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開國皇帝才能稱“祖”, 清朝為什麼有三個皇帝敢稱“祖”?

雲霄情歌-smile


按照中國的傳統思想“祖有功宗有德”這種說法在封建社會是需要傳承的,尤其是天子,他們需要給自己樹立威望,因此不能夠有僭越的行為,如果自己的廟號定的不合適,不僅會對祖宗失禮,也會被後世詬病。可是縱觀大清朝,就完全忽視了這些規矩,清朝居然有三位皇帝的廟號中都有“祖”,這樣就鬧出了笑話,究竟大清哪個才是祖宗,哪個才是孫子,好像都亂了套了。

在清朝入關後,當時的滿清政權其實還不是很穩固,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爺在死後鬧出了一場大風波,這場風波看似只是廟號定的不合適而引發的,實際上問題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在這場風波的背後,透露的是大清滿人和漢人之間的糾紛,朝堂上的滿臣和漢臣之間針鋒相對,都想要壓過對方一頭,所以就拿順治皇帝廟號來說事。

順治爺在1661年離世,因為他是入關後第一個登基的帝王,所以意義非凡,也可以看做是滿人新政權的開啟,順治爺不僅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穩定了民心,同時也致力於擴大疆土方面,當時順治爺還對滿漢的融合十分重視,為了讓權力集中,順治爺也對八旗貴族進行了重新規範,這些調整措施讓大清在入關後沒有出現太大的政治紕漏。所以在順治爺離世後,漢臣提出給順治爺的諡號定為高皇帝,在當時“高”這個字是不可以隨便亂用的,一旦用這個字就意味著這位皇帝才是開國帝王。

當時鰲拜作為滿臣的代表馬上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雖然順治爺是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可是沒有努爾哈赤、皇太極哪裡有後來的勝利,不能埋沒了他們的功勞。當時鰲拜在朝中的地位很高,所以在他的主張下順治爺的廟號定為了“世祖”,諡號是“章皇帝”。與此同時還改了努爾哈赤的諡號為高皇帝,以此表明努爾哈赤是開國皇帝。

雖然表面上只是廟號的爭議,但實際上就是漢人和滿人之間的爭鬥,很明顯在這場“戰爭”中鰲拜勝利了,他利了順治爺的死在朝堂上壓制了漢臣。就這樣大清朝中努爾哈赤和順治爺的廟號中都帶有“祖”字,後來康熙皇帝的廟號中也有這個字,不過那不是康熙自己的意願,而是雍正的政治作秀而已。


歷史課課代表


首先要闡明一點,不管是“祖”還是“宗”,都是廟號。是這個皇帝駕崩後,由接替他皇位的兒子(也可能是孫子,或者侄子 ,或者兄弟 )賦予他的,與他本人無關。

清朝有三個皇帝稱祖,是不太正常的。但都有原因。有的原因能說得過去,有的原因不太能說得過去。

按照禮制,只有開國皇帝廟號能夠稱祖。其他的都不行。

按照這個規矩,努爾哈赤稱祖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他是清朝的創始人(雖然那時候國號是金,後來由他的兒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順治稱祖呢,勉強可以。為何?因為此前的清朝,只是在東北一隅,是順治入關(雖然功勞在於多爾袞),入主中原,才使清朝成為全國性的王朝。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順治也算是開國皇帝。而且,元朝的鐵木真和忽必烈與此類似,也都稱了祖。仿照元朝,順治稱祖也是可以的。

但康熙稱祖,就有點扯淡了。

這事兒是康熙的兒子雍正硬安在康熙頭上的。康熙若是地下有知,未必同意。

不知為何,雍正對自己的老爸康熙特別崇拜。他覺得,康熙雖然算不上開國皇帝,但功勞大啊,又是平定三藩,又是收復臺灣,又是開疆擴土,功勞大大滴。

有功而稱祖。於是,雍正就讓康熙稱了祖。

但這是難以服眾的。

要按照這個邏輯,皇太極也可以稱祖。因為努爾哈赤雖然開國,但他那時只是個大汗啊,是皇太極改了國號為清後,才正式稱帝,與明朝皇帝平起平坐。這是其一。

其二,論功勞,康熙有皇太極的功勞大嗎?是皇太極徹底打破了明朝的關寧錦防線,為後來的清兵入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論開國之功,皇太極至少可以和努爾哈赤平起平坐。

皇太極都沒有稱祖,康熙有什麼資格稱祖?

