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監之亂”中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為什麼要聯殷叛周?

專治度匪中二病


發生於西周初期的“三監之亂”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次叛亂,是對於周朝內部的權利爭奪而引發的一次叛亂。在這個反叛陣營中,不僅有周王朝的貴族,還有舊商朝和東夷的勢力的參與。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周滅商說起。在周武王伐紂滅商後,由於殷商遺民力量十分強大,再加上週人的力量不足以控制如此廣闊的國土。周武王為了安撫地方勢力首先封他們為王,為了能夠控制他們,又分封了很多周朝的貴族到地方上去。


在商紂王死後,周武王封商王紂之子武庚於商都,名義上繼續統治商朝遺民。為了監視武庚,將商的王畿分為衛 、鄘 、邶 三個封國,分別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統治,稱為“三監”,“三監”實際上才是真正的掌權者。

但是周武王在滅商,僅僅兩年後就去世了,而繼任的周成王由於年幼無法治理國家,因此周王朝的大權被輔政的周公旦掌控。隨著周公旦的掌權,管叔、蔡叔等人開始了爭權,以懷疑周公旦獨攬大權的名義,發動了叛亂。

“三監之亂”中挑頭的是管叔和蔡叔,作為地方勢力的管叔、蔡叔,僅僅憑藉他們的實力顯然無法與周王室的軍隊相抗衡。因此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管叔、蔡叔籠絡商朝遺民,挾持了武庚一起叛亂,並且還聯絡了東部比較強大的東夷勢力。


“三監之亂”作為一場周王朝內部的政治鬥爭,管叔、蔡叔僅僅是利用殷商遺民的力量去抗衡周公旦的勢力,而並不是支持他們復國。因此,管叔、蔡叔叛周這個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浮沉的歷史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導語:以三監為首的作亂反叛是周王朝統治階級內部一次關於權利爭奪的武裝反動鬥爭。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統治階級腐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周武王順應民意於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商朝軍隊,取得了伐紂的關鍵性勝利。隨後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在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分封天下,立七十一國,以此拱衛周王朝。 其中,分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令其統治當地遺留的商民。同時,分封其三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圍繞在殷周圍令他們監視武庚,以防異心作亂,史稱三監。另外我們比較熟悉的周公被封曲阜,召公被封燕地,但是周公召公沒有奔赴領地,而是被武王留在身邊輔政委以重大事務。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其子誦即位,是為周平王。由於周平王即位時不滿十四歲,尚且年幼不能親政,武王生前令周公代天子攝政。


周公的代為攝政引起了同為武王弟弟的管叔、蔡叔、霍叔等同為武王弟弟的不滿,尤其是被封衛地的管叔。武王死後,他作為輩分最大的兄弟(排行第三,周公第四)沒有被授予輔政之責,心裡對周公頗為嫉恨。 於是管叔聯合被封鄘地的蔡叔和被封邶地的霍叔一起傳播謠言,謠傳周公將對成王取而代之。


很快,謠言傳至鎬京,周公在周王朝遭遇到極大的信任危機,其中就包括同有輔政之責的召公和剛即位的周成王。 周公在此情形下親自向召公言明說明利害關係,最終得到了召公的支持。同時周公的一片赤誠之心也感動了周成王,獲得了他的信任。

與此同時,管叔、蔡叔等眼見謠言被擊破,於是開始轉變為實際行動。他們擔心自己的力量不夠強大,就聯同被他們監視的武庚一起發動叛亂。東部原來在商朝統治下的奄、夷等國眼看叛亂勢起也開始應聲附和一同來對抗周王朝,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叛席捲而來。


此時,已經獲得周王朝充分信任的周公在成王令下親率大軍東征平定叛亂。經過三年的平定,叛亂終於平復,管叔、武庚被殺,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貶為庶人。同時,周公趁勢滅掉東部諸國,大大拓展了周朝的領土。

