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孝陵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在中國帝陵發展上承前啟後,開創了“前方後圓”、“前朝後寢”的新規制,享有“明清第一皇陵”的尊崇地位。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地宮建成,九月馬皇后去世,葬入該陵,因馬皇后諡號“孝慈高皇后”,因此定名為“孝陵”。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備受歷代尊崇。

清代前期在滿漢矛盾衝突之下,清皇帝基於統治需要,籠絡漢族民心以淡化民族仇恨,奉明朝皇帝為正統,多次下江南拜謁明孝陵。民國元年(1912年)2月15日,清帝遜位後第三天,孫中山攜南京臨時政府文武官員謁祭明孝陵,並擬祭文。

從1997年開始,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地宮經探測被認定位於明孝陵圓形寶頂下面,地宮建築面積根據探測結果竟達4000多平方米,幾乎是已發掘的定陵地宮面積的3倍。明孝陵地宮的具體形制還不能清楚知道,但從明孝陵現存建築、明故宮建築遺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為建築基座的現象,以及已經發掘的定陵地宮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實例可以推斷,孝陵地宮應該也是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築。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孝陵石象路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孝陵神功聖德碑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孝陵下馬坊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孝陵大金門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的陵寢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朱棣)、獻陵(明仁宗朱高熾)、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鎮)、茂陵(明憲宗朱見深)、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載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鈞)、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檢)。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長陵完全仿照明孝陵建造,享殿(祾恩殿)為重簷廡殿頂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由六十根楠木巨柱為主要架構,是全國最大也是唯一的楠木大殿,北京故宮太和殿因缺乏足夠的楠木木料,用的是東北松木。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十三陵昭陵方城明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十三陵神路大紅門

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明皇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時佔地約2萬餘畝,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薦號英陵,後改稱皇陵。

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餘間,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來,人為破壞和風雨侵蝕,宮闕殿宇廢為遺址,現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為同一制度,明皇陵雖非帝王之陵,但“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皇陵石像生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皇陵

明顯陵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歷時47年建成,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慈孝獻皇后的合葬墓。明顯陵由王墓改造而來,是中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佔地面積大,達183.13公頃,是明代帝陵中單體面積最大的皇陵;其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則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於湖廣佈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1521年武宗駕崩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民變。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朱厚熜聰敏過人,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都有不錯的造詣。他極其敏感卻又十分勤奮,嘉靖四十五年臘月(1567年1月),朱厚熜於乾清宮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

朱厚熜即位後,自立統嗣體系,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皇帝;同年六月,推尊朱祐杬為“興獻帝”。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王墳正式更名為顯陵。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又加尊為“獻皇帝”,七月獻皇帝神主奉安於奉先殿東室觀德殿,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明嘉靖五年(1526年)九月,“奉安恭穆獻皇帝神主於世廟“;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則追尊廟號為“睿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恭迎獻皇帝神主供入太廟。朱祐杬被追尊為皇帝后,原有興獻王墳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

1988年元月明顯陵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顯陵遠眺

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明祖陵鎮,距盱眙縣城20公里左右。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追尊其高祖朱百六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為恆皇帝,祖父朱初一為裕皇帝,並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追封並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欞星門及圍牆,祖陵全部建成。

祖陵原有殿庶、金門、玉橋、廚庫、井亭、宰牲所、拜齋、宿直房、鋪舍、碑亭、儀從等,栽植柏樹萬株,神道全長250多米,兩側立望柱二對,石像十九對,並有祭田149頃,規模宏大,氣勢不凡。明祖陵坐落在洪澤湖西畔的淮河入湖處(明代屬南直隸鳳陽府管轄)。泗州城被湖水淹沒時,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沒於湖水之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保護明祖陵,築堤3000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沉沒湖中300餘載的文物瑰寶重見天日,成為一處遊覽勝地。遊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對龐大石刻,雄踞在長長的神道兩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石刻群往北,是欞星門遺址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處有石礎子28個,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規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處稱玄宮,現在可見有磚砌拱頂建築物。

1996年明祖陵由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祖陵神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祖陵鳥瞰

