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魏巍老先生還健在,也寫“封城日記”,會怎麼寫呢?

用戶7777466891428


人類一邊在經歷著,一邊在書寫著,幾十年以後,今天的一切都會成為將來的歷史,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也同樣成為了今天的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魏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朝鮮戰爭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及英雄形象,還有當時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既影響了一代人也感動著一代人。方方所寫的封城日記也正是反應了武漢疫情中的現實,及武漢人這一個多月以來所經歷的一切,有的人說她的文字只顧個人宣洩,充滿了負面情緒,相信經歷著這一切的大部分武漢人民不會這麼認為。

文學也是人學,她應該更接近人性本質的需求,她既是展現社會和人性的一個窗口,也是一個時代精神文化的體現。本來一曲悲歌,總不能把她給描述的大放異彩。當然,不可否認整個疫情中有很多充滿感人的畫面,全國各地各界人士對武漢人民的付出和援助,以及一線醫務人員所作出的極大貢獻和努力,甚至還有犧牲。可以肯定的說,主流是積極的。

凡事都有其兩面性,真實的一面必須有人去發現,方方的日記之所以能夠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這正是深處困境中的武漢人所真實經歷著的一切,也是他們想要表達的一切,因為這個世界真實的存在著超越其生活以外的苦難。作為一個文人的責任,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她卻做到了,她的宣洩不是為了她自己,而是整個過程中的武漢人民,沒有深處其中,就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文字的形式與表達是時代背景的另一種語言,不同的歷史構成了不同的文化內涵,魏巍與方方,這兩位作者各有其獨特的文字風格,還有特定歷史時期的思想。歷史需要不同的聲音,我們需要讚美,也必須經得住批評,這樣才能將美好發揚光大,將不足之處引以為戒,對錯誤的掩蓋和姑息是對下一次傷痕的加深。

文學是時代的文化,能夠被大眾接納的文化就是最好的文化。只能說,魏巍與方方,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所反映的思想會有所差異,如果所有的人都是同樣一種聲音,那就失去了人的個性,其結果未必就會很好。


楓樺葦岸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想引用柏拉圖的一句名言:“如果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溫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如果溫和的批評也不被允許,沉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許,讚揚不夠賣力將是一種罪行。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麼,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就是謊言。”很明顯,提出這個問題是有針對性的:那就是在這種非常時刻,很多人對於抗擊疫情過程中湧現出的許許多多英雄,用不同的形式表達了對他們的肯定與褒獎,正如作家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散文中歌頌的那樣,這次全民抗疫戰鬥中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毫無疑問,他們就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而作家方方只是從另一個角度對於抗擊疫情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進行了思考,並且用日記的形式表示了內心的不滿,於是有的人便坐不住,受不了了。特別是因為當時條件下自媒體的魚龍混雜,造成方方在記錄事件的過程中引用了一條虛假的信息。正是因為這條虛假信息的傳播,使那些痛恨方方的人一下子抓住了反擊的把柄,大肆宣揚、惡毒攻擊一個善意的提醒者。我覺得,一個正常的社會,一定要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儘管有時候這種聲音聽起來不是悅耳動聽,但正是這種聲音可以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工作的不足,可以讓我們把工作做的更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善意的批評,我們一定要有寬闊的胸懷去接納,而絕不能只喜歡選擇性的聽頌揚之聲。“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麼,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就是謊言。”我們不要試圖猜想魏巍老先生健在的時候就一定只有頌揚而沒有批評。一個國家也好,社會也罷,如果大家都只喜歡聽讚美詩,而面對批評如坐針氈,甚至群情激憤,那將是一件可悲又可怕的事!


天高雲淡ght


如果魏巍老先生在,他寫“封城日記”,那必定是非常悲壯的人類對疫情的抗爭場景,是千百萬共產黨員和廣大醫療工作者們不畏犧牲 ,不懼疲勞,勇往直前的英雄圖譜!

實際情況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看到了,誰才是災難面前的英雄,誰才是最可愛的人!

魏巍老先生必定會用他飽含深情的筆,以他對祖國的一片深情,記錄下無數令人動容的瞬間,記錄下醫務人員、共產黨員們的不顧個人安危,熱情奉獻的精彩片段。

魏老先生的筆段,會題現出親情的催人淚下,更會題現黨的偉大、領袖的英明。

總之,老先生若健在,寫出的文章必定一看就是個對人民負責的、熱愛國家的老共產黨員情懷!


