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云霄情歌-smile


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祖有功宗有德”这种说法在封建社会是需要传承的,尤其是天子,他们需要给自己树立威望,因此不能够有僭越的行为,如果自己的庙号定的不合适,不仅会对祖宗失礼,也会被后世诟病。可是纵观大清朝,就完全忽视了这些规矩,清朝居然有三位皇帝的庙号中都有“祖”,这样就闹出了笑话,究竟大清哪个才是祖宗,哪个才是孙子,好像都乱了套了。

在清朝入关后,当时的满清政权其实还不是很稳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爷在死后闹出了一场大风波,这场风波看似只是庙号定的不合适而引发的,实际上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这场风波的背后,透露的是大清满人和汉人之间的纠纷,朝堂上的满臣和汉臣之间针锋相对,都想要压过对方一头,所以就拿顺治皇帝庙号来说事。

顺治爷在1661年离世,因为他是入关后第一个登基的帝王,所以意义非凡,也可以看做是满人新政权的开启,顺治爷不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民心,同时也致力于扩大疆土方面,当时顺治爷还对满汉的融合十分重视,为了让权力集中,顺治爷也对八旗贵族进行了重新规范,这些调整措施让大清在入关后没有出现太大的政治纰漏。所以在顺治爷离世后,汉臣提出给顺治爷的谥号定为高皇帝,在当时“高”这个字是不可以随便乱用的,一旦用这个字就意味着这位皇帝才是开国帝王。

当时鳌拜作为满臣的代表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虽然顺治爷是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可是没有努尔哈赤、皇太极哪里有后来的胜利,不能埋没了他们的功劳。当时鳌拜在朝中的地位很高,所以在他的主张下顺治爷的庙号定为了“世祖”,谥号是“章皇帝”。与此同时还改了努尔哈赤的谥号为高皇帝,以此表明努尔哈赤是开国皇帝。

虽然表面上只是庙号的争议,但实际上就是汉人和满人之间的争斗,很明显在这场“战争”中鳌拜胜利了,他利了顺治爷的死在朝堂上压制了汉臣。就这样大清朝中努尔哈赤和顺治爷的庙号中都带有“祖”字,后来康熙皇帝的庙号中也有这个字,不过那不是康熙自己的意愿,而是雍正的政治作秀而已。


历史课课代表


首先要阐明一点,不管是“祖”还是“宗”,都是庙号。是这个皇帝驾崩后,由接替他皇位的儿子(也可能是孙子,或者侄子 ,或者兄弟 )赋予他的,与他本人无关。

清朝有三个皇帝称祖,是不太正常的。但都有原因。有的原因能说得过去,有的原因不太能说得过去。

按照礼制,只有开国皇帝庙号能够称祖。其他的都不行。

按照这个规矩,努尔哈赤称祖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他是清朝的创始人(虽然那时候国号是金,后来由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顺治称祖呢,勉强可以。为何?因为此前的清朝,只是在东北一隅,是顺治入关(虽然功劳在于多尔衮),入主中原,才使清朝成为全国性的王朝。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治也算是开国皇帝。而且,元朝的铁木真和忽必烈与此类似,也都称了祖。仿照元朝,顺治称祖也是可以的。

但康熙称祖,就有点扯淡了。

这事儿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硬安在康熙头上的。康熙若是地下有知,未必同意。

不知为何,雍正对自己的老爸康熙特别崇拜。他觉得,康熙虽然算不上开国皇帝,但功劳大啊,又是平定三藩,又是收复台湾,又是开疆扩土,功劳大大滴。

有功而称祖。于是,雍正就让康熙称了祖。

但这是难以服众的。

要按照这个逻辑,皇太极也可以称祖。因为努尔哈赤虽然开国,但他那时只是个大汗啊,是皇太极改了国号为清后,才正式称帝,与明朝皇帝平起平坐。这是其一。

其二,论功劳,康熙有皇太极的功劳大吗?是皇太极彻底打破了明朝的关宁锦防线,为后来的清兵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论开国之功,皇太极至少可以和努尔哈赤平起平坐。

皇太极都没有称祖,康熙有什么资格称祖?

