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

这是当年十万人民子弟兵征战北大荒的口号,他们一把锄头一双腿,硬是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如今的北大荒成为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是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北大荒”顾名思义,旧时是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虽然人迹罕至,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所以才有人说:“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1955年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生产水平低下,日益增长的人口带来了吃饭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并且正逢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可是如今却为何要退耕还荒呢?

为了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将北大荒建设成为富饶的北大仓,不可否认的是这项工程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解决了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问题。

但是这一项工程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了自然规律。北大荒的开垦没有能够合理的控制开垦的范围和时机,过度且无限制的开垦、排水和对生物种群的捕猎严重破坏了其原始生态系统。


有以下例子为证1.北大荒湿地面积减少了近80%

2.土地沙漠化日益严峻

3.原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

因为湿地受到的破坏极为严重,气候环境变得愈发恶劣,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曾经肥沃富饶的土地开始变得贫瘠干旱。所以国家为了恢复北大荒以往的生态环境,实现可再生循环利用,从2000年开始实行重大调整,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且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白话历史君


北大荒有着我少年的情愫,吃过棒打的狍子、吃过瓢舀的鱼,吃过水边摘的黄花、吃过爸爸从树上摘的猴头,听过王震将军在我的学校里呵斥,见过大扇刀割草的壮汉。记得有一年过年一头熊瞎子闯进了一户人家打伤了孩子,被保卫人员击毙,我还吃了它的熊肉。离开将60年了,多想再去看看。为什么要退耕还荒呢?完全可以科学轮作的呀。


傻老头


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现如今又要从北大仓变成北大荒。仿佛应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


向大自然要生存空间,向大自然要耕地要粮食。曾经是我们国家过去一段历史时期解决粮食短缺和人地矛盾的主要方式。当时的人们在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过后,我们的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因此急切的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多种地才能够多打粮。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当时的人们便将目光放在了那些尚未开垦的原始丛林。其中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交汇地带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但是这里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为肥沃的黑土地。于是当时的人们便响应国家的号召前往北大荒拓荒造田,靠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

经过一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北大荒终于从荒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良田遍地的北大仓。粮食年产量达到了70亿公斤。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仓库。

但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北大仓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首先就是土壤肥力的严重下降。黑土地的数量和肥力已经不足当年的一半。同时由于原始森林和湿地被砍伐和侵占,当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其中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气候异常等发生频率越来越多!

于是为了响应保护大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号召。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将北大仓恢复为湿地和森林面貌。也就是在北大仓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政策。

但是冒然地将北大仓恢复为原始地貌势必会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会将曾经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努力白白浪费;另外一方面也会加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

同时冒然间将耕地恢复为原始地貌很有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也许不仅不能够解决该地区上述存在的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自然环境问题。比如说人为恢复的森林和湿地由于生态系统不完善而出现病虫害或者大量枯死等问题。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北大仓由于过度的开发,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自然灾害频发。那么我们不应该矫枉过正,直接将所有的耕地退还回去,而是综合考虑土壤的承载能力和进行科学规划,将土地进行合理化分配。将一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和坡度较陡的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科学划定生态环境红线不可逾越。

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在当地大力推广现代化科学化农业生产技术,尽量采取轮耕歇田的方式保护黑土地和自然环境不继续恶化。这才是一种理性而又科学的解决办法。毕竟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其实是对自然环境最好的保护。



珞珈山的猫


曾经的北大荒到处都是沼泽地,被称为“大酱缸”,人们一旦走进大草甸子,可能便走不出不来,遭到灭顶之灾。以前这里没有一户人家,夏天到处都是水,冬天白茫茫一片,人们也只有在冬天才敢在这里行走,因为已经冰天雪地,全部都冻住了,沼泽地也变得没有那么可怕。

那时要打仗,没有粮食怎么行,北大荒这么一大片土地没有被利用起来确实很可惜,后来王震将军带领10万官兵开垦北大荒,使这里变成了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北大仓。




“亘古荒原,渺无人迹,荆棘丛生,走兽之栖;俄族欲垦,未能立锥;倭人觊觎,终梦幻。唯共产党之雄略,锐意而拓之。”——摘自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碑文。

经过军民齐心协力的开发,终于将万里荒原变成了良田,北大荒变成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北大仓”。后人们来不仅开发平原,又把目光投向了翠绿的青山。如果能把这些山也变成良田,不是能打出更多的粮食吗?