三監作亂以周王朝的大勝而告終。


小宋拾趣


中國歷史上同姓王叛亂始自周王朝的"三監之亂“。

周武王滅商後,商朝一個大將帶了30萬軍民遠逃南美洲外,周朝還是很仁慈地將殷本部交由商紂王之子武庚管理,另外封三個王弟管丶蔡丶霍叔在殷旁立國,監視武庚。

兩年後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四叔周公旦代掌王權。管叔自恃老三當以替代周公,就煽動阿蔡丶阿霍起來造周公謠,周公旦欺幼纂權,並勾結武庚發兵聲討。武庚藉機要奪回天下盟主之權。周公在成王應允下,率兵平叛。經過三年爭戰討伐,周公旦先後擊殺武庚和管叔,關押蔡叔,將霍叔廢為庶人(平民)。然後進攻殷地和東海之濱,滅了五十餘國。

"三監之亂"告誡後人,評價和看待歷史人物千萬不能以私廢公,不能主觀主義,更不能以私謀權。唐詩有證:周公流言日,王莾謙恭時。

假如周公丶王莾早死,可要冤了周公、美了王莾。當週公平了"三監之亂“後,還有流言流語在影射周公,包括姜太公和召公也受影響有過疑惑。後來,周公功成身退,堂堂正正不留一絲遺撼退居二線,為後來賢相諸葛等人做了偉大楷模。


夏雨風


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周文王嫡出的兒子、周武王和周公旦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提問者說他們三人“聯殷叛周”,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雖然商紂王帝辛的兒子武庚後來捲入了“三監之亂”,但這場叛亂的主導者卻不是武庚,這也是其被後世史家稱為“三監之亂”而不是“武庚之亂”的原因所在。

何謂“”三監”

何謂“三監”?監者,監視也。監視何人?武庚!周武王滅商之後,為了強調自身的正統性、同時也為了彰顯“帝王胸懷”,不僅沒有誅殺商紂王帝辛的兒子武庚,而且還將他封在了商都故地——殷地。分不分封是一回事、放心不放心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出於對武庚和殷商遺民的天然不放心,周武王將自己的三位胞弟分封在了商王畿,即前面提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周武王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用自家兄弟環伺武庚周邊,既可以起到監視武庚的作用;一旦武庚有變,自己的三位胞弟也可以迅速作出反應、以免武庚做大!因為管叔、蔡叔和霍叔的主要作用就是監視武庚,故後世史家將其稱為“三監”。

從這一點也能看得出,周武王對這三位胞弟還是非常信任的,否則不太可能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平心而論,“三監”最初也的確達到了周武王預期的效果,而且他們對周武王總體上還是比較“忠誠”的,至少周武王活著時,“三監”並沒有出現什麼異常或過激的舉動。畢竟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嫡次子,在嫡長子伯邑考離世之後,他就是事實嫡長子、也是周文王的重點培養對象。正所謂名分早定,“三監”就算野心勃勃也只能深藏心底。更何況周武王待這三位胞弟不薄,甚至還非常優厚,他們根本沒有反叛的理由和必要。

所謂“三監之亂”的起因

既然周武王待“三監”不薄,“三監”在周武王活著時也還算安分,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所謂“三監之亂”呢?這還要從一個人說起,他就是被後世稱為“聖人”的周公旦!周武王滅商之後沒幾年便去世了,即位的周成王尚未成年。一個孩子,自然是無法挑起大梁的,於是周武王想到了用兄弟“攝政”,其實準確點說,更應該叫輔政。那麼,周武王選擇了誰呢?胞弟周公旦和堂兄弟召公奭。當然,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太公望(姜子牙)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這裡就不鋪開說了。說白了,周武王對這老幾位也並不完全放心,這才有了周公、召公分陝而治之事。太公望的存在同樣應證了周武王對這幾位的不完全信任,周武王玩的實際上就是權力平衡。

緊接著問題便出現了,周武王本就是兄、且名分早定,“三監”自然能夠接受。可冒出一個周公旦來,“三監”明顯有些不樂意了:“都是一個媽生的,憑什麼周公旦可以掌權而我們哥仨不行?!”更重要的是,連堂兄弟召公奭都爬到了自己頭上,“三監”的反應可想而知,禍根也就此埋下。周公旦掌權之後,開始指定各種禮制,即後世孔夫子所尊崇的那套周禮。強調上下尊卑、強調什麼級別該享受什麼待遇,不可避免地損害到了“三監”的切身利益。