當然,這不怪康熙。只怪雍正皇帝孝順過度了。


趣談國史


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可清朝就有點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稱為“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那這是為何呢?

開國皇帝稱為“祖”,是根據《孔子家語》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確定的,一般開國皇帝建立政權有功就被稱為“祖”。在清朝時,努爾哈赤憑著二十一副遺甲起兵,建立了後金,與明朝公開爭鬥,所以說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稱為“祖”,這是無可爭議。而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權的第一位皇帝,被稱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稱為“清聖宗”也是理所應當,因為康熙“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在康熙手裡,清朝是一個穩定而又開拓的時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稱為“聖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稱為“祖”的,因為他過於敗家,自稱是“十全老人”,實則是敗家玩意。


皇太極沒有被稱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畢竟在皇太極手裡,親手締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夠與明朝相抗衡,但後人沒有給他“祖”的稱號,只是給了他一個“清太宗”的稱號。再者滿清剛剛建立政權,漢化水平不夠,對只有開國皇帝能稱為“祖”的標準可能沒有理睬。但確實,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君主,他們被稱為“祖”也無可厚非。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歷史上朝代這麼多,只有開國皇帝被稱為“祖”。像: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

為什麼到了清朝這裡卻變成了有三個廟號為“祖”的皇帝呢?

這三個皇帝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

為什麼清朝這麼特殊呢?

這還是和清朝的特殊的國情有關係。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創立後金的時候,只是在關外。關內還是明朝的天下。

清太祖和清太宗兩代都是在關外,並沒有入關。

努爾哈赤創立了後金,開國皇帝肯定是稱祖的。

順治皇帝入關以後,作為一個開疆擴土的帝王,自然也是要稱為祖了。

就像明永樂皇帝被稱為明成祖是一樣的。

皇帝的廟號是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基礎來確定的。

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就不用多說了。順治皇帝作為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在國土和政績方面是有功的,所以廟號也是:祖

那麼,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康熙為什麼還能稱之為清聖祖呢?

原因就在於,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長。在位時間長了,自然乾的事情也就多一些,不能天天無所事事吧。

平三藩、收臺灣、平定準葛爾、以及和北方老毛子的戰爭等等。

從功績上來說,康熙也是一位開疆擴土的帝王,同樣是有功的。

所以在康熙葬入景陵以後,雍正親自把廟號定為:清聖祖。

至此,清朝一共三位廟號稱為“祖”的皇帝。


觀復一鑑


題主所說的清朝三位“祖”,應該指的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和清聖祖玄燁。至於題主為什麼要用“敢”來表達清朝三位皇帝稱“祖”的看法,大概是認為在古代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用“祖”,而後繼之君只能用“宗”的原因吧!那麼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裡我們就先來了解下廟號到底是什麼意思?歷朝歷代皇帝在取廟號的時候,又到底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它最後的發展到底是如何呢?在解答以上的問題後,然後我再回答題主所提的問題。

《史通.內篇.稱謂》載“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廟號”最早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商朝之時,國家會在商王去世後,替他建一座專屬的家廟來供新王和皇室對其的祭祀行為。



但是要知道,商王可不止只有一位,所以每當一位商王去世,國家就得建一座家廟,時間一久,隨著商王的不斷駕崩,家廟也就會越來越多,那麼這勢必就會造成日後國家和王室在祭祀上的困難。

於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商朝規定一般的商王家廟在數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家廟,然後於太廟合併祭祀。但是商朝的國君和大臣又認為不能都這麼做,畢竟對於一些對國家有大功的君王,他們的確值得國家和王室對於他的單獨祭祀。



那麼為了讓後代能夠區分這些特別的君主,不至於在後面將這些君主的廟貿然拆掉,商朝的大臣們就決定在先王駕崩,新王登基時,如果新王和眾臣認為先王是位對國家有大功,且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就給他加上“廟號”。

這樣就能向後人彰顯這位國王獨一無二的身份,並時刻提醒著他們,這位有廟號的君主是需要永久的單獨立廟進行祭祀的。而在當時廟號只有四個: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然後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給與“祖”亦或“宗”的稱號,如武丁,因治理出“武丁盛世”,且有賢德之名,就被加廟號“高宗”,再如商湯因有開國之大功,,就被加廟號“太祖”。