随之而来的是砍伐山林,多少原始古木就这样被砍伐殆尽,后来的北大荒一到冬天看上去更加荒凉,山上没有一棵树,光秃秃的。这也造成了气候的恶化,风沙越来越大,土地沙漠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北方的山上有一种达达香,一到春天,山野里、沟谷中,彩云霓裳,姹紫嫣红,漫山遍野,似锦似霞,达达香也叫映山红,学名叫杜鹃花。

东北一到春天漫山遍野都开着达达香,这种花特别香,花叶碰到手上,香味经久不衰,他们开起来热烈奔放,就像东北人的性格一样。


随着树木被砍光,到了春天再也见不到这样的盛况,那只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美好回忆。东北还有一种桔梗花,它的根可以用来做凉拌菜,非常好吃,随着过度开采, 山上只能零零星星的见到一两朵,再也看不到成片的桔梗花。

北大荒位于中俄边境,以黑龙江为界河,站在黑龙江边上就能看到对面的俄罗斯,一眼望过去那边森林覆盖,郁郁葱葱,一点人为的破坏都没有。而我们这边已经是荒山秃岭,被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后来人们认识到过度开采的错误,开始退耕还林,虽然已是亡羊补牢,但是只要能够不断努力,相信北大荒的荒山仍然会变为郁郁葱葱的青山。


黑龙江一到春天会有跑冰排的盛况,江面化冻以后,大块的冰排顺流而下,像万马奔腾,冰块与冰块相撞,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有时因为冲力过大,冰块会冲起几米高,非常壮观。

这里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有各种各样的山珍野味,更有大马哈鱼回游产子的盛况。这么好的北大仓,不但要成为国家的粮食储备基地,更应该注重生态平衡,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找回曾经的绿水青山。(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一些人头脑发热,以为长期进口美国的大豆玉米甚至水稻,中国就可以不用种粮食了。北大荒可以退粮还荒,新疆内蒙退耕还草,其它许多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海。只有少量平原种地,一半粮油肉蛋鱼靠进口,那是非常危险的。目前我们和美国打贸易战,美国用高科技卡我们脖子,我们已经乱了阵脚,好在华为老总精通毛泽东思想,对美国强盗早有防备的两手,在初次交手中美国败下阵来。如果过几年美国对中国粮食禁运,我们现开荒来不及了,全国就会出现饥荒和混乱。所以我们必须牢记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牢牢抓住粮食生产的主动权,使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黄鹤楼2915


北大荒沒有必要退耕还荒。北大荒是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属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太平原。过去是大湿地,人们叫北大荒。东北解放早,1947年这里汇聚了解放军等五湖四海的人们开荒种地,可能沒有新疆兵团和塞罕坝那样们艰苦奋斗,很快就建起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全国人民吃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东北为全国人民的奉献,千万不要忘记他们。

生态建设是重要的,主要战场在山区和林区,退耕还林主要是山地坡度大,粮食产量很低,又造成水土流失的,应该退耕。

北大荒是绿色的,关系到国家战略。在稳定耕地的基础上,保护好现有森林、水面的安全,东北不要再开荒了。

北大荒是农场化经营,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高是我国农业的希望,规模种植就是好,农业将来一定是大小农场化。.这样粮食直接成本低 劳动生产率水平高。

北大荒不但不能还荒,还要支持其改革发展,发挥好优良生态环境和全国最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独特优势,通过生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实现农产品生产较高稳定性和品质一致性。

比较起来,新彊的兵团由于干旱,应调整生产结构,在果品上发展。东北的粮食生产国家应当继续支持。

千万不要乱退,北大荒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管长岭


小时候我的老家大巴山漫山遍野都种着庄稼,但是依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日子过得还是很艰苦。2000年后,我的家乡开始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大片山地种上树木,不再耕种,国家每年补贴部分粮食与钱款,我们的日子反而过好了,至少面粉、大米可以放开吃,不再吃包谷米了。北大荒从1948年开始大面积开荒,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建设,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过度的开发北大荒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北大荒的自然环境急速恶化。为了保护环境,北大荒开始大面积退耕还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北大荒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北大荒地处边塞之地,它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寒冷、偏僻、荒蛮、凶险,因此我国古代从没在对这片区域时行开发。一九四八年,中共揭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原的序幕,六十年代国家组织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识青年对北大荒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并成立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专门管理北大荒的开发工作。经过北大荒人的艰辛劳动,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拥有113个大型农牧场,2000多个企业,3560万亩耕地,177.8万人,这里有着最先进的现代化机械农业模式,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率大大提高,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吃外,还可以出口外国。现代工业社会化取代了农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又取代了工业化社会,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大力执行退耕还林政策,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北大荒由于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原来的黑土地也渐渐盐碱化、盐渍化,北大荒地区的沙暴明显增加。北大荒有87亿吨地表水流失,湿地面积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环境的不断恶化,最终让国家决定停止开发北大荒,以保护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当然已以建成的大部分优质耕地并没有退耕还林,其它后期开发的土地则全部退耕还湿,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大秦铁鹰剑士


