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正值三月,客居小城,在这最合适的时节,我想与大家聊一聊萧红的《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面世之作,于1941年8月刊于《时代文学》。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流亡香港。彼时,历经波折的萧红已是疾病缠身,在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帮助下,她得以在玛丽医院住院治疗。萧红就是在病榻上完成了这部《小城三月》,虽然这并不是她写的最后一篇小说,但却是这位命运多舛的才女作家留给世人的最后面影。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小城三月》以不谙世事的女孩“我”来叙事,借“我”的视角来讲述翠姨的故事和命运。在新旧思想混杂的特定时代,翠姨一方面向往新思想,渴望追求自由的爱情,深深暗恋着“我”的堂哥,一方面又禁锢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至死不肯吐露爱的心声,最终以自毁的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求得灵魂的解脱。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萧红旧照

这部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别具一格,就像是萧红对这个世界的最后诉说,字里行间不仅饱含着身处异乡、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萧红对故乡和故人的深深思念,也富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本文就从美学意趣的角度,与大家一起赏析萧红笔下别样的“三月天”。

01

以纯真的儿童视角进行质朴叙事,揭示悲剧的实质

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的视角叙事但不拘泥于儿童的认知水平的方式作为文章创作的形式。儿童视角是写作者眺望世界的一扇独特的窗,它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意蕴,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萧红就十分擅长运用儿童视角,她的内心始终保留着一方未被污染的净土,坚守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她用儿童的视角和轻快活泼的语言,把对故乡的思念和自由的追求自然地呈现出来。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萧红旧照

《小城三月》中的“我”成长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可以在学堂读书,可以与长辈及兄弟姐妹们玩乐器、打网球、看花灯,纯真无邪,快乐无忧。

与“我”相比,翠姨是敏感、隐忍、苍凉的。翠姨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是“外祖母原来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寄人篱下的成长环境造就了翠姨性格中敏感、自卑的一面。

萧红借“我”的眼睛,用女孩的敏感细腻和好奇心,捕捉到了翠姨“进而不敢、退而不甘”的矛盾性格。

翠姨的矛盾性格先是在买绒绳鞋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翠姨明明从内心是很喜欢绒绳鞋的,但是表面上却是一种不接受这个新物件的样子,她必须等大多数人都买来穿上了,自己才肯去买。

逛遍了整条街没有买到绒绳鞋,翠姨心有不甘,过了两天她又执意要在下雪天上街去买,可是依然没有买到。

迫切的渴望归于失望后,她说出了对自己的命运有着预见性的一句话。

我的命,不会好的。

翠姨对待爱情也是如此,明明深爱,却不敢主动追求,压抑着自己的天性。

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倾诉……

“我”发现翠姨默默爱着堂哥,她听堂哥讲故事听得很专心,他们俩单独聊过天,堂哥对她很客气。在“我”家住着的那段时间,翠姨接受了许多新思想的洗礼,羡慕和佩服读书的“我”,同时她又因自己是寡妇的孩子且没有读过书而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我”的堂哥。

后来,翠姨不愿嫁给家里安排的结婚对象,内心的苦闷和压抑致使她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在深爱的人面前她未曾吐露半点心声,竟然只求死得快一点,用孤独的死亡换取了灵魂的自由。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萧红影视形象

“我”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旁观者,也是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聆听者。由于“我”的年纪小,“我”不懂世事艰险和人事复杂,并不能完全理解翠姨那不可言说的心事,对于她的命运结局也带着不解。正是“我”似懂非懂的平淡叙述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让我们感受到了翠姨无人倾诉也不敢倾诉的悲哀,以及她无力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但又在灵魂深处挣扎的痛苦。

02

以乐景写哀景,欢乐的面纱之下隐藏着愁苦的面容

《小城三月》的时间背景是三月,故事始于春天,结束于春天。在这部作品中,“三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 1、春天美好但短暂,来去匆匆

在小说的开头,萧红用轻快活泼的语言描绘了春天一派繁华的景象,为读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code>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code> 
<code>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code>
<code>杨花满天照地地飞,像棉花似的。/<code>
<code>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code>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然而,这样明媚的春光为期甚短,引得“我”发出“春天跑得那么快”的感慨。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

