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西遊記》裡的通天河老龜為何不能脫殼成仙?

用戶4474646264


關於通天河的老黿(老龜)為什麼不能脫殼成仙、唐僧為什麼不向如來佛祖詢問的這個話題,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其實不是唐僧忘記了,而是唐僧根本就不會問這個問題,問了如來,只能證明自己修行不夠。

今蒙大聖至此搭救唐師父,請了觀音菩薩掃淨妖氛,收去怪物,將第宅還歸於我。我如今團霢老小,再不須挨土幫泥,得居舊舍。此恩重若丘山,深如大海。

不勞師父賜謝!我聞得西天佛祖無滅無生,能知未來之事。我在此間,整修行了一千三百餘年,雖然延壽身輕,會說人語,只是難脫本殼,萬望老師父到西天與我問佛祖一聲,看我幾時得脫本殼、可得一個人身?


“原來那長老自到西天玉真觀沐浴,凌雲渡脫胎,步上靈山,專心拜佛及參諸佛菩薩聖僧等眾,意念只在取經,他事一毫不理,所以不曾問得老黿年壽。”

這第八十一難,是觀音菩薩加上去的,人家如來佛祖都沒有過問,你觀音菩薩什麼意思?詭的是偏偏把這新增的一難,又放在了通天河。老師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見我佛如來,與我問聲歸著之事,還有多少年壽,果曾問否?


唐僧到了西天靈山後,忙於人事之事,意念只在取經,即使想起來了,也是不會問佛祖的,佛家講究的是,一切隨緣、一切有緣。換言之,老黿能否脫殼得人身,根本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緣分的問題,如果修行未到,再等一千年也未必能如願。

但是,這又是不能說破的,更不能問。問了就犯忌了,如來就會認為唐僧修行還沒到家,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沒有搞明白。所以唐僧一時語塞,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是告訴老黿自己沒問呢,還是提醒老黿根本就不該問?

唐僧這一猶豫,老黿發火了,肯定沒有把我的事當回事,於是將身一幌、淬下水去,唐僧師徒連馬並經、通皆落水。觀音菩薩增加的這一難的意思,不僅是在考驗唐僧,更是在度老黿。


觀音菩薩為什麼要度老黿?一是補償金魚佔老黿洞府帶來的傷害,二是也看老黿是否與佛真的有緣。如果老黿得知唐僧忘了替問,仍能心平氣和地把唐僧師徒馱過河去,就證明修行到位了,說不定一下子就得了人身。

此時唐僧心中反而必有愧疚,當再次回到西天時,不僅會幫問,還會利用與如來佛祖的關係,幫老黿早日脫殼得人身。願望達到以後,老黿再去感謝唐僧、感謝如來,就可以直接對話如來,再遇到什麼事,都能解決。

但是,老黿卻做出了氣急敗壞之舉,不僅讓觀音菩薩看出老黿氣量很小,不值得去度,而且也讓唐僧的愧疚化為烏有,甚至讓如來、孫悟空等眾恨老黿損壞了經書。像老黿這樣的胸懷,修行之路恐怕到此為止了。


揮弓探賾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闡述一下《西遊記》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

大多數人受電視劇和魯迅、胡適等名人的影響,認為《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即認為此書更多地是荒誕無稽的作品。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西遊記》影射明嘉靖時期的宮廷政治:以嚴嵩為首的執政黨和“心學幫”反對黨的此消彼長暗潮湧動的鬥爭。他們認為玉帝是嘉靖,太上老君是嚴嵩、如來是王陽明,彌勒佛是高拱等。



第三類人,說《西遊記》是講企業管理的。說董事長是如來;總經理是觀音;項目經理是唐僧;員工就是我們耳濡目染的4個:悟空、八戒、沙僧和白馬。這個就是現代人的臆想,真正的企業管理是實踐當中的經驗,莫名其妙的把名著套上所謂的企業管理理論,我真覺得這些人是吃飽了沒事幹的。



對於以上的觀點,我認為大多數人都沒看懂《西遊記》。民國就有人批評過魯迅,認為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有著偏見,而且魯迅自身在佛學上的學養不足,導致他對《西遊記》的認識並不全面。至於普通大眾,對佛法缺乏研究和實證,估計連《西遊記》裡的一些專業名詞都看不懂。

因此,我覺得對佛法有所瞭解的人才能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通天河、老黿、靈感大王分別代表什麼,這幾個名詞不是作者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有特別的含義。在《西遊記》第四十八回,靈感大王將通天河凍上後,唐僧著急取經,師徒四人冰上趕路,結果冰層破裂,唐長老落水。這一回的結尾,作者給出了兩句詩: 誤踏層冰傷本性,大丹脫漏怎周全。大丹脫漏怎麼解釋?道家管遺精叫漏丹。只有修行到一定境界,就是陽氣十分充足的情況下,才會有漏丹的現象發生。所謂通天河,在佛教裡叫中脈,老黿就代表元氣,代表成佛的境界,真正成佛的人一定是元氣充足,中脈通達的。這不是理論,而是真修實證的經驗。靈感大王是一條金魚,金魚諧音禁慾,佛法實修中確實要禁慾,禁慾過程中要守海底,才能保證精關不破,因此《西遊記》又創造了一個童男子:陳關保,更深入的東西不多說了。



第二、老黿身上的龜殼代表什麼?就是成佛的執念。這個有點禪宗的味道,真正的成佛就是把成佛的境界也打破了。禪宗有種說法:踏破毗盧頂上行,《金剛經》裡講: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圓覺經》也講,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很多修行的人,要麼高推聖境,要麼一臉的佛相,滿口的佛話,還有的小乘佛教徒,只管自己的成就,而不會普渡大眾,其實也是擺脫不了成佛的執念。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只是理論上的探討,於真實修行還有很大的差距,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教。


劉忙觀點



陳P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