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孝陵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在中国帝陵发展上承前启后,开创了“前方后圆”、“前朝后寝”的新规制,享有“明清第一皇陵”的尊崇地位。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地宫建成,九月马皇后去世,葬入该陵,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因此定名为“孝陵”。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历代尊崇。

清代前期在满汉矛盾冲突之下,清皇帝基于统治需要,笼络汉族民心以淡化民族仇恨,奉明朝皇帝为正统,多次下江南拜谒明孝陵。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清帝逊位后第三天,孙中山携南京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谒祭明孝陵,并拟祭文。

从1997年开始,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地宫经探测被认定位于明孝陵圆形宝顶下面,地宫建筑面积根据探测结果竟达4000多平方米,几乎是已发掘的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明孝陵地宫的具体形制还不能清楚知道,但从明孝陵现存建筑、明故宫建筑遗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为建筑基座的现象,以及已经发掘的定陵地宫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实例可以推断,孝陵地宫应该也是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筑。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孝陵石象路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孝陵下马坊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孝陵大金门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寝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朱棣)、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镇)、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载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检)。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长陵完全仿照明孝陵建造,享殿(祾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由六十根楠木巨柱为主要架构,是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楠木大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因缺乏足够的楠木木料,用的是东北松木。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十三陵昭陵方城明楼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十三陵神路大红门

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皇陵石像生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皇陵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历时47年建成,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明显陵由王墓改造而来,是中国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占地面积大,达183.13公顷,是明代帝陵中单体面积最大的皇陵;其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在明代帝陵规则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1521年武宗驾崩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民变。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朱厚熜聪敏过人,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他极其敏感却又十分勤奋,嘉靖四十五年腊月(1567年1月),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

朱厚熜即位后,自立统嗣体系,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同年六月,推尊朱祐杬为“兴献帝”。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王坟正式更名为显陵。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又加尊为“献皇帝”,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明嘉靖五年(1526年)九月,“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于世庙“;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则追尊庙号为“睿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恭迎献皇帝神主供入太庙。朱祐杬被追尊为皇帝后,原有兴献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

1988年元月明显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显陵远眺

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

祖陵原有殿庶、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并有祭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明祖陵坐落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明代属南直隶凤阳府管辖)。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明祖陵,筑堤3000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游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可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

1996年明祖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祖陵神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祖陵鸟瞰

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历代诸王的陵园,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东郊尧山西麓,靖江王陵距市区约5公里。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靖江王从册封到灭亡共存280年,先后承袭王位的有14人,其中有11王葬于尧山,这11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一个方圆百里,气势磅礴,极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靖江王陵的建筑布局均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通常可分为外围、内宫两大部分。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已开放的靖江庄简王陵享殿内陈列展出部分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见,极为珍贵。

靖江王陵与靖江王府一起于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靖江王陵

潞简王墓

潞简王墓坐落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北郊13公里处的凤凰山(系太行山余脉)南麓,依山据岭,四周泉壑幽深。时人称其为“头枕凤凰山、脚登老龙潭,左手揣着金灯寺,右手托着峙儿山”,景色十分秀丽宜人,是中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墓主潞简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穆宗朱载垕第四子、万历皇帝唯一同母弟。其陵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完全仿照万历皇帝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被誉为“中原定陵”。

城垣内占地80余亩,分为三进院落,所有建筑均以青石垒砌雕凿而成。第三进院落中有圆立式的“宝城”,通高9.35米,周长约70米,“宝城”下即为地宫。地宫总面积约18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构成,全部为石结构的拱券式建筑,棺椁即安放于后殿。

1996年12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潞简王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潞王墓神道

明蜀王陵

明蜀王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正觉山麓,以僖王陵为中心散布10余座明代蜀府诸王及王妃墓葬,形成了一处类似北京明十三陵的著名王陵墓葬群胜迹。明蜀王陵的发现,对于了解明代藩王陵寝制度以及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明王朝在近三百年间共封了13位蜀王。明蜀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室家族陵墓群,距今已564年,发掘于1979年。明蜀王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为中心,围绕其四周及邻近区域已形成最为集中的僖王赵妃墓、僖王继妃墓、黔江悼怀王墓、怀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边坟郡王墓等十个陵墓,分布在十陵街道南侧正觉山麓及山前的青龙埂等地。而其所在地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就因此而得名。

