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古代,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包不靓


猫现在很火,在有的家庭中地位已经和人平等了。甚至有很多人“沦为了”“猫奴”,乐在其中。其实在古代猫的地位也很高。不过古代“猫奴”指的是猫的称呼,不是人的称呼。

猫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很高,开始不是因为她是宠物,而是因为他有一项技能“捕老鼠”。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古老文化大国。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关键的经济基础。田鼠害粮,猫能捕鼠。所以自然地位就高。《礼·郊特牲》一篇曰“迎猫 ”。猫要用“迎”,这里不是看重猫,看中它的捕抓田鼠的能力。“猫”是反犬旁加“苗”字,就是源于猫一开始古人用他来保护庄稼的原因。


猫的作用大,自身地位很高,再加上它讨人喜欢的外表,所以很受人欢迎。古代有《相猫经》。清朝黄汉有《猫苑》一书。书中虽然有很多杜撰成分但是不失为我们了解猫在古人心中地位的一本书。书的自序中提到猫有灵性,人们称呼猫“且有呼之为姑,呼之为兄,呼之为奴,又皆怜之、喜之至也。”就是说人们很喜欢猫,用“姑,兄,奴”来称呼,比如猫姑,猫兄,猫奴(现在这个名字指人)。

黄汉说:“我独爱吾猫,盖爱其有神之灵也,有仙之清修也,有佛之觉慧也;盖爱其有将之猛也,有官之德也,有王之威制也。”这个不用翻译了吧。大家看的到他把猫夸的天花乱坠了。


红雨说历史


猫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很高,这归功于它的傲娇气质。

在家猫历史中,古埃及应是最早出现的地方。现存3500年前的碑文和羊皮纸上,都有记载,其猫外形和今天的埃及猫一模一样。

在古人眼中,猫可以制服邪恶的毒蛇,即正义化身,可变色的猫眼如秋波,可洞悉人心,预测未来。对于这种充满神秘气息的生物,由宠爱而生崇拜。

埃及人崇拜贝斯特神,她的化身就是只猫。法老为它盖了座神庙,祭司允许猫自由出入其中。每年4至5月人们都要去朝拜,杀猫者会处以死刑。

而猫不仅生前待遇优厚,死后会被精心制成木乃伊,陪主人入葬金塔。在出土的猫乃伊墓室里,不仅有鱼干食物,还有很多喵宝生前喜欢的玩具,可见埃及人真的懂猫心,是真爱呢。


中国人养猫也很早,不过是用来保护粮食,衣物,书籍或宫殿木制建筑免遭鼠患。在宋以前猫并非宠物,而且因其生性独特,并不如狗的地位高。关于猫的传说也不太美好。

比如人们熟悉的"狸猫换太子",和唐武后怕害死的萧淑妃化猫索命,宫中禁养猫的故事。《隋书》记载了独孤后遭"猫蛊”之事,认为老猫能成精鬼,颇有神灵。对以猫行蛊鬼术者,唐法律规定:蓄猫鬼者,流三千里",可见不虚。



宋以后猫的地位上升成为宠物。因猫护家有功,待遇还是不错的。若接小猫回家,要给其主人盐;野猫呢则要将小鱼干穿成串,给猫妈妈作谢礼,以示尊敬。

文人中猫奴很多,黄庭坚有猫诗云: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骋衔蝉”。陆游也写了许多爱"小狸奴"的诗句,"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相伴温馨别有情趣,也有因家贫,无鱼可饲猫而感愧疚之句。


文人们因感激猫尽护山房万卷书,还给爱猫起了不少文艺范的名字,什么"雪里拖枪","金钩挂玉瓶"等。

而要说最爱猫的皇帝,莫过于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了。那只历史上待遇最高的幸运猫名霜眉,为通体微青眉有白的长毛波斯美猫。尤其猫眼晶莹有神,似美日秋波又善解君王意。嘉靖皇帝和霜眉朝夕相伴,对之她美人般痴恋。连宫内养猫的太监,也叫"猫老爷”。

但霜眉猫命薄死了,嘉靖难过得几天吃不下饭,下令让百官写祭文超度。有个叫袁炜的写了句"化狮为龙”,让皇帝很开心,认为霜眉成仙上天去了,将爱猫坟称为"虬龙冢"。其旁的柏树谓"虬龙柏",今尤存一棵于北京石景山北边。



袁炜因拍马(猫)屁有功,从此官运亨通。上行下效,一时间紫禁城养猫成风,宫内养猫的人都有官所厂俸禄,后世猫奴不绝也。


元元的天下


艺屿EYESVOT |猫文化

世界史上,猫,从来都是充满文化符号的存在,了解一点“猫文化”,有利无害!

