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踏血寻梅》:湿润的肉身,枯干的心


《踏血寻梅》:湿润的肉身,枯干的心

谈《踏血寻梅》,或许可从影片后段出现的《圣经》经文开始。

翁子光的剧本中,受害的王佳梅(春夏饰),当上援交妹,而又喜欢在《圣经》中找经文来安抚自心。

她与凶案凶手丁子聪(白只饰)网上认识,一天到丁子聪居住的板间房中,仿佛是两个孤独而被世界遗弃的心露相遇而安栖之处。在他们做爱之前,王佳梅对丁子聪说,她最爱的一段《圣经》经文是「原来神所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以感谢的心领受,就什么也不用丢弃。」这对于信徒来说,不够亲切,因为这是中文标准译本,不是我们常用的和合本。用和合本的说法,则是︰「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

《踏血寻梅》:湿润的肉身,枯干的心

骤眼看来,这影片似乎是侦探电影︰郭富城饰演臧sir,追查一宗碎尸案,但很快,凶徒已经出现,因为他自首。

而案件根本也是很快可以结案,因为证据确凿,丁子聪是杀人犯无容置疑,他仔细得连犯案过程也能讲述得一清二楚。当然,凶案可结,但丁子聪在臧sir心中留下的人性悬案,却没法了结。臧sir一直想追查的,不是谁是凶手,而是为什么与王佳梅初次见面的丁子聪,会把王佳梅杀掉︰为什么王佳梅会想被杀?这是结案也不能了结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踏血寻梅》:湿润的肉身,枯干的心

电影的叙事十分克制,不把话说完,留有很多观众需要串连的空间;反之,电影的镜头则十分聚焦,轻常特写角色的脸,在景框中,很多时随了一面,没有其他。

如此,这两方相辅相成︰电影叙事把外部世界的线索抽空,电影镜头则让观众的目光留在角色身上,引导角色思考「人」的问题,而非解谜的问题。当然,最后二者是结合的,按臧sir的寻觅真相的欲望,解答得了为何而杀而死的问题,同时就是解答了「人」的问题。

《踏血寻梅》:湿润的肉身,枯干的心

若说这是「援交电影」,以电影探讨援交这个社会现象,这说法没有错,但也不够准确。《踏血寻探》与援交有关,但也非要切入援交这个社会现象,不去谈它的来龙去脉,而是聚焦在具体的人物身上,尤其是王佳梅这个新移民少女身上。

噢,我知道我已给予王佳梅太多标签了,又是新移民,又是少女,又是援交的女子,边缘的边缘的边缘,几乎可以说是被社会弃绝的例子,具体的呈现是在男女关系上︰最终被她所爱的男性伴遗弃,为着他原先的女朋友。

在丁子聪身上,也是如此。他与世界的连系,一一割绝,就像他所住的劏房,微小的一格,住着他巨大的身体,这本身已经极具象征意义。巧遇的美艳女子成为他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当然这联系最后也是断绝了。然后,两个与万事万物再无「联系」的男女在网络世界遇上,在丁子聪微小的劏房空间遇上,彼此成为对方唯一的「联系」--若嫌联系这个字太冷,我们或可以说,唯一的「爱」。就在那一刻,王佳梅对丁子聪颂出那句《圣经》金句,就在那一刻,他们做爱了,就在那一刻,王佳梅想要死而丁子聪把她杀了。

《踏血寻梅》:湿润的肉身,枯干的心

王佳梅向丁子聪说出那句经文时,心中所想的是什么呢?「原来神所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什么是美好的呢?

在翁子光这部电影的世界中,所有镜头都充斥着污秽、尘埃、血液和幽暗,有什么是美好的呢?这种绝望的境地,仿佛是对这经文的反讽,而王佳梅口中念念不忘的一首歌,也表现出相同的反讽。歌曲结尾是这样的:「让失去的感觉又进入我躯壳再干半杯再找童话国」。童话国本是可人的,但放在这电影里,童话国这终极美好的意象,意味着死亡,意味着离开这个叫人孤寂而绝望的世界。

电影最后,很善心的,留了一条光明的尾巴:但现实却是,光明的尾巴难找,现实中的王嘉梅确实是被碎尸,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