逸散哥


從魏巍的世界觀來看,他可能還會在這殘忍的抗疫戰鬥中看到光明,看到中國的力量,他會歌頌前線的冒著炮火和死亡威脅與魔鬼決一死斗的勇士,特別是那些逆行的勇士,還有那些已經落入病魔手中但依然誓死抗爭,配合治療爭取痊癒的忠者戰士。

國家一級響應的公共衛生事件,也是考驗全中國上上下下所有領導與公民百姓的意志力量的事件。也是考驗我們中華民族是否團結一心的大事件。此時應

該不會去尋找挑起人民負面情緒的事情來大肆宣揚,引起恐慌和不滿,這種人不是別有用心,便是被人利用,魏巍老先生恐怕不會這樣做,也不會這樣寫。

至於武漢城內有個叫方方的作家寫的《封城日記》絕對不可與魏巍先生去比,他們的思想境界不一樣啊!


老年非老人


寫那些義無反顧的醫護人員,寫那些無私奉獻的志願者,寫那些默默無聞的公安幹警,寫掩藏著委屈的公務人員和社區工作者。魏老先生也不會落伍,一定會寫到他們的活思想、小情緒,人性的真實狀態,但這些絕不會影響他們在我們心中的光輝。他是一個為民族而寫的作家,也是一個慈祥的鄰居老人。他絕不會把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也絕不會認為自己來自江湖。他來自於人民大眾之中,來自於他愛著的土地!


秦人之中國老漢


很顯然,如果魏巍寫《封城日記》,他首先會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實地調查,力求做到真實性,而不會端著咖啡閉門造車,道聽途說,誇大其詞。

其二,他會抓住事物的本質,是正能量多還是負能量多,是對的多還是錯的多,是積極的一面多還是消極的一面多,並根據情況採取不同態度,是建議、提醒還是仇視、敵對。

三,他即使是因寫日記採該或實地考察,也會在不影響抗擊的情況下進行,不會在別人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說些風涼話。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魏巍經過調查和採訪,覺得這次疫情湧現的正能量多於負能量,進而象《最可愛的人》那樣讚美,或許會被某些公知作家們詆譭為“諂媚”,因此這類公知們,他們自己陰暗不說,還不許別人對該讚美的人讚美。


在細雨中呼喊9


在戰爭中那些戰地記者最受人尊敬,同時戰地記者也是記者群體中死亡率最高的。那為什麼他們還要冒險去一線陣地去記錄拍攝那些血腥鏡頭呢?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真實反映戰爭的殘酷,才能讓世界認識到和平的可貴,才能阻止更多的戰爭爆發,他們是以己之力警醒你心中的良知。

所以《方方日記》就如同戰地記者反映的武漢役情一線的戰鬥實況,讓我們意識到與病毒的鬥爭也是一場殘酷的戰鬥,真實記錄了那些底層百姓的苦難,感慨活著真好,讓我們活著的人意識到哪些環節需要完善,提升。


簡易斯


如果魏巍還在,如果他寫封城日記,他一定不會像方方這樣寫。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魏巍是有一定地位的。他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確影響了幾代人。準確講他是主旋律作家。主旋律作家的創作特點是宏大敘事,講政治講主流講核心價值觀。而方方的特點是寫“小情緒”,她能讓我們感覺到呼吸與心跳,彷彿一個鄰家阿姨閒談,娓娓道來,不疾不徐,有生命的熱忱,有日常的擔憂,有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在平緩敘述中有一種不敗不垮不輸的精神。我也在封城之中,每每看到方方的文字,我湧起的不單單是一種向上精神,而是讓我更相信在犧牲與痛楚,慘烈與悲傷之中作家的人間情懷、塵世中每一個逝去的細小個體本應該有的生命溫度。

你問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深受革命教育的主旋律作家魏巍毫無疑問依然會以主旋律手法來寫封城日記。主旋律寫作並不是不好,假如敘述得法,情緒處理適當依然有人讀,就像近幾年主旋律電影《紅海行動》大賣一樣。應該這樣理解你的意思,可以有主旋律作家,也必須有也應該有方方。


民國滋味


這是個帶節奏的偽命題!每個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位置不一樣,故看問題角度就有所區別。但只要是真情流露,有感而發即可。無須強求高大尚,不同的視角才能看清真實的生活,社會才能進步和發展!








強哥30830443


我正是看了方方的日記,才真正瞭解了這次疫情的嚴重及可怕性,立即一改以往的不以為然,做做樣子的防護,規定全家人除老婆4天買一次菜外,不得外出,遵守政府的各項措施。

疫情的嚴重性是一回事,正視它,採取措施與它對抗,做好及遵守各項嚴格措施,樹立必勝信心是一回事。但絕不能誤導大眾,感謝冠毒君,做鬼也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