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高考临近,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考前焦虑症?

华文雨


高考,是许多人心中人生的第一个重转折点,转的好,有人能改变命运,转的不好或许就离知识改变命运之路相行渐远了。所以在高考临近前,最紧张是最关注考生命运的那些人。比如考生的父母。

最典型的莫过于考前那段时间父母们强制给孩子增加营养,考场附近租房等等积极的措施服务于考试,这些“重视”考生的行为,在无形中都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平时可能没这么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因为改善伙食,父母态度、脾气变的更温和,让孩子产生了不适。因为所有的“对你好”都隐喻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好好高考,拿个好分数。”的期待。孩子们都知道家长所作的一切都是因为对自己有所期待,这份期待转化成了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孩子会在考前产生比平时复习更多的焦虑感。由此引发了越关心,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与其说给考前的考生减压和缓解焦虑,不如说先给家长们缓解焦虑,培养出家长的平常心,让家长不再对孩子过度的关心,淡化对高考的关注度,以此减低孩子的焦虑情绪。同时家长如果想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营养,应该从高考前半年就开始,不要突然在考前一周改变饮食,会引起孩子肠胃不适,影响考试。其实劳逸结合,多吃蔬菜、水果,对于长时间坐着看书缺乏运动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健康的食谱。

少给孩子出主意。有许多家长喜欢在考前给孩子临时突击,或者做一些考前辅导,教他们窍门之类的方法。这些内容老师在学校已经反复讲过,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家长在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家长多关心孩子每天的心情,少过问成绩,给孩子灌输“高考只是和平时考试差不多的一场规模大一些的考试,发挥你的正常水平就行。”为孩子建立一颗平常心。高考的内容选拔性并不强,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家长和家庭氛围对孩子情绪的影响比言语上的疏导孩子更大,从行为和细节上给孩子建立正确的考试观,不过分夸大高考的难度和重要程度,人生路很多,高考是一次机会,但不是唯一的机会。




每日谈心


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学习效率低……高考临近,一些考生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考前焦虑症”。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幼东表示,考前考生出现适当焦虑和紧张感是正常的,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进步,但过度焦虑会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这就需要考生学会自我调节,以平常之心对待考试。此外,家长也应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切勿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晚上失眠白天走神

眼下正是高三考生调整心态、复习冲刺的时候,可小李同学的心态怎么也平复不下来。“一想到马上就要高考了,就感觉压力特别大。”小李说,他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学到深夜11点,虽说身体已经很是疲惫,但躺在床上后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昏昏沉沉,上课也时常走神,不能集中精力。

其实,像小李一样“心慌慌”的考生不在少数。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女儿平时成绩优秀,学习也很自觉,可自从前段时间模拟考试,女儿看到试卷脑子突然一片空白之后,就开始无精打采、精神萎靡,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这位家长坦言,近段时间,女儿说话少了,吃饭也少了,放学一回家,就关在房间里看书,很少出去和同学进行交流。而且脾气也突然变得暴躁起来,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家长争吵,出现这种情况,他们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考前出现焦虑主要原因是担心失败

为什么高考考生在考前会出现以上情况?对此,记者采访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幼东。李幼东表示,这是一种考试焦虑症,是指由“考试”及其相关因素引起的一类心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考试过程中容易走神;自信心下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心悸心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等是考前焦虑的主要表现。

考生担心最终考试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不能达到父母的标准,让自己失望也辜负父母的期望,是造成考生产生考前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其次,自我认知不足,还未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存在担忧,也是造成有些孩子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李幼东还特别提醒,“过分”地将高考描述成一个人生的重大关卡,也容易对学生形成压力,产生一旦考不好将会影响一生等错误认知。考试期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非常敏感,对孩子异乎寻常的关心照顾、严格要求和体贴安慰,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临考前的紧张气氛。因此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常心,用自己的心态影响和调整孩子的心态,要鼓励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去缓解焦虑情绪,给孩子一些心理支持,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应考环境。

加强情绪管理,合理确定高考目标

李幼东表示,当考生出现焦虑、压力过大的情绪时,不妨试试这样做。

首先,学会加强自我对情绪的管理。像一个旁观者一样中立地观察自己,努力对考试做出理性的评价和看法。例如,可以进行内在的自我对话:“我感觉到心跳有点快,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它可以帮助我有效率地答题和思考,我可以通过深呼吸来放慢自己的心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慢慢消退考生对考试情境过分焦虑的本能非理性启动。

