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书读的越多,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就越到位,说出的话就越尖锐,越深刻,如何避免误解?

五峰道人796


何必去解读?你读的书和别人的经历都是影响个人观念的原因。你有你的观点,别人有别人的态度,想要纠正别人的态度,就是把自已置于别人的对立面,使冲突不可避免。

你说,你读书读得多,并不代表你能读懂人。再说,你说的"书读的越多,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就越到位,说出的话就越尖锐,越深刻”,也不竟然。诚然,读书可以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看问题相对全面一点,深刻一点,但不代表读了点书的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真正读懂书的人,也是社会生活上过得成功的人。这种成功不是名和利之争,而是能使自已平常心看待事物的能力。当自已的观念,别人不接受的时候,可以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正视别人正确的观点,及时改正自已的错误观点。当自已的意见不被别人采纳的时候,应有的态度是保留自已的意见,而不是强勉别人去接受。

我们在对话中,首先要做的是一个倾听者,在别人说话过程中适当用点头等姿态语言表达同意,为发表不同意见尽量营造相对柔和的语言环境,只有尊重对方,对方才会重视你的意见,才不会有抵触情绪。


多知事


读书多少与思想境界、看问题的深度并不能成正比。我就在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工作。原本过去挺迷信知识分子的,见得多啦才明白个中滋味。有位研究员一天敲开我的办公室,进来后问xxx在不?我说不在,他扭头就走。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他老婆让他找xxx取报纸。呵呵……。你要是以为这样的人是个别的,那你又错啦。九十年代早期,某研究室书记邀请我到他们室讲党课,这位书记就是八十年代毕业的高知精英。不久就一个“小差”开到大家拿去啦。

读书要看读什么书?怎么读的书?领悟能力以及世界观等都有关系。学富五车没有文化的现象还少吗?

以对苏联解体的解释就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版本,却没有一种是完整准确的。


洛阳艾农


我如果不读书,估计会变成和我妈一样的,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的泼妇,20年前,她为了两毛钱和收废品的吵架,我好几天不好意思出门,嫌弃她太丢人。现在也不算穷了,可不管怎么样不缺钱,她都是一副下一顿就要饿肚子的穷酸样,都快80了,掉下来一根针,她都要在地上使劲找,不找到不罢休。她每次在家骂我外公不让她读书的时候,我都从心里感谢她,曾经她那么穷,那么重男轻女,可依然愿意送我这个女儿读书,曾经挨过的揍都变成了甜蜜的回忆,她还是我的好妈妈!


爱国者但不是小粉红


言为心声,一个人语言的尖锐其实只是内心凉薄和生性阴冷的体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根源入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一些流行的术(表面),要用道(本质)的力量来把这个问题彻底扫掉。

在我看来一个聪明人,起码要具备以下的三个素质,才算勉强入门。

1.看透社会的规则和规律

2.看透世人的人心和人性

3.看透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除此之外还要加上有对策,能实践,变通无数三点,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智慧越深的人,语言也会更加灵动,和这样的人交流,你只会有一种如沐春风,如饮美酒的感觉,无形当中就会被其所吸引,这是一个高认知的人内心由里到外的自然流露,读书读的多的人很多,有思考的人也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却很少,很多时候,你自以为自己看得很透,其实只是你的高度太低。

做人如果可以常怀敬畏之心,相信天外有天,又能够拥有极为自信自由的灵魂,独步天下挥洒自如,变通宇宙之机,智慧的高度必然可以更上一层楼,你自然就会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风雨载人间


说到底,还是修为不够,一瓶不响,半瓶咣当。还是太年轻,资历尚浅,有待磨砺


无非是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地步,觉得自己足够厉害,无形中会看不起周围人,从而也会无所顾忌,肆无忌惮,持才傲物,无知者无畏。


一旦他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层次,走到见山依然是山,见水依然是水的境界,他就会谦恭仁慈敬畏了。有时候,回到原点,才是真正觉悟。


人生就是画圆,从起点到终点,看似没有变化,却是千差万别,一眼万年。出走是少年,寻求生命的意义,归来已是中年,才懂平凡的生活,才更珍贵,周边的人,才更值得自己敬畏。


就像王国维所说三重境界,题主说的人不过是处在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到他什么时候进入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就通关了。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有些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前者孤傲犀利,后者谦恭温和。至于如何避免?一则读书,二则修心,三则点化,四则觉悟,无他。(图片来自网络)