小城的春天象征着翠姨短暂的爱恋和生命,订婚后的三年时光对翠姨来说是美好的,虽然她与“我”的堂哥没有真正恋爱过,但她的内心有一颗爱的种子在悄悄萌芽。只可惜,随着翠姨出嫁日子的渐渐逼近,这短暂的美好戛然而止。

  • 2、三月乍暖还寒,希望之后是无尽的失望

小城的三月乍暖还寒,明媚的春光带给人们温暖,但这种温暖并不持久,冷天气自然还会再来。

这样的春天像极了翠姨的人生,她名字中的“翠”字蕴含着春天的生机,可她就像是风中飞舞的杨花,飘摇不定,寻不到归宿。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翠姨从严寒刺骨的冬天走来,在万物复苏的春天觉醒,又香消玉殒于草长莺飞的春天。她从一个封闭的传统家庭走出来,在开明的“我”家享受了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翠姨心中对爱与自由的渴望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幼苗,不堪忍受初春的寒冷。

在小说的结尾,萧红再次描写了小城的春色。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春依然,人枉然。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萧红通过景物描写,把对乡土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悟不加雕饰地展现出来。萧红笔下的景物描写富有灵气和生命力,她运用象征手法,以乐景写哀景,生机盎然的春景不但没有弱化小说的悲剧色彩,反而反衬出书中人物悲凉的命运。这样的写作手法形成了必要的审美张力,带给读者情感和审美体验上的起伏,体现了崇尚自然、刚柔并济的美学思想。

03

借助奇妙的想象,用诗意的眼光去照见生活

萧红擅长在作品中留白,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她善于在作品中创设情景,但又不故弄玄虚,而是按照人物的性情和生活的原生态面貌,进行朴素的诗意表达。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萧红影视形象

下面,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小说中有一个情景是晚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玩乐器,翠姨也在场,气氛热闹非凡。

我的哥哥(伯父的儿子,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最好,这时候他放下了箫,对翠姨说:“你来吹吧!”翠姨却没有言语,站起身来,跑到自己的屋子去了,我的哥哥,好久好久地看着那帘子。

“我”的堂哥邀请翠姨来吹箫,翠姨为何不言语就回屋了?“我”的堂哥为何又久久地看着门帘?

这里,萧红不把话说完说透,含而不露,唤起读者的艺术思考,让读者与她一起感受翠姨内心的敏感细腻,以及翠姨与“我”的堂哥之间微妙的情愫。

通过关联前后文“我”对翠姨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当心上人直接与翠姨对话时,她的“不敢”心态又显露出来了,她深爱着对方,却又要小心翼翼地将这份爱包裹严实,以免露出马脚。同时,这里的回避还包含着一个恋爱中的少女的羞涩,这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回避或许也激起了堂哥内心微微的波澜。

从小说的结尾来看,“我”的堂哥并未会意,翠姨在这份爱恋中的挣扎与苦闷他似乎全然不知。但是,提到翠姨他会落泪,他落泪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他曾对翠姨动过心,还是仅仅出于对一个早逝女孩的同情?这些思考萧红都留给了身为读者的我们,答案则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

浅析萧红《小城三月》的美学意趣,在繁华落尽处回望一生

萧红影视形象

萧红的诗意表述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这种诗意表述包含着她独有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使得她的作品淡而醇厚,别具诗意美感。

结语

萧红的作品犹如一块天然璞玉,全无雕琢气,看似毫无章法却浑然天成。她以独特的观察视角、沉郁悲怆的情感色调,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写作天赋融合在一起,形成特有的“萧红体”,带给读者不拘一格的美学感受。

在人生的尽头,萧红通过《小城三月》这部作品与过往的人生和解,她在潜意识中希望自己还是个纯真无邪的孩子,能一直栖息在故乡那片温暖安全的精神乐土。

正如翠姨的悄然离去,萧红的人生凄凉落幕,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感伤与惋惜。她如空谷幽兰,虽孤独亦芬芳。


作者简介:我是 ,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生活感悟分享在这间小小杂话铺里,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小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