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淺談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大唐文化,失敗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次改革,持續時間較長,影響力也是非常深厚的。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的研究重點,正確認識大化改新的成敗和歷史地位都是極為重要的,對於掌握日本歷史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非常重要而且徹底的社會經濟變革,但我認為,大化改新的目的並不是徹底改變日本的社會性質,其消滅氏姓制和部民制的目的也沒有徹底實現,大化改新實際上是不成功的。

因此,本文主要從大化改新的背景、以及失敗的原因兩個方面來深度解析日本大化改新政策的現實意義。

淺談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大唐文化,失敗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1)日本國內階級矛盾加劇。

日本社會生產力在七世紀時迅速提高,社會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此時的東亞的政治形勢也發生了變化,中國隋朝和唐朝和興起,朝鮮和新羅崛起,對於日本的政治局勢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日本在這期間對於朝鮮的幾次入侵都失敗了,大和政權威信一落千丈,政權也變得不穩定。日本統治階級在戰爭失敗後,對部民加強了剝削壓迫,人民苦不堪言,日本各地也產生了很多的起義。人民起義的衝擊讓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非常尖銳,相互鬥爭激烈。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不斷加深,互相爭奪部民和土地。

公元前527年,日本發生了磐井之亂。這意味著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激化,中國和朝鮮形勢的變化和日本內部人民的反抗鬥爭,這些都迫切需要日本進行探索改革。

淺談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大唐文化,失敗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2)日本派遣唐使學習漢文化。

在隋朝末年,漢文化傳入了日本,一些日本貴族接受了漢文化的薰陶,見識到了隋唐時期中國統治的繁華,這也為日本在之後學習唐朝先進文化和統治來擺脫政治上的困境提供了前提。

七世紀初的唐朝實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讓唐朝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也鞏固了唐王朝的統治。這時候的日本屬於東亞地區較為落後的國家,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他們先後派了13批遣唐使到達長安,積極的向唐朝學習先進文化,同時也和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遣唐使們看到了隋朝的滅亡,更看到了唐朝的強大繁榮,以及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他們懷揣著強烈的改革之心。首先就是日本的部民制度改革,要求學習唐朝的均田制,加強中央集權。日本最著名的遣唐使高向玄理和僧冥都在中國學習了幾十年的文化。

在回國後,他們也積極地傳播中國文化,為日後日本的變革打下了基礎。

淺談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大唐文化,失敗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二、大化改新失敗的原因解析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開始實行改革,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進行政治改革,並學習唐朝的手工業和農業,這次改革也以孝德天皇的年號命名,史稱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對於日本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並且影響也極為深厚。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是效法唐代的制度,理應是一次成功的借鑑。但在改革後,日本的社會狀況並沒有發生明顯改變,為什麼大化改新會成為一次失敗的改革呢?

①,大化改新並未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日本的氏姓制度,日本在公元 2 世紀左右建國的邪馬臺國不是統一的王國,而是由近三十個小國組成的國家聯盟。日本經過激烈的統一戰爭才建立了後來的大和王國,但也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戰前的小國雖然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許多的氏族集團。

氏姓制的中心內容就是國王向那些強大的氏族首領贈姓,以此來控制他們。但這些氏族首領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甚至能夠左右國王。

大化改新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改革氏姓制,雖然大化改新後,中央建立了二官八省、一臺五衛府政治制度,但是氏姓制的影響依然很深,原因在於日本的選官制度,

官吏的選擇是從維護由氏族首領轉化而來的貴族的絕對統治地位著眼。

儘管在大化改新之後,表面上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高級官員由天皇親自任命,其他的官員則是由中央朝廷任命。選官標準定為考察才能德行。但實際上,這些被任命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從氏族首領和氏族中的重要人物中選取,這些貴族階層們組成了中央政府。中央權力最終分化給了各個氏族。