之前,聊过日本猫文化,这次简单聊聊中国古代猫的那些事儿。

猫在古代就地位很高,不缺“铲屎官”,古埃及人将猫的形象神格化,贝斯特就是埃及的猫神,她是主管人间性爱的女神。

有着月亮的温暖和女性的魅力。

由此可见古埃及对猫的喜爱与崇拜。



中国人对猫的喜爱也由来已久,较古埃及不遑多让,先秦时期,

《礼记·郊特牲》中就对于猫的用途就有了说明了,“特牲”就表明猫区别于其他动物。

“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这就说明了养猫的用途——捕鼠。

先民们祭祀猫,把猫放在“特牲”的地位,正是为了保护五谷免受鼠害。


隋唐两代,猫被用来作巫蛊之术,唐代还立法禁止猫鬼之术,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猫还是凭借可爱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明代全国上下爱猫成癖,宫中也不例外。

皇帝还给猫起了不少别致的名字,如“铁衣将军”“丹霞子”等等,有的猫甚至还加官晋爵,领取俸禄。

爱猫死了,还要命以金棺厚葬,并命文官撰写祭文,荐度超生。

文人也有许多咏猫的诗句,清代的董舜民《玉团儿》中有关于猫的诗句:

“深闺驯绕闲时节,卧花茵,香团白雪,爪位湘裙,回身欲捕,绣成双蝶。春来更惹人怜惜,怪无端鱼羹虚设。暗响金铃,乱翻鸳瓦,把人抛撇。”

文字清新典雅,展现了人们对猫的喜爱,猫的地位,自然是不低了。


艺屿Eyesvot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小雉哥。

超出一般人理解的是,家猫真正进入中国,并获得国人普遍喜爱,其实是很晚的事。晚唐之前,很少有与猫相关的记载,更不用说专书了。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当时有《相马经》一卷,并说之前的梁朝官修书目中还有“《伯乐相马经》、《阙中铜马法》、《周穆王八马图》、《齐侯大夫甯戚相牛经》、《王良相牛经》、《高堂隆相牛经》、《淮南八公相鹄经》、《浮丘公相鹤书》、《相鸭经》、《相鸡经》、《相鹅经》、《相贝经》、《祖暅权衡记》、《称物重率术》各二卷,《刘潜泉图记》三卷”,不过除了《相马经》都亡佚了。

可知隋朝之前,有关马(古人的“汽车”,代步工具)的专书非常之多,有关牛(古人的“拖拉机”,生产工具)的书也很多,鸡鸭鹅各有专书,而天鹅和仙鹤大概是当时的高级宠物,贝壳则略相当于文玩。当猫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地位。《全唐诗》中写道猫的,不过十来首。

到了宋代,爱猫人士明显增多。比如最著名的诗人陆游。陆游写猫的诗足足二十多首。但包括陆游在内的宋代人,并没有给猫编纂过专书。陆游甚至为牡丹写过专书,叫做《天彭牡丹谱》,可见其实陆游更爱的其实是牡丹。

一直到明末,人们也只是写过像《义猫记》这种千把字的小短文,并没有专门的猫书出现。

史上第一个为猫作专书的,是清中期的王初桐。王初桐,字於扬。前两年有个国风动画片《红豆》,讲到就是王初桐的令人伤感的初恋故事。王初桐有个外号叫做“红豆痴侬”,又有一套有关古代妇女的《奁史》,可见其人是个情种。其《猫乘》成书于嘉庆三年,是王初桐晚年纂辑群书而来。《猫乘》的“乘”是“历史”的意思。书倒不是专说史事,而是一切与猫相关的内容都收。其书八卷,目录如下:

  《猫乘》小引

  卷一 字说 名号 呼唤 孕育 形体

  卷二 事

  卷三 畜养 调治 瘗埋 迎祭

  卷四 捕 不捕 相处 相哺 相乳 义报 言 化 鬼 精 怪 仙

  卷五 种类

  卷六 杂缀 图画

  卷七 文

  卷八 诗 词 句

此书是中国养猫史上的开辟之作,意义非凡。然而自然有诸多不足,最明显的是各部分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次序混乱。其书历史上有两种版本,现今又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点校本。

《猫乘》成书后不久,杭州西湖畔有一个十七岁小女孩孙荪意,也编纂了一部猫书,叫做《衔蝉小录》。二十年后,孙小姐不幸过早得离开人世,次年《衔蝉小录》才正式刊刻。

其书目录:

