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祕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秘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虎踞龍盤氣勢恢宏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秘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明孝陵

從1997年開始,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地宮經探測被認定位於明孝陵圓形寶頂下面,地宮建築面積根據探測結果竟達4000多平方米,幾乎是已發掘的定陵地宮面積的3倍。明孝陵地宮的具體形制還不能清楚知道,但從明孝陵現存建築、明故宮建築遺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為建築基座的現象,以及已經發掘的定陵地宮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實例可以推斷,孝陵地宮應該也是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築。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秘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見證百年風雨的明孝陵石道和方城明樓

文史專家大膽猜測了地宮殿堂的設計,參照生人居住的宮殿,因此一般應有主次之分,大跨度條石起券的拱券門作為明孝陵建築的主要特徵在地宮中也許會繼續使用,主大殿應佈置成廳堂的樣式,擺放一些祭祀用品,並設一大缸,缸內盛香油,點長明燈。後殿作為地宮的主要部分,按照慣例應是擺放皇帝、皇后棺槨及各種隨葬品的地方,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靈柩就停放在後殿的棺床上。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秘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已經被髮掘的定陵地宮圖

對於一位開國皇帝而言,地宮裡隨葬各種金銀玉器、龍袍錦緞、儀仗用具及生活冥器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當然所有的推測都只是猜想,真正的地宮謎底,只有待日後的發掘才能知曉。明孝陵地宮歷史上沒有一次能夠盜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秘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明樓內部

經過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行不通。橫穴式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通道。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通過精密磁測,考古人員探測到,墓道並不是人們想象中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秘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寶頂磚牆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

除了橫穴和側墓道,考古人員還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發現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鵝卵石本來應當出現在低窪的山澗中,它們現在出現在獨龍阜的山頭上只有一個原因——這是人們背上來有意鋪設的,不僅便於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防盜。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這也是現在連盜掘的痕跡都很難找到的原因。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秘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地宮應該在寶頂下方深處

雖然明孝陵採用了三大有效的盜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那樣握有重兵和炸藥的軍閥,也難逃一劫,幸運的是,歷史機緣卻讓明孝陵逃脫了這些大賊的魔爪。雖然明代以後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保護。清朝建立後,通過保護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來明孝陵祭拜,康熙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決心。

明孝陵虎踞龍盤氣勢恢宏,考古專家勘探後揭秘六百年未被盜的原因

孫中山拜明孝陵

明孝陵躲過賊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離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知道,這讓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只有無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