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科技部、發改委、教育部、中科院、基金委5部門聯合制定:“從0到1”方案新在哪,要做啥

作者丨高雅麗 甘曉

3月3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

《方案》新在哪裡?帶給科研人哪些新思考?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多位科研人員。

新評價:怎麼評人、怎麼評項目?

對如何評價人和項目的新思路、新表述,是科研人員最關注的一點。

對人的評價,《方案》指出,推行代表作評價,讓論文迴歸學術,避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這為近期明確破除“唯論文”“SCI至上”後,如何平衡破立關係,提出瞭解決思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蔡榮根表示:“對於以論文為主的評價標準,論文本身沒什麼錯,關鍵是如何正確看待論文的價值。解決這一問題有兩個原則:一是要以人為本,因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人;二是要遵循基礎科學的發展規律,最重要的是做好評價和資源分配工作,對人才、項目和研究機構要做好分類評價。”

他同時強調,新的評價制度對科研人員的職業道德也提出了新要求。“有些人為取得別人的認可、爭取資源和榮譽,誇大研究成果的科學意義,而相關的同行礙於情面,不願意指出。如果科學家群體都不能說真話、不能堅持實事求是,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此,“從0到1”也要考慮實際,避免誇大項目和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

對項目的評價,《方案》指出,要改革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形成機制,在指南編制方式、有效競爭、開放性、項目評審機制、評審專家隊伍建設等方面完善基礎研究項目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陳擁軍告訴《中國科學報》:“堅持以科學價值為判斷依據,對遴選原創性基礎研究項目至關重要。”

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試點了“基於學術共同體互信的通訊評審”。其具體做法是,將過去由學部工作人員選取評審專家的方式,改為邀請三位相關領域資深專家共同參與函評遴選,為探索基金通訊評審新機制做了有益嘗試。

陳擁軍介紹,2020年這一新舉措有望在化學科學部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及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自由申請)等交叉類型的項目中推行。

為建立一套原創項目的科學評審機制,化學科學部還計劃在2020年的函評中設置評審專家之間、申請人與評審專家之間充分討論和辯論的環節,為原創項目的甄別與遴選提供公正自由的制度保證。

《方案》提出要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原創導向是重點。“穩定支持”和“原創項目”是這一導向未來能夠切實落地的關鍵。

基礎研究經費競爭性過強而穩定支持不夠已被詬病多年,許多科研人員認為這是制約基礎研究原創性的瓶頸。

前幾年的一件小事令蔡榮根記憶猶新。當時,他所在的研究所引進了一位剛回國的青年科研人員,眼見許多同行整天忙於寫本子、四處拿項目,不禁向他提問:“我到底要申請多少項目?”

這個問題讓蔡榮根感慨萬分:“理論物理,我覺得 80%的經費應該來源於國家長期穩定的支持,但是現在資源分配方式達不到。理論物理所目前大約50%的經費需要通過競爭性項目來獲得。作為所長,我也只能組織、鼓勵大家申請項目。”

“因此,《方案》強調‘加強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的支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數學、物理等學科是現代科學和技術的基礎,這些基礎學科理應獲得穩定的支持。”蔡榮根強調。

一位來自國內“雙一流”高校的教師表示,資金投入要“雪中送炭”,給予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錦上添花”。“例如,當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和地區項目的通過率在20%左右,大部分研究者要通過不停寫本子、拿項目才能持續開展研究。”他建議,“只有不斷增加通過率,關注更大範圍的學者,才有可能出現顛覆性成果。”

對於原創項目,《方案》指出要開闢單獨渠道,採取專家或項目主任署名推薦、不設時間窗口接收申請,探索實施非常規評審和決策模式。

2019年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發“原創探索計劃項目申請指南”,分為專家推薦類和指南引導類兩種類型。專家推薦類原創項目,申請人可根據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實事求是地選擇資助期限並提出資金需求;指南引導類為“腫瘤研究新範式探索項目”。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聶廣軍提出了項目申請。“目前第一輪預審材料剛交上去,申請材料只要求2000字,重點介紹原創學術思想和擬開展的研究設想,不要求填報研究基礎,對項目的可行性也沒有特殊要求。”聶廣軍說。

目前,該項目尚未公佈立項。

新關注:青年科學家怎麼選?

《方案》中對青年科學家給予了更多關心,提出實施青年科學家長期項目,準備支持一批30~40歲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有志於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人選由一線科學家推薦。

對於由“一線科學家”推薦的制度,科研人員則普遍關心其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公平、公正。

“專家推薦很容易向大課題組傾斜,因為大課題組的專家有發言權,而他們有能力從各個部委拿到項目,也不缺項目。”前述“雙一流”高校教師指出。對此,他建議,各相關部委科研管理部門應實行聯合限項。

聶廣軍則表示:“資深的科學家會有更加開放的心態、更樂於傾聽青年科學家的思路,引導他們進行更好的規劃,這一互動過程在科學共同體內部可以促進基礎研究。”

他同時建議,對於青年科學家的年齡,可以借鑑國外的經驗,用“獲得博士學位多少年”或者“開展獨立科研多少年”,作為單純用年齡劃線的一個補充。“考慮到不同學科人才的成長時間可能不一樣,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也不一樣,在鼓勵年輕人踏實工作的同時,讓他們不要著急,把每個階段的事情都做好。”

《中國科學報》 (2020-03-05 第1版 要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