周代商後,不知何故,“廟號”制並沒有被延續下去,周朝只是繼續完善了商朝的“諡號”制度,也就是如此周朝就出現了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的結果。

而到了秦朝,因為始皇帝認為“皇權至高無上”,旁人沒有資格也不能去評價皇帝,這不符合皇帝“獨一無二”的身份,再加上始皇帝覺得“廟號”交給後人來定奪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於是始皇帝就索性直接廢除了“廟號”。



到了漢朝,由於開國皇帝劉邦認為“廟號”有助於後世的香火傳承,於是並恢復了“廟號”。且在漢朝,對於給皇帝廟號的事是極為的慎重的,漢朝的皇帝和大臣們都嚴格執行著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規矩,只要他們認為無功無德的皇帝都不會給予他廟號。

也正是因為如此,東西兩漢29位皇帝,只有7位有廟號,分別是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而這七位無疑是對漢朝有大功的皇帝,如太祖劉邦和世祖劉秀是開國皇帝,世宗劉徹是帶漢朝走向強盛的皇帝。可以想像在漢朝,尤其是在西漢,廟號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



但是到了魏晉時期,隨著魏國君主開始接連三代帝王都被賜予“廟號”,且都用曾經只有“大功於社稷”的皇帝才能用的“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廟號開始逐漸的泛濫,正所謂“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自此開始,曾經很嚴謹的“廟號”制度開始被濫用,無論是開國君主,還是亡國之君,亦或是昏庸之君,都被賜予廟號。很多小國的君主都有“廟號”,甚至還是“祖”一級的,比如西秦乞伏熾磐就被後代贈予“太祖”的廟號,再如前涼張寔就被後代賜予“高祖”的廟號。



也就是這個時候,不但廟號被濫用,連“祖”都開始被濫用,曾經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用的高祖、太祖,亦或重新打天下才能用的世祖、聖祖、成祖等廟號都開始被新帝隨意加到先帝的頭上。比如南朝劉宋文帝劉義隆廟號是“太祖”,但是他並非開國皇帝,又如兒皇帝石敬瑭他雖是開國之君,不過卻也用上“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這樣的廟號,實在有些讓人覺得可笑。



按照以上所說“廟號”的作用和歷史,我想大家就應該知道“清朝有三位皇帝都敢用“祖””的原因了吧!太祖努爾哈赤被廟號為“太祖”無可厚非,畢竟人家算的上是清朝的開國皇帝,用太祖完全沒問題。

世祖福臨廟號用“世祖”也沒有多大的原因,福臨好歹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清朝能有以後的結果,實際上就是福臨在位的時候打下的基礎。雖然這基本上與福臨無關,很大一部分是多爾袞打下的,但是如果一定要算的話,到也算是福臨的功勞,誰叫人家是皇帝呢?當然個人覺得這有點名不副實了,畢竟清朝入關的時候,福臨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多爾袞打天下的時候,福臨啥都不懂。只能說是福臨的運氣好,摘了多爾袞種好的果子罷了。



其實後來人爭議最大的是,康熙這一位即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又不是打下清朝這一偌大基業的皇帝,他又憑什麼得到“聖祖”的廟號呢?要知道,當年的玄宗李隆基可以為了給自己的先祖老子李耳才創造了這個“聖祖”的廟號的。李耳是誰?那可是道家的創始人,天下公認的的“聖人”。你說難道康熙有如此大的功德能夠與老子相提並論嗎?



當然不是,康熙就算有再大的功績,他也比不過老子。那為什麼康熙能得到“聖祖”的廟號呢?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兒子雍正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廟號”其實說白了就是新帝給先帝上的,要給他什麼諡號,基本上都是皇帝說了算。“廟號”早已在魏晉時期就氾濫,再加上在清朝這個中央最為集權的時代,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廟號”更是清朝皇帝想怎麼定就怎麼定的東西。



也就是如此,在雍正自認為康熙“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亦是“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的思想下,最終認定只有“聖祖”才能匹配的上康熙的豐功偉績。



其實說白了“清朝之所以會有三個祖”,完全就是清朝皇帝自己認為的。他們認為這三個皇帝匹配的上“祖”的稱號,就給了他們“祖”的稱號,誰也管不了。連道光這樣的皇帝都能被上尊廟號“宣宗”,你說清朝的皇帝還有什麼廟號不能給的?