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歷代諸王的陵園,靖江王陵位於桂林市東郊堯山西麓,靖江王陵距市區約5公里。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靖江王從冊封到滅亡共存280年,先後承襲王位的有14人,其中有11王葬於堯山,這11王的陵園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構成一個方圓百里,氣勢磅礴,極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靖江王陵的建築佈局均呈長方形,中軸線上序列有陵門、中門、享殿和地宮。各陵都有兩道陵牆,通常可分為外圍、內宮兩大部分。外圍有廂房、陵門、神道、玉帶橋以及石人、石獸等;內宮則有中門、享殿、石人和地宮等。已開放的靖江莊簡王陵享殿內陳列展出部分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見,極為珍貴。

靖江王陵與靖江王府一起於199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靖江王陵

潞簡王墓

潞簡王墓坐落在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北郊13公里處的鳳凰山(系太行山餘脈)南麓,依山據嶺,四周泉壑幽深。時人稱其為“頭枕鳳凰山、腳登老龍潭,左手揣著金燈寺,右手託著峙兒山”,景色十分秀麗宜人,是中國目前保存現狀最好、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墓主潞簡王朱翊鏐,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穆宗朱載垕第四子、萬曆皇帝唯一同母弟。其陵墓建成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完全仿照萬曆皇帝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被譽為“中原定陵”。

城垣內佔地80餘畝,分為三進院落,所有建築均以青石壘砌雕鑿而成。第三進院落中有圓立式的“寶城”,通高9.35米,周長約70米,“寶城”下即為地宮。地宮總面積約185平方米,由前、中、後、左、右五個殿堂構成,全部為石結構的拱券式建築,棺槨即安放於後殿。

1996年12月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潞簡王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潞王墓神道

明蜀王陵

明蜀王陵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街道正覺山麓,以僖王陵為中心散佈10餘座明代蜀府諸王及王妃墓葬,形成了一處類似北京明十三陵的著名王陵墓葬群勝蹟。明蜀王陵的發現,對於瞭解明代藩王陵寢制度以及建築、雕刻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明王朝在近三百年間共封了13位蜀王。明蜀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室家族陵墓群,距今已564年,發掘於1979年。明蜀王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為中心,圍繞其四周及鄰近區域已形成最為集中的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黔江悼懷王墓、懷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邊墳郡王墓等十個陵墓,分佈在十陵街道南側正覺山麓及山前的青龍埂等地。而其所在地龍泉驛區十陵街道就因此而得名。

1979年因興建石靈中學(現十陵初級中學)無意中挖到地宮,起初因灌水卻不知水流往何處且憑空消失,後來才發現地宮陵寢,挖掘出土了五百多件包括壙志碑、燔爐、彩釉兵馬俑、舞樂俑等珍貴文物。蜀僖王陵地面建築早毀,己難考證其原貌,但其地宮建築保存完整。這是一座規模宏大、裝飾華麗的地下宮殿,地宮全長28米、寬8.96米、高6.59米,僅恢復後的階梯就達44米。沿臺階而下,便是深埋地下九米深的地宮。地宮門高大雄偉,帝王之氣彰顯無疑。地宮精美華麗,極盡豪奢,其平面呈三進三重殿四合院佈局,門、窗、柱等皆用石仿木做樓空雕刻,整座墓室儼然墓主生時所處的王宮。

明蜀王陵1996年12月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蜀王陵

景泰陵

景泰陵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為明第七帝代宗朱祁鈺與孝淵景皇后汪氏合葬墓 。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御駕親征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的旨意與于謙等大臣推擁下即了帝位。後英宗在瓦剌沒了價值被放回,代宗卻不願放棄到手的帝位,以太上皇之名將英宗囚禁。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英宗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朱祁鎮復辟,改元天順。朱祁鈺被廢軟禁,降為郕王,一個多月後朱祁鈺病死,英宗以王禮葬於北京金山。後朱見深即位,復景泰帝號,將原郕王墓擴修為皇陵。嘉靖時又改建陵碑,並易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制。

2001年6月國務院核定景泰陵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景泰陵

明楚王墓

明楚王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南40公里處江夏區龍泉山,系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寢。明楚王墓各寢佔地均在百畝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塋城、大殿、配殿、祭臺等建築物,現多已不存。1982年,對昭王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

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漢市考古所對昭王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金冊(銅質)、玉印、腰帶等100餘件文物。據《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封之’。”公元1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