对于北大荒的印象,稍微年长的人自然不会陌生,人们都用“棒打豹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它的富饶。也曾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显示它的肥沃。

(北大荒垦荒)

北大荒,原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荒无人烟,林海茫茫,沼泽密布,原始的生态造就了林间野兽出没,空中百鸟齐鸣的人间仙境景象。

由于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历史上常年气温偏低。尤其是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里,大量的树叶及自然倒伏的树木堆积在地表层,历经沧海桑田后腐烂变质,形成了一层厚厚而肥沃的黑土地。

这片面积约600万公顷的黑土,和乌克兰大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并称为世界三大黑土区,占全球黑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也占我国黑土总量的80%。

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具有超高的肥力,最适宜农业耕种。其有机质含量约为2.5 %—7.5 %,是普通土地的10倍。即便不施肥,这片黑土也能取得远高于其它土地的农作物丰收。

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我国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实施了大力开发北大荒的决定。于是,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精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种粮运动。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在一批批勤劳的拓荒者手中,成为我国年产70 亿公斤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创造出,用全国十分之一耕地,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粮食,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奇迹。把天寒地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开荒种粮)

但是,正是由于对北大荒的过度开垦,一些深层次的生态破坏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水土流失现象让人触目惊心。

在北大荒的开垦过程中,我国曾组织数十万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来此地开发,累计开垦出约200万公顷的耕地,修建农场100多个。大规模地种植了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这些耕地都极大地压缩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湿地等面积。让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加剧了水土的流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这里黑土地的地表层,每年都以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原本近1米的黑土层,现在已不足40厘米。部分土层甚至已显现出黄土特征,少数地方出现了沙化现象,个别村庄已淹没在风沙之中。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再过几十年,我们将失去整个肥沃的黑土层。

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粮食急剧减产,在20世纪末,整个北大荒和当初相比,粮食减产已近一半。

(北大荒鸟瞰图)

二、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在北大荒的开发过程中,近一半的森林和湿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动物或失去栖息的家园,或被肆意的捕杀,导致一些珍稀动物如梅花鹿、东北虎等几近灭绝。著名的东北野参,也难觅踪影,一些珍贵的野生药材也被采摘干净。

由于北大荒湿地面积骤减,生物多样性也日趋减少,导致生态涵养和调节功能也严重退化。这片曾经气候怡人、林木参天的东北黑土区,正在变成一个生态脆弱区。恶劣气候和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自然灾害如干旱和洪涝,也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荒就已发生了数次旱涝灾害。1994年的洪灾,就曾导致黑龙江5300多公顷耕地被淹没,数十个村庄被冲毁。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北大荒大面积遭灾,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2002年,北大荒又被肆虐的旱灾席卷,导致整个松嫩平原几乎无法播种。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北大荒大大小小的支流里,致使数十座水利工程失去了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从1999年开始,国家才决定把广袤的北大荒退耕还“荒”。全面停止对现有湿地的开发,同时对不宜耕种的,或者产量低下的200万公顷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为北大荒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实现了数十万公顷土地的退耕还“荒”,建立起了约占整个农垦区面积20%的保护区,完成了人工造林数十万公顷。

现在的“北大仓”,不但逐渐重现了当初水丰林美、动物遍地、风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更是实现了年产100亿公斤的粮食的能力,保住了“中华大粮仓”的地位。

北大荒从开荒到还荒,真正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资料:《中华粮仓——北大荒》)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们先来讲一下北大荒的开发历史吧!

