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栾金广|国展创作中常见的问题

栾金广|国展创作中常见的问题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行草临摹与创作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导师,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

作品获奖:第二,三,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第二届翁同龢奖书法提名展(获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三等奖),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大展(三等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展(三等奖)等全国性展览。

近些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览比较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件好事。一批优秀作者从这些展览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还有许多作者正在孜孜以求,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书艺争取能早日入展,成为中国书协的一份子。这无疑带动了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地习书者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这些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将会耽误习书者的正常学习,从而影响书法艺术的发展。

近几年在与全国各地学员接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面几个共性的问题。现在整理如下,与各位方家和同仁共同探讨:

第一:基础薄弱

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当中,有好多人基础很弱,弱到临帖都不会,或者说有的人从来就没临过帖,拿着毛笔能写字,就想要创作。其实真正从书法路上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书法艺术是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变革才传承下来暨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 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称作书法艺术,是因为书法里面所蕴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哲学、美学、文字学、社会学、人文等多种范畴,包括人的学识、修养、性情、技法、笔墨纸砚等诸多元素在里面,不是只会写简单的毛笔字就可以创作出书法作品,就能投稿,就能入展获奖的。

临帖是步入书法艺术殿堂的第一步,更是必经之路,是书法人一生的功课,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纵观历史上任何一位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没有一人是不临帖而直接成为书法家的。张芝临池水尽黑,智永和尚的退笔成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就有八百多本。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书法艺术没有临摹就没有继承,没有临摹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我们临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什么?主要就是向古人学习,向古代经典学习。经典碑帖中蕴藏的美的东西太多,只有深入学习传统才能够体会到这其中的奥妙,才能了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习书也就不会轻易地创作了。

栾金广|国展创作中常见的问题

第二:急功近利

近些年的展览较多,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展览来加入中国书协,这本也是好事,有了欲望书法艺术才会进步发展,也有更多人去弘扬、传承!但是有少数人有些急躁,这也可能是我们这些基层书法工作者日子过得都比较艰辛,一些基础书法工作者在地方得不到重视,在当地的生活状态并不理想,好多人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研究上,与外界接触的也比较少,多数人也不懂得与人交往,不会“推销”自己。所以,他们想通过书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加入中书协。这无可厚非,但要一步一个脚印,打下夯实的基础慢慢来。否则人们在欲望和虚荣的驱使下,急功近利,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书法创作多数是为了投展览而写字,为了投展而创作。所以就有了写字急,得不到肯定也急,不入展更急,这是投稿者心理上的通病。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道理很清楚,什么事都不能过于急,太急即便暂时的成功也不会长久,有些时候还会起到适得其反。 我们只看到成功者人前的光鲜,但却没看到成功者背后的艰辛,谁又能理解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真正含意,没有厚积哪有薄发,没有量变哪有质的飞跃,没有博古怎能通今?没有苦尽哪有甘来。

心急了,就不能安心临古研帖,不去揣摩古人习书的精髓,不入古,哪得古人习书之法呢!

心急了,就会被展览牵制着走,为了入展就会临习各类书展中屡次获奖作者的作品,追着获奖者走,其不知还有邯郸学步之愚啊!最后弄得自己走入书法怪圈,跳不出来。

心急了,为了入展就会去迎合评委的口味,去研究符合评委口味的作品,不断地复制,其实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形,不知其源,最后弄得东施效颦,自己把自己弄晕。

栾金广|国展创作中常见的问题

第三:闭门造车

有好多人知道学书法得临古不息,取古人之法以为己用,所以闭关谢客,关上门自己昼起早夜眠迟,勤奋临池。其实这样的人还没有完全明白,书法不能死临帖,多临帖的同时还要多思考、多交流、访高贤,弄清楚书法艺术美的真谛。我们现在学习古人不能与古人对座而受其机要,只有面对法帖,去研摹、去解悟、去实践古人的书写之法,去领会古人的神韵。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基础等都不尽相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等也都会因人而异,以己之见去解悟古人法帖,必定是一家之言,难免偏坡,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不开阔眼界,完全按照自我意识一意孤行是走不远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经常与人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维、去理解,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一定不要局限在小的环境内,一定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开阔视野,让更多更新鲜血液流入我们的心田,学会放眼看世界!