当然,这不怪康熙。只怪雍正皇帝孝顺过度了。


趣谈国史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可清朝就有点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称为“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那这是为何呢?

开国皇帝称为“祖”,是根据《孔子家语》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确定的,一般开国皇帝建立政权有功就被称为“祖”。在清朝时,努尔哈赤凭着二十一副遗甲起兵,建立了后金,与明朝公开争斗,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称为“祖”,这是无可争议。而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权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称为“清圣宗”也是理所应当,因为康熙“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在康熙手里,清朝是一个稳定而又开拓的时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称为“圣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称为“祖”的,因为他过于败家,自称是“十全老人”,实则是败家玩意。


皇太极没有被称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毕竟在皇太极手里,亲手缔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够与明朝相抗衡,但后人没有给他“祖”的称号,只是给了他一个“清太宗”的称号。再者满清刚刚建立政权,汉化水平不够,对只有开国皇帝能称为“祖”的标准可能没有理睬。但确实,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君主,他们被称为“祖”也无可厚非。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上朝代这么多,只有开国皇帝被称为“祖”。像: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

为什么到了清朝这里却变成了有三个庙号为“祖”的皇帝呢?

这三个皇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

为什么清朝这么特殊呢?

这还是和清朝的特殊的国情有关系。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创立后金的时候,只是在关外。关内还是明朝的天下。

清太祖和清太宗两代都是在关外,并没有入关。

努尔哈赤创立了后金,开国皇帝肯定是称祖的。

顺治皇帝入关以后,作为一个开疆扩土的帝王,自然也是要称为祖了。

就像明永乐皇帝被称为明成祖是一样的。

皇帝的庙号是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基础来确定的。

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就不用多说了。顺治皇帝作为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在国土和政绩方面是有功的,所以庙号也是:祖

那么,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为什么还能称之为清圣祖呢?

原因就在于,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在位时间长了,自然干的事情也就多一些,不能天天无所事事吧。

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葛尔、以及和北方老毛子的战争等等。

从功绩上来说,康熙也是一位开疆扩土的帝王,同样是有功的。

所以在康熙葬入景陵以后,雍正亲自把庙号定为:清圣祖。

至此,清朝一共三位庙号称为“祖”的皇帝。


观复一鉴


题主所说的清朝三位“祖”,应该指的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和清圣祖玄烨。至于题主为什么要用“敢”来表达清朝三位皇帝称“祖”的看法,大概是认为在古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用“祖”,而后继之君只能用“宗”的原因吧!那么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这里我们就先来了解下庙号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朝历代皇帝在取庙号的时候,又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它最后的发展到底是如何呢?在解答以上的问题后,然后我再回答题主所提的问题。

《史通.内篇.称谓》载“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庙号”最早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商朝之时,国家会在商王去世后,替他建一座专属的家庙来供新王和皇室对其的祭祀行为。



但是要知道,商王可不止只有一位,所以每当一位商王去世,国家就得建一座家庙,时间一久,随着商王的不断驾崩,家庙也就会越来越多,那么这势必就会造成日后国家和王室在祭祀上的困难。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商朝规定一般的商王家庙在数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家庙,然后于太庙合并祭祀。但是商朝的国君和大臣又认为不能都这么做,毕竟对于一些对国家有大功的君王,他们的确值得国家和王室对于他的单独祭祀。



那么为了让后代能够区分这些特别的君主,不至于在后面将这些君主的庙贸然拆掉,商朝的大臣们就决定在先王驾崩,新王登基时,如果新王和众臣认为先王是位对国家有大功,且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就给他加上“庙号”。

这样就能向后人彰显这位国王独一无二的身份,并时刻提醒着他们,这位有庙号的君主是需要永久的单独立庙进行祭祀的。而在当时庙号只有四个: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然后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给与“祖”亦或“宗”的称号,如武丁,因治理出“武丁盛世”,且有贤德之名,就被加庙号“高宗”,再如商汤因有开国之大功,,就被加庙号“太祖”。



周代商后,不知何故,“庙号”制并没有被延续下去,周朝只是继续完善了商朝的“谥号”制度,也就是如此周朝就出现了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的结果。