独自成山


读书多,看问题应该比别人深刻,但不一定很全面很透彻,书上的知识如果脱离实际,就会导致片面。

一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大字不识一个,有时候却能说出很深刻的道理,教育出来的孩子非常优秀。读书,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自然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如果善于思想,阅历也是汲取知识的过程。

读书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融入书本精神的人却很少。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知则殆。就像吃饭太快没有好好的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

书看得多,必然知道的更多,但不是浮于表面,有的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多读了一些书,说起话来盛气凌人,一个有文化的人,如果再谦逊一点,柔和一些,那就真的很完美了。知识如浩瀚的海洋,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沧海一粟,没有绝对的全才。

在讨论某一个问题时,首先摆正出发点,就事论事,避免带有个人情绪,大部分人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神仙,有些问题只能在摸索中前行,预见不了的事情可以规避。

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分歧,职业的不同,还有文化的差异,所以每个人只能仅限于站在自己的位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到底谁是真理谁是谬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结论。

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也要允许有别人的想法。高智商不等于是高情商,知识固然让人敬重,但是回到现实,别人懂的你未必都能懂。所以说话的同时也要兼顾别人的感受,别人敬重的是你的学识,然后才是你这个人。

读书,不是读死书,而是灵活运用,对待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成熟的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小时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用55分钟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作出决定的时间。

一次成熟的思考,可以避免一次错误的决定,往往因为急躁而忽略了事情的真相,甚至是错误的决定,从而导致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知识就是力量,书读得越多,自然懂得的道理更多,看待问题更有广度和深度,可表达的能力更广泛,思维更活跃,也有更多观点致胜的理由,那么委婉一点,请阐明你充分的理由,发挥你超常的智慧,让别人从内心认可和佩服,觉得无可挑剔,不可推翻,让学识与素养对等,而不是趾高气扬地目中无人。

我们尊重知识,更敬重值得敬重的人。





枫桦苇岸


读书越多,并不必然看问题深刻、广泛。

一、只读书不理解(未消化)不行,结果是书是书,人是人,两张皮。书读的再多也无用。

二、读了书不思考、不体会、不辩别。只能越读越糊涂,无所适从。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书。书本上的观点相互冲突的比比皆是。甲书说是(例如孔子是大圣人〉,乙书说非(例如说孔子是大混蛋)。

三、只读书不运用,不实践是书呆子。书会越读越傻。现实生活中,有的读书人十分偏激。自认为知识丰富,真理在握。说话别人很难理解,很少有人认同。(例如范跑跑)。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学以致用是关键。一个人读书再多,也没有图书馆藏书多,也没有计算机的内存多。

看问题深刻,读书只是条件之一(简接经验)。更重要的是体会、经历(例如.,走万里路),试验(科学技术类),思考(消化、吸收、批判、鉴别、感悟、觉悟…),尤其重要的是不断运用、实践,不断加深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远及近,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问题广泛。决定因素并不主要是看书多少。更关健的是看问题的高度、角度。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视野开阔才能看的广。不少读书人,被书本所禁锢(非礼勿视),选择性失明。只看好,不看坏;只看了有字书,没看到(不会看)无字书;只看到美好,没看到(不愿看)丑恶,只看光明,不看黑暗;只看优点不看缺点’或者相反。只看到自己喜欢的,没有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因此,这种读书人看问题极端、片面,不切实际,难被认同。

这种读书人自认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自认尖锐、深刻。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外人感受则是觉得这些读书人尖酸、刻薄。不食人间烟火。傻x一枚。

要想不被别人误解,也许要想别人所想。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理解别人。说别人听的懂的话(说大白话,不说书面语言,不故做高深),放下身段。端正态度。考虑对方立场,顾及对方感受,采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方法,语言、按受程度…。


二亿六老人


这句话不对,书读的越多,越能够接受更多角度看世界。

知乎上曾经有个很热门的回答,大意是,如果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会有什么样的体验,高赞的回答是,见识世界多元之后,再也不会轻易的否定和判断别人的生活。

如果出现上述现象,那么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看的书,其实还不够多。当你的阅读量足够大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是多元,每一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一成套无比正确的原因系统。

比如,不同的社会文化,西方讲究人权和自由,东方讲究组织和服从。

比如,不同的年龄段,同样是生活消费,70后讲究先存后花,80后有多少花多少,90后没钱就直接借着花。

比如,不同性别,直男和直女,同样的世界,不同的角度,你说奇怪不奇怪?