1979年因兴建石灵中学(现十陵初级中学)无意中挖到地宫,起初因灌水却不知水流往何处且凭空消失,后来才发现地宫陵寝,挖掘出土了五百多件包括圹志碑、燔炉、彩釉兵马俑、舞乐俑等珍贵文物。蜀僖王陵地面建筑早毁,己难考证其原貌,但其地宫建筑保存完整。这是一座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地下宫殿,地宫全长28米、宽8.96米、高6.59米,仅恢复后的阶梯就达44米。沿台阶而下,便是深埋地下九米深的地宫。地宫门高大雄伟,帝王之气彰显无疑。地宫精美华丽,极尽豪奢,其平面呈三进三重殿四合院布局,门、窗、柱等皆用石仿木做楼空雕刻,整座墓室俨然墓主生时所处的王宫。

明蜀王陵1996年12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蜀王陵

景泰陵

景泰陵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为明第七帝代宗朱祁钰与孝渊景皇后汪氏合葬墓 。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的旨意与于谦等大臣推拥下即了帝位。后英宗在瓦剌没了价值被放回,代宗却不愿放弃到手的帝位,以太上皇之名将英宗囚禁。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英宗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朱祁钰被废软禁,降为郕王,一个多月后朱祁钰病死,英宗以王礼葬于北京金山。后朱见深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郕王墓扩修为皇陵。嘉靖时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2001年6月国务院核定景泰陵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景泰陵

明楚王墓

明楚王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40公里处江夏区龙泉山,系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寝。明楚王墓各寝占地均在百亩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现多已不存。1982年,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

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据《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

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成为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九王的陵寝与陵园。

这9座陵园,以朱桢的“昭园”为最,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昭园”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龟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是朱桢的孙子楚宪王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

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山区间当时建有灵泉寺、灵泉书院,李蹊家中藏书丰富,其藏书楼称为万卷书楼。此后人文蔚起,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沈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冯京,明代的曾泰,科举夺魁,被钦点为状元。到元代,在龙泉山一带形成了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望族,建有亭台楼阁,花圃莲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继在这里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历代先贤陵墓共48处。于是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卜居或漫游,这里遂被人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从1981年起,武汉市开始对龙泉山的文物古迹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观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和开发,逐步恢复了一些地面建筑和重要景点,现在建成开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远眺亭、楚昭王陵园、龟碑亭、婆婆树、樊哙雕像及樊哙墓等。

2001年明楚王墓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楚王墓

朱载堉墓

朱载堉墓位于河南省沁阳市东北山王庄镇张坡村东,占地86000多平方米。朱载堉在父亲死后不袭父亲爵位,著述终身,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去世,葬于九峰山下。墓区砌有围墙,南有神道120米。土冢用石围砌,直径7.6米,高2.5米。冢前有百余名家的碑刻题记。冢区两边依墙建书壁,镶嵌着国家领导人、国家著名乐律学家、舞蹈专家、诗人、书法家等近百位名人的题词刻石,构成了50多米长的书壁碑廊 。

1986年在沁阳市山王庄乡张坡村九峰寺旧址发掘出土。该碑为其子朱翊锡、朱翊钛在其父逝世十三年后刻立,因朱载育遗嘱死后不立神道碑,或立无字碑。故此碑刻而未立,只陈放在朱载育所住的九峰寺生祠屋檐下。1938年冬,日寇侵略沁阳,火烧九峰寺,致使此碑炸裂数百块(今存残碑为其中最大一块)。事后当地群众为了保护残碑,就地挖坑埋于地下,至1986年4月由县博物馆发掘出土,迁至博物馆收藏。明代。厚43厘米、宽109厘米、残高116厘米。该碑为长方体,已残缺不全,现存碑面为不规则的四边形,计17行,足行25字,王铎撰文并书丹,行草体。存文简述了朱载堉家世、生平、尤其详载了朱载堉的卒年“距既魄止九月乃薨年七十有六”及治丧时间、地点“壬子三月二十六日葬九峰之源”。