其次,合理确定高考目标。每一个高三学子都拥有一个目标,都希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可是过于高远的目标让人产生太强的动机,反而会束缚潜能的发挥。想要考好的动机太强烈,会导致大脑皮层情绪区域成为主导的兴奋中心,思考和思维的区域反而受到抑制,大脑出现卡壳。所以要选择恰当的目标,目标定位会直接影响你的动机水平,中等水平的动机最能激发人爆发潜能。

最后,李幼东指出,考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方法帮助自己缓解考前焦虑。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消除一些导致焦虑的化学物质,使精神放松、心情愉悦,跑步、打球或游泳等都是不错的运动项目。此外也可以通过情感宣泄来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可以把紧张、焦虑的情绪讲给亲人或朋友,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

(燕赵都市报 记者 檀亚楠)


燕赵都市报


面临高考,家长和孩子都可能会有焦虑情绪。焦虑是什么?焦虑是人在面临应激事件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焦虑来自于哪里?焦虑来自于压力。压力与效率的关系是个倒U型。首先大家要认识到在面临应激事件时,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因为人处于紧张状态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脉搏加快,从而提高了应对能力。但焦虑过度是有害的。怎样保持适度的焦虑而不过度?

身边有位朋友, 她女儿高考那年,除了高考的两天陪同之外,之前一直在工作。她对女儿说的一段话是:“我实在没有为你做什么,如果你考得不够理想,也不要觉得欠了我什么。”女儿在这样一种没有额外压力以及一系列的心理疏导和调适之下,最终超常发挥。

有些家长高三期间租房不工作陪读,让孩子压力山大。人性向善,当孩子感觉到父母为他付出很多,他内心极想要回报父母,怎么回报?只能以好的成绩回报,担忧不能如期回报,日不思食、夜不能寐。

很多家长和孩子对话的句式是:“我为你如何如何,你却怎样怎样。”让孩子小小年纪过早地背负情感的和经济的债务,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有一个考生说,她妈妈在她高考的那段时间,为了不影响她复习,凡是带响声的电器都停止了使用,甚至在大热的六月天穿了一双软底的棉拖鞋。这位家长无形中制造了紧张气氛,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女儿高三期间,朋友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苗苗,早点睡觉啊,身体才是第一位的。”当你只关注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愉悦时,孩子感觉到父母爱护的是她这个生命的本身,而不是这个生命具有的功能,也就是不管她怎样,父母都爱护她,这种爱护是无条件的。那么,孩子能感觉到她的背后有来自于父母坚实的支撑力量,怎么可能会不热爱学习呢?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基本欲望。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我们帮你解忧,让我们一起活出本真,爱人悦己


青音约


今天是3月16日,距离高考还有83天!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现阶段情绪总体是稳定的,但是还不至于出现考前焦虑。但是,随着高考越来越近,二轮复习逐渐结束后,出现考前焦虑症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作为陪考的家长,也要提前有心理准备。

首先,要正确认识考前焦虑。对于高考,在中国,人人都知道其重要性,所以不用说,孩子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所以出现考前焦虑很正常,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而且适度的焦虑,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高考考出好成绩,但是,如果是过度焦虑,则会产生心理问题,不仅不利于高考正常发挥,还会出现无法参加高考的后果。

其次,要明白孩子考前焦虑的原因,对症下药。考前焦虑,原因主要有三:

(1)高考重要。家长可以现身说法,以自己或者孩子熟悉的人为例,说明高考虽然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到了社会,大家就很少提起当时考上什么大学了,因为这不是决定因素。考的好混的好的不愿说,考的好混的不会的更不愿说,经常说的无非是考的不好但是混的很好的,比如马云。

(2)不够自信。没有哪个学生考前会觉着自己已经都复习好了,除非他很自负。复习越深入,会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就越多,这时候难免焦虑。家长这是不能火上浇油,把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要让孩子明白,还没复习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把握当下,认真复习,就问题不大,必要时,要借助老师,对孩子进行鼓励。

(3)家长唠叨。其实很多孩子产生焦虑的最重要的原因。我见过很多家长,孩子还没紧张,她就紧张了;孩子还没焦虑,她就焦虑了,这样势必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从而产生不好的后果。所以,家长不能唠叨,要保持常态,如果说不好,选择不说也不是最坏的选择。

最后,没有必要在家里制造“恐怖氛围”。孩子要高考了,在家都不敢大声喘气了,这无疑会给孩子制造压力。你要知道,越到后期,知识所起到的作用就越小,心态的作用就越大,所以,要做到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周末抽点孩子休息的时间,外出吃个饭、看个电影都没问题。千万不能孩子一提要求,你就一顿说落:还几天就高考了?就知道玩!还能考上学吧!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出现高考焦虑症的学生,都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她们懂事,心思细腻,在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下,无限的给自己施压,从而产生中度甚至是高度考前焦虑,最后得不偿失,令人唏嘘。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


赢在高三



今天,2018年3月17日,距离高考82天,一模考后的第8天。战斗在教育一线20多年并有15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我,目睹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及脸上写满的疲惫和眉宇间刻上的焦虑,让我倍感责任重大。



我发现考前焦虑严重者多数是平时学习计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为什么会焦虑呢?