北大荒的开发历史

所谓北大荒指的是我国黑龙江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之间的广大未开发的无人区。这片土地未被开发并非因为土地贫瘠,恰恰相反北大荒是一个聚宝盆!北大荒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其他三个是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南美洲的潘帕大草原,我国的黑土地面积约占世界黑土地总面积的20%多,其中百分之80都在北大荒。黑土地含有大量黑色腐殖质,土地肥性好,种植作物哪怕不施肥也能长得非常好。

北大荒的黑土地那么肥沃为何没人开垦呢?很大一个原因是这一地区是满人的发家地,清朝时候清朝廷为了保护龙脉不被破坏,禁止民众进入那一区域,久而久之北大荒就变得荒无人烟。

后来五十年代的时候,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政府组织了大量的官兵、青年进入北大荒开垦北大荒。这些人前仆后继,不惧千难万险,不惧恶劣的生活条件,硬是在北大荒上开垦出了一片又一片的田地,一个又一个的大农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之下,北大荒从荒无人烟的荒地变成了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现在,北大荒共有常住人口170多万,田地3500多万亩,相关企业2000多家。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过度开垦,大量的湿地、荒地变成了田地,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北大荒的生物多样性开始减少。并且加上逐年的种植,北大荒的黑土地肥度也减少了很多,部分地方的黑土地甚至开始沙化了。

现在我们的粮食获取渠道繁多,不必再单单只靠自产,加上北大荒开垦过度反倒让粮食减产,为了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现在北大荒开始有组织的退耕还林,让那片大地再次绿起来。

通过种植人工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停止开发等措施,北大荒的的自然环境开始恢复,平日那些罕见的稀有动物也逐渐能发现其踪迹,自然环境也变得更加秀美;同时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的引入也使得粮食生产效率变的更高,有限的田地可以产出更多的粮食,不必再像之间那样不停开垦新地了。

北大荒的未来势必会变得更好的,又要产粮又要环境优美未必是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铲史官老李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是人们曾经用来形容北大荒的一段佳话。

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之地。如今的北大荒实际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据相关历史记载,北大荒自古以来即是蛮荒之地,这里气候恶劣,风雪肆虐,沼泽遍布、荆莽丛生、猛兽成群。

历史上因种种原因该地始终无人开垦,致使千里望去,荒原茫茫,人迹罕见,人称北大荒。

彼时的北大荒虽人烟稀少,但却草塘遍野,芦苇飘荡,是各类珍惜野生动物的天堂。

当年作家聂绀弩在下放此地时曾有过相关描述: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何物水边爬?四脚蛇,哈士蟆……山中霸主熊和虎……毒虫猛兽美家乡……一年四季冬最长。”

就是在这片荒芜的黑土地之上,人们创造了巨大的人间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加之人口剧烈增长,吃 饭问题日益成为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当时情形下,不得不靠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

北大荒具有肥沃的黑土地资源,除此,北大荒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下水量众多,地表江河纵横,且自然降水充沛,故极为适宜大规模发展农业。

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国家决定开始对其进行有组织开发。

自1958年开始,来自祖国各地的数万名革命干部、解放军官兵、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满怀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开发北大荒的事业中来。

他们虽出身不同,年龄参差不齐,职业千差万别,但他们来到北大荒后,皆是挽起裤腿,躬下身子,爬冰卧雪,排干沼泽,披星戴月,开垦荒原。

经过近五十多年,几代人的接力长征,他们在北大荒建立了数量、规模庞大的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新中国生产输送了大批粮食。更是把过去鸟兽出没,人迹稀少的北大荒变成了闻名全国富饶美丽的北大仓。

不得不承认,北大荒的开发确实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这里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满足了国家对粮食的急切需求,在这一点上,北大荒确实功不可没。

但人类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但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河北的塞罕坝地区曾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清末由于当地人对塞罕坝大规模的林木砍伐,开垦种植,致使塞罕坝生态遭到巨大破坏,沙化日益严重,最终昔日的富庶之地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高原。

同样,由于过度无限制的开垦、排水及捕猎亦使北大荒的原始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改变,并造成了巨大破坏。具体表现有:

[1]、北大荒湿地面积减少了近80%。

[2]、土地沙化、流失严重,旱灾水灾开始频发。

[3]、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被迫迁徙他乡,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不仅如此,该地环境亦开始变得恶化,灾害开始增多。如此一来,昔日肥沃富饶的土地开始变得日渐贫瘠。

为恢复北大荒原始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末,国家开始做出重大调整,决定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奋力开荒到停止开荒,再到大规模还“荒”。这既是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转变,也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大荒的变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得到重新回归,使北大荒的的草更绿、水更蓝、云更白……

使“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优美富庶画面,逐渐再现北大荒,再现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再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