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话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有道理吗?

羁文


人健康的三种形态,一是健康态,二是亚健态,三是疾病态。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无病之病对应的是健康状态,没有病须朱丙绸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说的就是无病之病,这是伟人话,目的是增强体质,耒减少预防疾病,古人的不治己病治未病亦然。

古人师从自然,科技不发达,心情淡泊,修心养性胜今人,古人没有雾霾环境污染问题,且重视未病,今人远不及古闲适。

亚健康,西医名。包含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生理疾病,对应扁鹊说的,君有疾在腠里,是说疾浅表位时容易治。中医的虚实刚一出现就调理,不伤正气,正气足,邪不可伤。

疾病态,是中医的己病。己病,己伤正气,无论调理与治疗相对棘手。因此,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正确。

治无病之病,即未病,今人未会古人意。防与治并重,提高体质,增强自愈力,故无病。

己上述说,包涵治病三重境界,不在啰嗦。


王高华9999999998


  

至理名言啊!

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有人问名医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说,我大哥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人又问,那为什么你名气最大呢?扁鹊说,找我的病人一般都到了严重程度,经过治疗好转了,自然夸我谢我;我二哥在人将要发病之初就及时给治好了,所以名气相对小些;我大哥善于“治未病”,即他能教人防患于未然、不得病,人们竟然感觉不到他是医生,这才是最高明的啊!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于天地间劳作,食五谷杂粮,怎么能不生病呢?但凡是病,都有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严重了的,所以,注意养生,提前预防,治病于“未发”,当然是最高明的办法了。

  说到底,这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医强于治本,西医强于治表;中医侧重预防,西医侧重治疗;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是哲学,西医讲究科学实证,是科技。

  

当前,如何才能做到“不病”和“未病”呢?实质就是做好预防,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不妄念、不妄作。《黄帝内经》说:“很早的古人,明白顺应自然的道理,按照阴阳法则生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所以形神俱佳,都能活到百岁。后人则不然,贪酒恋色,妄想太多,只图一时快乐,起居没有节度,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所以,不到五十岁就没了”。天人相应是自然规律,饮食起居就应该遵循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阴处以避暑,暖处以御寒等规律,这样,气血条畅,五脏安和,病就不会侵入肌体。现在好多人晚上不睡、白天不起都不是好习惯,露脐装、乞丐裤等,虽然时尚,却于身体不利,后患无穷。

二、保持良好的情绪。《黄帝内经》早就提醒,“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不良情绪是通过引发相应脏腑的气血逆乱而致病的。现代研究发现,不良情绪除了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外,还可导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他系统功能障碍而发病。俄国心理学家、医生巴甫洛夫也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现在人们生存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发病率较高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癌症等无不与之有关。

三、管住嘴,多动腿,勤体检。美食给味蕾带来美好刺激,高脂、高糖、高盐却趁机而入,无形中增加了五脏六腑的负担;工作忙让人们缺少了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滑,这些道理大家都懂,无需多说。好在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机器设备越来越先进,工作生活之余一定要注意经常做做体检,加强预防,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动手治疗。解病痛于将发,防大患于未然,才是最好的办法。


文化点心


非常有道理,万事万物皆同此理,那就是防微杜渐,预防为主,阴阳调理,和谐生活。

如果等到病情已体现出来了,那往往需猛药治病人会有痛苦。如三国时曹操得了头疼病,华佗要治的话需开颅,这使曹操恐惧,最终杀了华佗。如果在曹操没得头疼病前遇见了华佗,华佗如果看出了他的病理可能就会给他调整,不使他得此病,名医能做到“常治无广伤之病“,庸医做不到。再如“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扁鹊要为蔡桓公治未病之病,蔡桓公不应,讳疾忌医,最终丧命。蔡桓公也知道名医是“好治不病“以为功,因为等你有病显现时可能治疗它为时已晚。这正如现在的癌症,”未病时”预防调理最好,有苗头时猛药大治,确诊后只能进入临终关怀。

我们这里有个真实案例。油田钻井队有一人病重在郑大一附院住院,工会派人去送温暖,石书记带队去了,刚座下,遇见医生查房,医生看见石书记就说:“你赶紧去办住院,一刻不要停,马上给你手术。”石书记一头雾水说:“我没病,我是来看病人的。“医生说:“无论你是干啥的,咱见这一面是缘,我要给你手术,即使我放你走,你今天也回不了家,很可能半道要折回,耽误最佳时间。”同行的人一致要求他听医生的,办住院手续后检查显示严重心肌梗死,要立即手术,当年四十多岁现已七十多了,他问医生怎么看出他有病,医生说望问闻切是医生基本技能,虽未接触但望、闻已确定你病得不轻。当时你脸色乌青,嘴唇黑紫,说话发声中气不足,舌头发硬等。石书记感叹是良医为我捡了一命,当年交通落后,如果从郑州返回,可能在半途就完了。所以现在他周围的人都相信“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马火蚁