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經卜工師勘定為“五龍捧聖的吉地仙壤”,並鐫上“龍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詩碑,不久,將八大家族居住的數千戶人家的大集鎮遷往山外,將環山一帶劃入王陵區。從此,靈泉山易名為“龍泉山”。朱楨死後為昭王,這裡成為昭、莊、憲、康、靖、端、愍、恭、賀九王的陵寢與陵園。

這9座陵園,以朱楨的“昭園”為最,它坐落在天馬峰下,佔地100餘畝。王妃是安遠侯王弼之女,與朱楨合葬。“昭園”城牆外左側建有碑亭,內豎石碑一座。碑下龜高1.4米,碑高5米,寬1.5米,是朱楨的孫子楚憲王於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園的垣牆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厚1米,高2.8米。磚為官窯特製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

從正門直到大殿,全用1米見方的白凡石鋪陳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橋、朱氏皇堂、享殿、拜臺等建築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漢白玉雕刻的九龍頭、玉柱、屏欄等依然保存完整。山區間當時建有靈泉寺、靈泉書院,李蹊家中藏書豐富,其藏書樓稱為萬卷書樓。此後人文蔚起,名人輩出,從這裡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沈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馮京,明代的曾泰,科舉奪魁,被欽點為狀元。到元代,在龍泉山一帶形成了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望族,建有亭臺樓閣,花圃蓮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繼在這裡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歷代先賢陵墓共48處。於是文人墨客也紛紛前來卜居或漫遊,這裡遂被人視為世外桃源,詩鄉福地。從1981年起,武漢市開始對龍泉山的文物古蹟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觀進行有計劃的保護和開發,逐步恢復了一些地面建築和重要景點,現在建成開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遠眺亭、楚昭王陵園、龜碑亭、婆婆樹、樊噲雕像及樊噲墓等。

2001年明楚王墓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楚王墓

朱載堉墓

朱載堉墓位於河南省沁陽市東北山王莊鎮張坡村東,佔地86000多平方米。朱載堉在父親死後不襲父親爵位,著述終身,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去世,葬於九峰山下。墓區砌有圍牆,南有神道120米。土冢用石圍砌,直徑7.6米,高2.5米。冢前有百餘名家的碑刻題記。冢區兩邊依牆建書壁,鑲嵌著國家領導人、國家著名樂律學家、舞蹈專家、詩人、書法家等近百位名人的題詞刻石,構成了50多米長的書壁碑廊 。

1986年在沁陽市山王莊鄉張坡村九峰寺舊址發掘出土。該碑為其子朱翊錫、朱翊鈦在其父逝世十三年後刻立,因朱載育遺囑死後不立神道碑,或立無字碑。故此碑刻而未立,只陳放在朱載育所住的九峰寺生祠屋簷下。1938年冬,日寇侵略沁陽,火燒九峰寺,致使此碑炸裂數百塊(今存殘碑為其中最大一塊)。事後當地群眾為了保護殘碑,就地挖坑埋於地下,至1986年4月由縣博物館發掘出土,遷至博物館收藏。明代。厚43釐米、寬109釐米、殘高116釐米。該碑為長方體,已殘缺不全,現存碑面為不規則的四邊形,計17行,足行25字,王鐸撰文並書丹,行草體。存文簡述了朱載堉家世、生平、尤其詳載了朱載堉的卒年“距既魄止九月乃薨年七十有六”及治喪時間、地點“壬子三月二十六日葬九峰之源”。

朱載堉 (1536年——1611年),是明宗室鄭薛王朱厚烷之子,字伯勤,號句曲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漢族,祖籍安徽省鳳陽縣,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代孫,鄭藩王族嫡世。朱載堉通過精密的計算與實驗,創立了一種新律制“十二平均律”,解決了幾千年來前人一直未能解決的樂律難題。朱載堉的理論是世界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發明。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誕生出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樂律學家、音樂家、樂器製造家、舞學家,又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曆法學家,在美術、哲學、文學方面也有驚世的建樹。早在明代,朱載堉就為我國奪得了多項世界第一。朱載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因此,朱載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萬曆十九年(1591年),其父朱厚烷病逝,載堉為世子,本可承繼王位,但他上書皇帝,甘願放棄。他所承襲的鄭王是皇子所享的親王爵位,首位鄭王為仁宗次子、宣宗弟朱瞻埈。十五年七疏,去爵意堅,萬曆皇帝最終允准。朱載堉遷出王府,專心著書立說,視名利如糞土,其舉止震驚朝野,被稱為曠古奇人。