而到了秦朝,因为始皇帝认为“皇权至高无上”,旁人没有资格也不能去评价皇帝,这不符合皇帝“独一无二”的身份,再加上始皇帝觉得“庙号”交给后人来定夺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于是始皇帝就索性直接废除了“庙号”。



到了汉朝,由于开国皇帝刘邦认为“庙号”有助于后世的香火传承,于是并恢复了“庙号”。且在汉朝,对于给皇帝庙号的事是极为的慎重的,汉朝的皇帝和大臣们都严格执行着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只要他们认为无功无德的皇帝都不会给予他庙号。

也正是因为如此,东西两汉29位皇帝,只有7位有庙号,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而这七位无疑是对汉朝有大功的皇帝,如太祖刘邦和世祖刘秀是开国皇帝,世宗刘彻是带汉朝走向强盛的皇帝。可以想像在汉朝,尤其是在西汉,庙号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随着魏国君主开始接连三代帝王都被赐予“庙号”,且都用曾经只有“大功于社稷”的皇帝才能用的“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庙号开始逐渐的泛滥,正所谓“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自此开始,曾经很严谨的“庙号”制度开始被滥用,无论是开国君主,还是亡国之君,亦或是昏庸之君,都被赐予庙号。很多小国的君主都有“庙号”,甚至还是“祖”一级的,比如西秦乞伏炽磐就被后代赠予“太祖”的庙号,再如前凉张寔就被后代赐予“高祖”的庙号。



也就是这个时候,不但庙号被滥用,连“祖”都开始被滥用,曾经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用的高祖、太祖,亦或重新打天下才能用的世祖、圣祖、成祖等庙号都开始被新帝随意加到先帝的头上。比如南朝刘宋文帝刘义隆庙号是“太祖”,但是他并非开国皇帝,又如儿皇帝石敬瑭他虽是开国之君,不过却也用上“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这样的庙号,实在有些让人觉得可笑。



按照以上所说“庙号”的作用和历史,我想大家就应该知道“清朝有三位皇帝都敢用“祖””的原因了吧!太祖努尔哈赤被庙号为“太祖”无可厚非,毕竟人家算的上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用太祖完全没问题。

世祖福临庙号用“世祖”也没有多大的原因,福临好歹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清朝能有以后的结果,实际上就是福临在位的时候打下的基础。虽然这基本上与福临无关,很大一部分是多尔衮打下的,但是如果一定要算的话,到也算是福临的功劳,谁叫人家是皇帝呢?当然个人觉得这有点名不副实了,毕竟清朝入关的时候,福临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多尔衮打天下的时候,福临啥都不懂。只能说是福临的运气好,摘了多尔衮种好的果子罢了。



其实后来人争议最大的是,康熙这一位即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又不是打下清朝这一偌大基业的皇帝,他又凭什么得到“圣祖”的庙号呢?要知道,当年的玄宗李隆基可以为了给自己的先祖老子李耳才创造了这个“圣祖”的庙号的。李耳是谁?那可是道家的创始人,天下公认的的“圣人”。你说难道康熙有如此大的功德能够与老子相提并论吗?



当然不是,康熙就算有再大的功绩,他也比不过老子。那为什么康熙能得到“圣祖”的庙号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儿子雍正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庙号”其实说白了就是新帝给先帝上的,要给他什么谥号,基本上都是皇帝说了算。“庙号”早已在魏晋时期就泛滥,再加上在清朝这个中央最为集权的时代,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庙号”更是清朝皇帝想怎么定就怎么定的东西。



也就是如此,在雍正自认为康熙“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亦是“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的思想下,最终认定只有“圣祖”才能匹配的上康熙的丰功伟绩。



其实说白了“清朝之所以会有三个祖”,完全就是清朝皇帝自己认为的。他们认为这三个皇帝匹配的上“祖”的称号,就给了他们“祖”的称号,谁也管不了。连道光这样的皇帝都能被上尊庙号“宣宗”,你说清朝的皇帝还有什么庙号不能给的?