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自身过于要强,稍遇挫折就产生焦虑心理。比如说,在一模考试中,我带的班级中叫张某某的女生考了年级105名(以前她的成绩基本在50名左右),就极度沮丧、焦虑和自卑。

二是家庭因素,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家长对孩子从小灌输“改变家庭条件的重任落在你的身上了!”,背负这种思想包袱,平时拼命学习,可一遇挫折,就满面愁容,焦虑不堪。我曾经教过这么一个男生郑某某,学习基本是年级前三名,可家庭条件非常差,母亲常年卧床,父亲身体也不好,“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就落在我身上了”,可二模考后,他的成绩竟排到年级百名之后。对他来说真是一个惊天霹雳,炸的他脸上只剩下了愁容和焦虑。

面对考前孩子们的焦虑如何处理呢?


家长方面,考前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孩子们回到家有一个舒心的环境。每年我带毕业班,在考前3到5月份,分别通过微信形式致家长三封信谈缓解孩子压力问题。
班级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我,从高三一入学,我就记录孩子们每次考试成绩,对成绩优异及进步幅度大的孩子墙报展出(奖状形式),每考一次展出一次(下一次的奖状直接粘在上一次的奖状上),每次考试都得奖状的到一模考试结束已经6张了。像那位在一模考试中稍有下降的张某某,我把她带到奖状前,跟她一起翻着一次次写满优异成绩的奖状,“用事实说话”,脸上很快由焦虑恢复到了自信。


穷物究理


高考前,很多考生身上出现了一些奇怪“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考前焦虑症”,是一种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状态,主要由连续多次考试失利或抗压能力差而造成。

考前焦虑症的主要表现:

① 心理情绪上,过多的担心、焦虑,容易变得烦躁、易发脾气、抱怨、担忧、胡思乱想,或大脑一片空白;

② 躯体表现,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速、手心和额头浸汗、血压升高、口干、腹部不适、尿急尿频、双手发抖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③ 行为上,显得杂乱无序,活动过多,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原有的学习习惯或规律被打破,复习变得麻木,严重时会出现拒绝上学、逃学、避考、离校出走等回避行为;

④ 饮食,食欲变差,甚至肠胃等身体组织出现各种的小问题;

⑤ 睡眠,失眠、睡眠浅、容易醒来。

家长发现孩子有考前焦虑症表现,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及时疏导排解,对孩子高考的表现是没有影响的。

有什么方法帮助孩子缓解考前焦虑症?

1、适当调整食谱,在保障营养全面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清淡饮食;

2、鼓励或陪伴孩子下课后进行一些有氧活动,如步行、慢跑、做体操等;

3、让孩子在复习之余,适当放空,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逛逛公园等;

4、睡前热水泡泡脚或喝一杯热牛奶,中午尽量补个觉;

5、引导孩子告别题海,回归基础,巩固错题集知识点,找到自己的复习节奏,从而找回自信,回到正常轨道。

让孩子从考前焦虑症中走出来,更要注意心理上的辅导,尤其不能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1、不要过多地叮嘱孩子,反复提醒孩子“高考”“复习”“分数”这些事儿,家长应做好“后勤部长”,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准备工作,在言行上适度地“冷淡”孩子。

2、少谈成绩。不要考完一门就急着跟孩子谈结果,避免使造成孩子坏的联想而情绪波动,影响下面的考试。

3、把高考看作一场普通测试,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可以了。

4、不必送孩子进考场。

高考其实是一场心理战,在这场战役里,考生是冲锋陷阵的“士兵”,家长是运筹帷幄的“参谋”,只有家长做好后勤保证,安心陪伴孩子,才能让孩子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


阿甘爸爸在这里


快要高考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紧张,因为总觉得高考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件事情。可是父母不应该在孩子快要高考的时候一直在孩子旁边唠叨要多看书认真复习之类的话,会让孩子更加的紧张,而是应该和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虽然高考很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考的好与不好父母都是会支持你的决定,不需要太担心。在有的时候孩子的心情是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有的时候总是觉得不能辜负自己的期望,特别哈哈家里人的期望,给自己的压力很大,父母在这时候就应该是和平常一样,不要对孩子有很大的特殊照顾,孩子也就不会没那么紧张,再告诉孩子放松,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