本就野心勃勃的哥仨,加之切身利益遭到了損害,最終舉起了反旗,史稱“三監之亂”。換言之“三監之亂”更多地是針對周公旦而不是已故的周武王和年幼的周成王。而“三監”打出的旗號也是類似後世明成祖朱棣“靖難清君側”的東西——“公將不利於孺子”。也就是說,“三監”理論上並沒有叛周,他們針對的只是周公旦!所以提問者說“三監之亂”是“聯殷叛周”並不準確。至於他們如果成功了會不會取周成王而代之,那些都是後話了。

武庚為何會捲入“三監之亂”

既然“三監之亂”是老姬家內部的分贓不均、兄弟鬩牆,為何商紂王帝辛的兒子武庚也會捲入其中呢?這還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三監”想要發動叛亂,自然需要尋求支持,自家兄弟叔伯各有各的利益,很難做到絕對拉攏。可殷商遺民不同,他們是“二等公民”,跟隨“三監”反叛,一旦成功、他們就是後世張玉、朱能、姚廣孝那樣的“靖難元勳”,將徹底改寫自身的命運。有利可圖自然方便拉攏,說白了,“三監”拉攏武庚入夥,更多地並不是衝著武庚這個人,而是他在殷商遺民中的影響力。而武庚也的確為“三監”拉開了不少殷商遺民,尤其是一些被周保留的原商封諸侯。更重要的是,武庚的封地就在“三監”身邊,一旦“三監”西進而武庚倒向周成王和周公旦,他將成為埋在“三監”後院的一枚定時炸彈。“三監”想要沒有後顧之憂,要麼滅了武庚、要麼拉他入夥,很顯然,拉武庚入夥的代價要小得多、也更加保險。

從武庚的角度來看,如果他不依附“三監”,處於“三監”環伺下的自己首當其衝,第一個被“三監”滅掉的就是自己!“三監”絕對不可能容忍自家後院埋著這麼一顆定時炸彈。再者,武庚臣服於周,說白了就是逼不得已,寄人籬下的日子並不好過。但天下承平,以武庚區區之力根本無力發動反叛復國,他需要的正是天下大亂!只有天下大亂他才有復國的機會。很顯然,“三監”舉起反旗,如果一些姬姓和異姓諸侯再響應,瞬時間就會天下大亂。武庚正好可以藉機發展自身勢力以圖東山再起,再不濟也能撈一個“靖難元勳”之類的身份,何樂而不為?一面是必死無疑、一面是可以賭天下,換作您是武庚,您作何抉擇?就這樣,武庚半意願、半不得已地被裹挾進了“三監之亂”中。

雖然“三監”氣勢洶洶,可畢竟是以一隅敵舉國之力,加之姬姓諸侯並沒有像“三監”所預期的那樣群起而攻之。結局可想而知,周公旦親自率軍平叛,很快便以絕對的武力優勢平息了自家兄弟發動的這場叛亂。藉助這場平叛之戰,周公旦也牢牢握住了權柄,雖然質疑之聲一直不斷,周公旦卻依然整整當了七年“攝政王”!說到底,“三監之亂”到頭來卻為周公旦做了嫁衣。

事後,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貶為庶人,“三監”實際上只死了管叔一個。身為異姓、且為前朝之後的武庚就沒有這麼好命了,不僅被殺,原有的封地和“三恪”待遇也被剝奪了!最後倒是便宜了武庚的大爺微子啟,因為沒有附逆,商紂王帝辛的胞兄微子啟被封為了宋公,享受武庚原有的“三恪”待遇,成了商王朝的正朔,而宋國也一直延續到了戰國時期。“三監之亂”的四家發起者誰也沒撈著好處,到頭來卻讓周公旦和微子啟賺了和盆滿缽滿,不得不說,老天爺都不眷顧他們,跟他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農民工歪說歷史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怎麼死的?

因為她寫了一篇文章,叫《管蔡論》,寫的就是“三監之亂”。

他為什麼閒著沒事幹寫這篇文章呢?應該不是為了稿費吧?

寫這篇文章又為什麼會招來殺身之禍呢?