朱载堉 (1536年——1611年),是明宗室郑薛王朱厚烷之子,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汉族,祖籍安徽省凤阳县,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朱载堉通过精密的计算与实验,创立了一种新律制“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几千年来前人一直未能解决的乐律难题。朱载堉的理论是世界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出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乐律学家、音乐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又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在美术、哲学、文学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早在明代,朱载堉就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朱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万历十九年(1591年),其父朱厚烷病逝,载堉为世子,本可承继王位,但他上书皇帝,甘愿放弃。他所承袭的郑王是皇子所享的亲王爵位,首位郑王为仁宗次子、宣宗弟朱瞻埈。十五年七疏,去爵意坚,万历皇帝最终允准。朱载堉迁出王府,专心著书立说,视名利如粪土,其举止震惊朝野,被称为旷古奇人。

2001年朱载堉墓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朱载堉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朱载堉像

明鲁王墓

明鲁王墓又名鲁荒王陵。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中心店镇尚寨村北九龙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陵区共分导引、陵园、陵寝三个部分。建有内外城墙,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其中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是明代亲王第一陵园。是朱元璋在世时建造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亲王陵,陵园主要建筑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明楼、地宫,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是目前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明楼在其它藩王墓中是没有的。

2006年,明鲁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鲁王之宝印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鲁荒王陵

朱权墓与乐安王墓

朱权墓位于江西省新建县石埠乡黄源村缑岭。朱权(1378-1448)是明代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七年(1394)封为宁王,封地在大宁(今锦州、承德一带)。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朱权博学多才,撰有《通鉴博论》、《汉唐秘史》、《诗谱》等。据墓区地面考论与明国史总裁胡俨《敕封南极长生宫碑》记载,原墓区地面建有长生殿,南极殿,泰元殿,冲霄殿、璇玑殿等。后皆毁于日军战火。该墓墓室壮观,构造雄伟,青砖达砌仰顶,卷棚式,墓室全长31.7米,最宽处21.45米,高4.5米,为6个墓室。1958年进行了发掘。墓内出土有金铖,银挖耳、玉带、道冠、铜器、木俑和陶器等。现墓室经过维修、保存完好。墓前存有一对刻满符篆和志文的石华表。1957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乐安王墓位于新建县望城镇花联村西约400米龙幡山。乐安昭定王朱奠垒,系宁献王朱权(明太主朱元璋十六子)之孙。生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正统七年(1442年)封镇国将军,景泰三年(1452年)封乐安昭定王,弘治元年(1488年)因疾薨,享年六十二岁,葬于新建县望城镇刘坑村花坑山。其娶夫人十,生八子。

该墓室用素面青砖砌成无梁卷拱式地宫,由甬道、前室、后室构成,前后室中间有两道青石双扇枢轴式大门,墓式左、右、后墙设有壁龛,自金刚墙下甬道。墓室全长19.83米,前室3.49,深5.77米,高3.27米。后室宽5.35米,深7.95米。高4.13米,甬道宽2.15米,深6.11米,墓室总面积约70余平方米。该墓1987年2月被盗,后经抢救性挖掘,墓中出土了金饰品、铜器、玉器,瓷器、锡器及彩绘陶俑等大量珍贵文物。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朱权墓

明益藩王墓地

明益藩王墓地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洪门镇洪门岭。为明代皇帝朱见深之子益端王系墓葬区,包括益端王朱祐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益末王朱慈炱及其子孙的历代墓茔。这些王墓的墓室是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有的为砖室结构,有的为石灰结构,上面盖以数吨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浇浆封固,墓前设神道及神道碑,神道两旁竖有文武官吏、石人石马。还筑有护墓围墙,竖有“益王墓葬地方,百姓不准在此葬坟放牧狩猎”的禁牌,设有专人看管。洪门明代益王墓群在20世纪70年代被发掘,出土器物中,除一批金、玉器之外,还有全副仪仗俑110件,为研究明代藩王礼制规模提供了珍贵参考资料。

2014年7月21日,明益藩王墓地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益王墓神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益王墓出土金凤簪一对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益庄王墓出土金簪

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北侧的阳山南坡,距南京主城约23公里,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开凿的神功圣德碑遗址。阳山碑材利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将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垒起,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9千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31167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