比如,不同的时代,计划生育时代,鼓励生育时代。

比如,不同的原生家庭,父母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影响和塑造自己的孩子。。。。。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同,有着多元的价值观,每一种观念的背后,都有它复杂的成因,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世界。读书多,见识多,更能够认识理解这种多元化,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多听少说。


白水90944696


关键词:书、锐、深、误、免

俗话说,知书达礼。

读书能让人明白很多道理,也应该能明白“情商”、“口才”、“走心”的道理。

避免被误解,有以下几个办法,供参考。

1.不说。

言多必失;三缄其口;闭口不言。

就像庙里的铜像,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2.少说。

天机不可泄露;话不投机半句多。

就像准备谈判的主管和谈判受挫的代表。

3.会说。

看客下饭;察言观色;妙语连珠;说到点上;说到心里去;说得让人听了极为受用。但是,我们反对阿谀奉承,那不是读书人的气质。

就像央视主持人那样,既能保证气氛热烈,又能把握谈话方向。

4.慎说。

重要场合讲话,建议提前准备讲稿,谨慎从事。不然,现在传播速度、渠道早已不比以往,风险很高。祸从口出,人言可畏。

就像新闻发言人讲话那样,立场坚定,态度明确,滴水不漏。

(图片来自于网络)


名家故事汇


书读的越多,看问题的深度、广度越到位,但与此同时说出的话就越尖锐、越深刻。这其实是一个智商和情商的问题,读书虽然能提高人的智商,但是情商的提高则需要人与人之间相处后总结而来的。所以若想避免被人误解为好为人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读书提高智商的同时,顺便练习一下情商

生活中,不乏智商很高的人,从长远来看,智商决定你现在的路能够走得好,走得稳,而情商则决定你能够走多远,所以我们在读书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处理好和身边人的关系。

举个例子:春节期间,很多人都遭遇到催婚的尴尬。想想这个场景,客厅一堆长辈在没有征求你是否愿意结婚的时候讨论开了。

父母的意见:在他们开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生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没结婚就算你再有钱,整个人也是不完整的。

你的意见: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现在离婚率那么高,况且结婚之后需要面临诸多问题,生孩子、买房子、买车、培养孩子上学,而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物质保障。

可是这个时候,你的意见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麽,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暂时放下自己的执念,口头上表示谢谢长辈们的关心,或者笑着面对他们,一言不发。

原因: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大多数人做的决定主要是为了迎合周围人的认同,比如:为什么买房,什么时候结婚,他们都没有自己的规划,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结婚了或者买房了,自己不能落单,至于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是现在结?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

2、书读的越多,看问题越全面,结果就会很好,这句话并非完全正确。

(1)最近有一句话很流行: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生活中不乏满腹经纶、能言善辩之士,可是他们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不是提升自己,而是在社交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资本,简单来说就是向周围人炫耀一下他的学识。

比如:某领导为了稳住军心,总会提到马云创业时和十八罗汉的故事;

比如:某些自媒体人为了让别人知道多么厉害,到处和那些名人拍照等等

(2)你所谓的看问题全面只是确认偏误而已

什么是确认偏误呢?

确认偏误是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确认偏误(或称肯证偏误、验证性偏见)是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由此,人们在脑中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矛盾的信息,并加以片面诠释[1]。这种偏见尤其显见于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例如,当谈及枪支管制问题时,人们常偏好支持自己原立场的观点,也倾向将模棱两可的事实做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偏见的搜索、理解和回忆,常被用来说明态度极化(即使争论双方都依附于相同的根据,争执仍变得极端)、信念固着(在反证出现后依然坚信原有看法)、非理性首因效应(即强烈的「先入为主」效应)及错觉相关(对二件偶然事件做无根据的连结的倾向)等现象。

所以,当你认为你的观点正确时,不用着急忙慌的劝说身边的人认同你的看法,或者做某些事情得到他们的理解,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感同身受这个事情,你指望一个结完婚的人相信没有物质保障的婚姻注定是不长久的,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有科学数据证明:好的物质条件可以降低离婚率),因为如果他们相信你说的,就等于否定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

通过这个问题我看到另外一层,当周围人对你的观点存疑时,你该如何自处?我的答案是不要急着辩解,和他们理论,时间会证明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