要知道之前歷朝歷代能被上廟號“宣宗”的成就可是蠻高的,如唐宣宗,是被譽為“小太宗”的皇帝,亦如遼宣宗,可是北遼的開國皇帝,再如明宣宗,可是被史學家譽為“功績堪比文景”的皇帝。就這樣的廟號,道光居然能得到,你說清朝皇帝得到的廟號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澳古說歷史


清朝三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被稱為太祖,順治皇帝之所以被稱為世祖,那是因為順治皇帝是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稱為聖祖,康熙皇帝一生,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拒沙俄,康熙在位期間真正做到了一統天下,所以被稱為聖祖。





我的未來不是夢張雨生


宋太祖、唐太宗、唐高祖、清聖祖等都屬於廟號,是君主死後,繼位人總括其一生功績而給出的“尊稱”。“祖·宗”二字,是取自孔子“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通常情況下“祖”的分量比“宗”重,明朝之後,通常是第一、二代帝王才配稱“祖”。

最早的“祖”皇帝是商太祖商湯,但是那個時候廟號制度不完備,只是叫著玩,在漢朝之後初步形成制度,唐朝之後,進一步完善,皇帝“祖·宗”廟號制度完善,到明朝之後趨於完美。

劉邦是史書正式記載的稱為祖的第一人,而他的廟號也是最令人迷惑的廟號:

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劉邦廟號為“太祖高皇帝”,作為漢朝的開創者,稱其為“漢太祖”實至名歸,但是司馬遷史記中涉及劉邦的篇章是《史記·高祖本紀》,其他章回中也是稱劉邦為高皇帝,所以今人多稱劉邦為“漢高祖”,劉邦的宗廟是“高祖廟”。

既然劉邦這裡出現了“高祖”和“太祖”,那麼後世也就將錯就錯了,一時間,“高祖”“太祖”同時出現的朝代此起彼伏。

唐朝

唐太祖:李虎;

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隋朝

隋太祖:楊忠

隋高祖:楊堅

魏朝

魏太祖:曹操

魏高祖:曹丕

晉朝

晉高祖:司馬懿

晉太祖:司馬昭

南北朝等很多少數民族朝政也都是以“祖·宗”為廟號,只不過沒有這些人出名。


太祖·高祖雙雄朝代持續了幾百年之後,到了宋朝發生了變化,畢竟宋·元·明都是開國皇帝便完成了統一,所以宋·元·明三朝沒有高祖,是以“太祖+太宗”這兩個明顯“開創+守成”意味的廟號為標準的。而元朝多了一個元世祖忽必烈,繼鐵木真之後開疆擴土,故稱之為“祖”。

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

元朝

元太祖:鐵木真

元太宗:窩闊臺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宗:朱棣(後被嘉靖坑了一把,改為明成祖)

綜上,“祖”這個廟號層次是高於“宗”的,廟號能稱為“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開創”之功,統一之功,再不然就是被後世追封。既然如此,清朝出現三位“祖”就有其符合邏輯的地方了。

清朝

清太祖: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後金的開國之君,被追封為清太祖,如唐魏晉一般。

清世祖:福林,順治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初步完成了統一;

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平三藩、統一蒙古、收臺灣,在當時追封廟號的時候,史書記載——

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雖然康熙是守成,但是其功績如同開創,故稱之為“清聖祖”,這是極高的尊稱,其他有“聖祖”稱呼的有老子李耳(被李淵封為唐聖祖)、財神趙公明(被趙宋皇帝封為宋聖祖),都是面對“非人”一般的人的尊稱。所以清聖祖的分量絕不亞於清太祖。

這就是為什麼繼魏晉之後,通常大一統朝代只有一個“祖”,而清朝為什麼會有三個“祖”的緣故了。

史味人生


青言論史祝您新春愉快,豬年大吉!


