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吉林春節舊俗:發麵蒸餑餑


吉林春節舊俗:發麵蒸餑餑

吉林城的年俗是以旗人習慣為基礎,不斷融入晉冀魯等關內移民風俗最終形成的。在看似忙亂又不失喜慶期待的諸般過年準備工作中,老吉林人既有得心應手的活計,也會碰到畏首畏尾的事宜,比如發麵蒸餑餑,就曾讓老吉林人感到頭痛。

餑餑通常被認定是一個滿語詞彙,然而在明朝人楊慎(1488——1559年)所撰的《升庵外集》中卻說“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訛為磨磨”,想來餑餑一詞淵源深遠,取義並非滿語所獨有。在吉林城,餑餑則純粹是滿族食俗的標誌:它泛指蒸、烤類的一切面食,可以指主食,也可以指糕點——不僅涵蓋了麥面和各類粘米麵,也包含了死麵和發麵。只不過餑餑的發展是由粘餑餑開始——最初餑餑是旗人以黃米等常見穀物磨面蒸、烤製成的食物,小麥麵粉成為餑餑的主要原料應該是清代才逐漸形成的新習慣。


吉林春節舊俗:發麵蒸餑餑

棗山

自晚清起,闖關東的移民浪潮,讓許多產麥區的移民遷入吉林城鄉。由於吉林周邊氣候土壤只適合穀物豐產,小麥則因低產而一直無法大面積推廣,導致麵粉始終是所謂的“細糧”(詳見拙文 )。移民到達吉林後也只好入鄉隨俗,接受穀物為主食的習慣。然而過春節涉及祭祀先祖和神明,根植於心的傳統情懷就容不得再為權宜之計敷衍。據記載在除夕日,城中經商做賈或者家境小康的人家,通常會事先在院子裡,擺好供桌,放上香爐、蠟臺,供上象鼻饅頭、棗山,還要擺上三杯酒(《昔日吉林民間習俗》),由家長帶領家中男性進行迎財神儀式。在莊嚴的儀式中,饅頭、棗山等發麵麵食閃亮登場。

由於從清朝中後期開始,漢語已經淘汰了滿語,成為吉林城通用的語言。眼見城中漢族工商戶迎神祭拜後,常可“財源廣進”,旗人揣摩原因後,漸漸接受了“發麵即發財”的口彩,於是在忙年的過程中,於原有粘面“年糕”之外,也開始準備了餑餑(發麵)和餃子。以至於晚清編修《吉林通志》,民國編修《永吉縣誌》,都不約而同將“(小年前後)

以糖包面蒸糕,曰蒸餑餑”當作吉林城的年俗特色,加以記載。忙年俗諺中,也認同了“(臘月)二十八,把面發”為一項必做工作。


吉林春節舊俗:發麵蒸餑餑

熟才能生巧,由於舊時吉林城百姓主食穀物,居家度日很少吃麥面,即便吃,也以“死麵”麵條、餃子為主。發麵、使鹼因缺乏實踐傳統而一直被“巧婦們”當作一項高難度烹飪技術。同時製作麵食一旦失手,無論鹼大鹼小,最終作品都會出現“

磕了吧磣”的視覺效果和失敗口感,因而從前忙年準備供品和“嚼穀”時,吉林城的許多人家會“請人發麵蒸饅頭”確保發麵萬無一失,條件好的家庭甚至“請飯館面案師傅來家發麵、使鹼”(《昔日吉林民間習俗》)。

我童年時居住過的永昌衚衕,發麵技術最強的金家和彭家就常在臘月二十八幫助鄰居發麵。金家的老奶奶是哈爾濱人,婚前從俄國鄰居處學習製作麵食的本領;彭家的老奶奶來自山東大戶人家,其家鄉是著名的產麥區,製作麵食的技術過硬。和周圍鄰居不同,這兩家都在春節前發麵做“棗山”——大到成盤的龍鳳,小到花鳥魚蟲,五顏六色的花餑餑件件堪稱藝術品。製作過程不僅能吸引來小孩子看新鮮,即便是成年街坊,也有不少人擠在屋子裡現場圍觀。


吉林春節舊俗:發麵蒸餑餑

隨著麵粉在吉林城鄉百姓日常飲食中越來越常見,以及發麵、使鹼技術的不斷普及,春節前發麵“蒸餑餑”逐漸成為和包凍餃子一樣重要的忙年活動——把餳發好的面揉勻,製成裝點著鮮紅大棗的饅頭,或者揪劑、擀片、捏製成糖餡的糖三角,或者裹入紅豆餡包成澄沙包。放入籠屜蒸熟前,如果嫌色彩單調,還會被用筷子頭蘸上食用顏色,點、描、畫上紅點之類的裝飾……

在趕製春節期間的各種發麵嚼穀中,最為吉林城百姓喜愛的麵食叫做“小餑餑”。小餑餑個頭比白麵豆包小,包好後會塞入餑餑模子中定型。在定型後,小餑餑要被輕輕“磕”出,這項工作也因此得名磕小餑餑。藉助模子中的凹凸紋路,豆包生坯被擠壓,呈現出扁桃、月餅等漂亮的樣子,並通過模子印刻出的吉祥圖案、文字,使得小餑餑富含了一層喜慶氣息。

除了外型,小餑餑的餡料也多種多樣,除芝麻白糖、紅豆泥外,一些家庭甚至會包入山楂糕顆粒、豬脂粒、豬油渣等餡料,讓小餑餑在物質尚不豐腴的年代裡暗藏更多的驚喜。由於刻意模糊了主食和點心界限,外型典雅、餡料豐富的小餑餑成為春節期間極受歡迎的食物。


吉林春節舊俗:發麵蒸餑餑

各種麵食被蒸熟後,也會像凍餃子一樣,利用室外的天然冰箱凍實,然後倒入缸或櫃子中,備作過年期間的方便食品。在過年期間,由於餑餑只需隔水熥熥(tēng)即可食用,比起煮凍餃子還省事,因而在娛樂、休息至上的春節期間極受家中主灶之人的推崇。而今,雖然春節期間的食品極大豐富,但得益於方便食用,以及發(財)、蒸(蒸蒸日上)的諧音效果符合百姓對新年的期待,因而春節前發麵、蒸餑餑的習俗仍在生活中被多數家庭保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