上工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灵枢篇•顺逆》。未病,既疾病还没有发生。

治无病是治未病,未病先防的意思。是说一个好的医生总会是以未病先防做为医疗的主导思想。治未发之病——在人体机能的弱点未暴露之前就得到适当的调理,使一个人的身体机能保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这种治未病的治疗观念、观点,是我们民族传统医疗学说与中医学说的核心内容。

既然将疾病消灭或控制在未发之前,这种使人体机能常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状态的措施,应是较为高明的医疗方法。治未病,使病人常感无病。如果病人自觉有病或病象已经显露,病人的身体机能已经发生故障,治疗起来不但困难,病人也会徒增痛苦。

一个成熟的医生绝不只是每日坐在诊室光给病人治病。而是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连同病人体内的隐形杀手一起消灭。并且,强调病人以保健形式适时调理身体,不要等疾病已经发生,严重影响到病人的身体健康才知道治疗。

预防疾病发生,常保身体健康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良医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

2020.01.19.





铭志千年健


这个话是很科学的,不仅在古代是如此,现代也是如此。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这里的“讲卫生”是广义的,不单单指的是干净。犹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人之所以生病,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正所谓“祸福无门,为人所招”。比如大冬天走路走热啦,就立即将棉衣脱掉,感冒随之而来。比如觉得饭菜很可口,吃饱啦再吃点,胃里提出抗议等等。所谓上医就是指那些责任心强的医生,经常向人们宣传卫生保健知识,使的人们少得病,不得病。这要比为了挣钱治已病、治大病强的太多、太多。


洛阳艾农


路过作答。

古说所说,金科玉律,

委实不虚,理当普世,

医者善举治无病,

常以预防为首当。

保健知识广宣扬,

人人受益保健康。

保健按摩加推拿,

循经问穴胜良方。

受者广学按摩术,

利已利他乐经常。

预防为主是主旨,

中医本色要发扬。

[祈祷][祈祷][祈祷]阿弥陀佛



妙音圣一


古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有道理吗?我是头条“好健康”,我有靠谱回答。

一、上医治未病

可以肯定的说,古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有道理。这其实就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即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良医确能发现,于是就下药消除了病根。

二、治未病起源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夫?。这段文字是对治未病的最早记载。也就是说医术好的医生在病情潜伏之时就能够诊断出病情并早期治愈,如果等到病情已经发生后才给予治疗,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为时已晚。“上医治未病”的思想其实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精辟的概括,被认为是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源头。

三、治未病发展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医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治未病思想在健康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以治未病理念推进健康管理的发展,是我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典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是很有道理的。

我是头条“好健康”,专注【悟空问答】的“健康问题”,感谢你的阅读。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关注或点赞予以支持;如有不同看法,敬请评论或吐槽。谢谢!


好健康


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有很多身体上的小症状,有的可以通过食疗来疗养,比如失眠,可以适当吃些黑豆,效果还是很好的。西药消炎效果好,但负作用也大,中医中药,包括食疗,是有可取之处的,它讲辩证,讲预防,讲平衡。饮食起居搭配好,是可以防"病"以未然的。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九宗门


有道理,就是平时注意保养,在中医方面,我只懂艾灸,平时没病的时候,做做艾灸,去去寒气,拨拨湿气能通经活血化瘀,能做到防病治病,病从,寒,湿,堵,瘀,血管不通,垃圾多了从小病到大病,堵在头上就是脑中风,堵那中那,堵了手脚,就是半身瘫痪,如果我有些地方说的不对,请大家多指教谢谢


金金197787346


有一句话叫“医生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医生治病的最高境界是在你还没有得病之前,教会你如何预防疾病,而不是等你患病之后,才给你治病。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有些病都是我们吃出来的,所以在我们还没有患病之前,就应该好好管住自己的嘴,不要烂吃烂喝,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喝了不该喝的东西,人就会疾病缠身。

祖国医学把食物按性味功能的不同进行了划分,食物被划分成了“甘、咸、苦、辛、麻”,你是什么体质就吃什么食物,比如你满脸长痘痘就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样痘痘会越长越多。

比如你属于虚寒体质,就应该多吃一些温性食物,例如吃麻辣烫,牛羊肉,提高身体的阳气,让人体阴阳平衡,把寒凉从体内倒逼出来,这种原理也是我们传统医学的药食同源的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是我们医疗工作的指导方针,长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这是符合我国医疗工作的指导方针的,所以我们大力提倡体育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人们的体质,使得我们少得病,不得病。

我们现在的医院,医生看病是背离了预防疾病这个医疗原则的,病人排几个小时的队,医生三言两语,开一堆药就把病人打发走了,是不利于防治结合的医疗原则的,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疗方法,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是有害无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