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小眾經濟,是互聯網下一個爆發式增長領域?


小眾經濟,是互聯網下一個爆發式增長領域?

這是個呼喚個性的時代,近年來,由於中產階級的迅速崛起,80後、90後,甚至00後的崛起,個性化的消費趨勢逐漸湧現,這個新興消費群體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功能化產品,他們有著更高的審美能力、更個性化的需求,他們追求新鮮、追求獨特,追求原創、追求設計感,追求個性定製。

相比於同質化、大眾化的產品,他們更渴望通過小眾化、有調性的品牌來突出自己的獨特品味,彰顯自己的內在性格。

隨著這股消費勢力的增長,銷售市場的「長尾」現象將愈加明顯,服務於所有人的大眾消費品將會被迅速分化,服務於小眾需求的小眾品牌將成為商業市場下一個經濟爆發點。

產品不可能賣給每一個人

網易嚴選和拼多多的躥紅說明,產品不可能賣給每一個人。

其實,當前的商業模式都是在為圈層服務、為摺疊社會服務。

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意味著龐大的創新機會,每件商品都可能從消費者的年齡、收入、審美等十幾個維度形成新模型,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產品都起碼有數十個中小品牌從中崛起的可能。

小眾品牌崛起背景

小眾品牌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 一方面,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產品的增多導致消費者面臨選擇困境;
  • 另一方面,面對新興消費群體更高的審美能力,市場需要更多有個性的小眾化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自我展示需求。

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今天,消費者面臨選擇大爆炸

2005年,美國的競爭戰略之父托馬斯·弗裡德曼說:

「世界是平的」,那時是PC互聯網正在發展的時代。

再後來,移動互聯網來了,2016年「邏輯思維」跨年演講,羅胖說:

「這個世界正在飛速逃離你的理解範圍,互聯網剛起來的時候,我們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知——世界會是平的,我們以為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流工具,它會把整個社會像一碗雞蛋一樣,慢慢地越攪越勻,大家會共享信息、價值觀、觀念和認知。但是十幾年過去,我們發現,世界是碎的。」

如今,網絡上提供的信息數量已經遠遠超出我們大腦可以接受的範圍,最近幾十年裡,商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幾乎每個類別可選擇的產品數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長,我們面臨「選擇的暴力」。

選擇的增多並不總是給我們帶來便利,面對線上龐大的產品庫,購物的效率開始降低,我們經常會為了找一件商品花上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來搜索、篩選、對比評價等等,而且還面臨選擇失誤退貨的風險,我們為購物所付出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

互聯網將用戶從「孤島」變成「群島」

管理哲學博士焦湧先生在《小眾時代》中寫道:

「在互聯網時代,日常生活中本就有著不同需求、不同愛好的人群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絡與志同道合之人聯繫、聚集在一起。在小眾的圈子裡,用戶很容易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找到屬於自己的領域,這些都直接推動著小眾群體的發展擴大。」

互聯網讓小眾背後也同樣擁有了龐大的用戶基數,不僅如此,小眾人群在欣喜找到同伴的同時,還產生了「優越感」,這是一種凌駕於市場需求之上的精神態度——我有的你沒有,我瞭解的你不瞭解,我能感受到的你無法領會,我是「小眾」,所以我驕傲。

隨著小眾群體的發展壯大,他們逐漸開始引領文化動態和消費趨勢,誕生了很多新的市場需求,誰能夠把握住這些小眾需求,勢必會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佔領決定性優勢。

今天,通過定位在小眾而獲得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專注於服務健身愛好者的KEEP,服務於記筆記愛好者的印象筆記,針對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的知識問答社區知乎。

在已經有百度知道、天涯問答、新浪愛問等成熟問答網站的情況下,知乎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就是因為它定位的受眾範圍更「小」,目標用戶群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通過首批優秀的用戶生產的高質量內容,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優秀用戶加入,最終逐漸形成自己的社群文化。

豆瓣、網易雲音樂,也都是在走「小眾化」路線,服務小眾人群,突出個性,形成獨立的社群。

小眾化的消費趨勢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是機會大於威脅的,因為這正說明「大魚吃小魚」的時代已經過去,「小魚吃大魚」的時代正在到來。

未來趨勢是去中心化

正如硅谷精神教父、科技商業預言家凱文·凱利所預言的:「未來趨勢是去中心化」。在互聯網的生態系統裡,分散的小眾聚集起來不斷衝擊著逐漸陷落的中間市場。

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2010年曾經說:

「如果一定要我預測的話,下一個爆發式成長的領域,就是小眾經濟。」

所以,當主流不再那麼受市場歡迎的時候,企業的眼光要更多關注主流後面的「長尾」,把「小眾」這個關鍵詞讀懂,讀懂它背後的品類發展規律,挖掘小眾群體的潛在需求,小眾同樣具備「鯨吞」大市場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