要知道之前历朝历代能被上庙号“宣宗”的成就可是蛮高的,如唐宣宗,是被誉为“小太宗”的皇帝,亦如辽宣宗,可是北辽的开国皇帝,再如明宣宗,可是被史学家誉为“功绩堪比文景”的皇帝。就这样的庙号,道光居然能得到,你说清朝皇帝得到的庙号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澳古说历史


清朝三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被称为太祖,顺治皇帝之所以被称为世祖,那是因为顺治皇帝是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称为圣祖,康熙皇帝一生,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拒沙俄,康熙在位期间真正做到了一统天下,所以被称为圣祖。





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宋太祖、唐太宗、唐高祖、清圣祖等都属于庙号,是君主死后,继位人总括其一生功绩而给出的“尊称”。“祖·宗”二字,是取自孔子“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通常情况下“祖”的分量比“宗”重,明朝之后,通常是第一、二代帝王才配称“祖”。

最早的“祖”皇帝是商太祖商汤,但是那个时候庙号制度不完备,只是叫着玩,在汉朝之后初步形成制度,唐朝之后,进一步完善,皇帝“祖·宗”庙号制度完善,到明朝之后趋于完美。

刘邦是史书正式记载的称为祖的第一人,而他的庙号也是最令人迷惑的庙号: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刘邦庙号为“太祖高皇帝”,作为汉朝的开创者,称其为“汉太祖”实至名归,但是司马迁史记中涉及刘邦的篇章是《史记·高祖本纪》,其他章回中也是称刘邦为高皇帝,所以今人多称刘邦为“汉高祖”,刘邦的宗庙是“高祖庙”。

既然刘邦这里出现了“高祖”和“太祖”,那么后世也就将错就错了,一时间,“高祖”“太祖”同时出现的朝代此起彼伏。

唐朝

唐太祖:李虎;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隋朝

隋太祖:杨忠

隋高祖:杨坚

魏朝

魏太祖:曹操

魏高祖:曹丕

晋朝

晋高祖:司马懿

晋太祖:司马昭

南北朝等很多少数民族朝政也都是以“祖·宗”为庙号,只不过没有这些人出名。


太祖·高祖双雄朝代持续了几百年之后,到了宋朝发生了变化,毕竟宋·元·明都是开国皇帝便完成了统一,所以宋·元·明三朝没有高祖,是以“太祖+太宗”这两个明显“开创+守成”意味的庙号为标准的。而元朝多了一个元世祖忽必烈,继铁木真之后开疆扩土,故称之为“祖”。

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元朝

元太祖:铁木真

元太宗:窝阔台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宗:朱棣(后被嘉靖坑了一把,改为明成祖)

综上,“祖”这个庙号层次是高于“宗”的,庙号能称为“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开创”之功,统一之功,再不然就是被后世追封。既然如此,清朝出现三位“祖”就有其符合逻辑的地方了。

清朝

清太祖: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开国之君,被追封为清太祖,如唐魏晋一般。

清世祖:福林,顺治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初步完成了统一;

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平三藩、统一蒙古、收台湾,在当时追封庙号的时候,史书记载——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虽然康熙是守成,但是其功绩如同开创,故称之为“清圣祖”,这是极高的尊称,其他有“圣祖”称呼的有老子李耳(被李渊封为唐圣祖)、财神赵公明(被赵宋皇帝封为宋圣祖),都是面对“非人”一般的人的尊称。所以清圣祖的分量绝不亚于清太祖。

这就是为什么继魏晋之后,通常大一统朝代只有一个“祖”,而清朝为什么会有三个“祖”的缘故了。

史味人生


青言论史祝您新春愉快,猪年大吉!