2001年朱載堉墓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朱載堉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朱載堉像

明魯王墓

明魯王墓又名魯荒王陵。 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中心店鎮尚寨村北九龍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陵區共分導引、陵園、陵寢三個部分。建有內外城牆,外城牆南北長1200米,東西寬800米,總面積約為96萬平方米;其中陵園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是明代親王第一陵園。是朱元璋在世時建造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親王陵,陵園主要建築有御橋、陵門、二門、享殿、明樓、地宮,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是目前山東省出土文物最豐富的明代墓葬。明樓在其它藩王墓中是沒有的。

2006年,明魯王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魯王之寶印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魯荒王陵

朱權墓與樂安王墓

朱權墓位於江西省新建縣石埠鄉黃源村緱嶺。朱權(1378-1448)是明代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七年(1394)封為寧王,封地在大寧(今錦州、承德一帶)。永樂元年(1403)改封南昌,朱權博學多才,撰有《通鑑博論》、《漢唐秘史》、《詩譜》等。據墓區地面考論與明國史總裁胡儼《敕封南極長生宮碑》記載,原墓區地面建有長生殿,南極殿,泰元殿,沖霄殿、璇璣殿等。後皆毀於日軍戰火。該墓墓室壯觀,構造雄偉,青磚達砌仰頂,捲棚式,墓室全長31.7米,最寬處21.45米,高4.5米,為6個墓室。1958年進行了發掘。墓內出土有金鋮,銀挖耳、玉帶、道冠、銅器、木俑和陶器等。現墓室經過維修、保存完好。墓前存有一對刻滿符篆和志文的石華表。1957年,公佈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樂安王墓位於新建縣望城鎮花聯村西約400米龍幡山。樂安昭定王朱奠壘,系寧獻王朱權(明太主朱元璋十六子)之孫。生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正統七年(1442年)封鎮國將軍,景泰三年(1452年)封樂安昭定王,弘治元年(1488年)因疾薨,享年六十二歲,葬於新建縣望城鎮劉坑村花坑山。其娶夫人十,生八子。

該墓室用素面青磚砌成無樑卷拱式地宮,由甬道、前室、後室構成,前後室中間有兩道青石雙扇樞軸式大門,墓式左、右、後牆設有壁龕,自金剛牆下甬道。墓室全長19.83米,前室3.49,深5.77米,高3.27米。後室寬5.35米,深7.95米。高4.13米,甬道寬2.15米,深6.11米,墓室總面積約70餘平方米。該墓1987年2月被盜,後經搶救性挖掘,墓中出土了金飾品、銅器、玉器,瓷器、錫器及彩繪陶俑等大量珍貴文物。

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朱權墓

明益藩王墓地

明益藩王墓地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洪門鎮洪門嶺。為明代皇帝朱見深之子益端王系墓葬區,包括益端王朱祐檳、益莊王朱厚燁、益恭王朱厚炫、益末王朱慈炱及其子孫的歷代墓塋。這些王墓的墓室是規模宏大的“地下宮殿”,有的為磚室結構,有的為石灰結構,上面蓋以數噸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澆漿封固,墓前設神道及神道碑,神道兩旁豎有文武官吏、石人石馬。還築有護墓圍牆,豎有“益王墓葬地方,百姓不準在此葬墳放牧狩獵”的禁牌,設有專人看管。洪門明代益王墓群在20世紀70年代被髮掘,出土器物中,除一批金、玉器之外,還有全副儀仗俑110件,為研究明代藩王禮制規模提供了珍貴參考資料。

2014年7月21日,明益藩王墓地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益王墓神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益王墓出土金鳳簪一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益莊王墓出土金簪

陽山碑材

陽山碑材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西北側的陽山南坡,距南京主城約23公里,是明成祖朱棣為頌揚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開鑿的神功聖德碑遺址。陽山碑材利用該處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巖開鑿出,由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構成。將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壘起,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9千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重31167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但這一絕世碑材最終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

2014年7月21日,陽山碑材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陽山碑材—碑座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陽山碑材—碑身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金陵四十景之陽山問碑