這個事兒吧,說實話,每個朝代其實都有不少“祖”,不單單隻有清朝有。只不過大多數王朝的“祖”都是沒幹過皇帝的,清朝這仨祖都是幹過皇帝的。

所謂的清朝三“祖”,指的是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和聖祖康熙。

作為滿清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太祖”當之無愧;

作為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又是以幼子身份繼承大統,福臨的“世祖”也說得過去;

至於“聖祖”康熙,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認為康熙的個人能力雖強,但也還不至於用“聖”和“祖”來評價。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祖,和滿清的草原民族基因有關。歷來的草原王朝,在學會中原的那套禮儀典章制度,往往喜歡濫封廟號,尤其喜歡大肆追封“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和北魏了,以北魏為例,我把他們的廟號拿出來,基本可以嚇死人: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太宗-明元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帝拓跋燾

高宗-文成帝拓跋浚

顯祖-獻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帝元宏

世宗-宣武帝元恪

肅宗-孝明帝元詡

北魏有廟號的皇帝,總共也就這麼八個,結果有四個都是“祖”。相比之下,清朝十二帝,只有三個祖,已經相當小巫見大巫了。



青言論史


清妖的皇帝的廟號為什麼會有三個“祖”?這是因為,起家於高句麗和渤海國故地的清妖,雖然自稱與明王朝有著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它的骨子裡,對中原文明還是充滿了敬慕之情。對中原繁榮的經濟文化,清妖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有了一種仰之彌高、歎為觀止的自卑感和崇拜感。

在這種自卑感和崇拜感的交織中,清妖對創建了清妖政權的努爾哈赤,給予了“太祖”的廟號;對入關後的第一位清妖皇帝福臨,給予了“世祖”的廟號;對平定了三藩、攻入了臺灣、重創了準噶爾、抗擊了羅剎、平定了西藏的玄燁,給予了“聖祖”的廟號。清妖這三個獲得了“祖”字廟號的皇帝,反映了清妖的後代皇帝,對它們的先祖的尊崇之意。


孤獨之人


“祖有功而宗有德”,這是古代帝王議定廟號的標準。而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大清帝國,皇帝們的廟號出現三個“祖”,除了政治鬥爭外,得瑟、吹捧的成份也佔據了很重要的原因。

清太祖和清世祖的廟號議定,其實是清初滿臣和漢臣之間鬥爭的結果。

公元1661年,順治帝駕崩,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帝生前為了清初政局的穩定,重用漢臣,提倡漢化,積極開拓國土,尤其是親政後製定了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為清朝後世之君樹立了典籍法規,使大清國成為法治國家。

不僅如此,他為了加強皇權,還制定了一系列削減八旗貴族特權的措施,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的環境下有利於清朝的穩固。


所以他死後,倍受重用的漢臣孫廷銓建議將順治帝的諡號定位“好高皇帝”。如果蓋棺定論,這就意味著順治成為大清帝國的開國皇帝。

我們知道,皇太極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定年號“崇德”,這是真正的開始和明朝爭鋒相對,試圖在倫理上和大明平起平坐。

但因為皇太極沒能等到清朝入關變猝死了,所以福臨作為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功勳自然全部算在了福臨的身上。

所以孫廷銓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偏偏有一個人唱反調,他就是福臨死前設立的四輔臣之一鰲拜。

鰲拜雖然為“巴圖魯”,但並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物。

他敏銳的察覺出孫廷銓或者說漢臣背後的文字陰謀。

所以他利用手中的權勢,強行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皇帝”,廟號“世祖”;同時將努爾哈赤的諡號由“武皇帝”改為“高皇帝”,這就意味著福臨不是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才是開國皇帝。



鰲拜非常清楚漢人的倫理道德和文字遊戲,大清國要想穩定,漢人需要團結,但也必須打壓漢人。

“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傳統,諡號為“高”的皇帝事實上就是開國之君,他的生前措施是不能被繼任的皇帝所批判和否定的。

鰲拜對順治重用漢臣、減除八旗貴族權勢非常不滿。為了滿族本位的思想,他堅持改了順治的諡號,也就代表後繼之君可以批判他的漢化措施。

正因為如此,《順治遺詔》其實就是《順治罪己詔》,也是在鰲拜的主持下開創了清朝皇帝下罪己詔的先河!

但大清國還是需要依靠漢臣協助處理,所以廟號定“世祖”,也是以鰲拜為首的滿洲貴族對福臨的蓋棺定論,對漢臣的慰籍。

至於清聖祖康熙,那完全是他的兒子雍正皇帝對他的吹捧,根本不值得一提。

可憐的是一代雄主皇太極,只因為自己的猝死和滿漢權力之爭,夾在自己老爹和兒子的兩個“祖”之間,才得了個“太宗”的廟號;更可氣的是,他的孫子居然也混了個“祖”的廟號,想必他在九泉之下都沒臉見人了吧!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