这个事儿吧,说实话,每个朝代其实都有不少“祖”,不单单只有清朝有。只不过大多数王朝的“祖”都是没干过皇帝的,清朝这仨祖都是干过皇帝的。

所谓的清朝三“祖”,指的是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和圣祖康熙。

作为满清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太祖”当之无愧;

作为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又是以幼子身份继承大统,福临的“世祖”也说得过去;

至于“圣祖”康熙,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认为康熙的个人能力虽强,但也还不至于用“圣”和“祖”来评价。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祖,和满清的草原民族基因有关。历来的草原王朝,在学会中原的那套礼仪典章制度,往往喜欢滥封庙号,尤其喜欢大肆追封“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和北魏了,以北魏为例,我把他们的庙号拿出来,基本可以吓死人: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太宗-明元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帝拓跋焘

高宗-文成帝拓跋浚

显祖-献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帝元宏

世宗-宣武帝元恪

肃宗-孝明帝元诩

北魏有庙号的皇帝,总共也就这么八个,结果有四个都是“祖”。相比之下,清朝十二帝,只有三个祖,已经相当小巫见大巫了。



青言论史


清妖的皇帝的庙号为什么会有三个“祖”?这是因为,起家于高句丽和渤海国故地的清妖,虽然自称与明王朝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它的骨子里,对中原文明还是充满了敬慕之情。对中原繁荣的经济文化,清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了一种仰之弥高、叹为观止的自卑感和崇拜感。

在这种自卑感和崇拜感的交织中,清妖对创建了清妖政权的努尔哈赤,给予了“太祖”的庙号;对入关后的第一位清妖皇帝福临,给予了“世祖”的庙号;对平定了三藩、攻入了台湾、重创了准噶尔、抗击了罗刹、平定了西藏的玄烨,给予了“圣祖”的庙号。清妖这三个获得了“祖”字庙号的皇帝,反映了清妖的后代皇帝,对它们的先祖的尊崇之意。


孤独之人


“祖有功而宗有德”,这是古代帝王议定庙号的标准。而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清帝国,皇帝们的庙号出现三个“祖”,除了政治斗争外,得瑟、吹捧的成份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原因。

清太祖和清世祖的庙号议定,其实是清初满臣和汉臣之间斗争的结果。

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顺治帝生前为了清初政局的稳定,重用汉臣,提倡汉化,积极开拓国土,尤其是亲政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为清朝后世之君树立了典籍法规,使大清国成为法治国家。

不仅如此,他为了加强皇权,还制定了一系列削减八旗贵族特权的措施,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有利于清朝的稳固。


所以他死后,倍受重用的汉臣孙廷铨建议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位“好高皇帝”。如果盖棺定论,这就意味着顺治成为大清帝国的开国皇帝。

我们知道,皇太极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定年号“崇德”,这是真正的开始和明朝争锋相对,试图在伦理上和大明平起平坐。

但因为皇太极没能等到清朝入关变猝死了,所以福临作为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功勋自然全部算在了福临的身上。

所以孙廷铨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偏偏有一个人唱反调,他就是福临死前设立的四辅臣之一鳌拜。

鳌拜虽然为“巴图鲁”,但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物。

他敏锐的察觉出孙廷铨或者说汉臣背后的文字阴谋。

所以他利用手中的权势,强行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皇帝”,庙号“世祖”;同时将努尔哈赤的谥号由“武皇帝”改为“高皇帝”,这就意味着福临不是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才是开国皇帝。



鳌拜非常清楚汉人的伦理道德和文字游戏,大清国要想稳定,汉人需要团结,但也必须打压汉人。

“祖有功而宗有德”的传统,谥号为“高”的皇帝事实上就是开国之君,他的生前措施是不能被继任的皇帝所批判和否定的。

鳌拜对顺治重用汉臣、减除八旗贵族权势非常不满。为了满族本位的思想,他坚持改了顺治的谥号,也就代表后继之君可以批判他的汉化措施。

正因为如此,《顺治遗诏》其实就是《顺治罪己诏》,也是在鳌拜的主持下开创了清朝皇帝下罪己诏的先河!

但大清国还是需要依靠汉臣协助处理,所以庙号定“世祖”,也是以鳌拜为首的满洲贵族对福临的盖棺定论,对汉臣的慰籍。

至于清圣祖康熙,那完全是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对他的吹捧,根本不值得一提。

可怜的是一代雄主皇太极,只因为自己的猝死和满汉权力之争,夹在自己老爹和儿子的两个“祖”之间,才得了个“太宗”的庙号;更可气的是,他的孙子居然也混了个“祖”的庙号,想必他在九泉之下都没脸见人了吧!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