卷一:纪原 名类

卷二:征验

卷三:事典

卷四:神异 果报

卷五:托喻 别录

卷六:艺文

卷七:诗

卷八:词 诗话 散藻 集对

凭良心说,《衔蝉小录》是古代最好的猫书。作者孙小姐文采出众,兰心蕙质,所以其书读来令人感觉口齿留香。然而可惜的是,十七岁以后的孙小姐,好像并没有用力修订此书,所以书中有好多错误和空白。

此书流传较少,但今年杭州陆蓓容给它做了一个注本出版。

《猫苑》一书,作者黄汉。这本书在三本古代猫书中成书最晚,体例最精。

其书目录:一、种类,二、形相,三、毛色,四、灵异,五、名物,六、故事,七、品藻。

此书史上有两种版本,近年又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猫苑 猫乘》(繁体竖排点校本),崇文书局《猫苑》(插图译注简体本)两种已出版。另外刘朝飞《猫苑译注》听说也要出了,书中还配有一百张古代猫图。

以上三种古代猫书各有短长,好在三书作者互相没有见过别人的版本,所以取三种书参照阅读,自然是猫奴的人生快事。

另外提一下所谓的《相猫经》。这个“书”情况比较复杂,简答说就是《相猫经》并不能承担起“书”这个称号,只是一种几百字的小短文,版本还比较多,是民间流传的俗文化产品。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山海经解密小七


猫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铲屎官”,“猫奴”等网络词汇也层出不穷,许多爱猫人士也都喜欢以此自称。那么你也许以为只有现代人喜欢撸猫,其实古代人吸起猫来,更为可怕。


(朋友的小猫咪,最喜欢他啦!)

猫的来历

关于中国古代,猫咪的来历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尔雅翼》中记载:“猫,乃小兽之猛者。初,中国无之,释氏因鼠啮佛经,唐三藏禅师从西方天竺携归,不受中国之气。”那么猫咪是不是唐僧西天取经带回的,这个有待考证,因为猫咪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历来就有争议,但可以知道是,猫是被引入古代中国的。
我相信有些朋友已经发现,在历史典籍中,有关猫的记载相对其他动物可谓少之又少,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猫的出现较晚,家化时间较短。在现存的甲骨文中,我们没有发现猫的记录,而《说文解字》中也没有猫的身影,所以关于猫的记载应该在汉代之后,那么记录较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猫的家化

在古代,猫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互惠互利,《礼记·郊特性》中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人们非常喜爱猫,因为它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所以人们祷告时祭祀猫,把它当做神物对待。其实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古代时,猫的地位可谓重之又重。

以前人们“重农抑商”
的传统思想决定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高度发展,获益的并非只有人类,一些小型啮齿类动物也得以伺机盗取人类劳动成果,尤其以老鼠最为猖獗。

对于老鼠的危害,也许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没有概念,对于古人来说老鼠是非常头痛的,它造成的危害不止是粮食的损失,还有疾病的流行。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1348年在欧洲爆发的瘟疫,这场瘟疫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但对于猫来说,家鼠对它不仅没有危害,反而还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诱惑,就在这样一种关系下,猫开始了与人为伴的生活,但家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现在,猫的体内仍然留着一丝野性。

猫的神秘

对于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爱猫养猫同样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宋代养猫之风非常盛行,在宋代的众多诗篇中,有很多也和猫咪有关,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我们的大诗人陆游,撸猫忧国两不误。甚至有说法,宋代人视养猫如娶妾,讲究的人家买猫不叫买而是“聘”,以盐或小鱼做聘礼将小猫接回家。


其实古代
人对于猫的感觉是非常神秘的,古代民间自古就有“猫有五福”的说法,而五福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古人认为只有五福临门才有完美的幸福。

而且古人还认为,黑猫能够辟邪,使得妖魔鬼怪不能靠近,还会给主人带来好运。而且猫能拜月为妖,家猫失养,则成野猫,野猫不死,久而成妖。但是在西方基督文化中,猫是非常邪恶的,而前文提到的瘟疫就是因为西方开展的灭猫活动造成的。

总结一下,猫是被引入古代中国的,并不是土生土长。它在古代的最大价值体现在捕鼠上,即使猫的画像也可以震慑老鼠。虽然通过捕鼠使猫的地位变得有些神圣,但不容忽视的是,猫对人们的有着心里安慰,精神寄托,缓解压力等神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