此外,官吏選拔中的制度也保證了貴族階層能夠穩固他們中央官僚體系的權力。首先就是蔭位制,這也是參考唐代的廕襲制,貴族和皇權代代相傳,在此後的很多年曆史中都保持著穩固的地位。

在大化改新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貴族們依舊位於政治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大化改新也效仿了唐朝實行科舉制度,但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官員都難以得到升遷。只能擔任社會最底層級的官吏。不學無術的貴族子弟卻能夠在達到年齡之後被授予很高的官位,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淺談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大唐文化,失敗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②,“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製”並不適合當時的日本社會。

部,是指民眾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長和王族貴族們的生活需要而編成的社會生產的基層組織。部民就是指在部中進行生產勞動的民眾。部民們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也可以自己組建家庭,需要向國家定期服勞役。

王金林先生稱其中絕大部分為“具有封建主義萌芽因素的隸農型部民”。

大化改新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廢除部民制,改革土地的佔有制,實現對土地的絕對支配權,建立封建土地國有制,推行了班田收授法。但日本中央政府並沒有可供分配的土地,授田要求舊氏族首領把手中的大量私田交給國家,然後分配給公民。

為了減少對舊氏族利益的衝擊,授田對象包括舊氏族首領的奴婢,奴婢不需要交稅,這樣擁有的奴婢越多,獲得的土地利益就越大。這導致了公民的土地數量嚴重不足無法保障正常生活。同時還規定土地嚴禁買賣和轉讓,這導致大量的土地重新變為私田,公民們被固化在土地上,貴族佔有的土地流失則有效的遏止了。

其次是租庸調製,制度中規定公民需要課稅的對象是16~65歲的男子,但依然有許多的不扣稅人口,官吏們和他們的奴婢都不扣稅。本來班田制下公民的土地就很少,還需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公元前730年越前縣中需要救濟和即將餓死的公民達到了90%。

總而言之,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製實施的非常不徹底,舊氏族首領和貴族們依舊掌握著特權,這也是為什麼天皇需要在大化改新中向他們妥協的原因。這些貴族們掌握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在改革時又不能夠侵犯到他們的利益,再好的改革方案都是無效的。由此可見,大化改新後部民制的經濟運作方式依舊影響深遠。

淺談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大唐文化,失敗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③,大化改新建立起律令制國家,但日本人的生活狀況並未改變。

大化改新在開始後,天皇相繼編撰頒佈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標誌著日本建立起律令制國家體系。

這一系列的措施和法令都涉及到了民眾生活,但是對比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社會狀況,我們可以發現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首先就是日本民眾依然歸屬於氏族和部族轉化而來的家族中,並沒有形成小家小戶的結構,氏族首領變為家族族長,小的首領則轉化為戶長,家族內部依舊存在著森嚴的上下級關係,不可逾越。

大化改新傳入的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治國之道,但是社會狀況中,婦女的地位並沒有下降,母系社會的影響力依舊強大,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是和男性平等的,日本歷史上的八位女天皇中只有兩位是在大化改新前登基。

婦女依舊享有財產權繼承權,在婚姻中,妻子和丈夫是平等的,即便日本存在一夫多妻制,但是存在的地位差異也是很小的,不會像中國一樣分為妻妾,妻子也可以再嫁。家庭生活中,婦女占主導地位,子女由母親負責撫養,財產權也由妻子掌握。可見在大化改新之後,婦女的地位依舊很高,這和律令制社會是不一樣的。

淺談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大唐文化,失敗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

三、總結一下:

大化改新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吸收借鑑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充分體現,本來應是一場成功的改革,但當時日本的社會狀況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動盪,政治經濟各方面都在平穩運作,實際上這時候的日本社會是不適合徹底的社會改革的,更加適合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改良。

在學習唐朝文化這一方面,日本的大化改新具有深遠意義,是千年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日本學習中國文化的最好例證。但在學習唐代的制度上有一些僵硬,先進的文化制度對於改革日本社會問題是一劑猛藥,但想要完全消化,還需要一段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