栾金广|国展创作中常见的问题

第四:墨守成规

现在不少习书者,守住书法经典中的著述,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只知论著的结论,不知考证论著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等因素。 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用材料、审美及观念等都有差别,所以书法创作也会带有时代的印迹,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打破一些固有的常规模式去创新。书法艺术创作到了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再想往前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我自己本身也是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阶段,每到这个阶段都很痛苦,把原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一切从新开始。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找到和自己身心能产生共鸣的契合点,摆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实现书法的创新,走出自己的书法之路。

书法创作当中该尝试的问题很多:如章法、墨法、书体风格、字法、作品的形式、工具材料等。

1. 章法,章法是书法的大气象,是统领、是排兵布阵,不同的章法能表现出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无论想表现什么,是喜、怒、哀、乐;还是抒发性情,豪放、婉约、愤慨、宁静、等,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每个人的心性不一样,心中的审美标准也不一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进现代元素,注入时代气息,所以这时就要求作者要不断地去尝试,才会从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法之路,创作出贴近时代的书法艺术作品。

孙过庭《书谱》有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作品的通篇布局要靠日积月累摸索出来的经验来掌控,开始的创作实际上就是设计,有意的摆布,通篇作品中的大小、轻重、粗细、浓淡、位置等都是精心策划出来的,时间长了形成习惯了,创作时就能随心所欲运用自如了。

2.墨法,墨有焦、浓、重、淡、清之别,呈现出虚实、轻重、和谐统一的韵律之美。虽然在国画中多有体现,但在书法创作中亦可应用;也需要书家自己多尝试,去把握,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书体风格,书体风格上许多作者墨守成规,临帖后,采用蚂蚁搬家的方法,将原帖原字搬入自己的作品,未经融会或者不会融会贯通,这样的作品会很生硬,不统一。临古人能把握好且能融会贯通的作品相对好一些,但你还不是古人,你不可能超过先贤的作品。临帖把握不好的人,写作品时十有八九是成不了体统的。当一条路走不通时,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重新思考,同一书体可以用不同的笔意尝试进行创作。比如:行草书可以分别用二王、颜真卿、张旭、黄庭坚、米芾、苏轼等各家的笔意进行创作;篆、隶、楷书可以分别用《散氏盘》、《郭店楚简》、《开通褒斜道》、《张迁碑》、《石门颂》、《西峡颂》、《乙瑛碑》、《广武将军碑》、《嵩高灵庙碑》、《始平公造像》、《李璧墓志》、褚遂良《阴符经》、《雁塔圣教序》等等经典名著以及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名家名作的感觉和意趣进行创作;单个书体还可以将其统统打乱,按照自己的想法从新编排,利用每个碑帖的不同特点,从新做成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到,每一种书体风格都得用心研究,去尝试、去感受,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字法结构,结构实际上就是文字的造型,我们学习古人字的结构后,一般作者创作时不敢放手,拘泥于原帖,小心翼翼。这样往往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我们要明确临习古人是学习古人写字的理念,不是照搬复制。创作时就要在古人结构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造型变化,按照我们自己作品的需要,进行合理地收放和夸张,实际上是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结合。这也需要我们去尝试,才能有意外收获。

5.作品形式,现代展览中作品一点形式没有也会显得有些简单,尤其是初学者创作,形式可以给他们一定的信心。光在一张白宣纸上创作,那得是墨林高手敢于探险,黑与白的对比比较明显,如果有一丁点问题就暴露得十分清楚,创作经验不足者万不可冒此风险。形式制作时,要讲究个度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设计制作形式不亦过于花哨,设计作品形式要与书体风格、文字内容等协调统一为好。

6.工具材料,材料在创作当中是非常关键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工具也必须跟上,而且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就得多多尝试,对笔、墨、纸的性能要足够的了解,才能很好的驾驭,才能为创作的作品锦上添花。