這從三監之亂說起。

按照傳統觀點,周公是忠臣、聖人,是人臣楷模,管叔蔡叔是三奸臣,他們身為周天子的叔叔,居然聯合殷商叛亂,幸虧周公平定叛亂。。。

嗯,你就是這樣想的吧?很正常,死讀書不思考的都這樣。

周公這個人呢?孔子等儒家學說把他抬得太高,實際上,除了孔子,先秦很多著作都認為周公是僭越稱王了的,孔子為了神化他,就說他沒有稱王。

稱不稱王的,我也不較真了,說了你也不信,但是,即使沒稱王,他跟霍光也沒區別了,

如果漢武帝沒有削藩,漢武帝的兒子們,不會起兵殺了霍光嗎?燕王劉旦、長公主不都想殺了霍光嗎?

所以啊,周公權勢太大了,把周成王不當人,周公成了攝政王,當然有人看不下去了,管叔蔡叔就是這樣造反的。

《史記 · 管蔡世家》中寫“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於是發兵征討,從而引發大亂。

嵇康《管蔡論》寫的大概意思就是這樣的,為管叔蔡叔辯駁。

但是,他寫這篇文章,顯然是諷刺司馬昭的,因為當時司馬氏平定“淮南三叛”,嵇康就說,這幾個人才是大魏忠臣,看不慣司馬氏篡權,司馬昭一看,這不是諷刺我嗎?於是嵇康就死了。

因為儒家學說影響力太大,吧不和諧的聲音都蓋住了,但是,周公大概率是僭越稱王了,取代了周成王,所以管叔蔡叔看不過去了,就起兵造反,只是被壓下去了,如果成功了呢?那周公妥妥的奸臣,

周公“履天子之籍”

《禮記 · 明堂位》稱周公“踐天子之位”,

《尚書 · 大傳》則說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為政”。

《荀子 · 儒效》卻稱周公專橫篡位,職責他“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意思是說周公廢除成王,而自己繼承了武王的天下。

【逮至武卒,嗣誦幼衝。周公踐政,率朝諸侯;思光前載,以隆王業。】

到了周武王死後,他的繼嗣周成王姬誦還很幼小,於是周公登上王階,主持政務統帥朝臣,他心中想的是光耀先祖的基業,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而管、蔡服教,不達聖權;卒遇大變,不能自通。忠於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眾,欲除國患;翼存天子,甘心毀旦。斯乃愚誠憤發所以徼禍也。】

而管蔡都是服膺禮教的,不能通達聖人的權變,突然遇到時局的巨大變化,不能自己想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出於對自己的信念的忠誠,同時為王室的安危擔憂,於是公然提出反對的言論,帶領自己的國民想要為國除患,為了保護天子而忍痛讒毀自己的兄弟,這都是因為愚昧的真誠激發內心的憤慨才把自己陷入大禍。


南朝居士


當年周武王伐紂,攻破了朝歌(商都),他想一件事情,本來周是商朝的一個屬國,那這些商朝的遺民會不會不服從周朝的統治呢?

於是就問姜老太公和弟弟姬旦(周公),姜太公的意思就是能殺的都殺了,不要留下後患,武王猶豫了一下,周公就說也不能這樣,咱們先了解一下,確實罪大惡極的殺了,但有些人是無罪的,咱們要也殺了,有點失民心,所以分析分析,有些人要是有能力,還可以為我們所用。

武王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於是就把紂王的宮殿又給裝修了一下,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留在這裡,自己就準備西歸鎬京,但姜太公還是不放心,就說這紂王那麼暴虐,他兒子也不一定能好到哪去,假如狗改不了吃屎,那對我們會非常不利。

於是在姜太公的提議下,就讓管、蔡、霍三個弟弟住在他邊上起到監視的作用,這就是三監。

後來果然不出姜太公所料,這武王前腳走,這武庚就飄了,又是祭祀父親、又是拉攏人心,又是聯絡外邦,十分囂張。

這消息先是姜太公事先安排的人告知了他,太紅那會在齊地,也就是後來的齊國山東大地,他迅速派人要把這事給武王抱報過去,誰曉得造化弄人,武王伐完紂第二年就去世了。

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年齡太小,周公姬旦就怕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基業毀於一旦,於是就自己攝政,管理國事,也就是說明面上是周成王,但決策權在周公手上,他就是一個攝政王。