2014年7月21日,阳山碑材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阳山碑材—碑座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阳山碑材—碑身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金陵四十景之阳山问碑

明周王墓

明周藩的王府在开封,墓地主要在河南禹州无梁镇。包括被封为周王的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周定王墓、朱橚的后代周恭王墓及周端王墓。

周定王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老官山东麓,是周王朱橚的陵墓。周定王陵现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地宫。另外,它还包括一个建筑奇特的嫔妃墓。

周定王墓采用凿山开穴后以砖石拱券的办法修建而成,墓道呈斜坡状,长60米,宽6.3米,深10米,是在山体的岩石上开凿而成;甬道位于墓道的西部,与墓道之间由墓门衔接,下部用磨光的大青砖平砌,上部用小砖券筑而成的拱券形甬道。

前室位于甬道西部,与甬道之间由墓门衔接,下部为磨光条石,之上用磨光大青砖平砌,上部用小砖券筑。四个耳室,位于前室的南北两侧,由墓门与前室相连。其下部为磨光条石,之上用磨光大青砖平砌,上部用小砖券筑。中室位于前室西部,是墓葬的主体部分,高出前室1.6米,由前室登七级台阶可入此室。该墓室呈横长状,其下部用长方形磨光条石,之上用磨光大青砖平砌,上部用小砖券筑而成。人立中室之中,举头仰视,高度仿若皇帝陵寝一般。后室位于中室西部,其下部用长方形磨光条石,之上用磨光大青砖平砌。墓室都是磨光青石,门额上方嵌有仿木斗拱和用琉璃瓦砌筑成殿堂的屋檐式样,并施以彩绘。

附近的周定王次妃墓,构造奇特至极,全国仅见。为一平面环状构造,在圆环外墙上,平均布置十七座小地宫。

该墓墓室中间为一直径11.4米的中心柱,墓室外壁上等距离地营建着十七个单体墓室,而这十七个单体墓室所葬的女性均头向中心柱,该墓是用经过精细琢磨的砖砌筑,砖与砖之间则用米粉灰浆灌注。

普通地宫之拱券构造本已难以施工,环状地宫,则意味着在三维层面上亦是“拱券”形状,拱券叠加,对其受力、角度、布局等均要求严苛,地宫中城砖严丝合缝,可见施工精度令人叹服。

周恭王墓:位于无梁镇无梁村北的炸药库院内。是第六代周王朱睦㰂的墓葬。该墓葬的地面建筑物已全部被毁。墓葬的地宫,尚未发掘,也不知其具体位置。

周端王墓:位于无梁镇观上行政村的西观村东侧,是第十代周王朱肃溱的墓葬。地面建筑,如神道石刻、翁仲石兽等已全部无存。1959年,有关部门对此墓进行了发掘,发现这个墓葬的墓室比较简单,夫妇二人只是各砖券一个大洞而已。

2013年,明周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周定王次妃墓室拱券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周定王墓

明德王墓地

明德王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南麓。该墓依山凿扩,由墓道、墓门、雨道、前殿及两个并列的后室组成。两后室及前殿右侧各置一石砌棺床。

德王是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朱见潾及其嫡系子孙的封号。《明史.列传第七》载: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英宗复辟后,“同日封德、秀、崇、吉四王”。朱见潾“初国德州,改济南,成化三年(1467年)就藩。”道光《长清县志》载:“明德庄王墓、德懿王墓、德怀王墓、德恭王墓、德定王墓、德端王墓在县东南四十里青崖山之阳。”

1993年1月22日,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南麓的明代四号王陵被盗,济南市文物处于2月8日至4月中旬进行了清理。该墓依山凿扩,由墓道、墓门、雨道、前殿及两个并列的后室组成。两后室及前殿右侧各置一石砌棺床。据出土的两方墓志,知后室葬德庄王朱见潾及其妻刘氏,前殿葬其子济宁安僖王朱祐樳。朱见潾为第一代德王,正统十三年生,正德十二年毙。 五峰山南麓有七座王陵,原来均有享殿及内外两道围墙,现已毁,唯六号墓围墙尚存高大的墙心,南北长487.5米、东西宽286.5米、现存最高处约6米余,尚颇壮观。

2013年,明德王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德王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国保单位

明德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