比如说每一种纸的性能,它的化墨情况、洇化程度、纸的生熟、光滑、生涩等都不一样。每一品牌的墨含胶多少,是稀还是稠,稀墨会出现什么效果,焦墨会出现什么效果;同样的墨在不同的纸上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墨在同样纸上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油烟墨是什么感觉,松烟墨是什么感觉,宿墨会出现什么效果,写字时笔上的墨沾多少水,这都有讲究,都得去试验。

写字最关键工具就是毛笔,好多人对毛笔实际是不了解的,写什么作品都是一支笔。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跟学生说多尝试笔,因为能熟练的驾驭毛笔那是件不容易的事,就像一匹野马想把它驯服那需要下些功夫和耐心。毛笔的种类也很多,长的、短的、粗的、细的、软的、硬的、还有不软不硬的,每种都要去尝试,写大字用什么笔,小字用什么笔,写行书、楷书、草书、篆书、隶书分别用不同的笔,写静雅秀美风格和朴拙粗矿一路的肯定也不会用同样的笔。不同的毛笔表现出来的线条质感也完全不一样。再细化,小笔写大字的感觉,大笔写小字的感觉,各种笔匹配用什么墨什么纸,尝试的多了,创作作品时心中自然就会有数。

印章,在一幅完整的精美的作品中,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莫过于印章了,不是光把字写好就成功了,印章的搭配也很重要,完美的作品印章也要同样完美(不能用俗印),例如:一件小字行草书作品最好就放些满百文、细朱文、小古玺之类的工稳印,这样能使作品更加细腻,楚楚动人;粗矿雄浑大气奔放的作品就应该用一些先秦古玺、汉印、封泥以及造像风格的印章为佳,这样会使整幅作品会有更多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如果相反用之,结果也会大不一样。盖印的位置也很讲究,不能乱盖,盖好了能画龙点睛,盖不好可能就会画蛇添足。

栾金广|国展创作中常见的问题

第五:不懂取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世间一切万物皆有“道”的存在,“道”无形、无色、无味,像空气一样,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学习书法艺术,不能一味的躲在书斋里埋头苦写,只知学取古人作书的技法,不懂得书道与自然之道相通的道理。书法创作中的好多元素和灵感均来源于自然,要到自然中去感悟激发书法创作的灵感。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可能是舞剑过程中的动作连绵、节奏起伏、剑姿飞扬,再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地方触及到了他的神经,将舞剑与其草书联想在一起,悟出了草书中的道理。唐代大诗人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描述:往时张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苏轼在《论书》中说:余学草书几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颠、索之各有所悟。以此足见自然与悟道的重要。

几年前,也是我书法创作道路上的一个转型期,想往前迈进一步,读帖、临帖、探索、尝试、思考都做了,还是无济于事,心情跌至低谷,很痛苦,无所适从。一天黄昏时分,我走出室外来到工作室附近的街心广场闲逛,此时正是人们晚饭后锻炼的时段,广场上的锣鼓声越来越大,我顺着声音看去,一群人正在扭秧歌,锣鼓声听着非常震撼,而且节奏越来越快,我的心跳似乎随着锣鼓的声音也逐渐加快,这种感觉让我心潮澎湃,好像有一种让我抑制不住的冲动,瞬时间好像脑海里就呈现出一个画面,黄河壶口瀑布,雄壮、粗矿、豪放、一泻千里……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我追求和向往的书法精神吗!随之回室即书,心手双畅,似有神助。

书法艺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瞬间再现,是人身心灵统一的瞬间再现。所以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除得失,全方位地去解读书法。

栾金广|国展创作中常见的问题

当下书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展厅时代,电脑、手机的盛行,书法已经完全推出了使用的历史舞台,成为了纯粹的视觉艺术、展厅艺术,各类展览的出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个展览的时代,我们如能注意以上问题,相信大家书艺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最后希望大家以一颗平常心,全方位地去解读书法艺术,正确认识和处理创作中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书法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