這會三監之一的管叔不樂意了,他是周武王最大的弟弟,按照慣例,兒子太小的話就是兄終弟及,應該自己來當王,就懷疑是周公篡改了王命,正好這會武庚又時刻蠢蠢欲動,於是一拍即合。

另外兩個蔡叔和霍叔被他倆一忽悠,就擁護著武庚聯合了其他好多部族一起要造周朝的反。

這就是三監之亂。

周公知道這事,是徹夜不眠,這會姜子牙就過來說假借成王之命平叛,於是周公就率領大軍東征,再次攻打朝歌,姜老太公一把老骨頭也跟著一塊去出謀劃策,武庚和三監頑固抵抗,終究是失道者寡助,又敗了。

武庚、管叔兩個主兇被殺,蔡叔流放,霍叔貶為平民。


有條可待


“三監”管叔、蔡叔、霍叔發動叛亂,是因為懷疑攝政的周公專制,對年幼的成王不利,欲行篡奪王位,故聯合武庚起兵反周公。

“三監”指西周初分封的三個監督殷商遺民的姬姓諸侯國,即叔鮮的管國(管叔)、叔度的蔡國(蔡叔)、叔處的霍國(霍叔);一說三監為管叔、蔡叔、武庚,無霍叔。

周武王繼承王位後,以呂尚為師(師尚父)、弟姬旦(即周公)為輔,治國強邦。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此從《史記•魯世家》),周武王自都城豐邑(今陝西西安市灃水西岸)發兵東攻殷商,克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商紂王絕望自焚而死,商滅。

殷商雖然滅亡,但其奴隸主階級仍保存很強的實力,而周朝並不能就此吞併之。為了加強對殷商遺民的安撫控制,鞏固西周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武王遂分封宗室諸侯國以懷柔並監製之。

武王將殷商之舊都朝歌封於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以紹續商祀並統殷商餘民,並接受“三監”監管。同時,武王將商都附近的王畿之地劃分為三個封區,分別封建諸侯以監管武庚及商民。

武王分封王弟叔鮮于管(今河南鄭州市),分封王弟叔度於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分封王弟叔處於霍(今山西霍州市西南),以監管武庚及安撫殷商遺民,屛藩周室,總稱“三監”。

前1063年,武王滅殷商後二年(武王在位之年有多說,今取其中一說),天下尚未安寧而崩,子姬誦即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叔父姬旦(武王弟,即周公旦)代攝國政。周公當國聽政,古書有兩說:一、周公即天子位,七年後還政於成王;二、周公為相,攝行政事,後歸政於成王。

周公旦攝政,引起朝中大臣甚至是周成王的懷疑猜忌,管叔、蔡叔、霍叔等兄弟亦心有不服,且懷疑周公不利於成王,欲篡奪王位。武庚見周室因繼承問題而引起內部失和,認為有機可乘,遂聯合“三監”和東方夷族反叛作亂。

周公開誠佈公自我解釋,穩定了內部,然後率師東征平叛。前1061年,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殺武庚、管叔(一說自殺),放逐蔡叔,貶霍叔為庶人。周公討平“三監”後,繼續向東方用兵討伐東夷。周公滅奄(今山東曲阜市舊城東)、蒲姑(今山東博興縣東北)等東夷五十餘國,西周勢力遂東至大海;周封建了魯、齊二諸侯國。


風光藝境


霍叔處的老婆叫什麼?這個歷史人物不存在對其老婆的詳細介紹,所以不得而知。這位知友,霍叔處,為周朝諸侯國霍國開國君主,他為周文王的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周武王、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郕叔武、霍叔處、衛康叔、冉季載。叔處封在霍(今山西省霍州市)。他和管叔鮮、蔡叔度並稱周初三監,負責監督殷商頑軍與遺民。周成王時,以周公旦攝政,三監對周公的專制不滿,故聯合紂王之子武庚發動三監之亂,周公東征後,霍叔處被東征而來的周公旦貶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處的兒子繼任霍國君主。但有一說是他並未隨管蔡一同作亂。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