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年的華為“出海”並不一帆風順,但華為的“志氣”不但沒被泯滅,反而“威風”凜凜,打出了一組漂亮的“反擊拳”——獲得91份商用5G合同,目前全球排名第一、推出HMS移動服務,且旗下AppGallery華為應用商店目前月活用戶超過4億,成全球第三大應用商店,直逼得谷歌“求和”......
接下,我們來看看華為是如何“打怪升級”的。
實力夠硬,才敢說“比友商領先一年”
華為在“海外”的5G業務的推進困難重重,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截至目前,華為仍獲得了91份商用5G合同,尤其是在歐洲,共獲47份商用5G合同。相比於諾基亞的63份商用5G合同、愛立信的78份商用5G合同,目前,華為全球排名第一。
那麼,問題來了,“禁令”之下的華為,為何還能如此“優秀”呢?
毫無疑問,雄厚的技術積累是華為的“破冰船”之一。
我們從5G專利數量來看。截至目前,華為5G專利數量全球排名第一,比老對手諾基亞、愛立信和高通,至少要高出30%以上。
對此,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魯勇曾表示,華為在標準的專利方面應該是提供了16000多個5G標準體驗,換成A4紙將近10米高。華為5G專利全球排名第一,佔比達到20%。美國的所有企業的5G核心專利的佔比不到15%。
除了紮實的技術基底外,抓準並解決電信運營商的痛點也是華為贏得合同的關鍵舉措之一。
對於電信運營商而言,5G網絡雖說是下一個“聚寶盆”,但部署5G網絡,相比於4G網絡,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財力。
比如基站數量,5G基站數量將是4G的3~4倍。
再比如能耗,5G基站用電量是 4G 的 3 至 4 倍,再加上多於4G基站3~4倍的基站數量,5G網絡的整體能耗將是4G的9倍以上。
因此,中國電信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楊峰義才會重點指出,2018年全年三家運營商的移動基站共耗電約270億度,總電費約240億元。“在同樣覆蓋情況下,5G網絡的能耗將達到2430億度,電費將達到2160億元。”
可想而知,5G網絡的運維成本極高。
而華為便是抓準5G能耗大、部署費時等等這些痛點,向各大電信運營商開出質價比高、易部署的“5G極簡解決方案”這麼一劑“良方”。其中,包含了目前業界最輕、重量只有25公斤的第三代Massive MIMO產品(多天線收發)、集成度最高的BladeAAU和400MHz 超寬頻AAU 。
簡單而言,華為最新的5G AAU設備在一個工程師的情況下便可以實現安裝,且能耗已經降至與4G相同的數量級,全網最多可減少15%的能耗。以此同時,400MHz以內的離散頻譜都可以利用起來,大大減少運營商部署更多的基站設備以及節省總成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BladeAAU將5G Massive MIMO AAU與2G/3G/4G無源天線模塊集成一體,既是一個5G模塊直接取代2G/3G/4G天線,而以往,5G天線和2G/3G/4G天線需分別獨立存在。換言之,大大節約了基站空間和安裝時間。
因此,在這樣的硬實力下,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才有底氣說出這麼一句話:華為端到端的5G解決方案,比友商領先一年。
每年120億美元研發費用,世界第五
華為之所以能交出一張優秀“成績單”,其核心因素之一在於華為“舍財、惜才”,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的話來表述,就是長期重視科技基礎研發。李毅中提到,華為研發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重前四年是9.8%,去年是14.5%,這個比例與國際同行的美國思科、微軟在同一水平線上,而且它的絕對量在世界排行第五位,每年120億美元。
根據華為提供的數據,華為擁有包括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15000人在從事基礎研究,以及6萬多產品研發人員。以此同時,華為還與全球300多所高校、900多家研究機構和公司有合作,實施了7840個項目,已投資18億美元,簽署了對外付費的研發合作合同達1000多份。
此外,華為在全球範圍內擁有18萬員工,其中研究人員佔45%。年均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15%左右,僅是2017年投入的研發資金便高達870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用於半導體、5G通信和人工智能領域。
所以,華為有今天如此的成績,無疑是必然的。
閱讀更多 5G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