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我們農民工沒有合同,難道就不給錢了嗎?是農民工的血汗錢?

用戶274980512


我是在一家小企業做一線工人,我們沒有合同,沒有禮拜天,忙的時候每個月1號都在加班(每個月底發工資1號基本放假1天),年底了廠裡都不會去接太多的訂單,讓我們這些員工能早點回家團圓!


AA黃花魚


大家好,我是豫東源嫂,農民工沒有合同的工資真的很難拿,就拿我自己家的事來說吧,我老公就是一位農民工,在南方乾的工地上的活,由於是跟個人老闆乾的,也沒有籤合同,拖欠的工資已經四年了,每年去要都用一句沒有錢來打發,打電話不接,信息不回,去他家找他也是要不來,今天說明天給,明天又說後天給,總之就是一天一天的拖下去,還好今年去給打了欠條,最起碼心裡有點保障了,農民工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怕老闆拖欠工資,真的很不容易,唉…說多了都是淚


豫東源嫂


農民工去經濟比較發達的城鎮打工已經成為當今大多數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來到城市為了生存創收就成了農民工。大多數農民工主要從事的行業是建築行業,依照筆者的觀察和經驗來看,其他行業基本上不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只有建築工程行業時常有拖欠工資的情況。

建築工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原因大概有一下幾種情況:一是建築方資金不到位就要趕工程進度急於開工,資金的缺口靠貸款,靠承辦工程方墊資,靠多放籌措集資。這就為拖欠農民工工資造成源頭上的問題。二是靠工程承包方墊資,那個工隊要幹活少的墊資幾十萬,多的墊資上億,沒有墊資就沒有資格承包工程,這已經是這個行業的潛規則。老闆們墊了資,甲方又沒有資金支付,就會一欠隔位欠,農民工自然就成了受害者。我一個朋友辦工廠掙了三千多萬,通過熟人介紹去一個大項目幹起了二包工程,三千萬全墊資進去了,自己到欠農民工工資五百多萬,五年了一分錢也催要不回,農民工官司打贏了,他破產了,還是拿不到工錢。三是大多數建築工程用農民工根本就沒有勞動合同,由於人員不穩定,流動較大,管理部門監管不到位,法律法規也不夠健全,再加上農民工法律意識不強,不會依法維權。

儘管打工的錢是下苦得來的血汗錢,農民工也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維權,比如,去當地勞動監察部門上告,也可以申請勞動仲裁,也可以去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不管用什麼方法,關鍵是對方要有錢支付血汗錢。

農民工對我們的城市建設貢獻很大,工程師設計了這個城市,農民工建設了一座城市。我們要呼籲全社會關愛農民工,建立從源頭上保證農民工工資的長效機制,打擊惡意拖欠工資的人和事,為農民工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南山問禪


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有效方法。因此,建議我們的農民工朋友在務工時一定要簽訂勞動合同。

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情況就比較麻煩,就需要自己來舉證。比如。之前就工錢是否有口頭協議。是否有證人?在施工過程中是否有第三方證明?每次討要注意錄音,留取證據。有了證據,可以上,當地勞動監察部門去舉報,也可以申請當地勞動仲裁部門進行仲裁。





趙小明


由於農民工,工作環境的關係,是不可能,每一次的工作都是籤合同的。農民工。大多數的工作,不是在工地上,就是在其他一些不固定的場所工作,就需要一天兩天或者是一個月兩個月這樣的環境當中。像類似這樣的一些工作場所。基本上都是有一些那些小包工頭去承包,在去工作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有這些人,打電話聯繫,或者是朋友介紹去做事的。在你叫他們來上班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合同關係。因為這是你主動聯繫叫他過來上班的。並且一般都會講好多少錢一天,工作多少個小時,所以在工作做完以後就要付款的,有些特殊情況,老闆身上沒結到賬這樣的情況下,也會給出一個準確的時間。比如說過兩天,三天,把這個錢再結給你。當時這並不代表。說這個錢就不解給你,就白給你幹,這是不可能的。要是農民工真正遇到這種老賴的情況,那就只有申請第三方來解決這個事情了。比如勞動局。勞動局是會受理這樣的一些案件的。







蜂蜜黃哥


必須得給!農民工不容易啊!乾的都是最累的活,吃的最差,待遇最低!農民工大多都是沒有多少文化的底層勞動人民,當他們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他們投訴無門,無處訴說!雖然沒有合同但是活兒已經幹完了,就該把工資結清。不過現在情況已經好多了,國家很重視農民工的問題。這是我們國家的進步,也是對農民工的保障。農民工兄弟也要加強自身意識,一定要籤勞動合同,學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想想奶奶


沒有合同也是要給錢的,但是有合同呢就安全一點有保障,我希望農民工也一樣要籤協議合同,不管將來發生什麼事都有保障,沒有什麼糾紛


農村燕子姐姐


沒合同也必須給農民工工資


好奇的怪物


雖然沒有合同,但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勞務關係,就必須支付工人的工資,如果不給你就要通過正當的法律渠道加以解決!


鏡泊湖畔2


沒有合同,並不代表就沒有其他渠道來證明自己和那企業或者公司存在勞動關係,所以可以去人社局勞動監察部門或者法院等組織尋求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