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另一个角度读《内向者沟通圣经》:外向者如何了解内向者?

美国人力资源专家珍妮弗·库维勒的《内向者沟通圣经》旨在让内向者学会“如何在外向者主导的世界轻松突围”,确实是内向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的一大重要目标就是希望内向者最大限度地挖潜增效,同时也希望管理者能够理解并调动各种风格的员工。

性格的内向和外向,和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成就高低并没有强逻辑关系,本文也只从沟通的角度来探讨。

内向者需要加快一点信任内向者的速度,而外向者则需要多一点耐心去读懂内向者的世界。

另一个角度读《内向者沟通圣经》:外向者如何了解内向者?

珍妮弗·库维勒的《内向者沟通圣经》


01

从“内向者之行”看“内向者之心”

说实话,六年前,我都是一个没有睁大眼睛认真仔细看内向者的人。只是带着一种感性上的不理解,从来没有多花一点时间去琢磨为什么内向者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和外向者是如此不一样?

直到六年前,工作调动到一个新的体系,和我之前所在的职能管理部门或营销体系完全不一样。

我一如既往地向所有同事展示一个新来者的友好,意外地发现大家都不接招,就连工作上打交道比较多的几个同事,尽管在我的一再盛情邀请下,一起吃过一次饭,但依然不冷不热,完全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或者说我习惯的那种情感浓度。

好在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也并没有气馁,一直在想是不是自己还做的不够好,内心给这群同事贴了一个标签“慢热型”。

去年邂逅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看的太表面,并没有从内向者的行为中去参透他们的本质特征。书中提到内向者有一些性格特征,还是很击中我的:

另一个角度读《内向者沟通圣经》:外向者如何了解内向者?


a.“社交让内向者身心俱疲”

这个特征太令我震惊,喜欢热闹的外向者,实在难以想象社交会给你带来压力。特别是他们还需要在社交后花时间来恢复精力和舒缓压力。

有一阵知乎上有个问题很热门:“男人为什么下班后要在车里坐一会儿”。

其实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很多内向的男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内心的能量已经濒临耗尽,他们需要单独的究竟默默消化一下,才能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家人。

b.“只想安静,别人却以为懦弱”

这一点我不太同意,从一个外向者的视角来看,内向者只想安静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他是傲慢,或者是冷漠与疏离。

想象一下,当一个外向者兴冲冲地想和内向者分享一件喜事的时候,内向者觉得太吵了,拒绝倾听,或者很敷衍地听,这就让外向者失去了分享的乐趣。


c.“错误的沟通,失去个人力量”

并不是内向者都不擅长沟通,而是有的内向者在沟通时的倾听和外向者的表达有较大落差。

外向者一般喜欢直来直去,这一点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当对方是一个内向者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慢思考、谨慎表达”方式来揣摩。如果外向者的生气程度是2(0—5分,5分为最生气),他说出来的语气加上表情、肢体动作,在内向者看来就是4-5分。

内向者想,至于嘛,你这么生气,是对我有多大意见啊。于是他也被激怒了。

外向者本来就是急脾气居多,这样火气就真的上升到了4-5分。


这就是外向者和内向者都在用自己的惯有思维方式揣度对方。沟通的用力方向刚好相反,就算不是“针尖对麦芒”,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果所有的外向者都能将心比心,尝试着用同理心去透过内向者的行为去发现内向者的性格及成因,一定会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同与理解。

另一个角度读《内向者沟通圣经》:外向者如何了解内向者?


02

从“内向者之心”读“内向者之长”

《基业长青》的作者之一、著名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这样描述成功企业里的领导者:“令人印象深刻的谦逊,不爱出风头,而且极为低调”。

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通信行业工作,周围的领导同事们内向者数量不少。职场本就是一个需要包容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真的不容易。

内向者的优点很多,最值得称道的有如下三个:


a.谦逊低调

内向者性格含蓄内敛,不显山露水,遇到心情波动时不“上脸”,不温不火的性格在人群中不容易得罪人,只要不是特别孤僻,总体来说人缘都不错。

内向者大部分时候,行动会“慢一拍”,这种慎重在一些商业决策中不容易陷入冲动,可以更理性地分析局势。

b.善于倾听

内向者在谈话中往往扮演着“倾听”的角色,他们不急于打断对方、不太插话,充分聆听后再会“三思而后言”。

内向者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因为大家觉得他不会多话,让别人更容易产生信任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

c.态度中立

内向者经常都是“中立者”,态度不偏不倚,不太会制造矛盾、引发纷争,有时候也会起到调停的作用。

内向者还有一个特点,凡事喜欢追本溯源(俗称“钻牛角尖”),因此掌握了很多理论依据,在表态时,可能会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观点。

以上三点,都是内向者显而易见的优点,也正是很多外向者欠缺的。

外向者只有稍稍慢下一点脚步,去观察与发现内向者的优势,就会体会到这个世界更多的丰富与美好。


另一个角度读《内向者沟通圣经》:外向者如何了解内向者?


03

外向者的“泛内向化”

《内向者沟通圣者》中,作者提供给内向者的4P法则,其实适用于所有的人。

一个外向者,如果能够在思维节律上与内向者获得更多同频,那在人际关系上岂不更是所向披靡?

第一步:Preparation准备——计划越详细,应对越自如

内向者因为有点惧怕沟通,所以准备充分会更加自信,比如沟通对象的喜好、忌讳、沟通方式等。

而外向者太喜欢说话,自以为擅长沟通,反而会掉以轻心,经常会轻敌,因此依然也要“打有准备之仗”,不能漏掉准备的环节,让调查强化发言权。

第二步:Presence展示——呈现越别致,效果越不凡

内向者对自己要求过高,不习惯展现自己,一旦抛头露面会有很大的压力,要寻求合适的方式,慢慢习惯于展现自己的优势。

而外向者从小习惯于各种场合的展示,会让人觉得话太多却“言之无物”,就更需要精心打磨,关注沟通内容,不流于形式,出奇制胜。

另一个角度读《内向者沟通圣经》:外向者如何了解内向者?


第三步:Push推动——行动越快捷,执行越到位

内向者的慢性子在执行力方面难免有些滞后,行动的速度需要加强,才能促使自己的改变与成长。

而外向者想做的事情太多,常常出现虎头蛇尾,要避免盲目的“快”,而要养成既要高效率也要高质量的习惯。

第四步:Practice练习——训练越充分,表现越自然

内向者之所以畏首畏尾,还是因为技艺不精、技能不熟,所以练习多了才能熟能生巧,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外向者在沟通中也常常为冒失买单,有时候还会因为显得“过于热情”让别人觉得假。因此外向者同样需要刻意训练、不断精进,才能拥有如鱼得水的自然。


这四步都是最简单不过的词,却知易行难。

泰戈尔说:“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内外向性格难以转换,沟通水平却可以不断提高。

外向与内向,秀外与慧中,互为补充,互为支撑。

另一个角度读《内向者沟通圣经》:外向者如何了解内向者?


——END——

(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