明周王墓

明周藩的王府在開封,墓地主要在河南禹州無樑鎮。包括被封為周王的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周定王墓、朱橚的後代周恭王墓及周端王墓。

周定王墓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無樑鎮老官山東麓,是周王朱橚的陵墓。周定王陵現存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地宮。另外,它還包括一個建築奇特的嬪妃墓。

周定王墓採用鑿山開穴後以磚石拱券的辦法修建而成,墓道呈斜坡狀,長60米,寬6.3米,深10米,是在山體的岩石上開鑿而成;甬道位於墓道的西部,與墓道之間由墓門銜接,下部用磨光的大青磚平砌,上部用小磚券築而成的拱券形甬道。

前室位於甬道西部,與甬道之間由墓門銜接,下部為磨光條石,之上用磨光大青磚平砌,上部用小磚券築。四個耳室,位於前室的南北兩側,由墓門與前室相連。其下部為磨光條石,之上用磨光大青磚平砌,上部用小磚券築。中室位於前室西部,是墓葬的主體部分,高出前室1.6米,由前室登七級臺階可入此室。該墓室呈橫長狀,其下部用長方形磨光條石,之上用磨光大青磚平砌,上部用小磚券築而成。人立中室之中,舉頭仰視,高度仿若皇帝陵寢一般。後室位於中室西部,其下部用長方形磨光條石,之上用磨光大青磚平砌。墓室都是磨光青石,門額上方嵌有仿木斗拱和用琉璃瓦砌築成殿堂的屋簷式樣,並施以彩繪。

附近的周定王次妃墓,構造奇特至極,全國僅見。為一平面環狀構造,在圓環外牆上,平均佈置十七座小地宮。

該墓墓室中間為一直徑11.4米的中心柱,墓室外壁上等距離地營建著十七個單體墓室,而這十七個單體墓室所葬的女性均頭向中心柱,該墓是用經過精細琢磨的磚砌築,磚與磚之間則用米粉灰漿灌注。

普通地宮之拱券構造本已難以施工,環狀地宮,則意味著在三維層面上亦是“拱券”形狀,拱券疊加,對其受力、角度、佈局等均要求嚴苛,地宮中城磚嚴絲合縫,可見施工精度令人歎服。

周恭王墓:位於無樑鎮無樑村北的炸藥庫院內。是第六代周王朱睦㰂的墓葬。該墓葬的地面建築物已全部被毀。墓葬的地宮,尚未發掘,也不知其具體位置。

周端王墓:位於無樑鎮觀上行政村的西觀村東側,是第十代周王朱肅溱的墓葬。地面建築,如神道石刻、翁仲石獸等已全部無存。1959年,有關部門對此墓進行了發掘,發現這個墓葬的墓室比較簡單,夫婦二人只是各磚券一個大洞而已。

2013年,明周王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周定王次妃墓室拱券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周定王墓

明德王墓地

明德王墓位於濟南市長清區五峰山南麓。該墓依山鑿擴,由墓道、墓門、雨道、前殿及兩個並列的後室組成。兩後室及前殿右側各置一石砌棺床。

德王是明英宗朱祁鎮第二子朱見潾及其嫡系子孫的封號。《明史.列傳第七》載: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英宗復辟後,“同日封德、秀、崇、吉四王”。朱見潾“初國德州,改濟南,成化三年(1467年)就藩。”道光《長清縣誌》載:“明德莊王墓、德懿王墓、德懷王墓、德恭王墓、德定王墓、德端王墓在縣東南四十里青崖山之陽。”

1993年1月22日,位於濟南市長清區五峰山南麓的明代四號王陵被盜,濟南市文物處於2月8日至4月中旬進行了清理。該墓依山鑿擴,由墓道、墓門、雨道、前殿及兩個並列的後室組成。兩後室及前殿右側各置一石砌棺床。據出土的兩方墓誌,知後室葬德莊王朱見潾及其妻劉氏,前殿葬其子濟寧安僖王朱祐樳。朱見潾為第一代德王,正統十三年生,正德十二年斃。 五峰山南麓有七座王陵,原來均有享殿及內外兩道圍牆,現已毀,唯六號墓圍牆尚存高大的牆心,南北長487.5米、東西寬286.5米、現存最高處約6米餘,尚頗壯觀。

2013年,明德王墓地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德王墓

明朝皇家陵墓中的國保單位

明德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