇文章“2018年有哪些優秀的消費降級選擇?”還有最近很火的“拼多多”,很多人說“消費降級”的時代來了。我借用教育行業的一個詞,取了一個新名詞“消費自適應”。消費者不再崇尚品牌,而是去關注品質,找到適合自己的品質。

注:本文系融聚鄰里社區教育創始合夥人Anson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